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五)

大宋的太皇太后自從十九歲入宮,基本上就再也沒有出去過。深居這小小的一方天地,幾十年來,她的腳走過的地方也不過宮城之內,還有京中的幾處園林而已,但她每天都要活動一下腿腳。只是今天,曹氏只是繞着宮室走了一圈,越發的感覺到自己的腿腳變得不靈便了,“真的老了。”

剛剛坐下來,就聽着外面有人通傳:“太皇,濮陽郡王家命婦求見。”

曹氏聽了,就有些不高興。她對於濮王一系好感不多。她是仁宗的皇后,英宗只是過繼來的養子而已。可英宗即位後,先是缺席仁宗皇帝的喪禮——好吧,這是病!所以她開始了垂簾聽政——但之後趙曙病癒親政,又開始鬧着要追贈生父趙允讓爲帝。最後鬧出一攤爛事,害得自己都在宰相面前哭訴過。要不是趙曙有着個孝順守禮的好兒子,曹氏當真是想過將他給廢了。

這段時間求到她這邊的有不少,不過地位最重的濮王家的人都只敢捎帶上一句,真正去的地方還是高太后所居的保慈宮。畢竟太皇太后對濮議的心結誰都知道,硬是上前來觸黴頭肯定沒有好結果。

但此事已經過去了多少年,不好再放在心上。既然來了人,也不便不見:“讓她們進來吧。”

趙頊這段時間真的頭疼欲裂,這新的一年也就剛開始的兩三天輕鬆一點。

剛剛在經筵中否決了王雱的建議,但文彥博的奏章還掛在心上,要怎麼解決大名府六十萬石的糧食缺口又是一個麻煩。而每天傳到自己的求情聲,也讓趙頊無法得到清淨。

趙頊是個孝順的皇帝。對祖母和母親的晨昏定省,從來不會忘記。從崇政殿出來,他就先往慈壽宮過來。儘管保慈宮近上一點,但如果現在去向母親問安,去肯定能看到一羣哭訴的婦人。相對而言還是太皇太后這邊清淨一點。

不過慈壽宮中還是有着兩人在,趙頊認識她們,是他二伯家的人。只是她們見着皇帝過來,卻在行了大禮之後,連忙告辭出去。求着太皇太后就夠了,直接求到天子面前,反而沒了轉圜的餘地。萬一皇帝一口否決,金口玉言就會像釘子一樣,將要救的人釘死在牢中。

趙頊向祖母行過禮,就聽曹氏說道:“也只有官家來了,這邊纔算安靜一點。”

趙頊憤然道:“都是爲了那一干奸人,也不想想敗壞了國政,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官家打算從重處置?”

趙頊搖搖頭,沉默地嘆了口氣。

“官家,老身出身武家,讀書不多,但舊年卻是一直在看着仁宗皇帝如何行事。”曹氏的話讓趙頊側耳靜聽,“仁宗皇帝慣守法度,事無大小,悉數交由外廷議定。”

“這個未免有些……”趙頊欲言又止,要是真的這麼容易,他何必頭疼。

曹氏看着孫兒,溫聲說道:“官家仔細想想仁宗皇帝的廟號因何而來。”

趙頊明白了,惡人讓朝臣做,自己來加以寬恕。只要將其稍加寬縱,就能換來仁恕的名聲。

不過這也只是和稀泥的做法,終究上不得大臺面。自己此前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只是不願意就此放過那一干毀了天家名聲的奸商。但現在看一看,也罷,還是糊弄過去好了。世上本就沒有萬全之策,能糊弄過去的辦法許多時候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趙頊低頭向曹氏謝道:“多謝太皇教誨,孫兒知道該如何去做了。”

……

身爲宰相,王安石卻並沒有傳染上皇帝的苦惱。

對於那一羣藉着年節入宮謁見天子和兩宮的時機,爲大獄中的奸商們求情的宗室,王安石現在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民心所向,他不信奸商們還能翻盤。

王安石過去可是沒少拿宗室開刀,先是說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將天子的遠親全都從宗正寺中除名,只給太祖、魏王等幾房留下一脈來承宗祧。後來的均輸法、市易法,無不是砍在宗室們的經濟基礎上。

由於太宗得登大寶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宋室天子對於宗室的提防一代代都沒有鬆懈過。不論是將宗室們摒棄於朝政之外,還是刻意將宰相的排位置於親王之上,無不是借用着士大夫的力量來壓制宗室。

多少年下來,如今的宗室都是攀附在皇權之上,有影響力但沒實力,纔會在得到天子支持的宰相面前根本做不到正面抗衡。他們能做的也只是設法去動搖天子的決心,而不是能夠像文臣一般強硬起來能逼得皇帝改弦更張。

要求情的儘管去求情好了,但如果天子想要將他們輕輕放過,王安石絕對不會允許!

抄沒來的百萬石糧食難道還能還回去?!向着天下億萬兆民承認朝廷這一次做錯了,奸商們日後儘管可以囤積居奇好了,朝廷不會因此降罪的!

這完全是個笑話,年前因爲糧價高漲而引發的市面蕭條,其所帶來的民怨尚未消散。若是將三十七名奸商輕輕放過,京城百姓們的怨氣就會聚集到天家身上。更別說囤積居奇的行爲如果不受的懲治,將會給日後帶來多少惡劣影響!

作爲宰相,有着三十年官場經驗的王安石,地方上的情況他比天子瞭解得還要深入,從地方官員奏章看到的東西,也要比連東京城都沒出過幾次的天子多上許多。

京師乃天下之中,東京城的物價波動,理所當然地會影響到地方上的物價。當京城中物價一倍兩倍向上翻到時候,京東京西、乃至兩淮等地,物價也都是跟着向上急漲,而當奸商們鋃鐺入獄,中原各路的物價卻又同樣的在短時間內應聲而落。

現如今,地方上的商人們都盯着這一樁案子。如果不能給予足夠的處罰,他們必然又會興風作浪。尤其是如今的災情一步步地加重,商人們的得意必定會讓百姓受盡盤剝。這一點,是王安石絕對無法容忍的。

心中有了定見,今日不當值的王安石就很平靜地坐在書房中,一切就要看皇帝如何決斷,然後才能決定自己要該怎麼去做。

京城物價的危局剛剛結束,而流民尚未大批南下,上元節之前的這些天,對他可說是難得的休息時間。趁着閒暇,王安石將這兩個月耽擱下來的《三經新義》拿起來開始審訂。

《三經新義》是王學一脈對《詩經》、《尚書》和《周禮》【也稱周官】的重新詮釋。其中《周官新義》由王安石本人負責,差不多要成書了,厚厚一摞手稿就放在桌面上。王安石字如其人,急性子的脾氣到了紙面上,便是如同斜風細雨,一筆行草透着峻急。

不過王安石今日正在考訂的並不是自己的手稿,而是由王雱所編寫的《尚書新義》,另外一部《詩經新義》則是由呂惠卿領頭撰寫。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王安石批改的正是《尚書》中的《洪範》一篇。

洪範九疇,傳說是傳爲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天地之大法”,乃是以《洛書》爲本源。在《漢書》中,就有“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的這麼一段話。

但經義局對於《洪範》一篇的重新註釋,着眼點卻主要放在利義之辯。

《洪範》九疇,就是九條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其中第三條的八政,說的是治國的政務手段。而八政之中,食排第一,貨排第二。食貨之事,自然與利有關。既然三代之時,將食貨放在八政的前兩位。那麼利之一字,當然就是朝政之根本。

其實這也是盱江先生李覯的見解。王安石的學說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李覯。作爲南方大儒的代表,李覯一改舊時儒門重義輕利的理論,而將利放在與義平齊的地位上。

不過李覯所說的利是公利,而非私利,要“循公而滅私”,並非是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的自私自利。

王安石的觀點亦是如此,秉承他教誨的王雱也是如此在書中如此寫到:“以利和義,而非以利抑義。利者義之和,義固所爲利也。”

王安石看着正入神,王雱卻回來了。擡頭見着兒子臉色鬱郁,王安石便問道:“出了何事?”

王雱坐下來將方纔經筵上的經過說了一通,又道:“要是天子肯答應此事,流民將不足爲患。”

“天子不可能主動讓流民進入開封府地界的。”王安石搖頭,他比經驗不足的兒子看得要清楚,“京師外和京師內是兩回事。就像京城內和京城外一樣。讓玉昆去白馬縣,不就是爲了不讓流民進京城嗎?”

王雱無奈:“當初就不該將滑州併入開封府。”

“那樣由誰來掌滑州呢?治事能如韓玉昆的可不多。”王安石笑了笑,“有文寬夫在大名府,流民還是要南下的……”

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火箭(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二)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上)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三)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四)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一)第三十八章 驟風(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三)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三)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上)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九)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二)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一)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一)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儺(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七)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二)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一)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九)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五)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儺(中)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一)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中)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四)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九)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下)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二)第五十九章 宴火(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八)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一)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下)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上)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二)
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火箭(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二)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上)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三)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四)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一)第三十八章 驟風(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三)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三)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上)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九)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二)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一)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一)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儺(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七)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二)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一)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九)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五)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儺(中)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一)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中)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四)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九)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下)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二)第五十九章 宴火(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八)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一)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一)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下)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上)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