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

“古者興師、命將必致齋於廟,授以成算,然後遣之。”————————【孫子·張預注】

博山爐嫋嫋飛煙,宛如祥雲輕盈流動,那博山上的瑞獸彷彿活過來了一樣。

尚書僕射荀彧身着玄色深衣,頭戴樑冠,一絲不苟的坐在末座。他身姿瀟灑,面容清俊,眉飛入鬢,朗目有神,雖然只是旁聽末席,但一舉一動,無不讓人以爲他纔是該坐在議事主位的人。

見衛將軍王斌與司空趙溫親自發話讓他暢談無忌,荀彧輕低下眉眼,用極具磁性的聲線、語氣平和的說道:“韓遂乘虛寇暴,亂我民心,此際當以制敵爲要,敵一制,則諸事可解,而制敵則當以攻心爲上。”

“願聞其詳。”對這個才從關東調任不久,很快便使尚書檯上下服膺的荀令君,王斌有種說不出來的尊重。

“馬超諸子,說殺可殺,只是馬騰再有猶豫,也終不可悔。”荀彧輕聲說着,神色淡然:“倘或不殺,反而示以親任,則韓遂如何不疑?疑心既起,兩軍不睦,變亂也就自生於內了。”

“確乎是攻心之策。”趙溫眼眸中精光一閃,他雖不知事情原委,但皇帝遠在河北,已幾次傳來密詔,讓他在兵事上給予皇甫嵩最大的支持與信任。

如今皇甫嵩雖然退守郿縣,對朝廷有所歉疚,但仍舊不顧前嫌,向承明殿力保馬氏全族。理由也無非是要讓馬騰看到一條活路,與荀彧提出的建議異曲同工。

“今日入宮議事之前,老夫倒從犬子那裡聽到一樁奇事。”王斌張了張嘴,像是想起了什麼,開口將昨日馬超向蘇則負荊請罪、又跪伏北闕請命從軍的事給說了一遍。在座衆人無論是第一次聽說還是早有耳聞,都或多或少的表示了驚異,王斌說起這個故事,定然是有緣故的:

“馬超少有勇力,君上也曾很欣賞他,只是說此子烈馬未馴,要在太學養養心志,知道忠君愛國之道。如今此子深明大義,以老夫之見,倒是可堪一用。”

“讓他從軍?”董承眉頭一皺,不悅道:“這怎麼能行!馬騰家小皆在長安,即便不殺,也要拿來充作質子,讓他投鼠忌器。如何還能將馬超派到戰場上去?萬一魚入水中,他又乘隙投敵,則該如何?”

“從軍出征一事,暫不可爲。”楊琦雖然出於疑慮,下意識的想回護馬超諸子,但也不認可這個意見:“朝廷大度,小人奸猾,此舉無異於授柄於人,易被欺之以方。”

“王公適才言‘可堪一用’,卻也不是讓其從軍自效不可。”看到王斌結舌訥言,趙溫主動爲他打起了圓場:“依老夫看,讓馬超寫封家書,言辭斟酌些,也能起到想見的效用。”

“卻是這個道理。”王斌拊掌道,向趙溫投去感激的一瞥,又接着望向荀彧:“這家書也不用讓他來寫,最好由文若擬好詞句,由他來謄寫。此子若是甘願,定不會有疑難。”

董承嘿然冷笑,他想借着皇甫嵩力保馬氏家小一事,只是看趙溫等三人一唱一和,自己還得再添點力氣:“馬家小兒不足爲慮,所慮者,卻是郿縣城外的韓遂大軍!據探報,韓遂、馬騰聯兵五萬入寇,皇甫嵩以萬餘人退守郿縣。關中乃國家基業,斷不能有失,如今賊亂三輔,我等皆應死罪!奈何賊人未除,只敢厚顏在位而已。”

說着,他斜睨了王斌一眼,這番話夾槍帶棒,嘲諷的就是趁涼州兵亂而參預朝政的王斌,幾乎一事無成,還敢厚顏在位。

王斌老臉一紅,慚愧的別過頭去。

“勝負爲兵家常勢,皇甫嵩臨陣偶然失利,也情有可原。”趙溫皺緊了眉頭,試圖解釋道:“如今皇甫嵩大軍尚存,關中尚有數千屯兵、長安也未嘗沒有可戰之兵、張濟、徐榮等將仍在,形勢也不是沒有轉機。”

“那就把接下來的戰事議個章程出來!”董承大手一揮,單刀直入:“皇甫嵩打了許多年的仗,何曾經此一敗?我看他是老而昏聵,不堪大用!現在無論是換將與否,至少都要另擇干將、統合三輔屯兵、長安守軍趕赴郿縣一戰。”

董承是激進的主戰派,他直接無視了朝野輿論中關於全力防守長安的消極策略,也無視了一衆人的意見。

吳碩笑着在一旁幫腔,故意說道:“衛尉耿祉曾任度遼將軍,於兵事尚爲熟稔,不妨點其爲將,支援郿縣。”

趙溫的臉色立時難看了起來,耿祉在擔任度遼將軍的時候居然還被流寇一般的匈奴單于於夫羅擊敗,可見兵事非其所長、如今能有此位,全靠皇帝體念他的祖宗功勳而已。這樣的人怎麼放心讓他帶兵?

吳碩是故意將這個不算人選的人選提出來,好讓衆人無可擇選之下,只能將事情落在董承頭上。

果然,楊琦聞言後首先表示反對,話裡多半出於對關西士人的警惕與偏見:“耿祉無謀,如何能擔大事?”

“耿祉踝痹犯了,馬都不能上,更遑論用兵了。”董承淡淡說道,眼底流露一絲得意。

王斌還不知道此事,疑惑問道:“踝痹犯了?上回老夫見他,其人還願爲朝廷效勞、力守長安,怎麼未見其說起過?太醫署也沒有動靜?”

“遮掩舊疾,是怕人知道了不讓他上陣吧?”董承譏笑道:“此人倒是求戰心切,如此想爲國分憂。”

王斌皺了皺眉,他沒有關東與關西士人之間的畛域之別、也不喜歡那些門戶私計,所以他這些日子裡,只要是能用的人才,都給予保薦與任用。本來長安城中鮮有拿得出手的將領,耿祉無疑是一個最合適的人選,可惜今日這麼聽來,他不但有踝痹,還敢有所隱瞞。

這樣的心性並不是一個良將該有的品質,王斌當即在心底將此人否決。只是另任何人爲將,一時又成了難題。

董承自信滿滿,卻不料楊琦只想了一想,便立即有了人選:“司隸校尉裴茂,此人曾主持徵蜀之役,論資歷戰功,孰能相比?”

“喔!”王斌以手撫額,恍然道:“是老夫糊塗,竟是忘了裴巨光。”

這幾日他耳邊盡是聽人說起衛尉耿祉將門出身,兵書傳家,帶兵出擊是多麼合適。何況此人三輔世族,即便出於籠絡關中人心的需要,也應該拉起扶風耿氏的幌子。但王斌用人向來是以能爲先,誰能對國家有利,他便先考慮誰,如今耿祉不行,裴茂一經提醒便知道是個最好的選擇。

“當年徵蜀,俱是荀侍中運籌帷幄,裴茂不過持節而已。”董承搖了搖頭:“我未見其能。”

“此公善於調和諸將,用兵的確非其所長。”楊琦很坦誠的承認了這一點:“只是用兵有皇甫嵩,裴茂只需調度用事即可。”

聽到‘用兵有皇甫嵩’等語,董承輕蔑一笑,畢竟皇甫嵩新遭失利,他的確值得嘲笑楊琦這話裡的水分。

這種論調不單隻董承一人才有,朝中有不少人擔心身家性命,目光短淺,認爲皇甫嵩老了的大有人在。

趙溫正色道:“皇甫嵩生平未嘗一敗,即便是當年討伐黃巾,退守長社,也能以寡擊衆。涼州羌亂,彼在三輔征討王國也是如此,朝廷要有容人之量,因小挫而疑主將,這真的可以麼?”

吳碩笑着將話題拉了回來:“趙公!如今不是在議皇甫公的功過,其人如何處置,皆由陛下裁奪。於今要論的,是派誰出兵相援。”

“適才不是都說了裴茂可行麼?”王斌裝着糊塗。

“司隸校尉領兵,要有天子下詔,我不敢擅專。”董承搖了搖頭,頗有幾分不配合的架勢。

局勢一時就這樣僵持住了。

王斌心裡升起一股火氣,他也不看董承,另外說道:“先議方略,在論選將。老夫只顧在想如今何人可用,卻是倒置本末,一時糊塗了。”他眨了眨眼睛,看向不問就不說話的荀彧:“文若,聽說你曾在鎮東將軍曹操麾下參謀設計,於用兵一事有所建樹。你入朝這些日子也已熟悉局勢,這裡的人都不善兵事,還得聽一聽你的想法。”

被譏諷不懂兵事,董承額角青筋一跳,幾要動怒。其他人也是有所不悅,但知道王斌這是故意與董承針鋒相對,便都未出頭。

荀彧沒有理會這裡頭的明爭暗鬥,他彷彿像個看熱鬧的過客,從不參與其中,卻總在最後一刻發揮作用:“昔高皇帝保關中,光武皇帝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關中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陛下治國六載,三輔富庶,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今雖遇寇,猶易自保,皇甫公擁兵守郿縣,堅壁清野以御韓遂、馬騰,彼等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旬月,縱有十萬之衆也未戰先退。”

“你的意思,就是堅守?”董承好像聽到什麼笑話一般,他反駁道:“你爲曹操出謀不少,治兗州、伐徐州,都有你的籌劃在。我本以爲你算是知兵的,卻怎料到了長安,竟只想得出堅守之策?”

荀彧從對方的話裡品察出暗藏的兇險,他神色不變,猶自說道:“皇甫公雖是退守郿縣,然韓遂等人大軍深入,其背後冀城未下,祁山艱險難行,安集將軍張濟、寧胡將軍徐榮、護羌校尉楊儒共有兵數萬,其後路危殆……這未嘗不是一舉殲滅的機會。”

趙溫等人治理朝政倒還好,但的確是不識軍事,皇帝當初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纔有了將荀彧調來的想法。

他們本來已經爲此焦頭爛額,若非皇甫嵩尚有一戰之力,恐怕他們此時的風度都保持不住了。聽到荀彧將此看作是滅敵之策,一個個都眼看着對方,期待他繼續往下說。

“今韓遂、馬騰裹挾羌人東擊郿縣,必定不及西顧,可使鍾繇勒兵收羌部粟麥,張濟等人襲擾糧道,截其去路,可一舉而破。”荀彧淡淡說道。

“善。”趙溫拊掌稱讚道:“這纔是攻守之勢遽轉,而勝負之易手。”

董承忽然有些急了起來,按荀彧的籌劃,張濟、徐榮等將包抄韓遂後路,截斷糧道,皇甫嵩只要正面破敵,則敗局將一舉扭轉!此前對皇甫嵩所造成的一切負面影響,都將隨着大勝而煙消雲散。

他必須要把握住這個機會!

吳碩與他對視一眼,點了點頭,把視線放在承明殿外。

椒房殿。

錦席前立着一隻木製鏡臺,鏡臺的旁邊擺放着幾隻打開的漆奩,各種首飾按金、玉、瑪瑙等材質,簪、釵、鈿等形制,分門別類的盛裝在不同的漆奩之中。

董皇后一身盛裝,跪坐在錦席之上,長御在她身後用玉梳梳着烏黑的長髮。她一邊打量着鏡子中的自己,一邊用餘光從各種首飾上掃過,纖手往某個漆奩一指,一旁有個身子瘦小的宮婢立即從幾件金釵裡挑選出一支三珠橫釵。

“這就奇了。”董皇后坐着不動,輕聲笑道:“那麼多釵子,你是怎麼知道我要那個?”

三珠釵是兩側分岔、彎曲成品字圓弧、綴以玉珠的橫釵,常用於盛裝時佩戴。

那瘦小宮婢低着頭將釵子奉給長御,答道:“奴婢是想着,殿下要去前朝,自然是極盡尊榮纔好。”

“我又忘了,你叫什麼名字?”董皇后看着長御沉着臉將三珠釵與頭髮綰在一起,對眼前這人有了點印象。

“奴婢賤名郭照。”

長御輕聲哼了一下,似乎想說對方的另一個名字郭女王,但對方這麼識趣,自己也懶得揭穿她。

郭女王自從入宮以後,起初與杜羅敷在椒房殿飽受欺凌。但郭女王不比杜羅敷柔弱可欺,她素有才智,憑藉着讓人憐愛的童稚樣貌與才情,很快就讓她成爲了奉妝的宮婢之一,與此同時,杜羅敷卻被指使去爲宮人洗衣。

“喔,家裡來的。”董皇后點點頭,像是記起了什麼。與杜羅敷不一樣,董皇后將郭女王這類從董承府中帶來的少女視爲可以培養的親信,遇見順眼的,也願意稱其一聲‘家裡的’。

她接着又點了幾隻漆奩,郭女王手腳麻利,每次都能準確拿到董皇后想要的首飾。雖沒有說什麼,但她的神色更加滿意了。

“前面怎麼樣了?”董皇后摸着頭上的首飾,側着臉照鏡。

“還在爲選將的事爭執不休。”長御移步走到門邊問了幾句後,又款款走了回來。

“誒。”董皇后將手放了下來,似是無奈的嘆息道:“局勢急迫,正是用人之時,卻這也防備那也顧忌,這就是他們自持的公允?”

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
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