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望之平靜地望着東海王。
東海王對着崔望之怒目而視,幾乎咬牙切齒道:“你真以爲本王不敢把你扔進油鍋烹炸了嗎?”
崔望之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王爺如果畏縮不前,怕是下場比下油鍋還慘百倍。”
東海王揮了揮手,十餘名身穿鐵甲的守衛出來,個個血氣澎湃,連甲冑都掩蓋不住他們身上那股森寒的死亡氣息。這
已經不是人,而是地獄裡的修羅。
崔望之見到這些人出來,仍是一副平靜從容的姿態。他
輕聲道:“王爺想好了嗎?”東
海王道:“拿油鍋來。”
不一會,守衛擡出一口大油鍋頓在崔望之面前,撲面而來的熱浪,並沒有使崔望之後退半步。他
含笑看着東海王,悠然道:“那我先行一步,在前面等着王爺。”
說罷,崔望之擡腳就要走進油鍋裡去。東
海王神色一變,說道:“慢着。”崔
望之不急不慢,沒有收回腳的趨勢。“
把油鍋擡走。”東海王催促道。崔
望之這纔回頭看向東海王,淡笑道:“王爺爲何改了主意?”東
海王道:“孤亦無加害崔道長的意思,只是爲了試試道長的膽量。”
崔望之道:“貧道無膽,僅是知天命而已。王爺今有天命,爲何還猶疑不絕?”
東海王道:“從前孤同蘇侯爺有些小過節,但蘇侯爺在草原上救了吾女,孤王感激不盡,早已忘掉之前的不快,心有上山當面致謝的意思。不過近來羅浮事多,怕有所攪擾。”
崔望之笑道:“我小師叔海量汪涵,怎麼會對王爺有芥蒂。”
東海王笑了笑,將之前蘇籍的信箋扔進油鍋下的炭火裡,紙張化爲灰燼。他道:“大晉同清微共天下,這是我朝自來的傳統,無論孤王能不能應先帝遺命,但國祚延續,必須依照這條鐵律。”崔
望之道:“王爺明白這點就好。”東
海王微笑道:“不過寡人曾經和清涼寺的神秀大師促膝一談,深爲投契,如今北方紛亂,我生怕神秀大師不得清淨,故而有心在附近爲神秀大師建一座禪院,不知蘇侯爺是否會介意。”
崔望之心道瞭然,這東海王怕是早有拉攏清微的意思了,畢竟他還對大位有野心,就知道離不開清微和明月山莊的幫助。只是他又不甘心爲傀儡,便引來跟小師叔有嫌隙的佛宗爲臂助。而且聽說那神秀大師修煉的是金剛不壞神功,武學深不可測,且和小師叔有點交情,東海王請來他,既有平衡權力的意思,亦有不太過小師叔得罪的意思。崔
望之覺得這件事無傷大雅。即使小師叔將來註定要更進一步,那也可以在後面挾天子而令諸侯。
羅浮的宗旨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只
要自己足夠強,旁人自是難以威脅他們。正
如天陽子師祖在世時,誰敢犯羅浮?
他道:“我小師叔自是不會介意的,但王爺要做大事,還得和我小師叔當面詳談纔是,如此大家才能合作無間。”
東海王道:“好,本王今日就隨道長上羅浮去。”崔
望之反倒是吃了一驚,他沒想到東海王決心這樣堅定。
東海王接着道:“崔道長等本王準備一番。”
說着,東海王就進入內室。在
內室裡,草原的可敦,大晉的嵩陽郡主正在裡面。
郡主道:“父王的話,孩兒剛纔在隔壁已經聽到了。”
東海王憐惜地看着養女,說道:“你去草原,父王也是無力阻止,希望你不要怪罪我,現在你能回來,實在太好。其實你也可以不回來的,父王心想,你怕是喜歡那蘇子思吧,所以纔回來勸我和蘇子思和解。”郡
主道:“孩兒是不希望父王出事。”東
海王自嘲一笑道:“我當然知道我鬥不過蘇子思,現在連趙國公都想把我當泥人拿捏。不過父王再怎麼愚昧,都不會對着那羣人卑躬屈膝,蘇子思雖然討厭了一點,可他畢竟能繼承先帝的意志,這一點我還是明白的。”他
已經年近五十,在先帝諸子中,算是年歲較長的,而且一直以來練功不勤,不重養生,現今居然有了白髮,多少有些老態。
郡主道:“父王是真心想和他合作?”
東海王道:“自古以來都沒有萬世一系的王朝,父王雖然還想爲晉祚延續繼續出力,但未必能做成這件事,不過只要能讓蘇子思娶了南康和你,父王哪怕讓他蘇子思坐擁大晉天下,亦足以自慰了。”
郡主道:“父王打算上羅浮和蘇子思談這件事?”東
海王道:“蘇子思這人心裡極有注意,若是勸他或者威脅他,反而沒用,咱們得讓他覺得欠了咱們。”
郡主道:“父王似乎變了一些。”
東海王道:“你以爲父王一直都是空有野心,卻無頭腦吧,你不想想,要不是這樣,父王連神都都休想離開。”
他頓了頓,輕聲嘆道:“你收拾一下,跟我一起上羅浮去。”…
…蘇
籍聽完崔望之的彙報,不禁頭疼。這小子真會惹事,但他又不得不承認,崔望之雖然自作主張,可事情確實做得對。他
固然可以殺了東海王,卻也會給自己在江南的佈局埋下隱患。畢
竟東海王無論如何都是皇室,他繼承先帝的意志,卻先殺了先帝的骨血,實是站不住理的。若
是東海王投靠過來,事情也變得簡單,而且亦能做一面旗幟用。至
於從前的過節,那也確實不算什麼。但
蘇籍更想到另一件事,已經回到京城的趙子行一定會拿崔望之的伯父做文章。
北方的局面實是一團亂麻。
趙家和魏國公是姻親,現在卻劍拔弩張。而三仙教和趙家顯然有不可告人的關係,花七傳遞回來的消息,更讓他知道當初定胡候之事,着實和趙家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太平真人俗名姓趙,烏角先生俗名姓韓。”蘇籍從清微藏經閣的一個角落裡,找到一本雜記,上面記載着這樣一段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