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時多大年紀?”
“我七歲,辜望弟比我大兩歲。從那以後,她就經常在橋頭等我,帶東西給我吃。我們就在河邊坐一會,我問她爲什麼不念書,她說她父母不讓她讀書。”
“爲什麼不讓她讀書呢?”
“後來,我才知道,她是抱來的,這你們應該知道吧!”
同志們費了很多勁才知道辜望弟的身世。
“辜望弟的父母不讓她讀書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辜望弟的父母就是文盲,他們在我們這裡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認爲幹他們那一行,用不着文化。第二個原因是望弟的父母怕煮熟的鴨子——飛了。”
“此話怎麼講?”
“他們不想在辜望弟身上多花本錢。在我們山裡有一個諺語,狗認人,人認家。”
“這個諺語是什麼意思?”
“只要你給狗東西吃的,它就會跟你親,人是很難養家的,血緣是摻不得假的,這個人指的就是領養的孩子。他們念着自己的生父生母,不就是念着自己的家嗎——在他們看來,那纔是他們真正的家。”
饒鴻達說的有些道理。
辜望弟的父母一輩子做裝神弄鬼,騙人錢財的勾當,他們不放心辜望弟,怕煮熟的鴨子飛了——血緣確實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
“到望弟成年之後,她娘就帶着她走村串戶,一時半刻都不撒手,回到家,就把她關在院子裡面——他們不讓望弟離開身邊半步。”
“他們這樣做的的目的是什麼呢?”
“一怕寨子裡面的人在望弟跟前說漏了嘴,寨子裡面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只有望弟一個人矇在鼓裡;二是怕望弟的生父生母來尋望弟——他們不會來人望弟,他們會躲在暗處遠遠地瞅幾眼——望弟跟我說過,她時常看到一個女人跟在她的後面;三是怕望弟和男孩子在一起耍。”
十四五歲,正是女孩子情竇初開的年齡。辜秀標夫妻倆上哪知道,辜望弟在九歲的時候就情竇初開了。
“辜家人看得這麼緊,那你是怎麼和辜望弟接觸的呢?”
“我們只能在辜望弟家院子後面的樹林裡面見面,總之,想見面很難。”
“辜望弟是什麼時候知道自己的身世的呢?”
“是我請人到她家提親的那一年——是望弟二十一歲的時候。在我們山裡,女孩子十四五歲,父母就開始考慮他們的親事了,可望弟的父母一拖再拖,有人上門提親,望弟的父母以種種理由拒絕媒人。望弟十六歲的時候,就有人家請媒人上門提親了,到二十歲以後,就沒有人登門了。”
“你請媒人到辜家提親是和望弟商量好的嗎?”
“是的,是望弟讓我去的。結果被望弟的母親一口回絕。你們知不知道望弟爲什麼要領養一個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