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

“後世狂夫小子狡猾不道之人,或假其名以資盜,竊其器以售奸。”————————【任臣策下】

皇帝衝穆順招了招手,示意讓等候已久的荀攸等人走上來。

荀攸微皺起眉頭,他私下裡並不認爲賈詡是什麼光明磊落、忠貞爲國的人——不然當初也不會爲了身家性命而唆使李傕舉兵造反,若不是他與皇帝精心算計、提前做好佈置,那次就差點讓賈詡將好不容易安穩的朝廷政權給顛覆了。

這樣一個只顧私利而罔顧綱紀、後來憑藉出賣李傕等人而僥獲恩遇的人物,給荀攸帶來非常差的印象。

若不是皇帝力排衆議、近乎偏執的欣賞對方的智謀;若不是賈詡在安撫叛軍的事中出過大力、此時還需他籠絡涼州將校,荀攸早就進言皇帝將他給冷落了,又哪裡會耐着脾性跟賈詡共事一主?

英雄所見略同?

除了謀略確實讓荀攸高看一眼外,其餘的人品,還真不能讓荀攸甘願與之爲伍。

這回皇帝有意支開荀攸,單獨宣見賈詡,讓他隱隱察覺到了一些威脅。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而是老老實實的站在一旁,一邊偷眼打量着賈詡,一邊靜聽皇帝對勸農令二人說的話。

“勸農令,你既負責募民屯田、勸課農桑等任,不知這旬月以來可有成效?”

“唯。”第五巡急促的應道,他此來匆忙,未有帶來屯田圖籍民冊。幸而他這幾天一直在忙於這件事,對此聊熟於心,足堪應付。他極具條理的稟告了三輔等地的情況,表示荒地都已經清查完畢,各郡縣招募流民、田冊等事也梳理清楚,各項準備工作皆已完備。

見他說的十分詳盡,皇帝首次對他提出讚揚:“辛苦你了,關中沃野千里,地廣民少,聽聞河東等地流民有數萬戶,不知道如今招募的流民有多少?”

第五巡想了想道:“朝廷屯田詔下發郡縣不過旬月,流民聞風而至尚需不少時日,如今三輔、弘農四郡收納流民不過才四、五萬戶,其中京兆最多,畢竟是朝廷所在,遠近仰望,有三萬多戶。”

皇帝問道:“前些日子司隸校尉抄沒三輔豪強,那些歸附彼等豪強、私自開墾上林的百姓你算進去了?”

“陛下問的是流民,所以未曾計入。”第五巡有些遲疑,道:“若是算上這些,大概能有六萬戶。”

“地夠用嗎?”

“稟陛下。”一旁的上林苑令突然插話道:“光是此次清丈上林就可得數千頃墾田,整個關中約有數萬頃,可墾之地完全夠用。”

上林苑令倒是機警,以爲皇帝不記得他的名字,趕忙接口道:“臣乃上林苑令胡邈,爲司隸校尉所薦舉,參與清丈上林等事宜。”

皇帝不由多看了他兩眼,立時想起了這號人物,胡邈,字敬才,是地道的涼州人。由於董承得勢,急於建立自己的班底,加之又有籠絡涼州將校的需要,所以對涼州出身的士人特別關照。

據說這胡邈爲人善於阿諛,很是討董承的喜歡,所以才把原上林苑令以縱容豪強罪褫職,並舉薦胡邈做上林苑令,好讓他藉此撈一把政績出頭。

被人搶了話頭,第五巡略帶不滿的看着胡邈,氣不敢出。

“你說屯田所用的土地夠用,那我且問你。”皇帝畢竟還是要顧忌着第五巡的面子,有意爲其伸張:“如今關中各地仍有流民未附,除了屯田推行時日尚短,遠些的流民尚未獲知以外,彼等不曾應募也是其中因由,你有什麼法子?”

這本是勸農令第五巡的職責,而不該是上林苑令胡邈該答的話。

若是尋常人知道擡舉,自然會識趣退至一邊。

可胡邈自詡結好董承,偏偏不把第五巡放在眼裡,此時誤以爲是皇帝有意提拔他——這些天皇帝對董承的優待,胡邈都看在眼裡,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幻想。

“如今關中流民凡數萬戶,或遍佈鄉野、或聚於城邑、更有舉家合族匿跡深山,消息難通。”胡邈自信說道:“故而臣以爲,可從郡縣以下分攤需招募的流民戶數,按屯田之效分批嘉獎屬吏,以聚流民。”

“實屬謬言。”第五巡抓住空子,冷言說道:“若有奸吏耍滑,把有地百姓當做無地流民,強行納入屯田,若是引發民怨,恐怕有違陛下屯田的本意。”

這確實是胡邈沒有想到的地方,他頓時失措,戰戰兢兢的看着皇帝。

皇帝面無表情,隨意的擺手道:“你下去吧!”

胡邈不禁長吁一氣,收起了賣弄之心,連忙退下了。

皇帝冷言瞧着胡邈離開,對第五巡說道:“他說的不足掛齒,而你是勸農令,正當其任,如今朝廷有良策,除了三輔、弘農有流民歸附以外,河東等地流民卻未見應募,對此你有什麼方略嗎?”

這就是真正的考校了,幸而第五巡早有準備,要不然他還真不知道面對這個問題該如何作答:“流民之所以不敢應募,有兩個因由,一是河東黃巾裹挾流民,使之不得南下弘農,再有匪徒盤踞於途,民不敢至、二是關中匿民成風,流民寧可居於深山,也不願躬耕沃土。”

“嗯、不錯,我早已遣派虎賁中郎將蓋順等人帶着兵馬趕赴各地,以戰代練,剿滅那些裹挾百姓、盤踞山野的山賊盜匪去了。至於河東的黃巾賊寇,不日也將派發大軍征討。”皇帝點頭說完,復又好奇的問道:“但你剛纔所說的匿民成風,這是何意?”

第五巡打起精神,說道:“孝靈皇帝光和年間,關東有張角兄弟謀叛,關中則有妖道駱曜教民緬匿法,助其隱蔽蹤跡,逃亡郡縣,官府追之不及。”

這個緬匿法雖然口口相傳是道家的隱身術,其實聽了第五巡的描述以後,皇帝很快就知道這個緬匿法不過就是教人如何遮掩行蹤,將自己藏在深山或是某處不被人發現。他深究了緬匿法的功能與用途後,不由得對這個道人駱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你分析的如此周詳,可有什麼良策?”皇帝問道。

第五巡爲難的說道:“這個涉及朝廷財賦,關乎百姓生計,臣未有周詳之策,不敢妄言。”

“你但說無妨,在此地的無不是朝廷楨幹,你說出來集思廣益也好。”皇帝好奇的說道。

“臣竊以爲,彼等流民之所以寧可居於深山,主要還是因爲朝廷的稅賦太重。”第五巡也不賣繼續關子,直接點到了關鍵。

“稅賦?”皇帝疑惑的看向荀攸等人,說道:“我記得本朝三十稅一,雖偶有增添,但也不是常例,難道說是別的稅?”

第五巡點頭道:“賦稅之重,不在田租,而在算賦。按定例,凡十五歲到五十六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納一百二十錢,稱爲一算。除此以外,還有口賦,自七歲起徵,每人每年二十錢。可自孝桓、孝靈皇帝以來,屢有增添,甚至從襁褓開始起徵口賦,以至民生子不舉,甚至生子則投水溺亡。”

皇帝知道漢代田租很輕,但是其他的賦稅卻很沉重,漢末的時候民怨沸騰,也跟沉痾的稅賦有關係。

“陛下效前代屯田之制,雖有益於朝廷,能充足軍需、安撫流民,但其官六民四的租稅對於百姓來說,着實太苛。因爲他們既要擔負算賦等其他的賦稅,又要承擔十稅四的田租,是故臣以爲這並非長久之計。”第五巡小心翼翼的說道,畢竟屯田可是皇帝心頭第一大事,妄自批評,一個不好就會帶來麻煩。

“募民屯田,利在當下,絕不可廢。”皇帝再次定下論調,但他也知道屯田的缺陷:“但我想的不周全,還道是彼等流民全無生計,只要給他們田種就不怕他們不會雲集影從,沒想到竟是有這樣的顧慮。”

皇帝看了眼第五巡,說:“這倒也好辦,我本來打算就稅賦一事詔少府、大司農商議,既然你先在屯田的政策上發現了問題,現在彌補倒也不晚。回宮之後我便讓尚書檯下詔,凡屯田之民,算賦減半、口賦蠲除,其餘稅賦一概減免,由賈公你來擬詔吧。”

賈詡一愣,沒想到還有自己的事,但不過是擬個詔,這本是他尚書分內的事,他旋即答道:“陛下睿鑑,此舉將使關中諸郡流民,皆蒙雨露之恩!”

感謝這些天書友|Fans|、戰雨晨、若容惜朝、看看有什麼書、墓燃回首、閒人一個013、輝煌武懿、星辰玖玖、幸誠的打賞!謝謝支持!現在在外面,等我明天回去了再補上加更!

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
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