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

“願君勿怨,請於市論,朝而盈焉,夕而虛焉,求在故往,亡故去。”————————【風俗通·窮通】

馬日磾大病初癒,又經過剛纔這番乍冷乍熱的溫度變化,身體遭受不住,忍不住咳嗽了幾聲。

“都起來。”皇帝關切的說道:“太尉這纔剛剛病癒,現在朝中的事情不多,你大可多休養些時日,不必這麼早進宮來。就連司徒哪裡我也是這麼說的,國事雖然要緊,但身體也很重要。只有養好了身體,才能更好的辦事不是?”

馬日磾心說趙謙如今一日三咯血,眼見是活不過這個秋天了,自己要是還不來的話這朝野內外就再無人能製得住董承了。馬日磾深深看了皇帝一眼,董承之所以跳得這麼歡,還不是有皇帝在背後的放縱?

說不定這一次董承提議清查西遷戶數,就跟清丈上林一樣,是皇帝的默許?

當初一時失着,在與董承交鋒時敗下一陣,如今他無論如何也得小心應對了。

“臣蒙陛下優渥,心裡感佩莫名,只是今天實在是有不得不直言之事,非得面陳陛前不可。”

“哦?”皇帝心裡好奇,他看了眼底氣十足的董承,說道:“是什麼事?”

董承當即搶話道:“陛下可還記得當年朝廷遷都,由雒陽隨駕而來的數十萬戶百姓嗎?”

皇帝放下手中的書卷,點了點頭。

“臣聽說此等人俱衣食無着,又無生計,故而想着能否讓這些百姓納入屯田,這樣一來能……”

“你且慢着。”皇帝不客氣的打斷了董承話,全然沒有在乎對方是他的老丈人,他轉而對馬日磾說道:“太尉,董卓在時,朝廷失政,但幸有王允與尚書令等一干人在,不至荒怠,對否?”

董承話沒說完就被皇帝打斷,心裡頭憋悶,但到底是不敢出言頂撞,只得不滿的退至一邊。

“唯。”皇帝的態度讓馬日磾突然振奮了起來,也不顧他與王允的過節,大聲說道:“董卓雖然暴虐,但有王允與尚書令等人,對朝政常有所匡弼,不使三輔之民有所傷。”

要清查雒陽遷來的戶口並不是皇帝的本意,其實如若不是董承提醒,他早就將此忘在腦後了。此時想起來,也確實蹊蹺,歷史上董卓遷移雒陽附近數百萬人入關中,史書上不僅沒有提朝廷如何安置,更是在之後連下文都沒有了,實在是讓人覺得奇怪。

眼下其中大部分民戶都成爲關中士族的隱匿人口是無需證明的事實,跟這種事比起來,那些侵吞上林的京兆豪族不過是小打小鬧,諸如馬氏、楊氏纔是吞沒這些人口的大頭。

但皇帝選擇默然無視,不願在這個時候把事情鬧大。使得董承這回可以說是玩脫了,因爲皇帝不但不會遂他的意,反而會幫着馬日磾打他的臉。

“那這麼說來,這些從雒陽隨駕遷來的百姓,都安置妥當,各有歸宿了?”皇帝問道。

這話讓馬日磾與楊瓚似乎看到了轉機,如果是存着無論如何也要將西遷百姓納入屯田的心思,又如何會問出這句話來?

馬日磾當即說道:“唯!朝廷遷都已有三載,彼等百姓早已散居關中各地,安其生計。”

“如此一來,倒是不好做此等擾民之舉了。”皇帝看向董承,緩緩說道。

董承眼見事不可爲,急忙說道:“陛下何不問太尉,彼等百姓在關中尚存多少戶。”

皇帝沒有說話,只跟着拿眼看向馬日磾,馬日磾一愣,隨即遲疑說道:“此間情況,臣亦不明其詳,戶數田畝的籍冊,向來是由司徒、大司農保管。”

他本想爲此推脫,沒成想皇帝卻較了真:“正巧,我剛纔與荀君他們商議了一件事,正打算喚大司農,索性現在就一併詔來吧!”

馬日磾的臉色有些凝重,他有些摸不清皇帝的意思,反倒是楊瓚心領神會,出聲說道:“臣久在中臺,對此倒是熟知一二,當年西遷入關的雒陽百姓,經過凍餒疫病、千里之行,最後到達關中得以安定者唯有六、七萬戶。”

皇帝嘆道:“我上回翻閱《漢記·郡國志》,記得在孝順皇帝永和五年的時候,河南尹約有二十萬戶,人丁一百餘萬。如今才過了五十年,河南尹人口滋生,即便有些災禍,到孝靈皇帝時也當相差無幾,沒想到如今只有不到四十萬人,真是令人扼腕。”

“臣聽說當年董卓奉朝廷遷都長安,遷河南雒陽之民是爲了充實關中,以爲興旺之基。只是……”董承說道:“臣雖不才,就職以來,於三輔坊間輿情略有所聞,知悉當年董卓爲儘快安置百姓,結好關中諸豪族,特意默許……”

“絕無此事!”

“夠了!”

馬日磾急於辯白的話搶在了皇帝前頭,此時無比尷尬,他羞慚的低下了頭,裝作可憐的咳嗽了幾聲。

皇帝沒搭理他,將董承喝止後,厲聲說道:“這多半是不明事故的村野妄語,豈能當真?你無半點實據,僅憑風聞就想訐告了嗎?”

董承這是第二次被皇帝打斷了話,不服氣的說道:“臣以爲這正是刁滑之處,譬如上林一事,如若不是屯田需要,詔旨清丈,又豈能知道竟有如此多的蠹蟲侵佔兼併?”

皇帝心裡着實有些氣惱,董承躍躍欲試的要一查到底,可他又能怎麼查?難道是挨門逐戶的去聽每家人是不是雒陽口音?又或者是跑到士族豪強的家裡去盤問有沒有隱匿戶數?

本來以爲董承政治智商還算過得去,沒想到竟然這麼會來事,這麼不會搞事!

而董承心裡也是正在疑惑不解,按照他與府中一干人等的推測,皇帝應該是防備、甚至是有意削弱士族的,怎麼到今天這麼好的機會,皇帝卻視而不見呢?

“陛下,臣昧死進言。”本不作聲的荀攸突然開口說話了。

皇帝擺了擺手,說道:“但講無妨。”

“關中久經戰事,飽受兵燹,以致三輔之民不過十萬餘戶。以往雖爲了抵禦羌亂,朝廷都要移民屯墾,使馮翊、扶風等地錢穀殷實,不缺軍需,但也是地瘠民疲。”荀攸從容說道:“陛下開屯田,是爲了修養生息,使流民有所生業。而彼等西遷百姓已然安居,實在不宜再作處置,還請陛下念及生計艱難,聽之任之罷。”

見皇帝身邊最信重不過的親侍,也是自己曾經的掾屬荀攸爲自己開口說話了,馬日磾心頭狂喜,一塊大石也跟着落了地。

“你說得對,既然這都是慮國裕民的事,便不必拘於一法。”皇帝說道:“此事以後不許再提。”

“臣謹諾!”馬日磾喜形於色,愉快的回道。

一旁的董承心有不忿,勉強答道:“臣謹諾。”

今天徵求了編輯的意見,打算更換書名,畢竟已經有許多書友跟我反映過現在的書名有些勸退==,所以在此想徵求一下大家的意見,不知道獻帝紀、獻帝春秋、獻帝天下,這三個書名那個好一點?或者有什麼更好的書名,大家可以在百忙之中抽空在書評區,或者本章說裡發表一下看法。謝謝啦~~

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
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