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

“今四海湯湯,未知所底定,先生之轍跡將安之乎?”————————【凝道記·終胥符】

當初光武皇帝依靠豪強,期年間滅王莽、平赤眉,沒花多少力氣便統一天下,四海賓服。這麼做使得地方豪強勢力大量保存,光武皇帝后來想度田限制兼併,用內部鬥爭的方式抑制豪強,最後也只能慘淡收場。

前車之鑑,不可不防,皇帝便採取了與光武迥然不同、難度更大的一條道路。放眼中國數千歷史,每一個開創盛世的朝代,無不是從前代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沒有經過一番徹底的動盪與破壞,後繼者就只能背上前人留下的包袱。就如清得天下以後,全盤繼承了明代的弊政,開國初年就有亂象,即便有英主改革,也依然沒有改變明朝沿襲下來的吏治問題。

皇帝敢這麼打算,最大的底氣就是自己的身份以及漢室的名望,還有手下這幫良將謀臣、自己作爲穿越者的見識。

但他無論再怎麼想穩紮穩打,放緩統一的步子,他身周的臣子、天下的大勢、以及歷史的洪流也會推着他往前走,他不走,就會有別人走,這就是歷史的進程。皇帝本來思考過這個問題,甚至設法想過應對的方式,比如先下益州、恢復關中民力,囤積足夠的糧草,再打穩仗。

可當歷史的進程到來之時,皇帝依然會選擇跟隨潮流,而不是阻礙、倒退。

歷史的進程在影響着皇帝的個人奮鬥,只是皇帝現在通過賈詡卻發現,這背後似乎還有人在加速統一的進程。

他們自然沒有這麼高的覺悟,他們可能純粹是出於自身的利益訴求與抱負,自覺與不自覺的參與到了歷史的進程中去了。

“徵郭嘉入朝?”皇帝認真的思索着賈詡的這個建議,不禁搖了搖頭,狠心壓下了一睹歷史名人的想法:“郭嘉乃是朱儁幕中軍謀掾,將他徵調入朝,難免不會讓朱儁生起別的心思,以爲朝廷這是在針對他。何況眼下朝廷又應了駱業所託,要派幹吏赴河南任事,還有河內、汝南郡守、陳國相等職也需安排……實在不宜多事啊。”

“當初陛下與臣等相商,荀君的先下涼益、穩固關中的三分之策,理應是告訴前將軍了的,卻不知彼等何故置若罔聞。進潁川倒是好說,前將軍乃豫州刺史,守土之責,可他北收河內,壓迫袁紹;東收汝南,進逼袁術……”賈詡偷眼瞧了皇帝一下,輕輕說道。

“你的意思是袁氏這兩兄弟若聯起手來合擊朱儁,朱儁未必敵得過。”皇帝說道:“到頭來還是得朝廷派兵援助,只是這樣,局面就會不可收拾。”

賈詡點點頭,復又說道:“荀君所提三分之計,臣從未以爲然,不過是搪塞之用……”

皇帝擺手打斷了賈詡的話,忽然不勝感慨的說道:“順勢而爲吧,讓郭嘉待在朱儁身邊,更能人盡其用。”

“嗯?”賈詡怔了一下。

“我等得起,黎庶可等不起,荀君那番話只是應付我,他真正想的恐怕還是想早些安定天下。”皇帝已然換了一副神色,目光炯炯的看着賈詡:“早些克定天下也好,如若真有平定天下的機會,朝廷也不能因此錯過,此事終究是拖不得。”

抑制豪強向來是皇帝最大的願望,若是沒有讓豪強經過戰爭的削弱就一統天下,那時候推行抑制政策很容易引起二次叛亂。而利用戰爭消耗豪強的實力,之後自然就不會再有多餘的力氣反抗皇帝的政策。只是眼下他發現自己走入了一個誤區,不能一味的延緩統一的進程,還是要根據情勢的改變相應的調整才行。

賈詡雖是不明白皇帝態度的轉變,但還是低頭應道:“臣謹諾。”

荀攸那一夥潁川士人想靠着朱儁發展政治勢力,早早在安定天下後步入朝堂,這是今後將會取代黃琬等關西士人,甚至是楊氏的一股力量。而作爲荀攸對頭的賈詡,他又會將自己的勢力放在哪裡呢?

皇帝打量着賈詡,親自爲賈詡倒了碗茶:“雍州諸郡豪強遍地,朝廷即便派遣官員,到了當地也只得聽從大姓擺佈。比如什麼武威顏氏、張掖和氏、酒泉黃氏、西平麴氏、郭氏,每家手中都有私兵部曲、奴僕數千,朝廷一時難制,爲了暫時安撫雍涼,只得打破三互法的限制,讓成公英這樣的本地人擔任郡守。”

“唯。”賈詡自覺的改了話題,接口道:“雍涼絕非孤例,河東、幷州仍歷歷在目,地方豪強勢衆,官府治不好民、收不上賦稅,到頭來還會弱了朝廷、苦了黎庶。”

皇帝如何不知這些?他點了點頭,說道:“平準監在雍涼的人手得多佈置一些,現下先不動他啊,今後會有大用。賈公回鄉守孝雖然要緊,但也還請快些回來纔是,我身邊可離不得賈公。”

“守喪長則三年,短則百日,臣也想盡早回來爲陛下謀劃。”賈詡說道。

皇帝忽然說道:“平準令我還是爲賈公留着,只是賈公回鄉守孝,這平準監得交由一人代管。賈公可有什麼好人選?”

賈詡想了想,毫不遲疑的說道:“平準丞鮑出,正直純孝,守成之人,年初曾親赴河東,籌劃刺探等大事,可堪一用。”

皇帝聽過鮑出殺賊救母的孝行,既是平準監的人,又是賈詡薦舉的人選,自然點頭同意。但也覺得賈詡掌握太多‘機密’,用他信他已是寬典厚恩,再繼續用他保薦上來的人,難免會把平準監發展成賈詡自己的勢力。皇帝心裡不免有了別的打算:“鮑出到底是年輕了些,又無資格出入未央宮,不便傳達議事。我讓穆順去幫襯他一把,讓穆順做箇中間人。”

隨着平準監收攬的探子遍佈關中、甚至觸及幷州、雍涼、乃至於益州與關東等地,權勢的增長勢必會引起皇帝的忌憚。賈詡心裡早有準備,所以在皇帝徵求意見的時候,他也只象徵性的提了一個鮑出,主動引起皇帝分權的想法,有備無患:“臣謹諾。”

這時小黃門穆順正好從殿外邁步走了進來,被皇帝瞧見了,立即把他叫了進來:“穆順!賈公不在的時候你就暫領着平準監,好好做事,過來見一下你的長官。”

穆順先是一驚,隨後便是一喜,皇帝自打親政掌權以來,即便是穆順在一邊旁敲側擊,皇帝也從未有過任何重用宦官的舉動。本以爲自己一時不會再有任事的機會,沒想到機會突然就來了。

“奴婢穆順叩謝陛下!”穆順先是給皇帝行了一禮,然後轉過來跟賈詡低下了頭:“見過賈公。”

賈詡眯眼打量了穆順一下,如果說鮑出二十來歲還算是年輕的話,那麼十七八歲的穆順就更算不上老成了。

左右是皇帝的一個託辭而已,賈詡也不在意,只略略點了點頭。

穆順是進來提醒皇帝用膳的,皇帝這便笑道:“賈公也別急着出宮,用了膳再走吧!”

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
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