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道:“你聽錯了,伯爵。我並不是要讓巴伐利亞來取代奧地利,而是要擡升巴伐利亞在德意志內的地位,讓它能成爲德意志內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第三大勢力,起到維護均勢以及和平的作用。”
諾埃伯爵搖頭道:“陛下,我覺得巴伐利亞的實力並不足以做到您所期望的這些。”
“所以我決定將艾斯巴赫公國劃給巴伐利亞。”路易道,“如此一來,巴伐利亞便能多少彌補一些下巴伐利亞被奧地利拿去的損失。日後普法爾茨選侯絕嗣,巴伐利亞的勢力也將進一步擴大。”
諾埃伯爵又搖了搖頭,嚴肅地問道:“陛下,您如此費力地擴張巴伐利亞的勢力,日後能確保它不會成爲您的敵人嗎?”。
路易一愣,神情凝重地說:“說下去。”
諾埃伯爵繼續說道:“法蘭西與巴伐利亞在歷史上並無交集,它不會像波蘭那樣無條件親近法蘭西。另一方面,相比於三分之二人口和絕大部分土地爲非德意志的奧地利,以及國家完全軍事化的普魯士,巴伐利亞這個完全德意志化的國家,一旦獲得與那兩國完全無二的實力,必然會在德意志地區擁有強大的民族號召力和影響力,若是如此,不就是無形間造就了一個能令分裂的德意志統一起來,並使均勢計劃完全被破壞的不安勢力嗎?”。
路易對此深以爲然,這些他之前並未想到。
諾埃伯爵接下去說道:“巴伐利亞也許無法通過軍事手段兼併奧地利和普魯士,但是,奧地利國內的德意志程度並不高,奧地利在德意志內的領地也並不多,普魯士的情況也是如此,所以,巴伐利亞完全有可能建立一個拋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德意志民族國家。那個時候,法蘭西恐怕也無法利用國家實力對其進行控制了。”
路易皺起眉頭,他突然發覺自己正在執行一個並不明智的計劃。
諾埃伯爵道:“德意志分裂已久,但在名義上還因爲維也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保持着統一,所以,要將德意志的分裂維持下去,便需要從根本上根除德意志的政治概念,這樣才能避免德意志由政治概念演變爲一個民族概念和國家概念。”
路易迅疾反應道:“要像意大利那樣,永遠只是一個地理概念。”
“不。”諾埃伯爵斷然否定,接着說道,“不能像意大利那樣,要比意大利更爲徹底,連地理概念都不允許存在。”
大國依靠民族認同維持統一,便如法蘭西。小國依靠地理、宗教維持獨立,便如荷蘭。德意志內部地理、宗教、民族多有不同,故而才能導致神聖羅馬帝國一直趨於分裂,而今唯一能使德意志成爲一個統一國家的便是虛有其表的神聖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然而,在這個“既不神聖、亦非羅馬、更非帝國”的“國家”內,要將其中的一塊土地分離出去,並不困難。荷蘭的獨立便是一個先例。
路易震驚了,因爲他明白了諾埃伯爵的意思。他只是致力於德意志內部的均勢,本質上還保留了“神聖羅馬帝國”,諾埃伯爵卻更爲激進,是要將神聖羅馬帝國也一併除去。摧毀一個在歐洲存在了八個世紀的政治力量,這將會引發極大的政治衝擊。
缺乏帝國的約束,中歐必然大亂。“亂”是一柄雙刃劍,既能帶來機遇,也會帶來禍患,後果難以預測。不過,路易卻是深知一點,自己必然會因此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路易聲音沉重地問道:“你的計劃令我太驚訝了,但是,帝國若是毀滅,中歐又會怎麼樣?”
諾埃伯爵不假思索道:“帝國若是不存在,普魯士和奧地利必然會轉而建立一個普魯士民族的普魯士帝國,奧地利也會建立一個奧地利帝國。”
路易搖了搖頭,說道:“帝國若是毀滅,奧地利也許會建立一個奧地利帝國,但普魯士必然會藉着體制崩壞而擴張土地,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爲基礎的德意志民族國家。”
諾埃伯爵不相信地搖了搖頭,道:“我們可以干預,在普魯士動手之前。”
路易微笑道:“那不如扶植一個能與普魯士對抗的德意志國家。”
諾埃伯爵疑惑道:“這就不是和現在的普奧之爭很像嗎?普魯士和奧地利也是爲了爭奪德意志內的霸權。”
路易道:“若只是兩個國家爭霸,那隻需要一場決定性戰役,便足以奠定整個德意志地區的未來,但如果是三個國家爭霸,未來就會有很大變數。”
諾埃伯爵突然發現,繞了一圈還是繞回了原點——德意志需要三個勢力。
路易道:“你之前說的很對,巴伐利亞在羽翼豐滿後未必會站在法蘭西一邊。但是,我需要的並不是巴伐利亞成爲法蘭西盟友,而是巴伐利亞能成爲德意志內部的一大勢力。相比起多或少一個盟友,德意志永遠分裂,這纔是最符合法蘭西利益的結果。”
諾埃伯爵點了點頭,卻問道:“那爲什麼不是薩克森?它可正好在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戰略地位重要,比巴伐利亞更能牽制這兩個國家。”
路易道:“正是因爲薩克森的戰略地位太重要,所以才只能起到牽制作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都證明了一件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軍隊能如入無人之境般的將這個國家佔領。所以,扶持相對較遠的巴伐利亞反而有利。”
諾埃伯爵仍然憂慮,建議道:“扶持巴伐利亞可以,但是,必須要有牽制。”
路易早先並未想到牽制巴伐利亞一事,但在剛纔諾埃伯爵的說明之後,他也開始想了這件事,並立刻在腦海中想到了一個未來德意志政治版圖的形勢。他立即說道:“巴伐利亞西部的巴登公國、符騰堡公國,我打算與這兩個國家建立聯盟。”
巴伐利亞即使得到艾斯巴赫,也不可能與普魯士和奧地利相抗衡。路易原本的計劃是在十年之內將拜羅伊特和維爾茨堡也併入巴伐利亞,但在此時,他更傾向於一種分裂的平衡。
路易道:“德意志小國不少,大國卻只有普魯士和奧地利。大國要摧毀小國並不困難,但是,大國要摧毀如漢諾威、薩克森等中等國家卻並不容易。增加中等國家的數量,形成東德意志大國爭霸、西德意志中等國家制衡的局面。”
諾埃伯爵脫口而道:“雙重製衡、雙重均勢。”
普魯士和奧地利相互制衡形成均勢,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威、巴登、符騰堡等中等國家亦互相制衡維持均勢,而後東西方相互制衡達成均勢,這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制衡和均勢。
路易聽了諾埃伯爵的形容,想了想也似乎確實如此。
他繼而道:“這個戰略若是成功,無論法蘭西的勢力是否能繼續存在於德意志內,德意志都必然無法統一。但,這需要你去行動。”
諾埃伯爵面色深沉地點了點頭,他感到了任重道遠,至少將巴登和符騰堡拖入便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此時,路易和諾埃伯爵都未發覺,在他們說話時,剛來到的拉法耶特侯爵正在營帳外,他一個字不差地全部聽了進去。
待等到國王和諾埃伯爵的交談完畢後,拉法耶特侯爵稍稍收拾了複雜的心情,走了進去。
一番見禮後,拉法耶特侯爵先向國王轉達了因戈爾斯塔特伯爵的謝意,而後又轉陳了因戈爾斯塔特伯爵的邀請。原來,在拉法耶特侯爵離開之前,因戈爾斯塔特伯爵特意提出了對法蘭西國王的邀請,他邀請國王訪問巴伐利亞。
面對下一位巴伐利亞選侯的邀請,早已經轉變主意的路易冷淡地回了一句:“我打算近日返回巴黎,所以並沒有時間去巴伐利亞。”
但就在這時,諾埃伯爵卻說道:“陛下,與巴伐利亞方面的人見面並不會有損失,雖然不需走一趟慕尼黑,但去艾斯巴赫與因戈爾斯塔特伯爵會面卻十分必要。”他壓低音量,接着說:“聽說此次巴伐利亞會出兵,完全是因戈爾斯塔特伯爵的主張。”
諾埃伯爵的用意是提醒路易,這個因戈爾斯塔特伯爵不簡單,路易也恰好起了疑。
拉法耶特侯爵並未多想,他反而鬆了口氣,終於達成了友人的囑託,因爲因戈爾斯塔特伯爵只是爲了自己能與法蘭西國王見面。
拉法耶特侯爵之後重新恢復了軍職,接着先於諾埃伯爵退出營帳。
再度恢復二人相處局面後,路易便對諾埃伯爵說道:“既然那位因戈爾斯塔特伯爵如此不一般,那我就去見一見。不過,既然是去艾斯巴赫,那我就乾脆經符騰堡、巴登回國。這裡的事,就交給你了。”
諾埃伯爵會意地點了點頭,說道:“我會提前派出使者知會巴登和符騰堡兩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