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

康熙皇帝親政後,很在意隱匿在民間的前朝皇子們。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玄燁南巡江寧,假惺惺地祭奠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顯露滿清王朝對明朝的“深厚感情”。爲了撫慰人心,康熙皇帝對有關官員說要派人察訪明朝皇室後裔,授以職銜,讓他們世代守衛孝陵,四時祭祀。幾個月後,有關部門奏報說,明朝“亡故已久”,子孫埋沒無聞,雖然經過多方查訪,也沒有找到確實可考嫡裔,建議委派一名地方官吏專門負責孝陵的祀典,以盡清廷關懷明朝之心。在公開的表演之下,康熙皇帝一直沒有放鬆對前明皇室,尤其是對朱三太子朱慈炯的搜捕工作。清朝在各地暗暗佈下天羅地網,展開大海撈針的搜捕工作,就是沒有找到朱慈炯的影子。

康熙四十五年(1716年)臘月,山東省汶上縣解任在家的前饒陽縣令李方遠家裡來了一位張先生。

張先生自稱是李方遠的“故人”。李方遠花費了很長時間,纔想起這位張先生的來龍去脈來。早在康熙二十二年,李方遠在一家路姓大戶家中見到一位丰標秀整,侃侃能言的先生,就和他攀談起來。先生自稱姓張,號潛齋,在浙中大戶張家爲家庭教師。李方遠和張先生相談甚歡,交往密切,通過詩詞唱和很快就成爲密友。後來,張先生漂泊他鄉,李方遠則宦海沉浮,雙方拜別後已經二十多年沒有聯繫了。現在,李方遠和張先生都已經是白髮老人,故人相逢,分外親熱。兩人立刻歡飲暢談起來。這麼多年來,張先生的生活並不如意。他這次是來投靠李方遠,乞求李方遠能夠幫他謀求一教職,養家餬口。李方遠見張先生已經年逾古稀,心中老大不忍,最後熬不過對方苦苦相求,就安頓張先生在自己家和鄰近幾乎官宦人家裡教子弟讀書。

兩年後(康熙四十七年)陰曆四月初三,李方遠正與家中與張先生下棋。突然,本地官吏調發大軍,如臨大敵,將李方遠團團圍住。兵丁破門而入,將李方遠和張先生二人狠狠捆綁起來。

李方遠勃然大怒,喝斥說:“我有是致仕家居的官宦,你們怎麼能這麼無禮?”

地方官理都不理李方遠,逼問張先生:“說,你是何人?”

張先生淡淡地說:“我乃前朝皇子、定王朱慈炯。”

朱慈炯一生的經歷滿紙辛酸,充滿傳奇色彩。

根據朱慈炯當日的口供,當年李自成農民軍戰敗西撤的時候,朱慈炯被一個姓毛的農民軍將領帶往河南。這個毛將軍把戰馬賣掉,買了耕牛,種田過活,帶着朱慈炯隱居起來。清朝建立後,對李自成的部下將領追查得很緊。毛將軍最後拋棄朱慈炯,不知道逃到什麼地方去了。當時朱慈炯只有十三歲,盲目地往南流浪。冥冥之間,朱慈炯逃到了祖先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在鳳陽,朱慈炯遇見一個王姓老鄉紳。王先生知道朱慈炯是明朝皇子後,冒險收留他在家。朱慈炯因此改姓王,躲過了清朝最初的搜捕。幾年後,王先生病死了,朱慈炯就找了一座寺廟出家。長大後,和尚朱慈炯四處雲遊。一次雲遊到浙江,在古剎中遇見一位姓胡的餘姚人。胡先生很讚賞朱慈炯的才學,就把朱慈炯邀請回家,讓他還俗,還把女兒嫁給了朱慈炯。於是朱慈炯就改姓張,入贅胡家,長期隱居下來。

朱慈炯經過了這麼多的坎坷,早已經把父皇崇禎皇帝分別時報仇復國的囑託拋到爪窪國去了。他只想做個普通人,安安靜靜地過完一生。朱慈炯在餘姚安家後,生下了六個兒子。時間長了,家裡人知道了朱慈炯的真實身份。一家人都生活在陰雲之下,不敢聲張。朱慈炯也不敢在家裡常住了,化名王士元、何言鹹等,經常往返于山東、兩江、浙江一帶,以教書餬口。李方遠就是朱慈炯在一次遊蕩途中認識的。

朱慈炯是無慾無求了,可各地的造反者和野心家還是經常盜用他的名號。浙東的寧波、紹興二府交界處的四明山一帶有一股反清力量,首領是張廿,張廿二。他們就以擁戴朱三太子爲號召,又亮出大明天德的年號,在四明山一帶和清軍展開游擊戰爭。江蘇太倉的一念和尚也擁戴朱三太子發動起義,與四明山的友軍遙相呼應。造反者在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影響很大。朱慈炯怕引火燒身,在康熙四十五年七月舉家遷到了湖州府長興縣。當年十一月,江浙一帶官府加緊緝查朱三太子,已經成了驚弓之鳥的朱慈炯選擇了拋棄家眷,隻身出逃。

四明山和太倉的造反者很快就被清朝官府鎮壓下去。朱慈炯的真實身份也被告發,官府趕往湖州長興縣逮捕朱慈炯的兒子和孫子,朱慈炯的妻女六人在家上吊自殺。拋家棄子的朱慈炯成爲官府的通緝犯。而朱慈炯自出逃後,用“張用觀”的名字在山東汶上李方遠家隱匿躲藏起來,直到兩年後被抓。

朱慈炯被捕後,押回浙江審訊。康熙皇帝非常重視“朱三太子案”,派侍郎穆丹作爲欽差大臣前往杭州負責審訊。欽差穆丹和兩江總督等高官親自出面審訊朱慈炯。

問:“現在江南有兩處叛逆謀反案,都說要扶立你爲帝,恢復明朝。你知罪嗎?”

朱慈炯答:“我今年已經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哪還有力氣造反啊?再說,我不在三藩作亂時造反,卻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與情理不通。我平日對佔據城池,積蓄屯糧,招買軍馬,打造盔甲等事情一無所知,從無參與。還有,我曾在山東教書度日,那裡距京師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呆在那裡?”

清朝官員又押解生俘的大嵐山造反首領,讓他來“拜見”朱三太子。這位造反首領看了半天朱慈炯,說:“我不認得此人,他是誰啊?”

官員大怒:“他不就是你擁戴的明朝三太子、定王朱慈炯!”

造反首領說:“嗨,我們只是假借朱氏皇子名義鼓動百姓而已,並不知三太子真假。”

最後穆旦等人也不能確定這個朱慈炯是否就是真的朱慈炯,只好將朱慈炯押解到北京,由康熙皇帝定奪。康熙親自翻閱卷宗,欽定這次抓住的就是朱慈炯。康熙皇帝御批說:“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歲。伊父子游行教書,寄食人家。”可見康熙皇帝相信了朱慈炯的供狀,但是康熙皇帝置朱慈炯年逾古稀、苦苦求饒的現實情況於不顧,判定朱慈炯有罪。刑部因此做出結論:“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朱慈炯雖然沒有參加造反,也有想造反的心思。)最後清朝以“通賊罪”仍將朱慈炯父子全家處死。朱慈炯三代同堂,共赴黃泉。而李方遠因爲收留朱慈炯,全家流放東北寧古塔給披甲人爲奴。

朱慈炯生於崇禎四年,死於康熙四十七年,終年七十八歲。

康熙皇帝以爲“朱三太子”從此應該銷聲匿跡了。但很多人認爲此次抓住的朱慈炯也是假冒的“朱三太子”。康熙皇帝爲了早日將“朱三太子案”結案,匆匆找了個情況接近,稍微可信的人當替罪羊。在民間,百姓們依然相信朱三太子還活着,躲在某個鄉間角落。康熙末年,臺灣朱一貴發動大起義,一度控制全島。朱一貴起義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號。康熙皇帝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雍正二年,清朝找出一個名叫朱文元的鑲白旗漢人,宣稱朱文元就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的後裔。出於“政治團結”的需要,清朝封這個朱文元繼承明朝皇室血脈,享受優厚的待遇,四時祭祀明朝皇陵。朱文元這一系,世代成了清朝的“政治花瓶”。但仔細考察,這個朱文元來歷可疑。明朝的代王這一系藩王在皇太極時期就被清軍俘獲,遷往關外,世系傳承很混亂。同時,朱元璋時期就給子孫後代定下了宗譜。而朱文元的名字排行無據,不在宗譜字號裡面。最後,朱元璋的侄子、靖江王始祖叫做朱文正。朱文元和祖先名字相似,一點都不避諱。凡此種種,這個朱文元可以判定是假冒無疑。可就是這家假冒的朱元璋後代,直到民國時期還代表明朝後裔,定期領取國民政府的俸祿。其人已經粗俗不堪,一點貴族氣也沒有了,動不動就揚言要出賣十三陵還債,還去故宮中找遜帝溥儀“打秋風”賺外快。

雍正搬出一個朱文正元后,絲毫沒有杜絕“朱三太子”的出現。雍正七年,有個叫李梅的人聲稱朱三太子沒有死,而是流落到了海外。清朝廣東總督親自帶兵抓捕李梅,李梅不知所終。此後國內的浙江、廣西,國外的越南、呂宋等地都出現了朱三太子的蹤跡,讓清朝頭痛不已。一直到乾隆年間,清朝入關超過百年,百姓對明朝的記憶已經淡忘,“反清復明”的號召起不了什麼作用了,“朱三太子”才慢慢銷聲匿跡。

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這麼多風風雨雨,反反覆覆地告訴後人:亡國太子是歷史上最可憐的皇子。不論是投奔哪一方,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都只有死路一條。沒有人願意他們出來分享政治權力,也沒有人願意他們隱居在民間成爲政治隱患。

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
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