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四)

党項軍的環衛鐵騎,用了很短的時間便擊退了宋軍騎兵的騷擾和阻截。領着身後的鐵鷂子,正面直奔而來高永能的將旗而來。畢竟宋軍也是匆匆堵到這個位置上,陣型尚有些散亂,並不像前幾次出城邀戰時那般整齊。而且爲了追上潛離羅兀的宋軍車馬,他們也必須擊垮在河谷最狹處列陣的宋軍。

大地的震顫,讓胯下愛馬緊張得轉動着耳朵,可直面着鋪天蓋地一般的党項騎兵,高永能卻還是冷靜如常。雖然他是羅兀主帥,但張玉的地位遠高於他。若要出城作戰,都是高永能領軍外出,而由張玉坐鎮城中。

紅底黑邊的戰旗在山谷中的烈風下激烈地舞動着,旗尾時不時地拂過高永能的面頰,但沒有讓他專注於發號施令的集中力有過哪怕一點的波動。

手下擁有着上萬精銳,這些日子高永能便日日帶兵出城去邀戰。可党項人那裡卻始終沒有決戰的想法,讓他好生憋悶。不過今天終於能一決勝負,這讓高永能在冷靜中還帶着一絲期待。

陣列而戰,党項人如何會是對手。在高永能的心中有着滿滿的自信。

戰鼓聲在高永能的將旗下響起,尚有些混亂的陣型也在快速的調整之中。排在陣前的弩弓手已經當先將隊列整備完成,各自張開隨身攜帶的神臂弓。將重弩平平舉起,把數寸長的木羽短矢放入箭槽,鋒銳的三棱箭頭便對準了奔馳而來的敵騎。

當領頭的環衛鐵騎最終衝到了百步之外,在各級軍官們的號令下,一片絃聲在前沿陣列中響過,從神臂弓中迸出的利矢,向着來敵勁射而去。

最前面的十幾名騎兵,頓時人仰馬翻,渾身上下被射得如同刺蝟一般。而跟在後面的騎兵,也或多或少的受了幾箭。

神臂弓射力之強勁,乃是如今天下重弩之中的佼佼者。在御前演射時,當着天子的面,能在七十步外洞穿鐵甲。百步的距離,雖然比七十步遠了許多,但騎兵和戰馬身上的披掛,都沒有鐵甲的堅固。

五六寸短矢深深地扎入皮肉之中,如果不是命中要害,人多還能夠咬牙支撐。只是戰馬卻做不到,它們在慘嘶聲中亂蹦亂跳着,顛翻了背上的騎手,攪亂了衝鋒的隊列。

不過緊隨在後的環衛鐵騎們絲毫沒有停步的意思,他們展現了作爲天子近衛的完美馬術,輕提馬繮,輕易地繞過了混亂的前陣之後,繼續加速前衝,想要趕在下一輪發射前,衝進宋軍的陣列之中。

但迎接他們的,是又一叢猶如被驚起的飛蝗一般爆開的箭雨。

“高永能如此博命,看起來離開得那隊車馬中,必然有着重要人物。”

羅兀城外的一處高地上,樑乙埋遠遠望着戰線處被宋軍箭陣橫掃的己方騎兵,神色並不爲之所動。他現在並不是很在乎兵力的損失,只要能給宋人造成更大的傷亡,這一點的交換還是值得的。

——因爲他手上的兵力比宋人更多。

河谷中的戰場實在太小了一點,不擅於攻城的党項人,讓樑乙埋手上的幾萬兵只能遠遠望着高聳的羅兀城頭,分兵上去攻打,只是給宋人送點心。

而他前日派出去抄小道的偏師,儘管攻下撫寧堡的過程雖然順利,但堡中的糧食也給燒的一乾二淨。就是因爲糧草不濟,他們在跟宋軍交戰之後,不得不退了回來——事先誰也不會想到,南下沿途的村寨都已經被宋人當先劫了一遍。想是就地徵發,都找不到多少口糧。樑乙埋從下屬的口中,聽說了一個個被燒光的村子,種諤下手之狠絕,讓他這位西夏國相都覺得驚訝。

到現在爲止,樑乙埋手中的糧草已經不足以支撐全軍五日,而種諤的心狠手辣,使得他不得不去搜刮位於橫山北麓的蕃部——但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山北蕃部的身家和存糧都要遠遠小於山南——要不是因爲還對契丹人的干涉抱着一個希望,他手下的這些豪族族長們早就鬧起來了。

而宋人今次派了大隊車馬悄悄離城,雖然尚不知是什麼原因,可樑乙埋的直覺還是讓他嗅到了對自己有利的味道。

“是不是派兵繞過去追擊,硬衝箭陣實在是傷亡太大啊!”

一名跟隨樑乙埋領軍而來的党項豪族族長如此提議着。在前面衝擊宋軍陣列的幾千騎兵中,有他的族軍,看到自家的子弟兵像被割下的麥子一樣一羣羣地從馬背上翻下去,他心疼得幾乎要叫起來。

“宋人是騎馬走的!”樑乙埋很不快地冷喝了一聲。

雖然馬車的速度會比單純騎馬要慢上一點。但從小路翻出無定河谷地,再繞道向南去抄截前路。從時間上看,根本不可能。反而會引起屯兵在細浮圖城的折繼世的注意,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堵着回來退路。然後被綏德的種諤給咬上來。

而且西夏國相現在已經並不再堅持着要追上那隊車馬了,雖然派出去追擊的鐵鷂子和環衛鐵騎被宋人的陣列所阻擋,前進不得。但換個角度來看,城外的宋軍何嘗不是已經被他的幾千精銳給分割在外,已經而無法順利退入城中。

“都羅馬尾!”樑乙埋忽然叫着丟掉了羅兀城的都樞密的名字。

都樞密這個官職在以党項豪族爲主體的西夏國中,其實並沒有宋國朝廷中樞密使那般的威勢,但都羅馬尾原本是梁氏兄妹的親信,加之都羅家也是党項豪族,因而此前他在西夏國中的地位並不算低。

但在羅兀陷落之後,都羅馬尾爲了收回丟失的城池,連番大戰,不但葬送了大批銀州守軍,和諸多附夏蕃部中的丁壯,連帶在身邊的本族兵力也損失許多。在樑乙埋領軍到來之後,就被晾在了一邊,一直沒人搭理他。現在終於聽到傳喚,便立刻上前聽命。

“你去攻擊羅兀城,攻得猛一點,讓高永能不能安心,望你能將功贖罪。”

樑乙埋對他也沒有多餘話說,隨手點起幾名將領,讓他們跟着都羅馬尾。西夏國相下命令的口氣冷硬,微眯的雙眼也危險地瞪着都羅馬尾和幾個被點起的將領,不容他們拒絕。

北方忽然的號角聲吸引了城頭上韓岡的注意力。把視線從南面的激戰中轉移過來,卻見一羣党項騎兵開始向羅兀城撲來,捲起了一片塵浪。而在騎兵之後,還有黑壓壓一羣被掩蓋在塵土中的隊伍,數千上萬,看他們的方向,也是向羅兀城而來。

“來了!”韓岡一聲壓抑着興奮的低喝,讓身邊的種樸得意地笑起,連帶着引起了一羣將官的笑意。

這個局面,正是他們想看到的。

党項兵多,不過狹小的戰場侷限了他們投放兵力的數量。如今宋人刻意將戰場兩分,樑乙埋當然會乘勢投入更多的兵力——但也正順了韓岡他們的心意。

那隊多達千匹的敵騎當先奔馳而來,快速的衝到城下,向城頭馳射出一片箭雨之後,轉而就又飛馳而去。在過程中,來自旗幟林立的城頭上,去只有零零星星的箭矢反擊。

守城宋軍這種虛弱的反應,與城頭上多如牛毛的旗幟截然相反,落在都羅馬尾眼裡,便是讓他精神一振。

他這段時間以來,與宋軍已經交戰多次,知道一開始在種諤手上有兩萬多兵力,但後來種諤卻是率軍離開羅兀。究竟走了多少,都羅馬尾不知道,只能靠猜測。但現在看來,種諤當是帶走了大部分的兵力,眼下城中的守軍不會超過兩千,加上出戰的六千人,當只有八九千的樣子。

他帶出來的一萬餘兵是以步跋子爲主力,擡着雲梯,推着過濠河的橋車。若是城中守軍只有兩千左右,都羅馬尾卻是有自信能擊破這樣空虛的城池,而不僅僅是擾亂高永能的軍心。

隨着西夏的步軍接近,張玉開始發號施令,羅兀城的城頭上,一件件地擺出了守城的用具。

檑木、滾石、油鍋、狼牙拍,應有盡有,六張巨型的三弓牀弩也一起被擺上了迎面的城頭。並排着的三條六七尺長的巨型弓臂,前面兩條弓臂正裝,而最後的一條則是反裝,反曲弓式樣的弓臂相對放置,看起來就像個葫蘆。

這是俗稱八牛弩的重型兵器,也是羅兀城中威力最爲強悍的一件武器。攻城時,能把長槍一般的專用箭矢,深深地射到城牆牆體中,作爲士兵攀城而上的落腳點。而在守城時,又能一擊射穿敵軍陣列,像串糖葫蘆般,連着串上七八人方纔會力道用盡。

其弓力之強,號稱需用八頭牛才能將之上弦。雖然這是過於誇大,但也的確是需要二三十名身強力壯的大漢一起轉動着絞盤,才能把用馬尾、絲線和細麻混合絞成的拇指粗細的弩弦搭在牙發上。發射時,也不是像腰開弩、厥張弩還有神臂弓那等單人弩一樣用手指扣動扳機,卻是得用一柄木錘,把扣住弩弦的牙發用力敲下去。

第一百八十四章 變遷(十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九)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雷(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四)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七)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二)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四)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中)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上)第一百零六章 微雨(十三)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五)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三)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三)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下)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一)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變遷(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一)第七十四章 塵囂(五)第一百零一章 微雨(八)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下)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六)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一)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八)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阻卜(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九)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六)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五)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四)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上)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下)第一百零九章 微雨(十六)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一)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八)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三)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下)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一)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二)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變故(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七)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一百章 微雨(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八)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六章 流水(下)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一)
第一百八十四章 變遷(十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九)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雷(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四)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七)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二)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四)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中)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上)第一百零六章 微雨(十三)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五)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三)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三)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下)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一)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變遷(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一)第七十四章 塵囂(五)第一百零一章 微雨(八)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下)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六)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一)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八)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阻卜(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九)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六)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五)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四)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上)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下)第一百零九章 微雨(十六)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一)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八)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三)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下)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一)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二)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變故(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七)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一百章 微雨(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八)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六章 流水(下)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