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〇章 乘馬

一百三十六座封閉型城市,與覆蓋蓋亞表面的“意識連接系統”,令人歎爲觀止。

不過,爲打造一個新世界,“盤古”進行的工作遠不止於此。

新時代的蓋亞,在一百三十六座封閉型城市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上千處“保留地”,這些地點,要麼是歷史遺蹟,要麼是風景名勝,要麼有特殊的科學研究、保護與發掘價值,也一概被結構類似的穹頂籠罩。

既然有保護罩,就意味着,人類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動。

不過,要從封閉城抵達這些地點,還需要交通工具,這一點,在“盤古”的工程規劃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今天的蓋亞表面,人類,只有一千兩百位三歲小孩,未來至多也只有區區兩千六百萬,且分佈在世界各地,看起來,並不需要舊時代的公路、鐵路與水運,

全都由航空包辦即可。

但,出於“體驗人生”的動機,民衆仍達成一致意見,要求“盤古”在蓋亞表面建設十分發達的交通網絡。

所謂“發達”,不是要覆蓋全世界全境,而是用高速鐵路、公路與航線連接各封閉城與保留地,不僅保障人員在各地來往自如,更重要的功能,是讓民衆獲得“旅行”及與之相關的諸多人生體驗。

從安全角度,所有這些交通工具,都要一概與蓋亞生物圈隔離。

此外,“盤古”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針對蓋亞本身、維持其表面——地殼基本穩定,而歷時數十年打造的超級工程。

地殼,蓋亞的最外層,厚度在幾公里~幾十公里,再往下就是高溫高壓的流體地幔,蓋亞的行星構造決定了這一最外層的薄殼“不會很穩定”,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人類歷史上早有記載的現象。

至於如果應對,在大自然的絕對力量面前,這一詞彙原本的意義就不大。

直到若干年前,準確地講,哪怕在蓋亞淨土建立後,對火山爆發、高烈度地震這樣大的災難,除消極防禦、事後重建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次火山噴發,或者里氏烈度8.0級地震,釋放的能量動輒上億噸TNT,這且不算,其能量釋放方式也很難干預,更不用說地震比火山更難纏,根本無從預報,只有事後評估其效應才能確定震級。

縱觀人類歷史,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火山、地震頻頻發難,造無數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聯邦的洛杉磯大地震,西大陸列強的海灣大地震、盆地大地震,東離島的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給人類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記憶烙印。

這種記憶,直到1509年以後,在地下城中遭遇地震、感到大地傳來的震動時,仍令人心驚肉跳,方然自己就親歷過若干次,雖明知沒有生命危險,腳下晃動時,內心深處的恐懼卻無從消散。

在無知無畏的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實在不值一提,

這曾是生而爲人的一種常識。

但在今天,這斷言卻因“全產機”體系的發展,與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極大提升,而成爲了歷史。

西曆1562年,蓋亞表面的地殼,宏觀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項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在各大陸板塊交界、及地殼薄弱地帶展開。

幾百米高的巨型機械,協同運作,將動輒以公里計的巨型構件安裝到位,工程機器人來往穿梭,開掘岩層,暴露地殼斷裂帶,一根根無弱點鋼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龐大如山之換能設施,周身晝夜閃耀着焊接的花火。

所有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類,要用自己的力量,給蓋亞套上籠頭、將其徹底降服。

劇烈的地殼運動——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頂層的薄殼結構,因地幔流動而積聚應力的集中釋放。

而火山,則是地殼薄弱點,因上地幔流動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涌並噴發。

不論哪一種災害,根源,都在蓋亞內部的液態地幔。

將地幔完全冷卻、喪失流動性,看起來是一種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對蓋亞造成的影響,尚難以估量,擔當阿達民時的方然,也沒有批准如此激進的方案,而是設法在地殼邊界以薄弱位置,對症處理。

首先,在板塊交界處,進行大規模的全面勘探,摸清地殼及下方的地幔流動情況,後者目前還有一些困難、更多依賴建模預測。

方案制定完畢後,現場施工,針對地殼的受力情況,進行廣泛的結構補強,使用鋼構件、鋼筋混凝土構件、鋼索與液力調節模組等裝置,將原本逐漸集中於一線的地殼應力,分散在廣大範圍內。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與地幔流動,直接原因則是這種流動對地殼施加的力,會逐漸造成地殼薄弱帶的形變,

應力傳遞的能量,逐漸轉變爲地殼的彈性形變。

這種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響下,一下子通過底層斷裂、錯位等方式,釋放出來,

就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對策很簡單,哪裡的地殼薄弱、就採取措施將其補強。

具體的施工方式,多種多樣,貫穿地下數百米、甚至數千米的鋼索陣列,是比較簡單的做法,至於地質條件複雜的區域,還採用預置到地下數千米處的巨型液壓撐杆,來保持兩側地殼的微妙應力平衡。

這種手段,即便哪一天失效而誘發地震,震級也很低,並不會造成多大的麻煩……

第八五四章 灰色第二十章 分裂第六五二章 使命第八二〇章 物種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六十二章 陪葬第七九八章 火種第七九八章 火種第五〇二章 滑坡第三九六章 爭奪第七十五章 動向第三〇一章 說服第七四二章 掌舵第五八四章 成敗第六十章 凱恩第一〇五章 分佈第二七四章 領域第六九二章 同類第七七六章 高教第四三一章 研討第二四五章 全產第八章 無限第五一九章 四戰第五〇七章 結論第一八〇章 報名第一二一章 算力第二三八章 山雨第四四七章 避難第六十六章 終點第七一七章 蔑視第五一〇章 盤古第一三六章 進展第五七一章 睡夢第四一一章 出局第一六七章 約見第八四八章 探討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一六二章 聯繫第一五七章 協議第二八五章 全產第五三三章 指揮第七十二章 平衡第六〇八章 天機第四三一章 研討第九十二章 信箱第五五二章 喚醒第一九〇章 費城第七二七章 學習第四五九章 漸凍第八五九章 過去第七七一章 佔地第七十五章 動向第七五八章 工程第二四一章 歷史第三七一章 羅斯第五七三章 伊甸第一四四章 篤定第七三九章 人均第六二六章 遮斷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四十二章 準備第七〇四章 舊識第八一一章 過時第四〇二章 堅壁第七三一章 人文第二〇五章 規則第八六五章 拜訪第五二二章 要塞第六九四章 同類第三九七章 拋棄第五〇九章 異樣第八六〇章 明白第五十六章 監控第一一一章 數學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一六〇章 身份第三五四章 資料第六十章 凱恩第二五五章 衝突第五四九章 對抗第四九二章 認知第七三四章 案率第三六二章 檢查第四九八章 陰雲第一七九章 上界第一一一章 數學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一八八章 生活第八〇三章 遷移第七一六章 辯論第二一五章 夏洛第一一二章 手段第三七七章 攔截第三二一章 亂鬥第二四六章 城區第三〇六章 對策第四七六章 幻夢第八九九章 終點第五七二章 自我
第八五四章 灰色第二十章 分裂第六五二章 使命第八二〇章 物種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六十二章 陪葬第七九八章 火種第七九八章 火種第五〇二章 滑坡第三九六章 爭奪第七十五章 動向第三〇一章 說服第七四二章 掌舵第五八四章 成敗第六十章 凱恩第一〇五章 分佈第二七四章 領域第六九二章 同類第七七六章 高教第四三一章 研討第二四五章 全產第八章 無限第五一九章 四戰第五〇七章 結論第一八〇章 報名第一二一章 算力第二三八章 山雨第四四七章 避難第六十六章 終點第七一七章 蔑視第五一〇章 盤古第一三六章 進展第五七一章 睡夢第四一一章 出局第一六七章 約見第八四八章 探討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一六二章 聯繫第一五七章 協議第二八五章 全產第五三三章 指揮第七十二章 平衡第六〇八章 天機第四三一章 研討第九十二章 信箱第五五二章 喚醒第一九〇章 費城第七二七章 學習第四五九章 漸凍第八五九章 過去第七七一章 佔地第七十五章 動向第七五八章 工程第二四一章 歷史第三七一章 羅斯第五七三章 伊甸第一四四章 篤定第七三九章 人均第六二六章 遮斷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四十二章 準備第七〇四章 舊識第八一一章 過時第四〇二章 堅壁第七三一章 人文第二〇五章 規則第八六五章 拜訪第五二二章 要塞第六九四章 同類第三九七章 拋棄第五〇九章 異樣第八六〇章 明白第五十六章 監控第一一一章 數學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一六〇章 身份第三五四章 資料第六十章 凱恩第二五五章 衝突第五四九章 對抗第四九二章 認知第七三四章 案率第三六二章 檢查第四九八章 陰雲第一七九章 上界第一一一章 數學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一八八章 生活第八〇三章 遷移第七一六章 辯論第二一五章 夏洛第一一二章 手段第三七七章 攔截第三二一章 亂鬥第二四六章 城區第三〇六章 對策第四七六章 幻夢第八九九章 終點第五七二章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