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

“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漢書·食貨志】

在孝桓皇帝時,天下有戶口一千餘萬,人口五千六百多萬。這是極盛時期,其後災禍不斷,水旱飢疫、羌胡叛亂、流民起義,導致全國的人口、戶數大量減少。以至於在三國末期,全國總人口只有七百餘萬,當然,這其中不乏豪強大族隱匿人口、黎庶藏匿山林的情況,可其中因爲戰亂、疾疫、饑荒等原因而死亡的人口最少也有千萬之數。

如今皇帝提早中斷了割據混戰的趨勢,消弭兵亂,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統一制度。沒有了大規模戰亂、疾疫等等,全國的人口總量應該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按皇帝的估計,除開逃逸山林、被豪強隱匿的人口,如今的總人口至少在三千萬左右。

爲了增加人口、鼓勵墾殖,除了提供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生產環境以外,還可以從稅收的方面進行調節人口生育。少府負責徵收人口稅,供給皇室,自任職以來,王絳就此事有過一番瞭解,他新官上任,勢必要提出自己的主張,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臣歷數以往諸帝,所徵算賦有增有減,並非一例不變,皆因當時局勢而有所變更。”

算賦的數額偶爾有因特殊情況而減輕的,比如皇帝巡行外出對途徑郡縣的恩典、鼓勵流民歸鄉墾田、受過兵燹天災的地區,一般最少的時候只收四十錢,最多的時候收一百六十錢。

每年的算賦是除開更賦以外,壓在平民身上最沉重的負擔之一,百姓沒了田地,也要繳納人口稅,所以纔會四處流亡,逃避催徵。如今的主流政策是輕徭薄賦,對此,王絳的想法是:“可將算賦由每年一百二十錢暫減爲八十錢,孩童口賦改徵二十錢,仍以七歲起徵。”

雖然這麼做會使少府損失近十億錢的歲入,但也意味着民間將多十億錢的流通,百姓手裡有更多富餘,揹負的壓力也會減輕。

王絳提出此議的初衷只是在於‘薄賦’,而皇帝卻想到了通過稅收去調節人口總量。在他看來,不僅是如今的三千萬左右的人數,就算是鼎盛時期五千多萬的人數,放在後世連一省的人口都不如。其中固然有後世生產力大發展的因素,但以中國土地之廣袤,在古代足以養育上億人口。

在保持人口承載力和自然環境的情況下,提高生育、增加人口,無論是在內地恢復、發展經濟,還是大規模由官方主導移民南方,都是大有可爲的。

“少府所言,的確是老成謀國。”皇帝出言贊同道,王絳由太倉令升任少府才幾個月,穩重有餘,威望不足。皇帝見他的建議頗有幾分獨到,幾乎觸到了稅收調節的邊了,可知其思維並沒有因年紀而僵化,所以自然要當着重臣的面擡一擡對方:“算賦、口賦,不單是隻徵民錢則已,還要成爲朝廷調控人口、扶老助幼的工具。”

衆人一時有些茫然,皇帝輕輕看了趙溫一眼。

趙溫沉吟片刻,忽然道:“臣記得,孝武皇帝時曾免民八十以上家兩人算賦,以示敬老。孝章皇帝時,曾免生產子女之家三年算賦,及孕婦之夫一年算賦。依陛下所言,如今大戰方歇,天下戶口凋敝,減免算賦以獎勵生育,不多費朝廷一錢,卻可達實效。”

“今時正可效仿前代制度,百姓懷孕生產、孝敬老人耗費頗多,朝廷宜當減免,以優待老幼。”楊琦點了點頭,深表贊同的說道:“朝廷以孝治天下,此舉頗合仁義。”

過去對於算賦數額的變化,有許多現成的例子可以參考,稍作斟酌便可用來作爲自己的建議。黃琬家學淵源、又久居中臺,遍讀典籍,很快說道:“可令男女十五以上三十未嫁娶者五倍其算,以促其婚配。地方三老,宜促民嫁娶,早成家室。”

“五倍的算賦有些多了,改成三倍好了,年齡提高到二十歲尚可。”皇帝既是不忍心五倍算賦所造成的負擔,又難以接受十五歲就催逼結婚的政策。而且政策抓得太嚴,難免會出現地方官員爲了政績胡亂婚配的情況,這裡面還是得再議。

黃琬自然沒有什麼異議,點頭稱是。

“今天下之民,北多南少、東多西少。以往關東、河北之地,一郡便養百萬民,而益州、交州之民尚不及中原大郡,其土地不可謂不膏腴,卻民戶稀少。所謂損有餘而補不足,若能募中原多餘之民,遷之於南,任其屯墾,豈不兩便?”尚書令吳碩也想到了一點,也主動的提出自己的建議:“朝廷不妨應募無地之民徙往他處,凡是如此,皆免去三年算賦。”

吳碩這樣說是有先例可循的,早在孝武皇帝時期便有官府募民屯墾邊地,譬如朔方、五原、河西諸郡。只是這些地方的自然環境都比內地要惡劣,吳碩卻想到了移民氣候溫暖適宜的南方,不得不說他也是各有想法的人。

王絳在一旁看到衆人七嘴八舌的對口賦、算賦修修改改,大有將‘薄賦’徹底貫徹其中之意。按照他們的改法,今年的算賦與口賦最後收上來恐怕還沒有去年的一半,再加上深受裁減的更賦,少府收上來的錢少了,王絳在朝廷上說話的分量也要輕了。

他心裡未免有些懊悔如何提起了算賦,讓他們有了裁減的藉口,雖有心挽回,但在一衆重臣面前王絳卻是有苦難言。

“這樣與屯田又有何異?”劉和身爲大司農,屬下主管民屯,利益相關的事情,他自然要插上一嘴,無意間倒是爲王絳解了圍:“依臣之見,可由官府盡收當地無主之地,募流民屯墾,或是移至邊地屯田。由大司農於各郡縣分設農曹掾,與軍屯互爲表裡,以成其事。”

“分田之術,屯戶與官府向來以四六、或對半而分,雖免徭役,然屯戶仍有不便。”吳碩自覺被劉和否議,面上有些不好看,略提了聲調說道:“當年朝廷募民屯田,是爲安頓流民,充盈糧儲。如今仍議民屯,田租形同十稅四、五,似與朝廷恢復‘三十稅一’之策有所牴牾,倘屯戶與黎庶相聞其詳,心中難免會多有不平。”

“古人言,民患寡而患不均。”黃琬深深看了吳碩一眼,難得的附和了一次對方的話:“如今天下罷戰,不妨賜田予屯戶,任其自力,與尋常農戶無異。至於軍資糧儲,仰賴各地軍屯可矣。”

“僅關中一地民屯,每年可供太倉數百萬斛。朝廷屢次征伐,民屯出力甚巨,如今豈能一言頃廢?”這簡直是要削奪大司農的權柄,劉和年輕氣盛,仗着與皇帝親信,直接在殿內言道:“臣萬不敢附議!”

“屯戶與黎庶田租不均,遲早會生事端!”話題一旦牽扯到現有的屯田制度,楊琦當即抓住契機,很快與黃琬等人達成一致:“田租能繳三十稅一,又何必與官府五五對分?據說這兩年爲了支應戰事,屯戶田租已是十稅六、七,生存艱難,不得不另外種稗子爲口糧!昔年朝廷征戰急需,不得不如此,到也好說。如今雖海內太平,然長此以往,屯戶必逃亡四散,流民勢將蜂起……安靜不易,此事不可不慎,還望陛下睿鑑。”

按楊琦、黃琬等人的說法,屯戶與自耕農同樣是給官府交租,一個是十稅四、五,一個即將恢復三十稅一的低租稅,兩相比較,自然會引來屯戶心中不平。可是屯戶早先就是破產的無地農民,朝廷收留彼等、給予田地以及生產工具,平常時期又不用服徭役。

在生產方面,屯戶可以不違農時,集中力量興修水利,有條件精耕細作,能極大的提高糧食畝產。雖是五五對分,其實落到手裡的,跟流亡時衣食無依相比已經好太多了。

如今將屯田分配給屯戶,散做自耕農,雖然爲朝廷省去了一層管理的麻煩,但彼等從此抵禦風險的能力就變低了,此外還要重新承受更賦等等。稍有不慎又會走上經營不善、破產、被豪強兼併的老路……

黃琬、楊琦等人提出這個意見固然有多半是出乎公心,希望能緩解屯戶沉重的剝削、彌合屯戶與自耕農之間的矛盾,防患於未然。但另一方面,又未嘗沒有自己的私心——即便連他們自己都不曾發覺這一點。

這正是地主豪強爲了兼併土地而發自本能的體現。

殿內以吳碩挑頭,黃琬、楊琦皆支持就此改革民屯,董承私下揣摩皇帝意圖,有心站皇帝這一邊,與劉和出言駁斥了幾句,卻因言辭不利、能力不足而暫落下風。而王絳是隻顧保全,與事不關己的太僕劉表一樣,坐在原處不敢出聲,荀攸與趙溫也是靜默一旁,將棘手的事情拋給了皇帝。

皇帝見狀,心裡不由得嘆息一聲。雖然趙溫雖是立場與他一致,但性格有些保守,其麾下又是一衆益州豪強出身的士人,辦起事來束手束腳,難以獨當一面。而董承才能一般,魄力不足,又有種種缺陷;至於荀攸……有時就連皇帝也摸不清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

“一味的公平並非是最好的。”皇帝內心嘆了口氣,每到這個時候,他是多麼迫切的需要一名既有能力又有魄力,黨羽性質純粹、掣肘甚微的人物替他站在前面……這樣能省多少事!

皇帝語氣淡淡的,這恍如平常的話語一出口,像是有着某種魔力,很快便平息了劉和一人獨對黃琬數人的論爭。所有人不約而同的靜看着席上端坐的皇帝,都在心中咀嚼着對方剛說的那句以及接下來要說的話:“我聽說豪強之家,蓄養奴婢、佃客以千數,其田租皆以五五對分,甚者剝削更酷,平常也要爲豪強修葺院牆、整理溝壑、養蠶繅絲、釀酒煮鹽,一年四季終日無閒。”

他靜靜地看着神情默然的衆人,拋下一問:“爲何佃客艱難至此,也不見其拋棄豪強,散歸四野呢?”

“陛下豈不聞流民甚巨,除了天災致使、奸吏刻薄以外,亦有豪強武斷鄉曲,肆意盤剝之故。”楊琦拱了拱手,義正辭嚴的說道:“先是賦稅沉重、苛政猛烈,百姓不堪其苦,賣兒售田,投身豪強,而後不勝盤剝,便再次逃散。於是流民集聚,衆以數十萬,官府難制,乃成大禍!往日之鑑,今日不得不思之慮之,陛下豈能因屯田相較於豪強,而竟以爲常事!”

“既是如此,那就嚴懲豪強!”董承總算找到了插話的餘地,他先是放出狠話嚇了衆人一跳,然後退求其次,緩和了語氣說道:“至於民屯,不妨修改田租,用官牛者,由五五改爲四六,未用官牛者,由四六改爲三七。屯戶本就不用服徭役,如此一來,就不會再有何異議了。”

其實從性質上來說,地主豪強用租佃制度剝削佃戶,並進一步將佃戶組成自己的部曲家兵,朝廷的屯田制也是利用國家權力,將流民變成國家的佃戶,並供養國家的軍隊。

所以兩者之間在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反而屯田制的存在更能限制地主豪強兼併土地、招納流民,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強大。

這是關於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爭奪,或許地主豪強並沒有具體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們已經本能、自發的做出了牴觸。

“就依董公說的辦!”皇帝當即說道。

他是第一次如此稱呼董承,董承面色一喜,尚未表態,趙溫、劉和也緊跟着附和,就連始終像個局外人的的劉表也點頭稱是。

“屯田乃復興根本,不得輕易言棄。”皇帝看着黃琬等人仍要再說,便擺了擺手,將此事定下基調:“今後勸農令及各郡縣之農曹掾,不但是管理民屯,更要及時組織百姓務力農桑,興修水利溝渠,精耕細作,比於屯田。”

一家一戶的自然經濟難以抵禦風險,索性就讓制度成熟的民屯長官接過基層勸農官員的權力,負責組織百姓修建水利,共同勞作。在配套官府借貸耕牛種子等政策,不僅能提高產量,還能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募民屯墾南方,也先依民屯制度行之,以後時勢有變,再議論不遲。”說到這裡,皇帝若有深意的看了剛纔挑起事端的吳碩一眼。

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二百零七章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七章 公孫伯圭
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二百零七章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七章 公孫伯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