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七)

宋軍的出現完全出乎於遼軍的意料之外。

代州城是不是被宋軍攻佔,烏魯現在已無暇去多猜想,甚至還沒來得及有多少反應的時候,千百箭矢便離弦而出,直撲而來。

身在最前方的烏魯完全看不清宋人的動作,但弦鳴隨着風聲和號角聲一併傳入耳中,他立刻翻身下馬,順手摘下鞍後的小盾,護住要害。整個人擋在了自己坐騎的前面。整套動作如同行雲流水,沒有絲毫的遲誤。

頭和胸藏在輕巧的小盾後,不過暴露在外腿腳還是感受到了幾下觸擊,一開始的感覺很是輕微,可轉眼之間便是一陣劇痛閃過全身。

烏魯卻鬆了一口氣,身後的戰馬沒有中箭,正呼吸安穩地將熱氣噴在自己脖子後。

備用的戰馬在後面,這時候可來不及換乘。必須保住現在的坐騎不受重創,這樣就算自己中上兩箭也照樣能跑掉。要是反過來,就是把小命送給了宋人。

絕大多數遼軍士兵都跟烏魯一樣,及時做出了反應,紛紛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住了自己的戰馬。

在箭雨過後,很多人都慶幸不已,箭矢的力量比預計得要小,使得他們都沒有受到太重的傷害。

不過沒有人敢就此放心下來,依然提着盾嚴陣以待,他們已經習慣宋軍一次拿出三四張神臂弓,然後在極短的時間內連續射出三四波箭雨。

可是他們沒有等到更多的箭雨,而是密集的腳步聲和瘋狂的吶喊。

烏魯臉色煞白,回頭望着堵在身後的自家人,正是一片亂象中,這時候根本撤退不了。甚至連收拾混亂都來不及。

相隔一百三四十步,縱使是神臂弓也只能在遼軍的前軍中造成混亂,而無法給予更大的殺傷。但這一點混亂,完全扼殺了遼軍反擊的可能,也讓宋軍的戰士趁此良機殺了過來。

韓中信腳步沉沉,提着長刀衝在最前,秦琬指揮全軍,他這個副手自是要爲全軍之表率。百餘步一晃而過,轉眼間,他就已經領着數百將士殺入了敵陣之中。

衝向最前面的敵人,蓄勢已久的長刀划着一道弧光重重地劈了下來。千鈞之力破風而至,勢道錳惡,似乎能將人馬一分爲二,但這一擊卻被一面木盾穩穩地給擋了下來。

砍在木盾上的一刀匯聚了韓中信身上所有的力量,沒有劈開木盾,卻讓木盾後的敵人腿腳一軟,半跪在地上。

韓中信反應極快,又是一刀劈了敵人的脖子,可再次被盾牌給格擋住。反震的力道很大,讓韓中信都不由得退了半步。

是個強手!

念頭一閃而過,韓中信更加興奮起來。正要再次揮刀上前,跟在他身後的兩名親信已經左右搶上前去,左右揮刀合擊,只一記就將那名敵人砍倒在地。

韓中信毫不猶豫,一腳踢開擋路的敵人,立刻深入敵軍之中。

遼軍在遭受箭雨的那一刻,早就將火炬全都丟在了地上,隨着火炬漸次熄滅,戰鬥就在黑暗中展開。周圍遠處的火光只能更進一步地加深光暗的對比,並不足以照亮腳下一寸土地。

周邊光線全無,可韓中信的雙眼已然漸漸適應這樣的黑暗。隨着他在敵軍中的深入,身後的同伴越來越少。

在黑暗中的廝殺完全沒有分辨敵我的時間。可大部分人一開始並不知道這一點,看到眼前晃動的身影總是會先喊上兩聲,不過血的教訓很快他們就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

噹的一聲響,刀上傳來的反震震得手上一陣發麻,一閃即逝的火星,並不是砍到了鐵甲上的感覺,而是雙刀交鋒後纔有的現象。

手腕一轉,長刀立刻向下劃了過去,慘叫從身前響起,刀鋒入肉的感覺讓韓中信鬆了一口氣,迸射到臉上的血水也似乎比甘露更加清甜。

叫喊聲已經分不清是官話還是契丹話,反正雙耳中充斥的混亂根本無人能夠分辨,也沒有人還能冷靜地去分析。一剎那的分神,很可能就是生死的分界線。

只是由於是在撤退,基本上所有的遼軍士兵都沒有穿戴盔甲。也就靠了這一點,才分辨得出面前之人到底是屬於哪一方。

黑暗中的一通亂殺,也沒有持續太久。

戰鬥結束得很快。

大部分位於後方的遼軍,早就馭馬分頭逃竄,如同被驚散的蚊蠅,散入了夜幕下的荒野中。剩下的來不及走的,其實也不剩多少。

到口的好肉跑了大半,這讓韓中信扼腕嘆息。僅僅是放置在兩翼的疑兵,實在來不及堵截四面奔逃的敵軍。喘息着持刀立於道上,周圍只剩下穿着盔甲的宋軍將士,而遼軍,除了躺在地上的,已經一個不剩了。

一點火光從後映來,有節奏地搖晃着,秦琬的聲音隨之響起,“守德,辛苦了。”

“想不到就這麼結束了,俺還沒殺夠呢。”

韓中信的盔甲上,濃稠的血漿正向下流淌,臉上也是如同惡鬼一般地濺滿了血漬,但他咧起嘴來一口白牙就在火光中閃閃發亮。

“遼賊的這一路算是給嚇跑了,斬獲雖不算多,卻也說得過去了。”秦琬笑着說道,“遼軍已經是驚弓之鳥,在方纔的交戰中,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的反擊,而是選擇了逃跑。可見其膽魄已喪,不足爲慮了。”

“遼賊不該選擇夜裡撤退的。要是白天退兵,絕不至於被我們這點人給嚇到。”

“前天一天一夜就運來了三五萬大軍,今天又是一天,現在肯定有七八萬了。怎麼能不逃?就是騎兵都肯定有一萬多了,不比遼賊少。”

身邊圍過來的幾位指揮使正興奮地議論着現在的軍情。

韓中信身爲韓岡的親信,當然知道這些都是胡扯。下面的官兵都以爲只要有了軌道,要步兵有步兵,要騎兵就有騎兵,但韓中信知道,朝廷給予的支持不可能再多了。遼人的想法肯定是跟他差不多的。

一天三萬,五六天後,就是十五二十萬了。列起隊來能從大小王莊一直排到代州城下。如果真有那麼多兵,倒是能運得來。可惜河東這邊接收的糧秣,很大一部分都用做了以工代賑的酬勞,這也是軌道能快速修築的保證,也是穩定後方的需要。

除去了民夫的食用後,能養得起現在的五六萬大軍已經是奇蹟了。不要說三五萬大軍,再增加個一萬步軍,就只能餓肚子了。

要不然這邊也不會只有這麼點人馬去追擊逃散的遼賊。

韓中信並不知道,就在數十里外,已經攻下了大小王莊的主力,正在展開了更大規模的追擊。

夜色漸明,一夜沒有閤眼的遼軍,完全暴露在了養足了精神的宋軍的視線中。

攻下毫無防守的敵軍主營,並沒有增添多少戰果,卻讓宋軍上下對功勞的渴求更加旺盛。

遼軍分三路撤兵,就屬從官道撤離的中路軍被追擊得最爲慘烈。

北路的各部兵馬給秦琬、韓中信給嚇壞了,分散逃竄後不敢再向前,除了一小部分散逸無蹤之外,剩下的都是改向中軍靠攏。

逃回來的不僅是敗兵,同時也將混亂帶到了中路撤退的己方兵馬之中。

除了最早離開的幾部兵馬,剩下的全都被堵在了半道上。給宋軍的騎兵給咬住,眼睜睜地看着宋軍步軍緩緩地逼了上來。

一路上,殘屍遍地,到處都能看到失去了主人的戰馬孤零零地站在原野上。

耶律道寧回頭望着河對岸慘烈的戰況,心中慶幸不已。

之前他被蕭十三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及時過河,走南線回去,現在他終於知道蕭十三並不是那麼愚蠢的統帥,只是對手太強了一點。

從大小王莊回代州城其實就四十里,但夜路難行,速度也快不起來。現在天亮了,可以用更快的速度趕回去了。

隨着日頭漸漸升高,宋軍在兵力上的優勢更加體現了出來。完全失去了組織,一盤散沙的遼軍成了餐盤上的糕點,一個個地被吞下了肚子。

“到底有多少逃進了代州城?”

“應該有很大一部分不會選擇回到代州,而是應該往繁峙縣那邊去。那幾個落隊的俘虜不是說嗎,蕭十三和耶律道寧。”

“可惜騎兵太少了。再多一點,就能將他們包圓了。”

繁峙縣就是飛狐陘,通往南京道。代州城既然肯定是宋軍的主攻方向,那麼避往繁峙縣就是最聰明的選擇。至少還能得到南京道的援軍相助,也方便撤退。但代州、雁門就不一樣了,不僅要死守,甚至還有可能因爲神武縣的麟府軍而腹背受敵。

可是很多人都猜錯了。通過俘虜和斥候的確認,絕大多數的遼軍都選擇了返回代州城和雁門,而不是去繁峙縣。

“也許正是因爲耶律乙辛在南京道吧。”

“怕撞到尚父的氣頭上嗎?”

“應該是掛念着戰利品吧。怕被南京道的兵馬搶過去。”

“樞密怎麼看?”

幾名幕僚語帶調侃地猜測着緣由,又來問韓岡的看法。

“或許都有吧。”韓岡語氣恬淡。

不管是什麼原因,現在代州城已經就在眼前。

也就在同一天,曾經被派來軍前的中使姜榮又來到了韓岡的面前。

“雙方罷兵……”韓岡擡頭看着代州城頭那面在風中拂動得有氣無力的大旗,“朝廷是要河東休兵嗎?”

“是的。”姜榮低頭不敢看韓岡,“休兵。”

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四)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九)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撲(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九)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三)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四)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下)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八)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五)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九)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七)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下)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四)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二)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中)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二)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三)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一)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上)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七)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八)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九)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一)第一章 鞏州(上)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中)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二十二章 聲入雲霄息烽煙(下)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二十七章 宿怨難解殺機隱(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並行(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一)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八)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二)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六)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下)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十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一百八十六章 變遷(十三)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七)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一)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九)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變遷(十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
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四)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九)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撲(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九)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三)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四)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下)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八)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五)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九)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七)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下)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四)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二)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中)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二)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三)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一)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上)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七)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八)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九)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一)第一章 鞏州(上)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中)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二十二章 聲入雲霄息烽煙(下)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二十七章 宿怨難解殺機隱(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並行(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一)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八)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二)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六)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下)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十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一百八十六章 變遷(十三)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七)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一)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九)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變遷(十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