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發生的很突然,冷箭是從路旁的一棵樹上射下來的,禁軍將士全然沒有察覺。
等到發現時,箭鏃已經非常接近御輦,衆大臣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趙光義更是頃刻間面無人色,驚恐不已。
那一瞬間,他惟一能做的便是祈禱,皇兄是武將出身,身負武功,希望他能躲過。要是他中箭身亡,趙家就全完了,若是受傷,自己就完了。
眼看着冷箭飛的很近了,可是御輦相對狹小,未必能夠騰挪躲避。很多人心中都浮現出皇帝凶多吉少的念頭,甚至已經開始哀嘆、竊喜、抑或者早作打算。
電光火石之間便有了結果,有人一眨眼,發現冷箭已經飛到御輦上,不過是釘在了車門上,並未傷及皇帝分毫。而那支箭上還掛着一個物事,竟是一頂官帽。
一旁的禁軍護衛來不及驚訝,手中的佩劍已經“被出鞘”,擡頭瞧見一個人影踩着御輦的車輪與車頂一躍而起。
有人很快認出來,此人正是一直在官家身邊的鴻臚少卿趙錚。他身懷高超武功,且觀察入微,發現冷箭之後反應比護衛還要靈敏。
更爲重要的是,他離御輦很近。按理來說,以他的職位品秩該走在後面,也不知什麼緣故,趙匡胤卻讓他跟隨身邊。也正是因爲這個英明的決定,在某種程度上救了皇帝的性命。
趙錚反應很快,瞧着冷箭接近御輦,他不確定趙匡胤是否能躲開。所以下意識想要擋開,可惜作爲伴駕的文官,是不能攜帶兵器的,情急之下,將自己的官帽扔了出去,使得羽箭偏離,釘入門柱。
與此同時,趙錚還根據冷箭的方向角度,迅速判斷出刺客的位置。故而快速閃身,拔出侍衛的劍,一躍而起,長劍向路旁的一棵柏樹擲。一聲悶哼之後,一個綠衣人掉落下來,護駕的楚昭輔回過神來,立即命禁軍護衛衝過去控制刺客,隨後將其帶走。
一切都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百官這才從驚愕中回過神來,有人慶幸,有人卻是難以察覺的遺憾,也有人是意料之中的泰然若定。
“官家恕罪,臣護駕不周……”
“官家,臣請旨立即全城搜捕刺客……”
趙光義和幾位宰相,還有護駕的楚昭輔都衝過來謝罪,皇帝遇刺這是天大的事情,他們怎麼能不心驚膽顫?尤其是楚昭輔,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滾落,剛纔要不是趙錚,他就得人頭落地了。他已經記不清楚,這是趙錚第幾次救他了,人情算是欠大了!
派人嚴密保護官家的同時,甚至打算開始搜捕刺客及其同黨。街道兩側的百姓則很是驚恐,場面有些混亂。
卻不想,趙匡胤卻起身站在輦車門口,高聲道:“不必了,不過是幾個小毛賊罷了,想要行刺朕,怕是再得回去練習幾年箭術!”
“呃……”幾位大臣有些懵了,甚至以爲自己聽錯了。
趙匡胤毫不理會他們,喝止去人羣中搜捕的禁軍,高聲道:“切莫驚慌,不過是一兩個宵小膽大妄爲罷了,可惜他們學藝不精……臣身邊一個普通文官出手,便讓兇徒授首。大宋有這許多的忠臣良將,有什麼可怕的?今日的祭祀和慶祝照常進行。”
這……
很多官員都疑惑,官家這是何意?遇刺竟然不當回事,不追兇也搜查,這有些不合常理啊!
“皇兄(官家)……”趙光義和楚昭輔幾乎異口同聲想要說什麼。
可惜話音出口之前,卻被趙普搶了先。淮南戰事平定,趙匡胤回到汴梁有很多大事處理,自然少不得他這個首席智囊,故而將他從洛陽召回來。今日趙普格外低調,一直墜在重臣和勳貴的後面,直到此時才主動出面。
“陛下所言甚是,李筠和李重進的千萬叛黨已經被官家剿滅,一兩個漏網之魚實在不足掛齒。”趙普侃侃道:“不說別的,適才趙少卿“一帽擋箭”便足以讓宵小之輩羞愧而死。”
此話一出,最引人注目的並非趙普,而是手握長刀,站在御輦上警惕四望的趙錚。早在碼頭就有人注意到了趙錚,對這位鴻臚少卿極爲好奇。聽說他在潞州讓李筠吃了大虧,在江南又攪動唐國一片混亂,更有人猜測他與官家的關係。
但直到此時,衆人才真正初步認識趙錚。誰也沒想到,剛纔最危急的情況下,會是他一個文官出手。只看頃刻之間那一氣呵成的動作,敏銳的和反應和精準的判斷,便知此人有多厲害。
汴梁城裡有傳言,陳橋兵變之夜是他救了皇帝的家人,今日看來,應該不錯。今日官家將他帶在身邊,是充做侍衛嗎?官家對他如此信任,難不成他真是皇親?
許多道目光落在趙錚身上,有猜疑、有讚揚、有羨慕、也有怨懟。人羣中也有人第一次認識到趙錚,就像當初看錯了趙匡胤,而今才發現低估了這個原本籍籍無名,卻突然崛起的年輕人。
趙錚沒有理會這些目光,他一直警惕地注視着四周。某種程度上,趙匡胤之所以敢怡然不懼地站在輦車之外,就是因爲有他在。
除此之外,趙錚也注意聽着趙匡胤和趙普的話。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有些疑惑,以爲趙匡胤是充面子裝仁慈,但趙普出面附和的時候,他便全然明白,並且深深爲這一君一臣的智慧和判斷力所折服。
趙匡胤當真如此大度,對刺客全部在乎?顯然不是,作爲一個帝王,膽敢有人冒犯,便難以饒恕,何況是威脅到他生命的人。這種情況單純扮仁君,表現仁慈是沒必要的,除非有更重要的顧慮。
爲什麼呢?趙普說叛黨餘孽不足掛齒,那什麼才值得掛心呢?
答案是穩定!
趙錚細想片刻便明白了,如果今日事情鬧大,按照大臣們的意思,全城搜捕,會是什麼結果?
至少整個汴梁會雞飛狗跳,百姓也會惶惶不安。平定兩場叛亂好不容易安定的大宋,又會一團糟糕。都城一旦亂了,外地那些剛剛纔消停的節度使只怕又得蠢蠢欲動,趙匡胤一年來南征北戰的成果便蕩然無存了,大宋又將陷入一片危機之中。
在險些遇刺身亡,震驚暴怒之下,趙匡胤還能如此冷靜,在極短時間內想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做出如此英明的決定,實屬不易。趙錚不得不讚嘆,這纔是一個帝王該有的謀略和心智。
當場表示不追查,不至於將事情鬧大,讓汴梁混亂。本來展示赫赫戰功、皇家威嚴的儀式也不會中斷,該有的效果還是能達到。還能像百姓展示自信、大度和仁慈的一面,可謂是雙贏。不得不說,趙匡胤用他鎮定的心神、敏銳的判斷力,瞬間處理了一次危機公關,轉劣勢爲優勢。
至於刺客,真的不追查?顯然不是!站在車上,眼觀六路,趙錚看得清楚,那刺客已經被禁軍帶走。自己那一刀應該只是傷了他,不至於要其命,或許能得到些許有價值的口供。隨後汴梁城裡肯定會有暗中的搜捕,但絕對不會大張旗鼓,大概會呈現出一種外鬆內緊的態勢。
刺客到底是李筠或李重進叛黨的餘孽,還是另有人居心叵測,這就是不好說了。如果是前者倒是好辦,若是後者,事情可就麻煩了。
趙匡胤睿智,趙普也不差,至少他能先與其他許多臣子想到皇帝的憂慮和意圖,並且附和,幫忙解決問題。不愧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有一顆睿智的頭腦,更有非同尋常的膽魄。
除了趙普,沒有其他人明白皇帝的意圖?答案是否定的。年輕的趙光義和忠誠且爲人實在的楚昭輔或許不明白,但範質、王溥、魏仁浦等幾位現任宰相一定看懂了,但他們卻沒有開口。
一方面是他們膽魄有限的,另一方面是身份的限制,他們都是前朝遺臣。早在後周柴榮和柴宗訓當政時就是宰相,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爲了安定,幾乎全盤接收了後周王朝。爲了安撫百官,當朝幾位宰相不曾更換。
這三位雖然還是位高權重的宰相,但身上有前朝遺臣的標籤,註定不會成爲皇帝的心腹。儘管他們明白眼前之事的利害關係,卻不敢輕易開口。建議讓皇帝放過行刺的兇徒,這種話可不敢隨便說。
何況眼前這刺客很有可能與前朝扯上關係,他們一旦開口,就會落下心念前朝,侍君不忠的罪名。封建時代,忠孝是兩個核心,忠誠是臣子立身的根本。一旦忠誠受到皇帝的猜疑,會是什麼後果?所以範、王、魏三位老臣便集體扮傻,裝聾作啞。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有機會爲皇帝幫腔的。可是有人想不到,有人想到了不敢說,而趙普則當機立斷,挺身而出,立下一功。這大概就是大臣與大臣之間的差距,爲什麼趙普能夠當宰相,他們卻不能的緣故。
可憐範質、王溥他們,礙於前朝遺臣和膽魄有限,終究要丟掉相位,而趙普將會成爲他們的繼任者。
這大概就是宰相之間的差距吧!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