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回 天行健

最後一個輕鬆戰敗陶謙,奪取徐州的機會就在這麼不經意間,消失了。前有高牆險阻,後無寸草餘糧,身陷絕境的曹操大軍,貌似還有一線的希望。那就是膽小、貪圖安逸的陶謙在不知道曹操面臨如此絕境的情況下,主動投降,獻出徐州,給曹操留出足夠的迴旋餘地。可是,就是這麼一點點地可能性,也被扼殺在了萌芽狀態。

本來陶謙回城之後,驚魂未定,就連曹豹那也是膽戰心驚。他們在看到了曹操如此恐怖的軍事實力後,全都嚇壞了。陶謙原本就有退出徐州這個是非圈,按照曹操的安排在朝廷裡面發展的意圖。如今這一下,那就更是堅定了陶謙的想法。

陶謙對手下這些人說道:“曹兵勢大難敵,待其城破之日,我等難逃其咎。若是我等早日歸降,或可免其罪。我意自縛前往曹營領罪。保爾等之太平。”

此時,陶謙如此說,連曹豹都不敢出其異言。但是,事情往往就是這麼絕。好事者就是這麼多。陶謙這句話的話音還沒有落地。地下就猛然間有人說道:“府君久鎮徐州。民皆感恩。今曹兵雖衆,可是未必能夠輕易的攻破我城。只要府君率百姓堅守不出。諒曹兵短日之內,絕對奈何不得咱們分毫。有此期限,某雖不才。願施小策。管教曹操死無葬身之地!”

聞此言,衆人都是大驚失色。唰唰唰。大夥全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這個說話之人的身上。

這是何人吐此狂言?真是好大的口氣。以曹操如此強盛的軍勢,哪是那麼容易就讓曹操死無葬身之地的?什麼時候咱這徐州竟然出了這麼一位高人?我怎麼不知道?

所有的人都是抱着如此猜想、懷疑的。可等衆人看清了這個人之後。大夥又都不敢那麼得肯定了。

只因爲說話的這個人,非是旁人。正是陶謙的別駕從事孫乾,孫公佑。孫乾這個人,辦事向來嚴謹。素不輕言。言必有中。故此,大夥看是孫乾發話,都好像看到了一線希望。

雖然陶謙對此已不太感興趣。可陳登等人卻都不甘心家族的利益就此喪失。全都向孫乾問道:“公佑有何妙策可破曹兵?快快說來。”

孫乾一本正經的說道:“我無妙策可破曹兵。”

大夥這個氣呀。沒妙策你喊個什麼勁?這不是添亂嘛。

不過,還沒等大夥指責孫乾,孫乾又言道:“我雖無破曹妙策。可有兩個人絕對能幫到咱們。”

陳登等人一想:這也行。雖然孫乾說自己不能退曹操。可他要是能找到兩個其它的能人把事情解決了,這也是好事一件。如今如此緊要關頭,別管他是什麼人,有用就行!

於是,衆人又連忙請教道:“何人如此大才。公佑何不速速請來?”

孫乾微笑道:“諸公莫非忘了身爲咱們徐州本地的望族,我等之好友——麋竺,麋子仲。以及府君之好友——孔融,孔北海了不成?此二人如今皆在太尉劉明大人那裡爲官,有此二人說和。當可令太尉劉明大人上書朝廷,保奏陶府君無罪。且,北海離此不遠,就算曹操不顧太尉大人勸阻,太尉大人也可及時發兵來助。太尉大人之武勇。更是遠在曹操之上。平黃巾,剿公孫,滅袁紹,戰績輝煌。如太尉劉明大人相助,而那曹操若是還執迷不悟的話,那曹操豈不是死無葬身之地。”

孫乾如此一說,衆人盡皆恍然。確實如此,這徐州本來是有三大家族的。其中麋氏一族的實力,更是遠在曹家和陳家之上。不客氣地說,徐州半城之地,那都是麋竺的產業。只是多年之前,麋竺投靠了劉明,把家族的發展重心轉移到了幽州,這才讓徐州當地的勢力逐漸的淡忘了麋竺,麋芳兩兄弟。而孫乾身爲麋竺的好友,關鍵時刻能想到麋竺,那也是人之常情。

陳登等人盡皆歡喜,這樣可好了。有太尉劉明出面,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危機的。曹操算什麼?不過就是一個丞相。而劉明身爲太尉不說,更持有先皇的遺詔,輔佐皇上。那是屬於監國,顧命的大臣。而且,就算是最後太尉劉明也想吞併了徐州,有麋竺這個老熟人的關照,自己等人的家族利益絕對不會受到影響的。

不光這些人打着如此如意的算盤,欣喜若狂。就連本來有意歸順曹操的陶謙,也在剎那間改變了主意。幽州官員的各項福利和待遇之高,那可是非常有名的。而且自己的老朋友孔融也在那裡,今後自己的關照可就更多了。如此,怎麼得也比自己以待罪之身去曹操那裡要好得多了。

於是,事情就這麼的定了,孫乾快馬加鞭的去北海請孔融讓劉明答應出兵援助,而陶謙則領着徐州軍民,堅守不出。等待劉明得援軍到來。

事態的走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是在把曹操往絕路上趕。而曹操卻如何?

曹操爆發了!

事在人爲。絕世強者在面對絕對困境的時候,也自有非常人的處理手段。雖然一切的表面現象都預示着曹操應該滅亡了。可是,世事難料。要是世上真得有那麼多的應該的話,那八年抗戰,一身土裝備的八路軍也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抗美援朝,也不可能是小米加步槍的志願軍把有漫天飛機,遍地裝甲的老美,打到了三八線之外。

幾日後,快馬加鞭的孫乾就趕到了北海,而且北海的孔融也非常快速的把請戰信,通過蒼鷹傳遞給了幽州的劉明。以如此快捷的速度,不可謂不神速。只要劉明同樣再把曹操如今危在旦夕的情報傳遞直接通過蒼鷹傳遞給徐州麋竺的本家。讓陶謙他們知道後,只要堅守下去,曹操就算是完了。可是,就在劉明等人一致認爲曹操馬上要完。還沒等劉明等人抉擇出如何利用徐州請求援助這一籌碼,謀求到更大的利益的時候。徐州當地麋竺的本家就給劉明他們通過蒼鷹送來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消息。曹操已經攻克了徐州。正在籌集軍糧準備反攻兗州。

原來這曹操在醒來之後,又仔細得看了一遍程昱的密信。信上有程昱對兗州當前局勢的分析。

除了當前的事態嚴峻之外,程昱也說明了,曹操如今後續的糧草是不可能送來了。而且曹操回軍的要地,也都被劉備、陳宮他們佔領了。急切之間,那絕對是打不下來的。不過,許都有剛剛收上來的秋糧。城防也算堅固。程昱手裡還有五萬的兵馬可用來守備許都。程昱在信上給曹操打保票,可以堅守許都兩個月無失。而其後則是程昱對曹操面臨如此嚴重局面的兩個建議。

曹操爲事態的嚴峻而驚心,爲陳宮的背叛而憤恨不解,爲程昱的忠誠而欣慰,爲許都還能固守兩月兒欣喜,爲程昱那兩個殘忍,有爲倫常,要遭到世人唾罵的建議而遲疑。

不過,曹操就是曹操。如此危急關頭,曹操那種‘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蓋世霸氣勃然而發。斷然決定,依計行事。

首先,曹操沒有把兗州大部分領土已經喪失了的消息告知給任何人。而是若無其事的宣稱:兗州來信,乃是通報曹操得父親曹嵩病危的消息。曹操之所以暈倒,就是掛念他老父的安康。

其次,曹操又對衆人宣佈: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如今天下動盪,天子威儀,有待樹立。曹操受皇上重恩,身爲漢室丞相。只能以身作則,舍孝道,而全忠義。故此,三軍將士,皆應加緊攻克徐州,讓曹操能夠早日返回許都盡孝而努力。

隨後,曹操本着早日攻克徐州的基本方略,嚴令各將,每當攻打徐州的各個鄉村城鎮,皆要勸降一下,降者無罪。然,但有抵抗者,一律屠鄉滅城。

而曹操等這些將領都領命去了之後,又秘密召集心腹本族子弟數百人,成立軍需營。由這些人秘密的以人肉製作軍糧,維持各路大軍的供給。同時曹操也嚴禁他們走露消息。違者殺無赦!

最後,曹操又秘密的叫來了滿寵,把程昱的另一計策,秘密的叮囑給滿寵。滿寵愕然之後,也領命去了。

如此一來,經過了戰爭動員的曹操大軍,爆發出了驚人的破壞力。徐州的鄉村鎮縣,但有抵抗的,盡被屠戮。而投降者,盡皆安然無事。而且曹操還讓那些投降的村老現身說法。於是乎,無有防備力量的各個鄉村,盡皆歸順,而那些兵力稀少的各個縣城,那也是望風而降。而曹操手下的夏侯敦,夏侯淵,曹仁,曹洪四路大軍,如蝗蟲一般的分散開來邁進。就連於禁帶領的兵馬,也配合着曹操開始圍困陶謙所在的徐州城。

最後,兩日之內,就剩下了陶謙領大兵鎮守的孤城一座了。

而這時,曹操的軍糧經過在各鄉村的抄剿,已經是聚集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曹操大軍圍困、並攻打徐州城的時候,曹操先對城內的陶謙等人言道:“此時歸降,既往不咎,如再不歸降,城破之日,城內之人盡皆屠戮。且城內之人的財產一律充公。”隨後,曹操又命徐州城周邊各村的百姓鄉老爲前鋒,大軍緊隨其後的進行進攻。

徐州城內的陶謙和陳登、曹豹等人終於崩潰了。

陶謙是不忍心自己風燭殘年之餘,還引起如此大的殺戮。而陳登、曹豹等人則是爲了家族的利益。如今整個徐州,除了此城之外,盡落曹操之手。即使是自己等人最終堅持到了劉明派軍前來,成功的逼退曹操。可是那曹操懷恨退兵之餘,也必定掠奪,燒戮一空,而空無一物的徐州,那又有什麼價值?自己家族的根基,那不就是全毀了嗎?而且事後重建徐州,以麋竺在劉明那裡的權利,以及麋竺在徐州當地的實力,那麋氏家族還不得把徐州全吞了。這太不符合自己家族的利益了。還不如投了曹操,以向曹操的妥協來謀取更大的利益來得划算。

故此,三日內,徐州易主了。

劉明等人看到這一情報。盡皆愕然。不過,郭嘉地反應就是快。郭嘉嘻嘻一笑道:“沒想到天不絕曹操,曹操處次危境,竟有如此破釜沉舟的勇氣,而且還讓他僥倖成功了。真可謂:天助自助者也。不過,這樣也好,如此一來,劉備和曹操他們纔算是勢均力敵。待他們殺了兩敗俱傷。咱們正好一舉收復司隸、兗州、徐州這三州之地。”

賈詡對郭嘉地看法也頗爲認同,認爲曹操行事雖然有點出乎了自己等人的意料之外,可是卻對自己等人的佈局無損。反倒有錦上添花的好處。

而劉明在郭嘉、賈詡說完,冷不丁的想到老政委經常說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而此時的劉備還不知道曹操已經取得了徐州,還在加緊圍困許都,以求得到天子大義的名分,獲得天下人更多的支持。

而陳宮則在加緊佈防,防範着曹操從徐州戰場上撤回來之後的垂死掙扎。

總之,此時他們沒有想到過曹操有勝利的可能。畢竟曹操隨軍攜帶的軍糧數量,那都在陳宮他們心裡面擺着呢。曹操攻打徐州的作戰計劃,那都是按着兩個月的作戰時間準備的。曹操隨軍的軍糧,那也是需要陸續不絕供給得。如今後續的糧食都被自己扣押了。以曹操隨軍的那點軍糧又夠支持幾天的?餓着肚子的士兵,又怎麼能打勝仗?

抱着勝利喜悅的劉備等人甚至還在策劃等攻克了許都之後,如何令皇上下詔命劉明討伐董卓,楊鳳等人。好讓連續不斷的戰爭,徹底拖垮劉明地實力。而他們則藉機發展壯大。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

第232回 沒門第623回 高順仁義第446回 清河郡主第384回 連環策第371回 黃雀在後第360回 馬超投劉明第242回 無奈的轉換第219回 李儒奇謀第5回 初見流民第369回 趙雲的愛慕者第249回 皇上跑了第31回 空兵第64回 人販子劉明第351回 草原一夜城第399回 把柄第159回 神算第127回 子龍出山第543回 裝備好,就是氣人第604回 天下亂第374回 金融風暴第155回 立誓第472回 小麻煩第481回 呂布歸來第43回 紅十字會第598回 劉明受皇位第253回 劫駕第275回 陣第448回 戰潼關第596回 佔領合肥第169回 玩物喪志第118回 遊說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127回 子龍出山第557回 亂戰第250回 機會第393回 變第306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二)第46回 埋伏?第359回 曹操的老毛病第246 虛實之間第219回 李儒奇謀第540回 張飛的價值第78回 ??vs張飛第341回 三個陣營第615回 陰陽五行八卦陣第419回 星火計劃第619回 盤蛇吃百鳥第267回 天行健第234回 好事連連第596回 佔領合肥第360回 馬超投劉明第263回 忙與閒第246 虛實之間第461回 奪權第344回 看戲第417回 三韓和鮮卑騎兵第371回 黃雀在後第282回 縱橫第128回 拐騙子龍第477回 驚變第423回 誰的機會第385回 大笑的曹操第217回 曹操的收穫第158回 鬼神無雙第630回 劉明諸葛初交鋒第69回 高人第370回 曹操與劉明的人才鬥爭第242回 無奈的轉換第201回 攻破渝關第63回 劉明的困惑第143回 誤會第233回 孔明出世第11回 腐敗地主的幸福生活第562回 魯肅心虛第594回 令諸葛亮鬱悶無比的草船借箭第222回 瘋狂戰車第514回 宗教管理法第435回 情色小說的鼻祖第170回 不保我保誰第100回 柳暗花明第218回 應對第487回 包圍戰第67回 楊軍的誤會第212回 戰爭促進社會進步第284回 笑第38回 狠狠地打之匣弩無雙第278回 高第535回 巧進漢寧第579回 多事的羣英會第601回 劉明妙想,皇上得工資第320回 忠心的表現第226回 北海信使第617回 諸葛餘毒第416回 火種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451回 最後的瘋狂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592回 周瑜妙對第559回 陰錯陽差第514回 宗教管理法
第232回 沒門第623回 高順仁義第446回 清河郡主第384回 連環策第371回 黃雀在後第360回 馬超投劉明第242回 無奈的轉換第219回 李儒奇謀第5回 初見流民第369回 趙雲的愛慕者第249回 皇上跑了第31回 空兵第64回 人販子劉明第351回 草原一夜城第399回 把柄第159回 神算第127回 子龍出山第543回 裝備好,就是氣人第604回 天下亂第374回 金融風暴第155回 立誓第472回 小麻煩第481回 呂布歸來第43回 紅十字會第598回 劉明受皇位第253回 劫駕第275回 陣第448回 戰潼關第596回 佔領合肥第169回 玩物喪志第118回 遊說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127回 子龍出山第557回 亂戰第250回 機會第393回 變第306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二)第46回 埋伏?第359回 曹操的老毛病第246 虛實之間第219回 李儒奇謀第540回 張飛的價值第78回 ??vs張飛第341回 三個陣營第615回 陰陽五行八卦陣第419回 星火計劃第619回 盤蛇吃百鳥第267回 天行健第234回 好事連連第596回 佔領合肥第360回 馬超投劉明第263回 忙與閒第246 虛實之間第461回 奪權第344回 看戲第417回 三韓和鮮卑騎兵第371回 黃雀在後第282回 縱橫第128回 拐騙子龍第477回 驚變第423回 誰的機會第385回 大笑的曹操第217回 曹操的收穫第158回 鬼神無雙第630回 劉明諸葛初交鋒第69回 高人第370回 曹操與劉明的人才鬥爭第242回 無奈的轉換第201回 攻破渝關第63回 劉明的困惑第143回 誤會第233回 孔明出世第11回 腐敗地主的幸福生活第562回 魯肅心虛第594回 令諸葛亮鬱悶無比的草船借箭第222回 瘋狂戰車第514回 宗教管理法第435回 情色小說的鼻祖第170回 不保我保誰第100回 柳暗花明第218回 應對第487回 包圍戰第67回 楊軍的誤會第212回 戰爭促進社會進步第284回 笑第38回 狠狠地打之匣弩無雙第278回 高第535回 巧進漢寧第579回 多事的羣英會第601回 劉明妙想,皇上得工資第320回 忠心的表現第226回 北海信使第617回 諸葛餘毒第416回 火種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451回 最後的瘋狂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592回 周瑜妙對第559回 陰錯陽差第514回 宗教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