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節 尷尬

從甘泉宮到長安城之間,足足有一百多裡的路程,即使是有着號稱西元前最便捷的公路:秦直道,劉德也還是花了兩個多時辰纔回到長安城裡。

剛一回宮,立即就有宦官過來通知劉德:“殿下,陛下在石渠閣中會見田公,吩咐奴婢,殿下回來後就立即過去……”

“嗯!”劉德點了點頭。

先回自己的宮裡換了套衣服,然後纔來到石渠閣。

石渠閣是漢室宮廷中最別緻的一處景觀,它四面環水,一條人工開鑿而出的巨型石渠環繞着它,坐在閣樓之中,終年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

因此,史家那幫文青最是迷戀石渠閣的這種環境,因此,從石渠閣建成的哪一天開始,漢家的史官們立即就將這裡當成了他們的地盤。

劉德來到石渠閣的時候,看到一個扎着總角的孩童,正費力的搬着一堆竹簡從石渠閣前的石橋上走過去。

那個孩子大概十一二歲的模樣,長得也比較清秀,最重要的是,劉德發現他的穿着並非是宮中小宦官們常穿的青衣。

劉德心念一動,立即對王道道:“去幫幫他……”

“諾!”王道點點頭,立即就過去幫忙。

劉德當然不是忽然就聖母了,而是這個孩童的年紀是符合太史公司馬遷現在的年紀的。

自殷商以來,中國的史官就是世襲,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劉德記得司馬遷的家族,在周代的時候就是史官了,也正是有這個家族底蘊,司馬遷後來才能寫成《史記》,否則,換了當世其他任何人,可能都不具備那個知識面與史學基礎來完成《史記》。

劉德就記得非常清楚,前世的時候劉徹身邊的大臣東方朔吹牛逼說他讀了十萬字的書,然後,聽到他的這個牛逼的人大部分都是虎軀一震,滿臉崇拜……

而倘若那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司馬遷,那麼,劉德今天的善舉,說不定等到他長大了,開始寫史記的時候,就可能會記錄在史記之中,成爲劉德是千古明君的證據!

看着王道幫忙將那那些竹簡搬到橋對面的閣樓之中,劉德才重新命令馬車前進。

等到劉德進入石渠閣之中時,他老遠的就聽到了便宜老爹爽朗的笑聲。

聽得出來,今天,便宜老爹的心情是非常的不錯。

……………

“陛下登基以來,刷新政治,因修靜默,勉人於農,率下以德,老臣雖然遠在江湖之遠,也是感受到了陛下的仁德,鄉中老少,皆稱讚陛下乃是少有的仁德天子……”石渠閣之中,已經年近七十的前朝老臣田叔侃侃而談的說着。

聽着田叔的話,天子劉啓的臉上都笑成了一朵花。

實在是太受用了啊!

換了其他任何大臣說這番話,天子劉啓都會懷疑對方是在故意拍馬屁,根本不可能如此開心。

但田叔不同啊!

這可是前朝名滿天下的忠義大臣,先帝也要尊重的長者。

而且他已經遠離政治長達七八年了……

他說的話,自然就不會是什麼拍馬屁了,而是實實在在的反應着民間聲音的中正之話。

當然了,嘴上天子還是謙虛一些的。

“田公實在是太過繆讚了,朕德薄,不如先帝啊,還是許多地方需要田公您多加鞭策,多加指正,我漢家社稷也還要仰仗田公這等元老多多匡正,使上下同德,黎庶一心……”天子劉啓擺擺手道,此時,他早就忘了,這田叔田公早年雖已忠義聞名天下,而且官聲名望都很不錯。

但是,在高皇帝時期,田叔就是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聞名天下的。

先帝在位時,雖然多有直言勸諫,但,在勸諫之前,田叔都是先把先帝的馬屁給拍足了的……

因此,天子劉啓這話剛剛說完,田叔就立即打蛇隨棍上,拜道:“那老臣就斗膽直言了……”

“陛下雖然以仁孝爲本治天下,所行策略,多以民爲本,但老臣這些年久在江湖,見識了一些百姓的疾苦,聽說了一些黎庶的遭遇,因此冒死向陛下進言,我漢家雖然自高皇帝以來多以仁德寬恕對待百姓,先帝之時更是憐憫百姓的疾苦和遭遇先後廢除了秦代的連坐之法與一些肉刑,可是肉刑廢除之後,官吏卻是以鞭笞代之,通常一笞就是五十,普通百姓,誰人承受得起?”田叔拜服在地,奏道:“且有時不過是小罪,地方官吏也動輒對百姓用刑,老臣在地方,常常見到因爲受刑不過而死的小民,故此,老臣斗膽請陛下仔細考慮,減輕笞刑的刑罰……”

“田公所言,朕知道了,朕聽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僇而民不犯,這是聖人之治,朕德薄,不能及此,卻也不敢以刑罰威逼天下,朕會命廷尉張歐會同丞相長史,商議田公之議,儘早拿出一個減輕笞刑責罰的章程出來……”天子聽完田叔的話,心裡對田叔的好感再次攀升,讓他有種:只有這等忠貞老臣老能時刻心懷社稷天下,即使身處江湖之遠,也心憂天下啊!

天子劉啓卻不知,這也還是田叔的一個伎倆,勸諫天子時,田叔一般都會先選一個肯定能被接受的話題,讓天子能寬心舒服的聽他勸諫,等到天子覺得他是值得信任的臣子,同時也是一心爲社稷天下着想的大臣時,他纔會拋出那些敏感的容易惹惱天子的話題。

“老臣還有一事上奏……”田叔鄭重的拜道:“請陛下誅晁錯以寧天下!”

此話一出,頓時滿室寂靜,原本心情非常不錯的天子的臉色立即就拉了下去。

本來以爲自己的祖父上道了的,正在一旁竊喜的兩個田家的年輕人頓時就嚇得屁滾尿流,連忙爬滾出來,拜道:“陛下息怒,死罪,死罪……”

天子劉啓也不知道此時應該怎麼回答了。

甚至就連他的心裡也有些動搖:連田叔這等元老重臣都對晁錯喊打喊殺了,是不是晁錯辦的事情真的過火了?

可他仔細一想,晁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他同意的,他准許的,經過商議的。

但是,像田叔這樣的老臣的直言勸諫卻必須給出一個回答,否則,傳出去就顯得他這個天子的氣量跟胸襟太小了。

可是,該怎麼回答呢?

正犯愁的時候,一個宦官進來通稟道:“陛下,殿下來了……”

天子劉啓頓時如釋重負,趁機擺脫這個尷尬的局面,道:“快讓劉德進來拜見田公……”

此時,天子劉啓只覺得,劉德來的太是時候了!

……

寫了半天就寫出這一章,晚上狀態有些差啊~~~~~~~我去,十八張催更票飛了~~~~悲劇呀~~~~~~~

嗯,拜託各位讀者老爺下次別這樣**我了,直接打賞我覺得就非常nice~~~嘿嘿~

嗯,今天就這一更~我先去睡覺,好好調整一下,明天爭取多寫一點~

第1095節 天單于(3)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570節 人心(2)第1205節 撕逼!(1)第513節 鼓譟請假條第1280節 戰上谷(1)第796節 投軍第1581節 籌備(1)第849節 武夫當國(2)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273節 新思維(2)快去搶紅包第942節 濊人,不存在了第589節 新世界(5)第171節 投名狀第933節 廣關(2)第254節 八方英才匯聚(3)第40節 考舉?科舉?第1535節 恐懼的西匈奴第1339節 官僚的戰爭第829節 十面埋伏(3)第1166節 決心第1189節 明主(2)第1390節 權貴下場第1411節 河套的開發(2)第129節 塵埃落定第404節 無題第1594節 戰起(1)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675節 神蹟第45節 鑄幣第268節 來自印度的消息第581節 爲難第1412節 河套的開發(3)第1559節 匈奴西遷(2)第758節 帝國的轉折(1)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1)第734節 競爭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931節 雁過拔毛(2)第1070節 血戰(1)第1106節 救亡圖存的匈奴人第928節 薄世的麻煩第323節 疑慮第1155節 合縱(1)第160節 踏上打臉的征途第281節 迷霧第242節 選擇第775節 承諾(2)第228節 第一次主持廷議第293節 挖坑(2)第1538節 恐怖的軍隊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1332節 攘外必先安內第1547節 傳道計劃第890節 任命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927節 封王第371節 統治就是忽悠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615節 洗錢第1411節 河套的開發(2)第1259節 動員(1)第556節 儒家的改變(1)第593節 貪婪第1208節 新法家(1)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99節 水軍第220節 三個條件第221節 教育之野望第925節 授田第381節 殖民(1)第352節 太子之怒!(1)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602節 魚海!魚海!(2)第266節 進擊的土豪第1250節 調整(2)第361節 微服(4)第1174節 矯正(1)第320節 敲打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第577節 漢匈必有一戰!第856節 撫卹(1)第120節 過繼(1)第516節 本性難改第368節 永不加賦!第1493節 手中的牌第1080節 勇者無敵(1)第817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5)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208節 調查(2)第835節 軍臣的想法第307節 神器(2)第1217節 墨家的表演(2)第1211節 新法家(4)第606節 決斷
第1095節 天單于(3)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570節 人心(2)第1205節 撕逼!(1)第513節 鼓譟請假條第1280節 戰上谷(1)第796節 投軍第1581節 籌備(1)第849節 武夫當國(2)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273節 新思維(2)快去搶紅包第942節 濊人,不存在了第589節 新世界(5)第171節 投名狀第933節 廣關(2)第254節 八方英才匯聚(3)第40節 考舉?科舉?第1535節 恐懼的西匈奴第1339節 官僚的戰爭第829節 十面埋伏(3)第1166節 決心第1189節 明主(2)第1390節 權貴下場第1411節 河套的開發(2)第129節 塵埃落定第404節 無題第1594節 戰起(1)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675節 神蹟第45節 鑄幣第268節 來自印度的消息第581節 爲難第1412節 河套的開發(3)第1559節 匈奴西遷(2)第758節 帝國的轉折(1)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1)第734節 競爭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931節 雁過拔毛(2)第1070節 血戰(1)第1106節 救亡圖存的匈奴人第928節 薄世的麻煩第323節 疑慮第1155節 合縱(1)第160節 踏上打臉的征途第281節 迷霧第242節 選擇第775節 承諾(2)第228節 第一次主持廷議第293節 挖坑(2)第1538節 恐怖的軍隊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1332節 攘外必先安內第1547節 傳道計劃第890節 任命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927節 封王第371節 統治就是忽悠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615節 洗錢第1411節 河套的開發(2)第1259節 動員(1)第556節 儒家的改變(1)第593節 貪婪第1208節 新法家(1)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99節 水軍第220節 三個條件第221節 教育之野望第925節 授田第381節 殖民(1)第352節 太子之怒!(1)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602節 魚海!魚海!(2)第266節 進擊的土豪第1250節 調整(2)第361節 微服(4)第1174節 矯正(1)第320節 敲打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第577節 漢匈必有一戰!第856節 撫卹(1)第120節 過繼(1)第516節 本性難改第368節 永不加賦!第1493節 手中的牌第1080節 勇者無敵(1)第817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5)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208節 調查(2)第835節 軍臣的想法第307節 神器(2)第1217節 墨家的表演(2)第1211節 新法家(4)第606節 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