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

時光飛逝,轉眼過了一年。繼先和海心日日相處,慢慢磨合,感情漸深,整日裡不是一起讀書作詩,便是賞景品文,將一切世事拋之天外,好不瀟灑愜意!亮節也在朝中小有成就。

這年本是寶祐四年,蒙古西征取得大功,蒙哥汗蠢蠢欲動,對南宋垂涎三尺,急欲猛張虎狼之口,而南宋朝廷中的內鬥卻越來越激烈。丁大全嫉恨董槐,與閻妃勾結在一起,私下裡在理宗面前處處詆譭董槐;理宗因寵愛閻妃,大封她的親族,外戚囂張跋扈,爲禍一方,董槐十分痛恨,多次彈劾他們,從而更加招致閻妃仇恨。

自董槐執掌朝綱以來,政局大振,前線也頗爲安定,於是理宗自己也有了幾分想要振作的勇氣,便欲讓董槐改革弊政。

一日,朝會上董槐向理宗提了整頓朝政的舉措,道:“當下要想破除朝中弊政,必須先從吏治入手,吏治之首,在於律法,法紀失常,必然朝政不穩。現在皇上因寵愛後宮屢屢加封外戚,讓皇親國戚執掌律條,他們素無大功,又多無才能和德行,卻手握大權,處處違亂法紀,但皇上不加懲治,使他們有恃無恐;朝廷裡其他執掌律法的官員多數長期供職,從無調動,他們久居其官,作威作福;許多京官們的家奴仗着主子的勢力在京城胡作非爲,百姓們多有怨言,而京官們卻不加約束。所以,臣以爲眼下有三件事要做,第一罷免皇親國戚的掌法之權,除個別有能力者改爲他用,其餘只供俸祿,不再授予官職;第二將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員調動,提拔新人;第三嚴加約束京官,家僕犯法,主人連罪。”

董槐的這番言詞不僅暗含批評理宗之意,更將矛頭指向了大多數在場的官員,朝官們議論紛紛,指責董槐。

理宗聽完董槐的奏言後甚爲不悅,不等理宗發話,丁大全衝出來道:“皇上,董槐先是指責皇上用人不當,又將滿朝官員教訓了一通,如此目無尊上、蔑視同僚、自高自大之人怎配執掌朝綱?”

董槐忙解釋道:“皇上,臣不是這個意思。”然後呵斥丁大全道:“丁大人,你滿口胡言,曲解老夫的意思,居心何在?”

丁大全道:“滿朝官員就你一個是稱職的,把大家都罷免了,誰來爲皇上做事?”

這時,程元鳳道:“清者自清,董大人一心爲公,毫無私心,丁大人若非心中有鬼,何必這麼緊張?又何必如此激烈反對?”

丁大全欲分辨,理宗不耐煩道:“行了,用誰不用誰,朕自有道理,董槐不可亂言,至於調動官員一事還需商酌。”

董槐連忙進言:“皇上,外戚們屢屢違犯王法,大理寺和刑部從不追問,他們沆瀣一氣,京城怨聲鼎沸,若不罷免外戚官職和調換執法官員,必然民心不服。”

理宗不耐煩道:“是你不服吧!宰相身爲百官之首,要有氣度,你卻把滿朝官員都參了一遍。”

程元鳳使了個眼神,不讓董槐再說,董槐卻強硬分辨道:“臣知道忠言逆耳,但臣一心爲公,問心無愧。”

理宗見他更倔強,更是氣憤,便道:“朕偏不聽你的忠言,朕就不信,不聽你董槐的話,朕這龍椅就坐不穩了?”

丁大全見勢煽風點火,“皇上,董槐參了臣等,臣無法再在朝中供職,懇請皇上罷免臣的職位。”

於是,官員們紛紛請辭,董槐和程元鳳看傻了眼。

理宗道:“都起來,朕誰的職都不會罷免。”

董槐只得黯然道:“臣才智不足,懇請辭去相位。”

理宗半晌無語,然後淡淡回道:“也罷!準你告老還鄉。”

董槐慘淡退出朝堂。

回到府裡後,董槐痛心不已,眼見朝事日漸暗淡,他憂心難安。忽然,外面雷聲隆隆,狂風驟起,吹得門窗咣咣作響,董槐走出房間,扶着房門向外觀看,一道閃電劈向院中的大樹,喀嚓一聲擊斷下來一段大樹枝;不多時,傾盆大雨灌注而下,如同江海漏了底。董槐正欲轉身掩上門,外面忽然來報,說丁大全奉旨前來,董槐趕緊披上雨衣到前廳恭候。

只見丁大全帶着十幾個差役在前廳等候,一見董槐,便趾高氣昂道:“我奉皇上口諭,前來宣旨。”

董槐神色淡定,“皇上有何口諭?”

丁大全道:“皇上有旨,董槐聽旨。”

董槐連忙跪下。

丁大全道:“着董槐即日離京,速回定遠老家。”

董槐驚詫道:“即日離京?如此深夜,又狂風驟雨,我如何離京?”

其實理宗是讓丁大全告訴董槐儘快離京,並沒有限定具體時日,只是丁大全怕夜長夢多,又忌恨董槐,所以才曲傳聖意,巴不得越快越好,於是道:“怎麼?你想抗旨?”

董槐戰戰兢兢,心中憤恨,強忍住道:“臣領旨!”

董槐起身道:“待我收拾一下,叫人僱輛車子,今日我先走,家眷明日一早再上路。”

丁大全不耐煩道:“不必去僱車子了,皇上已經爲你準備好車馬,就在門外等候。”

董槐無奈道:“那好吧,我帶幾件行裝,馬上就走。”

董槐草草收拾好行李,辭別家人出來,差役帶着他出門上了車,丁大全對差役暗中囑咐道:“外面風雨甚大,一定要好好護送董大人。”

差役詭領會其意,“丁大人放心,我們會伺候好董大人的。”

董槐車馬頂風冒雨離了府門,向城外行去,差役命城門郎打開城門,等到走出城門不遠,車馬忽然停了下來,董槐正欲詢問,一個差役道:“董大人,皇上的旨意是讓我等送大人出城,出了城就要回宮覆命,請大人下車吧。”

董槐一聽,知道被丁大全騙了,便怒道:“你們......老夫雖然罷相,但仍是一品身份,你們竟敢如此無禮?這絕不是皇上的旨意。外面這麼大的風雨,讓我下來怎麼趕路?”

差役冷笑道:“董大人,我等豈敢慢待你?這是皇上安排的,皇上的確說讓我們送你出城,皇上也不知道會下雨呀,這不是湊巧了嘛。”

董槐氣得渾身發顫,“這都是丁大全的詭計,丁大全......你個賊子!”

差役厲聲道:“董大人是自己下來還是讓我們請你下來?”

董槐自知不可強爭,便憤然掀開簾子下了車,可憐他出門時連雨衣也沒帶,只能落魄在雨幕裡。

車馬掉轉頭,向城門跑回去,很快便消失在雨裡。董槐提着包袱在雨中站了許久,他似乎不甘心,但又無可奈何,趕路是不可能的了,眼下只有先避避雨,便向城門走回去。等來到城門後,城門已經關閉,董槐久喊無應,長嘆一聲,倚着城門狼狽頹喪地坐下去。

不知何時雨停了,陽光穿過城牆頂斜照下來,城門吱呀一聲開了,董槐向後栽了一跤,守城士兵一看門外倚着一人,十分驚異,便上前細看,卻見眼前披頭散髮、渾身溼透、抱着包袱瑟瑟發抖的老頭竟是剛免去相位的董槐,於是連忙道:“你是董大人?大人怎麼會在這裡?”

董槐看了守城士兵一眼,並不答話,站起身便向城外走去,任人呼喊也不停步。

不知走了多久,來到一家小酒館,這酒館前不着村後不着店,不過是來往行人臨時歇腳的地方,因此並無許多客人。董槐淋了一夜雨,衣服尚未乾,上了年紀的人走了一程路便覺乏累,就進來歇會。

董槐坐下後,喊小二上了兩個小菜和幾個饅頭;忽然,他感到這裡氣氛異常,擡頭一看,左側桌上三個大汗正望着他,嚇了他一跳,董槐仔細辨認,識出其中一人正是左寶書,心中猜測另兩人多半也是南會的人。那便是王智和史嘉禾。董槐心想自己是朝廷的人,碰到了南會的人,必然凶多吉少。

左寶書三人本要去揚州會合餘慶春,哪知會和董槐相遇,又見董槐如此狼狽,更加不解。左寶書並無敵意,他知道董槐是正直之人,對他滿心敬佩,便過來施禮道:“見過董相,沒想到咱們竟會在這裡相遇,大人怎麼如此狼狽?”

董槐嘆氣,慘笑道:“什麼董相,老夫已經罷相了,這都是拜丁大全所賜。”

左寶書氣道:“哼!狗日的趙昀不辨忠奸,竟然罷了你的相位!看來趙宋江山的確該亡了。”

董槐一拍桌子,起身怒斥道:“爾等亂賊狂逆至極,竟敢辱罵皇上?看我不稟明皇上拿了你。”

左寶書正色道:“我爲你鳴不平,你卻要拿我?別忘了現在你在哪裡。”

董槐道:“老夫一生征戰沙場、總攬朝堂,多少打打殺殺的場面沒見過,我會怕你?”

史嘉禾上來道:“你這老頭口氣也太大了,知道我們是誰嗎?”

董槐冷笑道:“不過就是南會的幾個亂賊而已!”

史嘉禾怒不可遏,王智攔住他道:“史兄弟休得無禮!”然後對董槐道:“今日不過偶然相遇,咱們各走各的路,互不相擾。”

董槐正愁遇到他們無法脫身,聽此一言心中不覺落下了一塊大石,道:“正是此言。”

左寶書只覺好奇,追問道:“剛纔多有冒犯,董大人見諒!敢問董大人要去哪裡?”

董槐冷冷一言:“回定遠老家。”

左寶書豁然明白,“我知道了,不知大人可否願與我等同行?我們願送大人一程。”

董槐言辭決絕道:“朝廷命官豈能與亂賊爲伍?你死了這條心吧。”

左寶書尷尬不已。

王智對左寶書道:“左堂主算啦,他不領你的情,你又何必自作多情,咱們趕緊上路吧。”

王智拉着左寶書離開小酒館。

董槐歇完腳,結了帳,出門剛走幾步,幾輛車馬飛奔而來,約有十幾人。董槐回頭張望,卻見打頭那個騎在馬上的是繼先,旁邊二人是亮節和海心。董槐激動不已,喊道:“繼先!亮節!”

繼先急勒繮繩,一見是董槐,又這副模樣,連忙下來道:“大人,你......哎!我來遲了。”

董槐與他相對無語,唯有嘆息。

亮節與海心也下了馬,亮節道:“大人,所有的事我都知道了,今日一早我便和繼先哥去你府上,老夫人說昨晚丁大全就差人強行催你上路,我們便去城門向守兵詢問幾時出的城,後來的事守城的士兵都跟我們說了。”

海心氣道:“丁大全也太卑鄙了,竟然假傳聖旨,故意羞辱大人,哥哥說皇上根本就沒有限定時日,只是說讓你儘快離京。”

董槐嘆息道:“虎落平陽被犬欺,現在他一手遮天,我又能如何?”

海心不服氣道:“那也不能任他擺佈?哥哥回去後要參他一本纔是。”

董槐連忙道:“不可,眼下亮節在朝中根基不穩,無人依靠,若是驟然得罪丁大全,必會遭到他報復,如此一來就前程盡毀了。”然後對亮節囑咐道:“你要養精蓄銳,切莫強出頭,凡事多看少說,但心裡一定要明辨是非。”

亮節深深點頭。

繼先道:“大人,此去定遠路途遙遠,我不放心,本想送你去,只是我還有其它事情沒辦完......”

董槐止住他的話,“不必,各有各的事,老夫怎會讓你陪我前去?”

繼先回身向後指去,道:“大人,你看車裡是誰?我把老夫人和你的家眷都帶來了,又僱了兩輛車子,這樣路上有個照應。”

董槐望了下車馬和車上的家眷,感動道:“好孩子,有心了。客氣的話我就不多說了,咱們各自珍重!”

繼先道:“大人不必憂心,說不定過段時間皇上就會召你回朝的。你到定遠後要保重身體。”

董槐道:“我知道,不用擔心。你們回去吧。”

亮節道:“大人慢走,我已經給定遠知縣寄了信,他是個清官,不會爲難你,若是你有麻煩,他會幫助你的。”

董槐作別,上了車,“行,我都記住了,你們回吧。”

繼先、亮節、海心目送董槐而去。

丁大全排擠走董槐後,理宗升他爲右相,總領朝政。他在理宗面前阿諛逢迎,知道理宗獨愛理學,寵信太學生,便獻媚道:“皇上,如今天下太平,前方無戰事,百姓富足,四海昌樂,此皆皇上聖明仁慈,福佑四方。”

理宗得意道:“數年未同蒙古開戰,百姓安居樂業,朕心甚慰。”

丁大全道:“既有此福瑞,皇上何不讓讀書人同享其樂?”

理宗問道:“如何同享?朕向來厚待士子,並不曾委屈他們。”

丁大全道:“皇上所言極是。臣的意思是皇上何不賜今年恩科?”

理宗想了想,道:“朕一時竟沒想起來,往來若遇大喜之年,先君多賜恩科,朕自登基以來操勞不斷,心思全都用在前方戰務上了,竟不曾想到此事,終是丁愛卿想得周到,既如此,就賜今年五月初五端陽節恩科。”

丁大全連忙道:“皇上這一旨,不知要讓天下多少讀書人感激不盡!臣這就催禮部去辦此事,即刻傳旨各州府。”

不幾日,各州府城門、書院和衙門口均張貼榜文,言:“聖恩垂賜,天降福澤,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定,朕欲使天下才俊爲國效力,特賜大宋寶祐四年五月初五開恩科。”

士子們讀後無不歡喜,想着往常要熬上三年才能等到開科,皇上欽賜今年恩科,使正常的開科提前了兩年。

卻說這一榜文貼到越州後,也被文天祥和陸秀夫二人看到,於是二人便約好同赴臨安,參加今年的恩科。二人來到臨安後,先和繼先敘敘舊,亮節留他們在自家安住,爲他們騰出兩間偏房。此時離科考已無幾日,二人安心讀書。

一眨眼到了端陽節,京城好不熱鬧,各州府趕來的士子們紛紛大顯身手。至於其中詳情無需多言,只說到了放榜那日,榜文上分明寫着二個大名,文天祥和陸秀夫中了進士,二人歡喜不盡,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繼先和亮節等人,大家無不欣喜。

亮節道:“早料到二位必會高中,既然得了進士,明日皇上就要召各位進士參加殿試了,你們兩個一定要在殿試上取勝。”

文天祥道:“天祥盡力就是。”

陸秀夫關切道:“你身子撐得住嗎?”

繼先忙問道:“天祥怎麼了?”

文天祥搖搖頭,面色顯得無精打采,勉強笑道:“前幾日從越州來的路上淋了雨,不小心着了涼,本想着休息幾日就好了,誰知越來越重了,不過不要緊,只是有點發燒,並無大礙。”

陸秀夫道:“這幾日耗了許多精神,又不得安寢,怎能不加重?我看你還是讓楊大人給你找個大夫看看吧,不能影響明日的殿試。”

繼先也道:“陸公子說得對,我這就讓人去找個大夫,先讓陸公子送你回房休息。”

文天祥自感寄居別人家,本已食宿無憂,雖然都是朋友,但畢竟交情不深,因此不好意思麻煩他,就止住繼先道:“李大哥,不用,真的不用,我回去休息休息,明日一早就好了。”

亮節不放心,“文公子不要客氣,若是誤了明日大事,可就是我的不是了。”

文天祥笑道:“哪裡的話!我真的沒事,我和陸公子先回後院了。”

次日一早,皇宮前朝大殿殿門敞開,理宗端坐龍椅,幾員朝臣隨侍一旁,主考官王應麟和三位副考官分列在前。王應麟看看時間已經差不多了,便轉身回奏理宗:“皇上,時間已到,可以舉行殿試了。”

理宗點頭道:“開考吧!”

王應麟道:“大宋寶祐四年恩科殿試開考!”

進士們從殿外款步進來,各自入位,向理宗和主考官施上一躬,坐下考試。理宗見各位進士皆是相貌堂堂,神采奕奕,下筆如飛,不住點頭稱讚。

忽然,一陣咳嗽聲穿透安靜的大殿,理宗聞聲看去,見一素衣書生坐在後面一排的左側,身材魁梧,面容文靜,正提筆書寫,左手卻捂着胸口不住咳嗽,他便是文天祥。

理宗將王應麟悄悄召上臺,指着文天祥問道:“你是主考官,你可認得那個考生?”

王應麟細細看去,搖頭道:“臣不認得。莫非他有什麼不妥之處?”

這時,又一陣咳嗽傳來,更加劇烈,理宗道:“我看他病得不輕,帶着病來參加殿試,也難爲他了。”

王應麟道:“皇上說得是!十年寒窗苦,爲的不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嘛!”

陸秀夫同文天祥隔着一人,聽到文天祥咳嗽不停,十分關心,時不時打量下文天祥,自己竟無心思寫考卷了。

理宗又道:“王愛卿,你讓人給那位考生送杯茶水潤潤嗓子。”

王應麟倒了杯熱水親自端過去,放在文天祥的桌角上,一言不發走開了,文天祥擡頭望了眼王應麟的背影,不巧一轉眼望見了理宗,嚇得他深情慌張,理宗微微一笑,示意他繼續寫,文天祥感動得熱淚盈眶。喝完茶後,文天祥健筆疾走,文思泉涌,不一會便寫滿卷面,第一個交了考卷離場。

卻說次日考官們分閱試卷,副考官捧着一份試卷讚不絕口,向主考官王應麟推薦,王應麟一看,果然好文章,心中屬意此卷當取第一,然而其他考官意見不一。

正在爭論時,理宗親自過來了,問道:“在吵什麼呢?朕在門外就聽到了。”

衆人忙上前施禮。

王應麟道:“大家遇到了一篇好文章,在爲給考生定名次而爭論。”

理宗道:“原來是這樣,能讓你們爭論這麼激烈,看來必定文采不凡,來!讓朕看看。”

王應麟連忙將試卷遞給理宗,理宗捧着細細賞讀,邊讀邊讚歎,不住點頭,“好文章!真是好文章!只怕我大宋才子裡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沒幾個。”

王應麟迎合道:“此等好文章臣等自愧不如,這位考生在文章裡針對當前弊政提出詳細的改革策略,而且文章中充滿他的政治抱負,真是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臣力薦此文當爲一甲第一。”

理宗贊成道:“朕也是這個意思,不知其他人還有什麼意見。”

衆人皆道:“皇上慧眼識珠,臣等無異議。”

理宗道:“既如此,王應麟,就賜此文第一,此考生爲狀元。除去卷頭糊紙,朕要看看此人是誰。”

王應麟撕下糊紙,一見名字,大喜,連連稱讚,“皇上,賜此人爲狀元真是大吉呀。”

理宗接過來一瞅,卷頭分明寫着三個大字:“文天祥”,於是高興道:“天祥,天祥,好名字,這是天降的吉祥,瑞氣的預兆啊,得此人大宋定有瑞氣。”

衆人紛紛賀喜。

理宗喜道:“朕要賜他一字纔是。”想了想,道:“聽旨!特賜文天祥字宋瑞,傳旨天下,讓大宋萬民都聞此祥瑞。”

文天祥自殿試回來便病情加重,繼先知道他是硬撐着,便爲他請了位大夫,大夫說也不是什麼大病,讓他吃了藥,靜養幾日就會好的。

亮節下朝回來,來到文天祥房裡,興沖沖道:“文公子大喜呀!你被皇上點爲狀元啦!”

恰好陸秀夫也在此,陸秀夫問道:“楊大人此言不虛?”

亮節道:“是王應麟大人親自告訴我的,他是主考官,豈會有假?”

文天祥強坐起來,蒼白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道:“天祥當盡平生之力以報皇上和天下。父親病重,連日來信詢問此事,如今得了狀元,也對得起父親這麼多年來的苦心。”然後又向亮節道:“楊大人可否知道陸公子考得如何?”

亮節道:“陸公子得了二甲第三名。”

陸秀夫道:“秀夫愚鈍,自然不能和文公子相比,得此成績已是不錯了。”

亮節笑道:“陸公子要是這麼說,我不就更加愚魯了,去年殿試我尚不如二位呢。”

陸秀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繼先和海心這時也進來了,繼先道:“真是要好好恭喜二位,文公子得了狀元,這場病竟也值了,哈哈哈哈!”

衆人大笑。

文天祥要下牀,海心忙上前道:“才休息半晌,病情剛有好轉你就下來,不如多躺會吧。”

文天祥搖手道:“你們一來說笑,我便好了大半,又得了這個好消息,我這會子已經痊癒了。”

繼先打趣道:“狀元郎都傳遍京城了,哪還有閒心養病?這會子還不火急火燎地出去給臨安城的百姓送送瑞氣?”

文天祥笑道:“李大哥真會說笑,我能送什麼瑞氣?”

亮節道:“怎麼不能,皇上說你是天降的祥瑞,給你賜字宋瑞,已經傳旨天下了。”

陸秀夫連忙道:“文公子,這可是天大的恩賜呀。”

文天祥看着衆人,沉靜道:“我想一個人到街上走走。”

繼先道:“這有何妨?想去就去吧,只是你身子還未大好,不要吹了風,過會子就回來,明日一早你和陸公子還要進宮面聖,按例還要被御賜打馬遊街呢。”

文天祥點點頭,道:“家父無日不掛念此事,我去給他寄封信,讓他儘快知道這一好消息。”

文天祥走後,繼先回房閒來無事,便隨意翻了本書讀讀。一時,正讀得認真,海心進來,問道:“繼先哥,在看什麼書呢?”

繼先放下書,伏案笑道:“崔鴻的《十六國春秋》。”

海心湊過來瞅道:“看到那一段了?”

繼先把書遞過去,“在看冉閔下殺胡令這段。”

海心瞅了下書文,還給繼先,道:“我不喜歡這段。”

繼先奇道:“爲什麼?”海心道:“看着痛心。南朝司馬氏昏庸腐朽,士人坐談玄學,半壁江山落入胡人手中卻不聞不問;北方更是政權交錯迭起,五胡紛爭不斷,民不聊生;所以每每讀至此都不忍讀。”

繼先道:“不過,亂世紛爭也使英雄輩出,只有多讀這樣的東西,才能激發後人奮進。正是有了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戰亂,世人才懂得‘天涯境處無征戰,兵器銷爲日月光’的珍貴。”

海心道:“繼先哥說得對。現在大宋的情形和當時又有多少區別呢?異族入侵,連年征戰。”

繼先不由嘆惋一聲,起身道:“歷來國家興衰和王權更迭皆是常事,只是可憐無辜的百姓,遭殃的都是他們。剛纔我在看冉閔下殺胡令這段時,心中好生憤懣,縱然胡人殘暴,不食王化,佔了中原後曾屠戮漢人,可是冉閔在滅了石趙政權後,竟然爲了報復胡人,下令讓漢人盡殺胡人,終使羯族消亡;殊不知那些被殺的羯族人中,幾乎都是無辜的平民百姓,爲政者造成的錯誤爲什麼要讓百姓來承擔?戰爭的最大罪惡就是這種不公。”

海心道:“蒙古就是當年的五胡,他們覬覦大宋河山,攻一城屠一城,凡是蒙古軍所到之處,都是屍橫遍野,哀嚎連天。”

繼先激動道:“正是。我不是大宋之臣,但卻是大宋之民,因此,我雖未必要對朝廷盡忠,但卻應該爲天下百姓着想。”

海心仰望着繼先,心中深深讚許。

次日,文天祥和陸秀夫等人進宮見了理宗,理宗特賜新科狀元文天祥打馬遊街,派皇宮衛隊護從,由宮門口游到嶽王廟。沿路觀看的人比肩繼踵,好不熱鬧,繼先和海心、亮節也在嶽王廟等候,爲文天祥喝彩。

不一會,陸秀夫也趕來,等文天祥遊街至此後,五人相約一塊進了嶽王廟拜祭,然後同去望湖樓暢敘。

望湖樓爲了迎接新科狀元,早已佈置一新,閉樓清客,專爲天祥、繼先等人留座。繼先道:“文公子今日算是揚名天下了,臨安城中無人不識。”

文天祥道:“昨日我已把這好消息寄信告訴家父了,相信他也會高興的。”

海心道:“那是自然,家裡出了個狀元郎,只怕十里八鄉都要去給你家慶賀了。”

海心說完,又覺大家只誇文天祥,未免讓陸秀夫顯得尷尬,便對陸秀夫道:“陸公子得了二甲頭元,也可喜可賀,況且你做事沉穩,思慮周到,以後也不會比文公子差的。”

陸秀夫謙虛道:“楊姑娘過獎了,怎敢與文公子相比?但盡愚鈍之力報效朝廷罷了。”

文天祥扶着陸秀夫的肩頭道:“以後我們要與楊大人相互脅持,同心同德。”

衆人正談話間,蘇雲前來宣旨,看了下衆人,笑道:“楊大人也在呀,我可找到咱們的狀元郎了,我想這會子狀元郎到嶽王廟進香該回來了,到了嶽王廟竟沒個人影,大家都說是來了望湖樓,這不,我就找來了。”

楊亮節賠笑道:“勞楊公公親自跑一趟,是我拉了狀元郎來了,讓公公受累了。”

蘇雲笑道:“哪裡是苦差事喲?這可是美差,老奴是來沾沾喜氣!既然陸公子也在,那就一起領旨吧,省得我再跑一趟兔子腿。”

衆人跪聽,蘇雲打開聖旨,“着新科進士明日進宮授職。”然後合上聖旨又道:“明日二位一起進宮吧!”

衆人謝恩,又與蘇雲客氣了幾句,送他下樓。

未多時,樓下有人喊道:“文公子,有人找你。”

文天祥起身問道:“是誰?”

下面迴應道:“他說他是你家的僕人。”

文天祥奇道:“我家的僕人?快,讓他進來。”

說着,那人便噔噔上樓,文天祥一聽是家裡來了人,便知是父母急了心,忙過來迎接,不見不打緊,一見僕人通身白孝穿戴,嚇得涼了半截身子,驚道:“王貴,你......你怎麼這身打扮?”

王貴撲通一聲跪下,痛哭道:“少爺,老爺去世了。”

文天祥不敢相信,“什麼?”

王貴哭道:“少爺走後不久,老爺就病重了,怕你擔心,就一直瞞着你,我來時聽城裡人說你中了狀元,老爺可以含笑九泉了。少爺,老夫人無日不盼着你回去呢。”

文天祥一聽,頭腦一昏,他沒想到還沒來得及讓父親知道喜訊,父親就先離去了,他悲慟不已。

繼先等人過來勸慰道:“天祥,既然叔父已經去世,你也不必太過於悲傷,就等明日見了皇上,稟明情由趕回老家。”

文天祥失聲道:“我要即刻回家。”

楊亮節攔住他,“不可,剛纔皇上下了旨,讓你們明日進宮授職,若你不辭而別,不僅違抗聖旨,也棄了前程,叔父在世時苦心教你,不就是想讓你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嗎?你這一走,怎麼對得起他?”

陸秀夫也道:“文公子,你聽楊大人的,論理是該這麼着。”

亮節又道:“見了皇上後,你就能先在禮部留了底,三年丁憂完後,便可以直接回來上任,這樣兩不誤。”

文天祥細細想想,點頭道:“好吧,那就明日進了宮再回家。”

次日朝會,衆進士一起進宮,領了職銜,陸秀夫被任命爲揚州主簿,文天祥在吏部記了名,先未授職,準丁憂期滿後酌情擇選職位。於是,文天祥辭了朝堂,回家奔喪,這一去,便是漫漫三年。不知這三年又有多少事發生。

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
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