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丨忠義餘烈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苗祀驚訝的擡頭,匆匆一瞥後又再度低下,這還是那個庸庸諾諾的皇帝麼?如果不是經常侍奉,苗祀險些以爲皇帝被掉包了,這樣貌還是那個樣貌,只是眉宇間的精氣神卻是往日沒有的。

他不確定繼續跟皇帝擡槓會有什麼後果,但若爲了一個尚藥監的宦官而得罪皇帝,實在不划算,更何況他現在沒有足夠站得住腳的罪名扣下穆順。

正當他發愁不知該如何轉圜的時候,王斌的到來恰好給他解圍脫身的理由。

苗祀懷着不甘與怨懟告退離去,穆順卻被刻意留下,皇帝主要是爲了提防苗祀會在私底下懲罰穆順;這個伎倆他見得多了,若是就這麼讓二人一起退下,未央宮恐怕就再也不會有穆順這個人了,屆時問起了,一句失足落水就可讓皇帝無可奈何。

而在穆順眼中,王斌身爲國舅,此時前來必有要緊事密談,沒見苗祀都識趣的退下了麼?皇帝能讓穆順留下,等若是不把他當外人,引爲親信了。

穆順的過度臆測讓他心潮澎湃,自覺飽經磨難,終於得到了一飛沖天的機會。他激動莫名,垂下的手在衣袖中不住的顫抖,一時間,他竟連行禮都忘了:“奴婢、奴婢……”

王斌側目,投以好奇的目光,他自覺明白了皇帝的深意。

其實也不難理解,漢室歷代皇帝,自和帝起,便開始了藉助宦官與外戚等士族大臣抗衡的過程,如今宦官勢力一蹶不振,王斌雖是外戚,但卻是天然的士族盟友,對於今後可能再現的宦官干政,他心底沒來由的掠過一絲憂慮。

“你不要愣在這,速去少府傳詔太官令和湯官令,命他們準備兩份膳食來。”

穆順反應倒是極快,領了口諭便一溜煙的跑下去了。

王斌把憂慮壓在心底,說起了自己的來意:“臣奉詔送黃門侍郎張昶出宮,特來複命。”

“張昶與其兄張芝耽於書法,不理朝局,這也是董卓放心讓他們隨侍的緣故。自覺纔不堪位,便不願多惹是非,他是個聰明人,一定是回絕你了。”皇帝背靠在釘在坐榻上的半圈椅背,曬着暖暖的夕陽,漫不經心的說道。

“唯,君上聖鑑,張侍郎確實是回絕了老臣。”皇帝的臉沐浴在餘暉中,讓人覺得他是一尊遺世出塵的神祇。

王斌雖沒有在其面上看出表情,卻敢肯定皇帝此時心情必然不佳,他心頭一抖,竟不知該如何是好;“君上曾言;‘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老臣以爲甚是精粹,要知太師能有此權勢,全賴手下精兵。若君上有員戰將,得掌兵權,又何懼天下?說到底,還是老臣無能,不得勸其投效。”

董卓死後必然在朝堂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皇帝手中無人,朝臣無一可用,所以這政權在最初便不利於皇帝。

而皇帝也索性懶得在這上面耗神,他與王允爭奪的主戰場,則是兵權,歷史上這些軍隊在董卓死後羣龍無首,人心惶惶,就連李傕郭汜都曾盼求赦詔,皇帝只要利用這點,就能牢牢把握軍權,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還需要人教麼?

王允身邊有呂布等一干幷州武將,皇帝則是一窮二白,本來利用射堅接近皇甫嵩,讓皇甫嵩統帶軍隊是最好的辦法,但皇甫嵩目標太大,聲望又隆,成本和風險讓皇帝不敢花太多時間去觀察其是否可靠。‘’

跟見識過君主雷霆雨露的老油條皇甫嵩比起來,拔於行伍起於微末的小鮮肉張猛,對皇帝將更爲感恩戴德。只是沒料到,一番口舌,終究是沒能打動張猛之兄張昶。

皇帝有些灰心,卻不忍因自己的情緒影響到王斌,他出言勸道:“張昶要謹言慎行,保全家室,我不怪他;你沒能說動張昶,也不是你的無能,不用自責了。”

話畢,皇帝伸手往案上縑帛一點;“你且看這個。”

王斌擡眼看去,縑帛上密密麻麻排列着清麗俊秀的八分楷法,所謂八分楷法,是隸書不斷髮展演變後所形成的一種書寫方式,也是後世楷書的雛形。

而皇帝所寫的字,與當下盛行的漢隸不同,橫直折勾,細長肥瘦,說不出的飄逸瀟灑。王斌雖不懂書法,此時也深覺黃門侍郎張昶和鍾繇二人見了皇帝的字後是由衷的讚佩,而不是什麼阿諛奉承。

素聞孝靈皇帝善書法,好辭賦,皇帝身爲靈帝子,在書法造詣上可謂得其父真傳。只是這治國的本事可別像靈帝那樣不堪纔好,王斌這樣想着,縑帛上的內容出現在眼前。

“三明。”

王斌眉頭緊皺,初是不明所以,突然,腦中像是靈光突現,立即明白了皇帝反覆練寫的‘三明’是什麼緣故了。

三明者,涼州三明也。

涼州三明是桓、靈二帝時期朝廷的大將,戰功赫赫。其中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三人的表字都有個‘明’字,又都是涼州人出身,同時都在平息羌亂的戰爭中爲國家立下功勳,故而在當時被稱爲‘涼州三明’。

“此三人都是一代名將,然而時不利兮,對陣羌亂,未竟全功,不禁令人扼腕。”皇帝將手收回寬袖中,復又躺回先前愜意的姿勢,皇帝面南而坐,南邊正對着浩瀚的滄池,波瀾萬千,在夕陽的映照下金光粼粼。前殿在龍首山上,皇帝居高臨下,還未體會這座古都的繁華,便先感受到長安的壯麗。

皇帝沉浸在滄池熔金般的美景裡,出神的說道:“皇甫嵩是皇甫規的侄子,張昶、張猛是張奐的後人,他們迫於時勢,不敢相投。我本欲從三明後人中擇選良將爲我所用,如今看來,卻只有段熲其族未有動靜了。”

王斌順勢想起一人,拱手答道:“太師去年退守長安,沿途散兵數萬佈防,中郎將段煨在其麾下,受詔命屯駐弘農華陰。段煨字忠明,是太尉段熲的族弟,君上若能感之以忠義,弘農萬餘部衆,皆將奉國家之命。”

不料皇帝搖頭反對道:“我無權無勢,張猛一介白衣都不得跟從,何況擁兵之將?如若誅董事成,王允避讓,我以勢迫之,當有可爲。現在董卓勢大,司徒他們準備的謀算迫在眉睫,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是暫且不要想這事了。”

“唯。”雖然不願,王斌也不得不承認皇帝說的在理。忽然,他又想起一人,精神又再度振奮起來:“老臣在歸來途中得遇一人,既是忠臣之後,又有才幹,君上不妨用之。”

“國家可曾還記得議郎蓋勳?”王斌賣了關子,有心提示道;“此人曾任漢陽郡長史,後爲討虜校尉,在涼州征討叛軍,頗有威名。”

皇帝在記憶中搜羅了半天無果,搖頭道:“許是當年幼小,未曾聞過此人大名。”說完,皇帝把身子往前傾,認真了少許;“此人還有什麼著稱的事蹟嗎?”

蓋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孝靈皇帝建西園軍,將其徵召入朝,因爲他在應答時耿直剛正,敢言時弊,被靈帝稱讚‘恨見君晚’。後來受到宦官嫉恨,進讒言將其外放爲京兆尹,當時長安只有五千虎牙營官兵,爲了對抗涼州叛軍,蓋勳便徵募士兵湊齊一萬人,其中徵辟了扶風士孫瑞、京兆杜楷、弘農楊儒、長陵第五儁等五人爲都尉,各領兵兩千。

董卓入洛陽擅專廢帝,人皆畏其勢,唯獨蓋勳寫信責罵董卓,讓董卓非常忌恨。考慮到左將軍皇甫嵩在右扶風統領雍營及各郡兵馬共三萬人防備涼州叛軍,加上京兆尹蓋勳手下的虎牙營一萬士卒,這四萬精兵實在是董卓心腹大患。更何況此時袁紹已逃出雒陽,正在集結關東各州郡軍隊,董卓擔心蓋勳與袁紹等人兩面夾擊,於是徵召蓋勳爲議郎、皇甫嵩爲城門校尉,解除二人兵權。

蓋勳當時在暗中聯絡皇甫嵩,意圖討董,卻被皇甫嵩拒絕。蓋勳因爲兵少不能起事,只好跟從皇甫嵩一同前往雒陽。在朝堂上,蓋勳依舊是耿介不苟,敢對董卓直言強諫,不改顏色。由於蓋勳出身涼州大族,無論是軍中還是朝野都很有人望,董卓雖然記恨,但也無可奈何。隨後蓋勳一直鬱郁不得志,直到去年五月死在長安,享年五十一歲。

聽完了蓋勳生前事蹟,讓皇帝感慨萬千,想不到在漢末還有蓋勳這樣的忠烈大臣,只可惜死於憂憤,一身未被重用。蓋勳這樣的人,是所有士人敬佩的對象,就連王斌都忍不住誇讚了幾句:“先帝在時,對蓋議郎很是倚重,每逢軍國大事,其雖遠在長安,先帝也常常下手詔去詢問意見。”

王斌將往日所見所聞的有關蓋勳的事蹟說得如此詳細,無非是想讓皇帝重視蓋勳,哪怕這個人已經死了,但仍能發揮餘熱。

皇帝總是能捕捉到對方話語中的關鍵和潛臺詞;“你先前所言,蓋勳在京兆重整虎牙營,擇選名士爲都尉。這其中的扶風士孫瑞與如今的尚書僕射士孫瑞是何關係?”

“蓋議郎於尚書僕射有提攜之恩,議郎死後,其子蓋順孝期一滿,士孫僕射曾想舉薦爲孝廉,提舉爲官,卻被太師阻撓,只得改任宮門司馬,蓋順年過及冠,智勇足備,其手下宮門衛士,個個驍健,足堪使指。君上若能設法優待,一來能遂士孫僕射所願,二來又能示以天下,君上不忘忠臣子孫。投桃報李,千金市骨,尚書僕射再不報效,便實屬不智了。”

皇帝大有所悟,尚書檯秉政理事,總理萬機,皇帝不能過度的依賴尚書楊瓚一個人,更何況楊琦身爲侍中,位置同樣機要。放任楊氏坐大,這不是皇帝所樂見的,而籠絡了尚書僕射士孫瑞就不一樣了,只要運作的好,士孫瑞完全可以與楊瓚在尚書檯抗衡。於是皇帝刻意表現的大爲痛心:“忠臣義士,不能爲我所用,徒呼奈何!蓋勳銜憤而死,良可嘉悼。其子蓋順既然尚在長安,我當恩寵優待,以旌忠烈之名。”

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二百一十八章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
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二百一十八章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