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足足過去了兩個時辰,而御書房內的三人,依舊在談着事情。
到最後,帝君尋了個藉口,將谷祺瑞遣退了。
心知帝君是有不能讓自己知道的話,要同殿下說。因此谷祺瑞倒是非常配合,在一名內侍公公的帶領下,前往帝君爲他安排的寢殿。
等到谷祺瑞離開了,帝君的視線便停留在敖千身上,仔細逡巡着。
“父皇,兒臣在古國,曾聽容清族長提起曾祖父的事情。”
敖千先發制人,忽然出聲。
剛纔由於谷祺瑞在,所以敖千和帝君都刻意避過了一些敏感話題。這導致了谷祺瑞還是跟以前一樣,只知道容族是皇族的“看守者”,卻不知道容族給皇族看守的是什麼。
而帝君現在聽到敖千的話,竟也沒有一絲意外的神色,只是反問道:“那容族的族長,都與千兒說了什麼?”
“容清族長告訴兒臣,五十年前,曾祖父曾經‘回來’過。”敖千聲音低沉,神情冷靜。
他擡頭直視着帝君的雙眼,直言不諱地問:“父皇,兒臣想知道,當年曾祖父去了何處?爲何在五十年前,他會特地跑到容族的隱居之地,將容族的最後一名上古遺族後裔,帶離了容族?”
看帝君的表情,敖千就知道,自己的父皇肯定是知道這些內幕的。
既然如此,爲何帝君以前不將這些事情,告訴他們呢?
依據敖千的猜測,這裡面應該有多層原因。首先,是他們的實力太弱,即便知道了也無濟於事;其次,是曾祖父留下了命令,不讓父皇過早地將這些事,告知給他的後代。
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敖千猜想應該是與皇族的由來歷史有關。
“千兒先告訴父皇,你可是已經去了真龍殿、進了血龍池?”帝君定定地望着他,眸色幽深。
敖千這時才目露詫異:“雖說父皇讓兒臣去古國找上古遺族,目的便是讓兒臣瞭解到真龍殿的存在。可是父皇,你又是如何猜到兒臣能夠開啓青龍門,從而進入血龍池?”
“皇族聖地真龍殿,只有接受過血脈洗禮的皇族之人,以及容族的上古血脈,方能夠令其開啓。”
帝君低沉的聲音,在整個御書房的殿內,悠悠響起。
“之前聽千兒提及在燕國,是被上古遺族後裔之血相救。從那個時候起,吾便在暗中調查了此女的來歷,自然便知道了其母出身不祥,但身上有着秘密。”
帝君神情淡然地說出這些內情,敖千心中不由得驚異:父皇果然是心思縝密。
別以爲帝君的精明都是裝的,雖說大部分時間,帝君在私底下都顯得很不“靠譜”。可實際上,帝君的智商跟敖千比也是不會輸的,畢竟薑還是老的辣。
往往在別人還沒有回過神的時候,帝君就已經在暗中,把所有事情都給尋摸清楚了。
若是與人對戰,帝君最喜歡的,也是“出黑手”,於無聲無息中消滅對方。
這一點,就是敖墨跟帝君最像的了。父子二人,都是腹黑的性子,並且看樣子是會一路黑到底。
“不過,只是如此,尚且不能確定那名上古遺族後裔,便是容族之人。至少當時出於謹慎起見,吾並未妄下斷論,也因此覺得事情有些棘手。
“正當吾思忖着,要如何將人帶到古國去求證一番時,又恰逢千兒要去海邊。於是,吾索性讓你去找上古遺族。待千兒知曉真龍殿的存在後,想必亦能夠聯想到燕國那名上古遺族後裔,屆時一切問題不就水落石出?”
原來如此!
敖千心中無言,沒想到自己要去古國,卻正中了父皇的下懷。當時,他還以爲父皇會不同意此事,哪知道父皇心裡巴不得他如此呢。
這麼一想,自己確實還不是父皇對手?
“千兒也別覺得沮喪,你如今已經做得很好了。”或許是從敖千的面無表情中,看出了他心裡的不爽,帝君立即好言安慰道。
敖千沒什麼反應。
帝君輕咳一聲,“吾兒,身爲太子,須得多多經歷一些波折,方能夠成長爲足以替帝國頂天立地的君主。”
“可惜這一次,恐怕是父皇失算了。”敖千忽爾勾起了一抹淡笑,慢悠悠地告訴帝君:“在知道真龍殿的事情後,兒臣並未想到燕國的上古遺族後裔。那人之所以會去古國,完全是因爲……宛兒悄悄派人去將她接來的。”
不好意思,對於蓉兒,太子爺真心不怎麼在意。這也算是他“百密一疏”吧,就因爲對曾經試圖勾引自己的女子好感度不高,所以他很爽快地把人給忘到腦後了。
若不是有什麼明確的提示,敖千是不可能立刻就聯想到此人的。
帝君哪裡知道蓉兒與太子之間,還有這些彎彎繞繞。
而且重點也不在那裡。
聽到太子毫不避諱地喚靖凰郡主爲“宛兒”,帝君竭力忍住自身的衝動,沒有做出破壞形象的動作——比如抽嘴角,再比如翻白眼。
旋即他避重就輕地讚歎道:“靖凰郡主果真是心思聰慧,看來吾沒有錯看她。”
“宛兒是這世上最聰明的女子。”說起心上人,敖千的眼神立時溫柔了。
帝君卻是揚起眉毛,露出不滿的神情,顯然是對敖千的這個說法很不贊同。
然後帝君認真地對敖千說:“吾兒,你母后纔是這世上最聰明的女子,任何人都不能與她相提並論。”
此話一出,敖千就懶得與自己父皇爭辯了,只是敷衍地道:“父皇對母后一往情深,兒臣早已知曉,父皇不必時時刻刻提醒兒臣了。”
“那怎麼行?”帝君一臉威嚴,“吾若不常常提起,吾兒又如何能夠意識到,你乃吾與語煙的愛之結晶。無論是你,還是另外幾位皇兒,都是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降世,然後又在吾愛的養育中成長……”
“父皇,你又偏題了。”敖千皺起眉頭,“而且,同樣的話,這二十六年來,你已經說了不下千遍,兒臣早就能夠倒背如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