第282節 終結

“既然父皇也知道了,那孤也沒有意見……”劉徹淡淡的答道。

一樁政治交易而已。

在皇室,類似這樣的交易,將會層出不窮。

真想杜絕這樣的事情?

好辦!

坐上皇位,執掌君權,口稱朕躬如何如何!

況且,像這樣送妹子上門的事情,不是應該喜聞樂見的嗎?

晁錯聽到劉徹的回答,也不意外。

在宮裡有人,這始終是漢室政治鬥爭中的決勝法門。

多少英雄豪傑都是死在宮裡無人這一點上的?

最重要的是,在現階段,與太子聯姻,是晁錯給自己,和他那個不知道從哪裡聽說了他捅出一個大簍子,要沒法收場了的老爹一顆定心丸。

此事只要成功,即使是整天在耳邊絮絮叨叨的父親,恐怕也沒花說了。

“家上……”晁錯露出一個輕鬆得笑容,平靜的對劉徹道:“臣這就去命楊中丞來見您!”

劉徹斜着眼角看了晁錯一眼。

太史公還真沒說錯啊!

晁錯這個人爲人陡直刻深。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對敵人殘忍,對自己更殘忍!

這樣的人,要是知道臉皮是什麼玩意,那才奇怪了……

不多時,御史中丞楊奮就受命前來拜見劉徹。

晁錯等楊奮到來以後,就找了個藉口,出去了,留下楊奮與劉徹單獨相處。

這是很正常的。

因爲。實際上,漢室的御史大夫,並不怎麼管御史們。御史大夫的本職工作還是輔佐皇帝,傳達皇命,同時協助丞相完成政策的制定、每年的考績等。

譬如後來宣帝時的谷永就說過:“御史大夫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任重職大……”

漢書中有:“事下丞相,御史(大夫)案驗甚急……”“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天下事皆決於湯”等等零散的記載。

具體到此時。按照劉邦定下來的規矩。

漢室的政策確定後,是由御史大夫將皇帝的意思和旨意,傳達給丞相。再由丞相頒佈天下實施。

如史記就記載了高帝十一年的詔書傳遞程序:“高帝下御史大夫昌(周昌),御史大夫下相國瓚候(蕭何),相國下諸侯王”

是以,實際上。漢室的御史大夫。並不管御史大夫衙門的具體工作。

御史大夫衙門的日常工作和管理,全部是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完成的。

這是因爲,西漢的御史們的工作內容,並不僅僅只有後世唐宋明的御史們那樣吹吹牛逼,彈劾一兩個貪官,風聞奏事那麼簡單輕鬆加愉快。

事實上,在最初,御史們是秦國宮廷的一個小官。

簡單點來說。就是秦始皇把服侍他的一幫親信秘書,提拔起來。用來加強君權。

自秦至漢,御史們能管的事情多了去了。

有時候,他們要管工程。

譬如史記中就能看到多處地方的監察御史幹起了工程督造的活的記載。

如漢書《嚴助傳》中就有‘使監祿鑿渠通道’的記載,所謂的這個監祿,指的就是一個名祿的監察御史。

有時候,他們還得管理宮廷秩序,維護皇家禮儀。

譬如最初,叔孫通搗鼓出了一套複雜的廷議禮節,誰表演給劉邦看的?

答案是御史和侍中……

是以,御史在此時是分成兩種的,一種就是過去秦代的御史,乾的是秘書的活,專門伺候皇帝。

不過這個業務,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演變,漸漸的被後起之秀少府的尚書等文官取代。

御史們於是就紛紛改行,做起了監督和彈劾一類的言官工作。

不過,在西漢,言官什麼的,可沒有風聞奏事的特權,更沒只要戴上一頂爲國爲民的大帽子就可以胡說八道的特權。在這個時候,御史彈劾,要有理有據。

特別是當涉及到兩千石以上巨頭時,必須要有來自皇帝的授意或者暗示,他們纔會開噴。

譬如前段時間,王恢和陶青就是典型的例子。

沒垮臺前,一個彈劾的御史也沒有。

剛一倒臺,馬上就被人踩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賊子’,不管有的沒的,屎盆子都扣到了這兩個的腦袋上。

在此時而言,御史最大的業務,並非是彈劾。

恰恰相反,御史的主要工作是考察和評價某位官員的施政。

給出評價後,由百官會同皇帝一起審議,以決定這個官員的升遷和前途。

而具體到負責這一工作的御史中丞楊奮。

楊奮的本職工作就是考察天下文書計薄,總管外督監察御史,檢查所有公卿上奏文書。

因此,劉徹從一開始,就是來找楊奮幫忙的。

但是,沒有晁錯的點頭,楊奮不可能幫他!

因爲,體制就是這麼設計的。

除了皇帝,沒有人能繞過御史大夫直接對御史下令,更不用說指使御史參與到給地方官員施壓的這個步驟中。

劉徹對楊奮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他所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擔憂。

楊奮聽完,沉思了片刻後,拜道:“家上勿憂,此事,臣會辦妥的!”

這話說的相當大氣。

讓劉徹幾乎懷疑對方在吹牛逼了。

本來,劉徹都做好了跟關中的官僚們拉鋸幾回合的準備的。

但沒成想,楊奮幾乎是不假思索的就拍着胸膛對他做出了保證。

看着對方胸有成竹的模樣,劉徹摸了摸額頭,沒有多說什麼。

但,劉徹所不知道的是,在關中,漢室政府的掌控能力之強,遠超他的想象。

劉家從劉邦開始,就是把關中當成自己最後的根據地,一旦天下有事時的老巢來經營的。

政府的觸手,在關中可不僅限於縣衙和城市,而是深入地方,觸及各里,各亭。

在別的地方,可能這事情確實很棘手。

但在關中,不過是一道公文的事情。

因爲,在關中,小到地方的里正這樣微不足道的連官都算不上的人物,都在少府有備案。

至於亭長、廧夫、遊繳等基層施政官員,其實都是內史衙門任命的。

所以,對楊奮來說,這事情也就是行文給內史衙門一道公文的事情。

只要表明了皇室知道了這事情的態度。

下面的人,只要不是笨蛋,就絕對不敢再那麼幹了。

因爲,先前,你還可以說是被人慫恿,無知什麼的。

但公文都來了,還是御史大夫衙門來的公文,你還要跟皇室對着幹,那就肯定是心懷不軌了。

心懷不軌者,就不需要客氣了!

當年,劉長怎麼死的?

答案是在關中的谷口縣馬尿喝多了,集結了一共七十個人,四十輛牛車馬車什麼的。號稱要聯絡南越、匈奴,造反……

然後被谷口縣縣令給鎮壓了。

第1514節 戰略(2)第1038節 望城止寒第306節 神器(1)第420節 軍制改革第1141節 選擇第122節 過繼(3)第1095節 天單于(3)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345節 兄弟們(1)第1312節 賞賜(1)第242節 選擇第289節 劉啓教子第637節 壁虎斷尾第171節 投名狀第1094節 天單于(2)第1243節 軍臣的想法第1363節 三個世界(2)第588節 新世界(4)第718節 拿錯劇本的儒家(1)第1578節 技術發展與未雨綢繆第289節 劉啓教子第1186節 轉折點第70節 早朝(3)第905節 進擊的公羊派(2)第1600節 樓船與遠方第1496節 一夫狹五口而牧百畜第1066節 屠殺(完)第1154節 石渠閣會議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698節 天坑裡的人們(2)第589節 新世界(5)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1132節 王道主義第1516節 緣由第857節 撫卹(2)第1074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2)第403節 拉皮條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1424節 使團(1)第1128節 波瀾(2)第1247節 佈置第1372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2)第772節 瘋狂的學區宅第120節 過繼(1)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327節 選秀(2)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266節 進擊的土豪第477節 酒的問題第795節 動員(2)第623節 立法精神第664節 烏恆來使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615節 洗錢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1454節 墮落的遊俠羣體第1317節 運動戰(1)第1084節 匈奴最後的指望第1385節 如喪妣考第117節 李廣的誓言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206節 安排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575節 庫裡提烏斯東遊記(1)第887節 醫學的未來(1)第225節 棉花有着落了第579節 夢兆(2)第17節 暴怒的天子第163節 周陽由必須死!第1378節 儒者,可用而不可信第909節 換俘(2)第1297節 帝國的毀滅(6)第910節 樓船的腦洞(1)第9節 蝴蝶效應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1221節 崩潰的士大夫(2)第1317節 運動戰(1)第426節 換皮第650節 嘗試(2)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1466節 人事調整(2)第1609節 諸夏時代第1347節 毀滅第38節 養廉第1485節 法家的短板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201節 奇人異士(2)第342節 背鍋俠(1)第525節 勞務派遣第1238節 敢有再議者族!第667節 烏恆與鮮卑(2)第651節 誘導(1)第49節 厚顏無恥第1586節 兵家復興第1431節 統一大計(2)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018節 戰前準備(4)第391節 馬政
第1514節 戰略(2)第1038節 望城止寒第306節 神器(1)第420節 軍制改革第1141節 選擇第122節 過繼(3)第1095節 天單于(3)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345節 兄弟們(1)第1312節 賞賜(1)第242節 選擇第289節 劉啓教子第637節 壁虎斷尾第171節 投名狀第1094節 天單于(2)第1243節 軍臣的想法第1363節 三個世界(2)第588節 新世界(4)第718節 拿錯劇本的儒家(1)第1578節 技術發展與未雨綢繆第289節 劉啓教子第1186節 轉折點第70節 早朝(3)第905節 進擊的公羊派(2)第1600節 樓船與遠方第1496節 一夫狹五口而牧百畜第1066節 屠殺(完)第1154節 石渠閣會議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698節 天坑裡的人們(2)第589節 新世界(5)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1132節 王道主義第1516節 緣由第857節 撫卹(2)第1074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2)第403節 拉皮條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1424節 使團(1)第1128節 波瀾(2)第1247節 佈置第1372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2)第772節 瘋狂的學區宅第120節 過繼(1)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327節 選秀(2)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266節 進擊的土豪第477節 酒的問題第795節 動員(2)第623節 立法精神第664節 烏恆來使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615節 洗錢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1454節 墮落的遊俠羣體第1317節 運動戰(1)第1084節 匈奴最後的指望第1385節 如喪妣考第117節 李廣的誓言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206節 安排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575節 庫裡提烏斯東遊記(1)第887節 醫學的未來(1)第225節 棉花有着落了第579節 夢兆(2)第17節 暴怒的天子第163節 周陽由必須死!第1378節 儒者,可用而不可信第909節 換俘(2)第1297節 帝國的毀滅(6)第910節 樓船的腦洞(1)第9節 蝴蝶效應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1221節 崩潰的士大夫(2)第1317節 運動戰(1)第426節 換皮第650節 嘗試(2)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1466節 人事調整(2)第1609節 諸夏時代第1347節 毀滅第38節 養廉第1485節 法家的短板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201節 奇人異士(2)第342節 背鍋俠(1)第525節 勞務派遣第1238節 敢有再議者族!第667節 烏恆與鮮卑(2)第651節 誘導(1)第49節 厚顏無恥第1586節 兵家復興第1431節 統一大計(2)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018節 戰前準備(4)第391節 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