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趙策一(4)

韓國報告秦國說:“趙國派兵佔領了上黨。”秦王大怒,命令白起、王齕率領軍隊與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交戰。

蘇秦爲趙王使於秦

[原文]

蘇秦爲趙王使於秦,反,三日不得見。謂趙王曰:“秦乃者過柱山,有兩木焉。一蓋呼侶,一蓋哭。問其故,對曰:‘吾已大矣,年已長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繩墨①案規矩②刻鏤我。’一蓋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③吾事也。吾所苦夫鐵鑽④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於秦,而三日不見,無有⑤謂臣爲鐵鑽者乎?”

[註釋]

①繩墨:木工用以取直的墨斗。②規矩:圓規、矩尺。③故:通固。④鑽:同楔。⑤無有:前脫“得”字。

[譯文]

蘇秦替趙王出使到秦國去,當他返回趙國時,一連三天趙王沒有接見他。他就前去對趙王說:“我這次出使的路途中,從柱山經過,發現了兩棵奇特的樹。一棵似乎在呼喚它的伴侶,一棵似乎在哭泣。我很納悶,也是上前問它們爲什麼這樣。其中一棵樹回答說:‘我已經長大了,年紀也老了,我最苦惱的是那些木匠,他們將使用墨斗線鋸開我,按着圓規或矩尺的劃線刻削我。’另一棵樹說:‘這不是我苦惱的事情,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分內的事情。我所苦惱的是那個大鐵楔子,把它鑿進來木屑就出去了。’這次我出使到秦國,回來三天了,您也沒有接見我。該不會有人誹謗我,說我是那個大鐵楔吧?”

甘茂爲秦約魏以攻韓宜陽

[原文]

甘茂爲秦約魏以攻韓宜陽,又北①之趙。冷向謂強國曰:“不如令趙拘甘茂勿出,以與齊、韓、秦市②:齊王欲求救宜陽,必效③縣狐氏;韓欲有宜陽,必以路涉、端氏賂趙;秦王欲得宜陽,不愛名寶。且拘茂也,且以置公孫赫、樗裡疾。”

[註釋]

①北:向北。②市:交換、買賣。③效:獻出。

[譯文]

甘茂替秦國去聯合魏國,打算一起去進攻韓國的宜陽,又向北到了趙國,打算也聯合趙國。秦國的大臣冷向對趙國的大臣強國說:“您爲什麼不讓趙王將甘茂扣押了,不讓他離開趙國。這樣一來,齊、韓、秦三國必將會賄賂趙國。齊王打算救宜陽的話,也必然會把縣狐氏之地獻給趙國;韓國打算保住宜陽的話,也必然會把路涉、端氏兩地獻給趙國;秦王打算得到宜陽的話,必然會將甘茂救出來,讓他繼續爲攻打宜陽進行遊說活動,這樣一來,也必然會將名貴的寶器獻給趙國。更何況,趙國如果將甘茂扣押的話,秦國會起用公孫赫、樗裡疾二人,這樣的話,趙國對算這兩人有恩了。”

謂皮相國

[原文]

謂皮相國①曰:“以趙之弱而據②之建信君③,涉孟④之讎,然者何也?以從爲有功也。齊不從,建信君知從之無功。建信君安能以無功惡秦哉?不能以無功惡秦,則且出兵助秦攻魏,以楚趙分齊,則是強畢⑤矣。建信、春申從,則無功而惡秦。秦分齊,齊亡魏,則有功而善秦。故兩君者,奚擇有功之無功爲知⑥哉?”

[註釋]

①皮相國:趙相國。②據:任。③建信君:趙寵臣。主張合縱。④涉孟:趙臣。主張連橫。⑤強畢:圖強之計畢於此。⑥有功之無功爲知:應作有功無功之爲知。

[譯文]

有人對皮相國說:“趙國這樣的軟弱,卻任用建信君,況且涉孟又和他政見不合,這樣做是爲什麼呢?因爲趙國覺得合縱策略可以爲國建立功業。齊國本來不答應合縱,建信君應該知道合縱並不能建功立業。建信君怎麼能拿不能成功的主張危害秦國呢?如果不能這麼做,就應該出兵幫助秦國攻打魏國,或是聯合楚、趙攻擊齊國,趙國的奮發圖強的計謀只能二者選一。如果建信君和春申君聯合起來施行合縱策略,趙國不但無法建立功業,還可能造成有損損秦國的局面。如果趙國分割齊國,滅了魏國,趙國不但可以建功立業而且還能與秦國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您和建信君應該考慮,如何選擇‘有功無功’纔算作明智的做法?”

或謂皮相國

[原文]

或謂皮相國曰:“魏殺呂遼而衛兵,亡其比陽而樑危,河間封不定而趙危①。文信不得志,三晉倍之憂也②。今魏恥未滅,趙患又起,文信侯之憂大矣。齊不從③,三晉之心疑矣。憂大者不計而構,心疑者事秦急④。秦、魏之構,不待割而成。秦從楚、魏攻齊,獨吞趙⑤,齊、趙必俱亡矣。”

[註釋]

①封不定:當時秦國把河間封給呂不韋,呂不韋想進攻趙國擴大河間的土地;當時趙國正與諸侯合縱,想收回河間的土地,所以說封不定。②文信不得志:指上文“河間封不定”,猶言文信侯的願望沒有滿足。倍,疑衍;一說,倍,猶背也,背後,亦通。③齊不從:齊國不參加約縱。④憂大者:憂慮大的國家。不計而構:沒有很好謀劃就構和。事秦急:急於事奉秦國。⑤獨吞趙:指秦國獨自吞併趙國。

[譯文]

有人對皮相國說:“魏國殺了呂遼,衛國遭到了秦兵的攻打,比陽失守,相對的魏國危在旦夕,河間的疆界一旦不確定,趙國就面臨危險了。文信侯的願望沒有實現,這是韓、趙、魏三國的憂患。現在魏國的恥辱還沒消,趙國的禍患又發生了,對文信侯來說,憂慮就更大了。齊國不參與合縱策略,韓、趙、魏三國就對合縱策略產生了疑心。一些國家對合縱產生懷疑,於是沒有慎重考慮就前去與秦國交好,甚至一些國家覺得合縱不會成功,於是就急於前去事奉秦國。秦、魏兩國的聯盟,沒等割地就成功了。秦國跟楚、魏兩國一起攻打齊國,獨自吞併趙,齊、趙兩國滅亡指日可待了。”

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

[原文]

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孟嘗君擇舍人以爲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語豈不曰‘借車者馳之,借衣者被之’。哉?”皆對曰:“有之。”孟嘗君曰:“文①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車者,非親友,則兄弟也。夫馳親友之車。被兄弟之衣,文以爲不可。今趙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願大夫之往也,毋伐樹木,毋發②屋室,訾然③使趙王悟而知文也謹。使可全而歸之。”

[註釋]

①文:孟嘗君即田文,所以這是他的自稱。②發:毀壞。③訾然:訾,希求,希望。希望這樣做。

[譯文]

趙王把武城這個地方封給孟嘗君。孟嘗君選派了一些門客前去擔任武城的官吏,並對他們說:“俗話不是說‘借來的車子如果不加愛惜地使用,就很容易損壞,借來的衣服如果不加愛惜地穿着在外面,就很容易弄髒’嗎?”這些門客都回答說:“你說的很對。”孟嘗君說:“我非常不贊成這樣的說法。那借來的衣服和車子,如果不是親戚朋友的,那麼就是兄弟的。趕着親戚朋友的車子前進,把兄弟的衣服穿在外面,我認爲不該這麼做。如今趙王不瞭解我的無能,就把武城封給我。希望你們到了那裡之後,不要隨便砍伐樹木,不要任意破壞房屋,謹慎行事,讓趙王瞭解我的才能。這樣,我們纔可以治理好武城,並切真正地擁有它。”

謂趙王曰

[原文]

謂趙王曰①:“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此天下之所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趙②,有趙而伐燕;有樑而伐趙,有趙而伐樑;有楚而伐韓,有韓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見也。然山東不能易其路③,兵弱也。弱而不能相壹,是何秦之知,山東之愚也。是臣所爲山東之憂也。虎將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鬥兩罷,而歸其死於虎。故使禽知虎之即己,決不相鬥矣。今山東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鬥兩敝④,而歸其國於秦,知不如禽遠矣,願王熟慮之也。

[註釋]

①趙王:即趙武靈王,名雍,公元前325年~前299年。②有燕:猶言與燕國親善。③山東:指華山以東的六個國家。易其路:改變秦國與山東六國連橫之路。④兩敞:兩破,兩敗,猶言兩敗俱傷。

[譯文]

有人對趙趙武靈王說:“三晉如果與秦國聯合,勢力就會衰弱下去,三晉如果與秦國疏遠,勢力就強大起來,這是天下人都很明白的事實。秦國與燕國一旦親善,就會心生攻打趙國之心,一旦秦國與趙國親善,就會心生攻打燕國之心;一旦秦國與樑國親善,就會心生攻打趙國之心,一旦秦國與趙國親善,就會心生攻打魏國之心;一旦秦國與楚國親善,就會心生攻打韓國之心,一旦秦國與韓國親善,就會心生攻打楚國之心;這是天下人看得明白的事情。然而華山以東的六個國家不能制止秦國的連橫之路,是因爲他們兵力實在弱小。兵力弱小的國家卻不能團結一致對外,這就顯示秦國是多麼的明智,山東六國是多麼的愚蠢,這是我爲山東六國憂慮的地方。老虎正漸漸地靠近野獸,野獸不知道老虎的危險已經逼近,這時兩個野獸還在互相爭鬥,等到疲勞至極,最終它們都死在老虎口裡。所以讓野獸知道老虎已經迫近了,決不能再互相爭鬥了。現在山東六國的君主不知道秦國正在迫近自己,而且互相爭鬥的兩敗俱傷,最終使自己的國家成爲秦國的盤中餐,這等智慧比野獸差遠了,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這些事。

[原文]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慾伐韓樑,東窺於周室甚,惟寐亡之①。今南攻楚者,惡三晉之大合也。今攻楚休而復之②,已五年矣,攘地千餘里。今謂楚王③:‘苟來舉玉趾而見寡人,必與楚爲兄弟之國,必爲楚攻韓樑,反楚之故地。’楚主美秦之語,怒韓樑之不救己,必入於秦。有謀故殺④使之趙,以燕餌趙而離三晉。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食未飽而禍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爲一,東面而攻韓。韓南無楚,北無趙,韓不待伐,割挈馬兔而西走。秦與韓爲上交,秦禍安移於樑矣。以秦之強,有楚韓之用,樑不待伐矣,割挈馬兔而西走⑤。秦與樑爲上交,秦禍案攘於趙⑥矣。以強秦之有韓樑楚,與燕之怒,割必深⑦矣。國⑧之舉此,臣之所爲來。臣故曰:事有可急爲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晉相親相堅,出銳師以戍韓、樑西邊,楚王聞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⑨,是秦禍不離楚也,便於三晉。若楚王入,秦見三晉之大合而堅也,必不出楚王⑩,即多割,是秦禍不離楚也,有利於三晉。願王之熟計之也急!”

趙王因起兵南戍韓、樑之西邊。秦見三晉之堅也,果不出楚王而多求地。[註釋]

①亡,同忘。②休而復之:軍隊休整之後再進攻。③楚主:懷王。④殺:應作發,派出。⑤割挈馬兔而西走:意謂割讓土地會象馬和兔子一樣向西跑去獻給秦國。⑥案:通安。移於趙,轉移到趙國。⑦割必深:此謂割趙地。⑧國:趙國。⑨相親相堅:互相親近堅定盟約。⑩必不出楚王:一定不放楚王回國。

[譯文]

“現在事情也有亟待解決的。秦國早想討伐韓、樑兩國之心,但又急於向東覬覦周室的權利,只有睡覺時纔會暫時消停一下自己的這些貪慾。秦國向南攻打楚國,就是擔心韓、趙、魏三國聯合起來。現在秦國攻打楚國之後休整軍隊,重新用兵,已經有五年了,奪取的土地有一千餘里。今天秦王如果對楚王說‘假使您能擡起您尊貴的腳前來見我,我一定和楚國結爲兄弟之邦,一定替楚國攻打韓、樑兩國,返還楚國原來失掉的土地。’楚王就會認爲秦王的話很受用,再加上憎恨韓、樑兩國過去在自己爲難的時候,沒有施以援手,就一定投靠秦國一邊。秦國本來就謀算好了,因此會派使臣到趙國,以燕國爲誘餌去勾引趙國來離間三晉。現在大王也被秦王的話所迷惑,打算去攻打燕國,要知道沒等我們得到好處,就大禍臨頭了。楚王如果到秦國,秦、楚聯合一起,向東去攻打韓國。韓國在南面失去楚國的援助,北面沒有趙國的支持,韓國等不到秦國前來討伐,就已經割讓土地了,那懼怕的心思就如馬和兔子一樣向西奔跑過去,投奔秦國了。那時秦與韓結成邦交,秦國發動的戰亂就要殃及到樑國了。憑藉秦國的強大,再加上楚、韓兩國的支持,樑國也用不着秦國去討伐,就已經自動割讓出土地,那懼怕的心思就如馬和兔子一樣向西跑過去,投奔秦國了。那時秦與樑又會結成邦交,秦國發動的戰難就會殃及到趙國。憑藉強大的秦國的實力,再加上有韓、樑、楚三國的支持,另外與燕國結下的怨恨,趙國遭受宰割的日子不遠了。因爲趙國打算推行某種政策,所以我到這裡來。因此我說趙國也有亟待解決的事情。

“趁楚王沒有投奔秦國的時候,三晉應該互相親近起來,以堅定盟約,派出精銳軍隊戍守韓、魏兩國的西部邊境,楚王得知這樣的情況,一定不會投奔到秦國去,秦國一定大怒,並像以前一樣攻打楚國,這樣秦國的兵禍還會對準楚國,這樣的局勢有利於三晉。假如楚王進入秦國,秦國看到三晉聯合並堅定盟約,一定不放楚王回國,就要求楚國多割讓土地,這樣秦國兵禍還是對準楚國,這樣的局勢仍然有利於三晉。希望大王迅速謀劃這些事!”

趙王於是向南發兵戍守韓、魏兩國的西部邊境,秦國看到三晉如此堅定盟約,果然不放楚王回國,並要求多割讓土地。

第8章 秦策(3)第7章 秦策(2)第78章 韓策二(1)第29章 齊策四(2)第3章 東周策(3)第55章 趙策三(1)第31章 齊策五(1)第88章 燕策二(1)第82章 韓策三(2)第56章 趙策三(2)第43章 楚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37章 楚策一(2)第78章 韓策二(1)第57章 趙策三(3)第54章 趙策二(4)第64章 魏策一(2)第40章 楚策二(1)第31章 齊策五(1)第72章 魏策四(1)第3章 東周策(3)第90章 燕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19章 秦策四(1)第59章 趙策三(5)第96章 中山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54章 趙策二(4)第1章 東周策(1)第49章 趙策一(3)第84章 燕策一(1)第46章 楚策四(3)第23章 齊策一(2)第68章 魏策二(3)第2章 東周策(2)第5章 西周策(2)第34章 齊策六(2)第41章 楚策二(2)第73章 魏策四(2)第64章 魏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71章 魏策三(3)第49章 趙策一(3)第71章 魏策三(3)第76章 韓策一(2)第21章 秦策四(3)第64章 魏策一(2)第77章 韓策一(3)第56章 趙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第79章 韓策二(2)第76章 韓策一(2)第69章 魏策三(1)第58章 趙策三(4)第5章 西周策(2)第26章 齊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82章 韓策三(2)第31章 齊策五(1)第14章 秦策二(3)第21章 秦策四(3)第9章 秦策(4)第31章 齊策五(1)第58章 趙策三(4)第37章 楚策一(2)第67章 魏策二(2)第17章 秦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7章 秦策(2)第55章 趙策三(1)第90章 燕策二(3)第82章 韓策三(2)第28章 齊策四(1)第25章 齊策二第72章 魏策四(1)第72章 魏策四(1)第66章 魏策二(1)第64章 魏策一(2)第76章 韓策一(2)第52章 趙策二(2)第33章 齊策六(1)第68章 魏策二(3)第62章 趙策三(8)第37章 楚策一(2)第31章 齊策五(1)第51章 趙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4章 西周策(1)第34章 齊策六(2)第10章 秦策(5)第37章 楚策一(2)第31章 齊策五(1)第38章 楚策一(3)第26章 齊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5章 西周策(2)第27章 齊策三(2)第50章 趙策一(4)第26章 齊策三(1)
第8章 秦策(3)第7章 秦策(2)第78章 韓策二(1)第29章 齊策四(2)第3章 東周策(3)第55章 趙策三(1)第31章 齊策五(1)第88章 燕策二(1)第82章 韓策三(2)第56章 趙策三(2)第43章 楚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37章 楚策一(2)第78章 韓策二(1)第57章 趙策三(3)第54章 趙策二(4)第64章 魏策一(2)第40章 楚策二(1)第31章 齊策五(1)第72章 魏策四(1)第3章 東周策(3)第90章 燕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19章 秦策四(1)第59章 趙策三(5)第96章 中山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54章 趙策二(4)第1章 東周策(1)第49章 趙策一(3)第84章 燕策一(1)第46章 楚策四(3)第23章 齊策一(2)第68章 魏策二(3)第2章 東周策(2)第5章 西周策(2)第34章 齊策六(2)第41章 楚策二(2)第73章 魏策四(2)第64章 魏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71章 魏策三(3)第49章 趙策一(3)第71章 魏策三(3)第76章 韓策一(2)第21章 秦策四(3)第64章 魏策一(2)第77章 韓策一(3)第56章 趙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第79章 韓策二(2)第76章 韓策一(2)第69章 魏策三(1)第58章 趙策三(4)第5章 西周策(2)第26章 齊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82章 韓策三(2)第31章 齊策五(1)第14章 秦策二(3)第21章 秦策四(3)第9章 秦策(4)第31章 齊策五(1)第58章 趙策三(4)第37章 楚策一(2)第67章 魏策二(2)第17章 秦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7章 秦策(2)第55章 趙策三(1)第90章 燕策二(3)第82章 韓策三(2)第28章 齊策四(1)第25章 齊策二第72章 魏策四(1)第72章 魏策四(1)第66章 魏策二(1)第64章 魏策一(2)第76章 韓策一(2)第52章 趙策二(2)第33章 齊策六(1)第68章 魏策二(3)第62章 趙策三(8)第37章 楚策一(2)第31章 齊策五(1)第51章 趙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4章 西周策(1)第34章 齊策六(2)第10章 秦策(5)第37章 楚策一(2)第31章 齊策五(1)第38章 楚策一(3)第26章 齊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5章 西周策(2)第27章 齊策三(2)第50章 趙策一(4)第26章 齊策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