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

“論治則曰立志,論事則曰從權。”————————【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朝廷有太醫署、太醫院兩個衙署,前者是以醫爲主,診治皇帝以及公卿大臣,後者則是以分科教習醫學生、診治三輔士民爲主。

太醫令脂習出身京兆大族,無論醫術還是經術都有很高的造詣,爲人慷慨大度,深得士人尊重,但也僅僅是尊重。可若是有什麼疑難雜症、或是問朝廷哪位太醫醫術最高明,人們都不會第一個將脂習考慮在內,而是會在華佗與張機二人之間猶豫不決。

華佗既善於外科,也善於湯藥,張機着重於研究醫理,熟悉風寒痹症,診治脈案。他們二人在醫術上不相伯仲,但論及爲人處世,卻並不相同。華佗或多或少有一顆功利之心,常常爲達官貴人診病,而張機卻喜歡走訪民間,不辭辛勞的爲百姓診治。

當然,世人皆爲名利庸庸碌碌,在皇帝看來二者的人品都沒有什麼好褒貶的,華佗也不是不爲黎庶治病、張機也不是不登朱門,只是各自的偏好不一樣罷了。

所以在面對誰主動請命南下交州、診治軍士的問題,二者各自給了不一樣的答案。

華佗凝眉沉吟許久,最終彷彿是下定了決心,沉聲答道:“臣以爲,軍士疾疫俱是同樣的症候,只要遠離卑溼之地,用一味藥多加診治,痊癒倒是不難。眼下難的便是南方瘴癘,該處卑溼多蚊蟲,朝暮之時、山間瀰漫妖霧,蔽人耳目,害人肺腑……朝廷要想大治南方,必得先治此瘴癘方可。”

“從長遠計,確是如此。”皇帝漫不經心的撥弄着案頭的醫書,那是他剛纔讓穆順從一邊的箱篋裡隨意翻檢出來的,他點頭說道:“我記得太史公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不待賈而足……無饑饉之患’,只惜瘴癘橫行,北來流民難以爲生,多少良田藏於湖澤。倘若能解決此道,興治南方,豈不比闢土千里要強?”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南方瘴癘多種多樣,要想研製藥方,不但要冒着生命危險,還要花費許多年的時間。華佗心裡想着,自己對風寒等疫症並不擅長,若真去了交州,未必能在短期內攻成歸來……

“愚臣淺見。”華佗斟酌着說道:“不妨徵召南方巫、醫,採集衆方,讓太醫院先有個瞭解,然後再組織南下。不然,太醫署諸醫及太醫院諸生皆不熟瘴癘,貿然南行,雖不說無濟於事,但也難成大用。”

“先採集病症、偏方,徵調良醫共商疾症,的確不失爲一個穩妥的辦法。”皇帝輕聲說道,從而轉頭看向張機:“張君以爲呢?”

張機年歲與華佗相仿,但更爲仙風道骨、出塵絕世。皇帝有時候以爲,像對方這樣氣質的人,不適合做官,反倒適合入山修道。只聽張機捋着鬍鬚,緩緩說道:“臣以爲,華公所言的確妥善,只是凡事必要‘親以身踐’,長安遠離江南,中原醫者不識瘴癘,談何究其病理?是以與其徵辟良醫入朝,倒不如從選拔良醫南下,就在當地探尋究竟。”

“這麼說,張君是想毛遂自薦了?”皇帝笑着說道。

楊琦在一旁插話說道:“張院副是荊州人,熟知南方水土人情,想必也曾遇到過瘴癘。若說南下診視疾疫,確實是合適的人選。”

張機本無入仕之心,只是禁不住故友鄉人的勸說、以及自己也想來看看傳聞中的太醫院是何等模樣,這才動身來到長安。如今蹉跎歲餘,雖然太醫院教習弟子,可以救治萬民,滿足了張機的願望,但張機也因爲繁瑣的教學與出診,耽誤了他最牽掛的著書事業。

如今正好得了個機會,能夠從碌碌的長安返回鄉野,張機自然當仁不讓:“臣不才,願往交州診視瘴癘。”

“善,張君果有古良醫之風。”皇帝讚許的看了張機一眼,當即說道:“傳詔太醫署、太醫院揀拔良醫,隨張君南下交州。再命荊、揚、益、交四州郡國察舉良醫一名,公車傳送長安。”說完,他忽然想起一事,像是對張機的行爲預先做出犒賞,又像是出於某種趣味:“即日起,張君入臺試守尚書郎中,隨行南下諸醫,皆聽其令,許上奏疏。”

尚書郎往往從孝廉中選取,初入臺稱‘守尚書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滿三年後方稱‘侍郎’。即便是如今尚書檯經過皇帝的改制,以尚書、侍郎爲重,其下的官職卻是沒有變。

張機曾經被舉爲孝廉,皇帝這一任命也是恰到好處,華佗在一旁看得眼熱,卻是無話可說。

在皇帝另外賞下安車、衣物,擺駕離開後,華佗悄悄將張機拉到一邊,說道:“仲景南行,是爲拯百萬生民,佗不得隨之,心中實在愧甚。”

“元化。”兩人都是醫術高超之輩,平常有許多談得來的地方,早已視爲醫術上彼此競爭的對手、同時又是夥伴。張機說完嘆了口氣,他知道對方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顧忌的地方比他多:“你知道我爲什麼想要南下治瘴癘麼?”

“是爲了南方百姓?”華佗應聲說道。

“我是南陽人,孝靈皇帝的時候天下多次大疫,南陽當時也是瘟疫流行,多少人因此喪生。我南陽張氏也因此人口凋零……”張機淡淡的說起往年故事,在他那清澈的雙眼中飽含着回憶與哀傷。

“那時天下何處不是如此呢?”華佗嘆了一聲,復又說道:“我那時便已開始行醫救人,料想仲景亦如是吧?”

孰料張機自嘲的一笑,也不避短:“當時我熟讀醫書,自詡精通,便出手爲鄉人診治。結果十個人裡有八個藥石無醫,最後我眼看着親戚故友因傷寒疾疫而亡,自己卻束手無力……”他長長的嘆了口氣,眼睛不知在何時已經紅了:“元化,你有過治不好人、反倒把人治死的麼?”

“我……”華佗早已陷入震驚當中,他不肯相信當今醫術與他並肩的張機張仲景,在年輕的時候居然是個治死過人的‘庸醫’!華佗深吸一口氣,平復着心情,緩緩說道:“傷寒之症本就難尋病理,不易救治,即便是良醫也難保自身……仲景當時還年輕,此事也不能全怪你。”

“所以我從那時丟掉了家傳的經書,一心窮究醫理,發誓要除絕天下傷寒,只有這樣,我才能對得起那些死在我眼前的親友。”

張機是何等風度翩翩的人,一旦談及過往,便難免情感流露。華佗是第一次看到張機失態的樣子,一時之間他也不知該說些什麼,這次張機請命南下,未嘗沒有他的私心,可他的私心又是爲了誰呢?

華佗再一次爲自己感到慚愧了,他拍了拍張機的肩,神情凝重的說道:“我有幾個劣徒,在沛國時便跟隨在我身邊,藥理也算知道大略。如今到了長安以後,見不到那些繁多的病症,我常擔心他們會因此少了見識、淪爲庸才。如今正好仲景不日南下,倘若不嫌,就把吳普、樊阿幾人帶走吧。”

張機南行要遇到許多艱難險阻,自然不會拒絕華佗的高徒,他感激的連連道謝,華佗卻是心中有愧般不願接受。

“我還有幾個病人未能得到治癒,離開前恐怕無暇診治,彼等的病症、藥方我會留下,還勞元化爲我看顧一二。”在回自己居處之前,張機有些不放心的託付道:“除此之外,還有哪些醫學生……”

“這些我都省得。”華佗擺擺手讓對方放心,他忽然想起一事,問道:“王粲現在涼州,仲景可有給他藥?”

“給了,服不服用,便是他的事了。”張機嘆息一聲。

“此人年紀輕輕,你卻說他活不過四十,任誰都會生氣的。”華佗搖了搖頭,在張機回去收拾東西之後,他又向徒弟交代了出行的事宜。末了,華佗忽然想到,自己或許也不能長久沉迷於俗事,最起碼——自己要將那份青囊裡的東西寫完。

在長長的御道上,皇帝的大駕正從原路往北宮門回去,今日視察了格物、太醫兩院,收穫確實不少。以馬鈞的聰明才智,不難發現從石灰到水泥之間的聯繫,從而延伸出鋼筋水泥、或是三合土,對於道路、堤壩、城牆等建築都有大用。

至於南方的瘴氣,眼下沒機會得到金雞納霜,但好歹有遍佈天下的青蒿,張機有治理傷寒的豐富經驗與高超醫術,要攻破這道關卡其實不難——西漢時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過青蒿入藥的記載。

因爲皇帝沒有在太醫院等地耽誤太長時間,見天色還早,皇帝拉了拉車廂內的繩索,搖響了外間的鈴鐺,穆順立時敲開車門朝內探了探首。

“到長公主府上去。”皇帝朝穆順吩咐完,這才又向驂乘的荀攸、楊琦二人解釋道:“說起來,長公主自從建府以後,我還未去過一次呢。”說完不待兩人回覆,顧自說道:“剛纔說到哪裡了?”

“說到了南中諸事。”荀攸輕聲道。

皇帝要到長公主的私府去,他與楊琦這些外人不便跟隨,用不了多久是要半途下車的,所以有什麼政務要長話短說,儘快決斷。

“是了,南中。”皇帝正色道:“前幾天傅幹特意奉詔入長安,向承明殿詳細敘述了一通,自趙公點出南中異樣之後,益州刺史邯鄲商也接連上疏自陳……依我之見,南中就如病情,越早根治越好。”

“陛下睿鑑。”楊琦微微閉着眼睛,他近來總感到頭暈,不知是坐久了還是因爲在車中受到搖晃的緣故:“只是眼下南中蠻夷畏懼天威,不敢起事,又憑恃朝廷距此偏遠,發兵不易,故有恃無恐。然朝廷素以仁義治天下,豈能生事於人,失理於先?此事還是從長計議的好。”

“如今不能動兵,但也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不加以防範。假若以後突然生事,益州無將,邯鄲商又不知兵事,屆時應付得了麼?”皇帝看着眼前茶碗裡的水隨着車身的搖晃不斷出現細微的漣漪,卻無一滴濺出來。

“太尉與驃騎將軍正在議論裁兵,朝廷不能在這個時候於益州新添一軍,那樣既與陛下裁兵休息之意相悖,又會使蠻夷有所驚動。”荀攸看了眼楊琦,旋即低下了目光,淡淡說道:“臣以爲,不妨設置一職專管南中諸事,其職權可比照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校尉等。”

“護蠻校尉?”皇帝應聲說道,又立即否定了這個稱呼:“還是叫庲降都督吧,南撫夷越,以定綱紀,此職在戰時可領南中五郡郡兵,平時兼管夷務。”

“陛下。”穆順敲了敲車門,提醒快要到長公主府了。

皇帝這便命車速放緩,好讓荀攸、楊琦等人換車各自回去,臨去前,皇帝已想好了一系列的任命:“交州現今兵力微弱,命沮雋自行募本地土人蔘軍的同時,再命捕虜將軍吳景,即日攜所部兵馬三千人南下接應,震懾不服。”

吳景是孫策的舅舅,現今仍跟隨着孫策駐兵汝南,皇帝不但再一次調走了孫策僅剩的部下,更是連他自己也被調派他處:“孫策麾下兵馬不俗,就地裁撤爲郡兵倒是埋沒了,索性就去南中庲降蠻夷吧。”

庲降就是降服的意思,孫策的兵馬在經過徐晃幾次三番的裁撤過後,只剩下六千人,此次吳景帶走一半入交州,剩下的也將要伴隨他到荒僻的南中去。也不知那不毛之地的南中最後是被孫策降服,還是降服孫策。

皇帝駕臨長公主府並沒有提前多久傳報,萬年長公主劉姜倉促之間在階下相迎,姐弟見面,又是私邸,沒有多少繁文縟節,兩人便一前一後往裡面走去。

在途徑一行跪伏稽首的家臣、奴僕時,皇帝忽然站定,視線從人羣中看到一個爲首的身材短小、相貌並不出衆士人。

在看了一眼這個士人後,皇帝繼續擡步往裡走去,一邊隨口問道:“張鬆此人如何?”

那士人正是益州人張鬆,朝廷收復益州的時候,他與其兄積極的與來敏接洽,密謀獻州歸復,事後又積極配合大軍維持益州治安、穩定民心。在當時的入蜀主將裴茂的舉薦下,大批益州士人被徵辟入朝,張鬆也是其中之一。

他先是進入吏治科熟悉政事,然後授任縣長、郎中、侍郎。就在不久之前,劉姜剛派人送走玉剛卯、了卻一段心事之後,張鬆立即就被拜爲公主家令,掌公主家中諸事。

聽皇帝問起新到任的公主家令,劉姜目不斜視的望着眼前的道路,不以爲然的說道:“彼若不言,吾幾失之。”

“用人唯賢,豈可以貌取人?”皇帝忽然揶揄說道:“而且……你不覺得周公瑾比以往更英俊些了麼?”

“啐。”劉姜難得臉頰微紅,想要瞪皇帝一眼。

就在劉姜想用什麼話反駁皇帝的時候,後室的院落裡突然傳來一陣猶如流水淙淙的琴聲。

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
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