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塵囂(十一)

“是線膛槍。”

耶律乙辛爲王開誠的死因,給出了專業性的判斷。

他仔細查看着王開誠額頭上的彈孔,比他身邊失魂落魄的孫子要冷靜百倍。

“一里之外一擊命中。”耶律乙辛用冷靜專業的口吻說着,“只有線膛槍才能射得這麼準,這麼遠。”

耶律乙辛他深深地望了眼坑洞之外,從他這裡到天門寨的城牆,一馬平川,看不到任何宋軍的蹤跡,而宋軍的火炮,大部分處於死角,剩下的也不可能很快地瞄準射擊,正是因爲太過自信,王開誠才作死一般地站起來,他完全沒想到,宋人還有能射程遠達一里的火槍。

什麼時候大遼工火監,才能達到宋人軍器監現在的水平,輕輕地一聲嘆,感慨油然而起,“不愧是軍器監啊。”

在他御帳之中,其實也藏有幾支線膛槍,都是工火監名匠所造,卻沒一支能射這麼遠,這麼準。

以耶律乙辛十幾年盡心培養之功,大遼國中能工巧匠也漸漸多了起來。許多大匠的手藝,已經快要追上大宋的同行,但畢竟還是有差距的,而在機器工藝上,差距就更大。許多時候,工火監名工大匠的精品,甚至都比不上軍器監工坊量產的型號。

要說大遼國中,誰人對南朝的格物之學和工器技藝最爲膜拜,那肯定是耶律乙辛無疑。

他每年都要付出大筆的金錢和人力,去追蹤大宋最新的技術發展。不論是自然學會,還是軍器監,得到的關注,都遠遠多於大宋的朝堂。同時在大遼國中,爲了跟上宋人技藝發展的進度,耶律乙辛付出的資金,比用在他自己身上的都要多十倍。

當耶律乙辛從南方細作的彙報中,得到線膛槍這個名詞以及原理,就立刻吩咐下去,讓工火監的名匠進行試造。

要在細窄的槍膛中拉出螺旋線來,難度當然很高。不過耶律乙辛在半年之後,還是拿到了一支設計精巧,質量完美的線膛槍。雖然裝彈要大費周折,但不論是射程,還是命中率,的確都遠遠超過舊有的滑膛槍,射程最遠的記錄也曾經達到一里。如果換作南朝軍器監的線膛槍,一里之外一擊斃敵,那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

只隔了不到兩百步,也就半里的距離,一蓬薊草正在晚風中輕輕舞動。

一切都是那麼正常。

但忽然間,薊草的晃動變得劇烈起來,一支千里鏡悄悄地擡了起來,鏡頭對準了大遼皇帝所在的方向。

千里鏡的後面,是一張用泥和墨抹過的臉,看起來如同鬼怪,只有仔細看了,才發現在臉上的泥墨之下,是一張圓圓的年輕的臉,不過二十上下。

他頭上紮了草環,身上批了一張網,上面捆了一束束草,就連他的衣服,顏色也是更接近於泥土的黃,而不是在這片戰場上,常見的黑色、紅色或藍色。

“四哥,怎麼樣了。”

圓臉年輕人的身後,突然又傳出了一個人的聲音。

一人從草地裡擡起頭,同樣的裝束,同樣的妝容,年紀還要小一點,身形瘦瘦小小,才十五六歲的樣子。

但他手中還掛着一支火槍,槍管修長,比尋常燧發槍至少長了一掌,槍口卻細小了許多,乍看上去只有通常燧發槍的一半,從外形上,就與宋遼兩軍士兵配裝的火槍截然不同。

“噓,別吵。”年輕人把千里鏡壓在眼睛上,一眨不眨地盯着方纔瞄準的方向。

“肯定是打中了。俺方纔看得很清楚。那個韃子不是蹲下去的,是倒下去的。上個月,外口的李大牛跟人吵架,最後火上來,一拳把人給打飛了,韃子也是飛出去,一樣一樣的。四哥你的槍法真是沒得說,俺在千里鏡裡看那韃子也沒多大,指頭大小,眼睛鼻子都看不清,四哥你硬是拿着槍把那韃子給打死了,什麼時候教教俺啊……”

少年碎嘴說着,圓臉年輕人不勝其煩,即是用墨蓋住,也能看見他的臉色正一點點地變黑下去,最後他實在是給聒噪得忍不住了,眼睛從千里鏡上挪開了,冷冷地問了一句,“槍怎樣了?”

“槍管已經冷了,俺還通過了,清了好多灰出來,子彈都上了。”少年表功般地飛快地說了一通,把槍往前遞過去,又好奇地問起來,“那子彈是怎麼回事,說是什麼線膛,俺看子彈那麼小,是怎麼貼着膛線走的?”

年輕人都懶得回話,手往後一伸,把槍給拽了上來。

他小心地將長槍在身前架好,在槍口外又蓋上了一點土和草。

方纔他正是用泥土和草葉分散了槍口冒出的硝煙,使得比正常射擊後的一團濃煙淺淡了許多。天色又晚了,遼人當時還沒有發現自己躲在離他們這麼近的地方。

當眼睛貼着長槍的準星,年輕人的神情變得更加專注而嚴肅。

只是他的身後,還有一張不肯停歇的嘴。

“那個韃子應該是個官吧?”

“真的是自尋死,竟然還敢站起來。”

“四哥你方纔說是上面的大官下來查探敵情,是不是真的?”

“那要是再等等,是不是能再殺一個韃子大官?”

“可惜天要晚了,那裡的遼人肯定會趁着黑逃走。”

年輕人本事聽得不耐,忽而神色一動,一展手臂,把少年的脖子勾過來,附在耳邊低聲道,“你回去跟都監說,這邊還有條大魚,只要一百人,從後面的濠河過來。動作要是快一點,說不定就能逮到條大的。”

……

耶律乙辛和耶律懷慶都不打算再冒險,再在這坑洞裡等上一陣子,趁夜色回去。

而且跟隨耶律乙辛的侍衛們都覺得走原路返回,還是要冒着皇帝被宋軍神槍手瞄準的風險。

被耶律乙辛臨時任命的暫代王開誠指揮差事的侍衛親將,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讓近處的苦力們立刻從側面的縱向壕溝,向耶律乙辛所在的坑洞挖掘通道,以便皇帝可以走更安全的道路離開。他只留給了那羣苦力一個時辰的時間,到時候就護送皇帝及新封代王返回御帳——如果苦力做不到,那就都別活了,親將拿着刀向苦力們保證,他肯定會說到做到。

他的第二個命令,就是把王開誠的屍體給擡出去,就是從洞口,方纔他被擊中的地方擡出去。

幾分鐘前得意的王開誠,轉眼就變成了一堆死肉被擡走,耶律懷慶嘆了一句,“也是個沒福分的。要是順順當當地把差事辦好,肯定會被大用的。”

他畢竟是經歷不少,在短時間的慌亂之後,耶律懷慶很快就恢復了正常。只是他還不時地偷眼看着耶律乙辛,不知道方纔的失態,是不是在祖父面前失了分。

耶律乙辛沒有關注孫子太多,反倒是更加感慨起宋人在工技上的出色來。

區區一支線膛槍,就逼得堂堂大遼皇帝只能躲在洞中動彈不得,就是草原上擁有千軍萬馬的大部族,也做不到這一點。

這就是先進武器的威力。

“你日後一定要謹記,大遼日後能不能與宋人對抗,還得看手中的兵器。”他拉着孫子絮絮說道,“要是比宋人差得太多,仗不用打就輸了。”

耶律懷慶只有點頭。

耶律乙辛卻是嘆氣,如果大遼國中,所有人都有這個認識,或許能進步得更快一點。不能僅僅是槍支,更要看整體。

當初他確認了線膛槍的特點,便下令工匠們去研發製造。等造出了樣品後,耶律乙辛對工火監的要求,就變成了量產。

必須要用名匠手製,成品率低到個位數,怎麼才能擴大製造規模。

另一方面,線膛槍裝彈難度高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按照軍中給出的意見,線膛槍最好是後膛裝彈。

但工火監則明確地說做不到,同時大匠們也沒辦法解決線膛槍膛線磨損過快的問題,那已經不是在工藝上下功夫就能解決得了的了,而是必須改進槍管材料——必須要更好的鋼。

作爲一國之君,立於天子之位,比任何人看得都更加清楚,任何格物上的進步,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研究各種疾病,少不了要上等的玻璃器皿來培養病菌,開發新式火槍火炮,不僅僅要在工藝上下功夫,還要包括製造材料。

便是修鐵路,也不僅僅要在鑄造上費心,更要考慮鐵軌防鏽、枕木防腐,要是不去管,每年的道路維修費用就能漲到天上去。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人才不足。人才必須多,越多越好,必須比宋人做得更好。

“如果有人還要留着該上學的兒子在家裡趕羊,就用鞭子抽,用棍子打,把他的腦筋給扭過來。”

耶律乙辛想一段說一段,中間的思路跨度很大,耶律懷慶都不知道祖父的話爲什麼跳到了辦學上,但他很明智地點着頭,將祖父的話記在心裡,至少看上去如此。

“好的。再等一等。”耶律乙辛不確定孫子是否是真的記住了,但還有時間,“等回去後,好好再想一想,怎麼把天門寨拿下來,順便把那線膛槍給拿到手。”

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五)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五)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八)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九)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第三十八章 驟風(五)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下)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四)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七)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三)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變故(二十)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六)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下)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八)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下)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一)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九)第一百七十章 暗潮(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四)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五)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下)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撲(上)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八)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一)第三十八章 驟風(五)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五)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上)第六十四章 宴火(六)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下)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六)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梳理(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八)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一)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八)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四)第三十五章 驟風(二)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中)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八)
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五)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五)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八)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九)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第三十八章 驟風(五)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下)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四)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七)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三)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變故(二十)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六)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下)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八)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下)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一)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九)第一百七十章 暗潮(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四)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五)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三)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下)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撲(上)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八)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一)第三十八章 驟風(五)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五)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上)第六十四章 宴火(六)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下)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六)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梳理(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八)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一)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八)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四)第三十五章 驟風(二)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中)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