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楚策四(3)

知其有身,園乃與女弟謀。園女弟承間說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今君相楚王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即楚王更立,彼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君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奈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③?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之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爲王也,楚國封儘可得,孰與其臨不測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園女弟,謹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爲太子,以李園女弟立爲王后。楚王貴李園,李園用事。

李園既入其女弟爲王后,子爲太子,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④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註釋]

wωω◆ Tтkǎ n◆ C O

①楚、趙兩國結盟,楚考烈王令春申君以八萬大軍,奔赴趙國。②女弟:即李園的妹妹,名叫李嫣。③江東之封:春申君初封淮北十二縣,後徙封吳。④陰:暗地裡,偷偷的。

[譯文]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相國春申君爲此事煩心,尋求有生育能力的婦人進獻給楚考烈王,雖然進獻了不少的婦人,但最終還是沒有生出兒子來。

這時,趙國人李園,想把自己的妹妹進獻給楚考烈王,可是又聽人說自己的妹妹命中無子,又怕將來得不到楚王的寵幸。李園就請求做春申君的舍人,到了春申君家不久,他就請假回家,又故意耽擱時間,很晚纔回來。等回來的時間拜見春申君,春申君問他爲什麼回來晚了。李園回答說:“齊王派使者前來娶我的妹妹,我設宴款待了使者,所以耽誤了回來的時間。”春申君說:“送過聘禮了嗎?”李園說:“還沒有呢。”春申君說:“我能見見你的妹妹嗎?”李園說:“當然可以啊。”於是李園就把自己的妹妹進獻給了春申君,從此受到春申君的寵愛。

當李園得知妹妹懷孕之後,就與她私下商量一個計策。李園的妹妹找了個機會勸春申君說:“楚王對您很寵信,即使是他兄弟也遠遠不如您。現在您在楚國擔任相國已經二十多年了,但楚王至今沒有兒子。一旦楚王駕崩,必定將改立他的兄弟爲王。新王即位,肯定會提拔任用與自己親近的人,您的相位恐怕不保啊!事情還不僅僅是這麼簡單,您想一下,您在楚國掌權已經很久了,對大王的兄弟難免有失禮得罪的地方,一旦楚王兄弟繼立大統,您馬上就會大禍臨頭,更談不上保住相位和江東的封邑了。現在我知道自己有了身孕,但沒有透露半點風聲,我在相府受寵的時日也很短,如果您把我進獻楚王,礙於您的面子,大王必然會寵幸我。萬一老天垂憐,讓我生下一個男孩,那麼以後繼承王位的就是您的兒子了!楚國儘可據爲己有,這與坐以待斃等死,哪個更合適呢?”春申君深表同感,於是把李園的妹妹遷出相府,安置在穩妥的館舍中,然後等待機會向楚王作了推薦。楚王把她接入宮中,百般寵愛,後來她果然生了一個男孩,便被立爲太子,李園的妹妹也因此做了王后。楚王因而對李園也另眼相看,李園得以在朝當權。

李園送自己的妹妹入宮做了王后,他妹妹所生的兒子也被立爲太子,但內心難免有所顧慮,既擔心春申君無意中泄了口風,招來滅族之禍,又害怕春申君藉着這件事日益驕橫,於己不利,於是私下裡蓄養亡命之徒,準備殺春申君滅口。這時,楚國人有的似乎察覺到這些事的蹊蹺。

[原文]

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考烈王病①。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無妄②之福,又有無妄之禍。今君處無妄之世,以事無妄之主,安不有無妄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爲相國,實楚王也。五子皆相諸侯。今王疾甚,旦暮且崩,太子衰弱,疾而不起。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③,因而有楚國。此所謂無妄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禍?”曰:“李園不治國,王之舅也;不爲兵將,而陰養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崩,李園先入,據本議制斷君命,秉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無妄之禍也。”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人?”曰:“君先仕臣爲郎中,君王崩,李園先人,臣請爲君④其胸,殺之。此所謂無妄之人也。”春申君曰:“先生置之,勿復言已!李園,軟弱人也,僕又善之,又何至此?”朱英恐,乃亡去。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崩,李園果先入,置死士止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後入,止棘門。園死士夾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於是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爲楚幽王也。

是歲⑤,秦始皇立九年矣,嫪毐亦爲亂於秦。覺,夷三族,而呂不韋廢。

[註釋]

①病:重病。古人小病成爲“疾”,病得很嚴重才稱爲“病”。②妄:出乎意料。③南面稱孤:面向南邊稱王。古時君王坐北朝南,“孤”是君王的自稱,因此說“南面稱孤”。④:刺,插。⑤是歲:這一年。

[譯文]

春申君任楚相二十五年的時候,楚考烈王生病了。門客朱英暗地對春申君說:“世上有意想不到的洪福,又有難以預測的禍患。現在您正處在生死莫測的世上,侍奉喜怒無常之君,怎能是吉凶逆轉的人呢?”春申君問:“什麼是意想不到的洪福?”朱英說:“您擔任楚相已有二十多個年頭了,雖然名爲相國,實際上卻是擔任了楚王的角色。五個兒子也做了諸侯重臣,家族鼎盛到了極點。而現在大王病重,駕崩只是早晚間的事情。太子又年幼,一旦大王一病不起,您就可以輔幼主而執掌朝政,這就好比伊尹、周公一樣。等到少主成人,您再歸還國政給少主,否則,您也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南面稱王,掌控楚國自立爲王,這是我所謂的意想不到的洪福。”春申君又問:“什麼是難以預測的禍患?”朱英答道:“李園沒有掌握楚國的權柄,他僅僅是王舅的身份,雖然不是什麼統兵大將,卻私下裡豢養亡命之徒,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楚王一旦駕崩,李園必定會搶先入宮,根據之前的預謀假傳聖旨,利用重權殺您滅口。這就是所謂的難以預測的禍患。”春申君又問:“那什麼是能使吉凶逆轉的人呢?”朱英說:“請您事先任命我爲郎中,名義上是負責宮中侍衛,實際上是私下裡做內應,李園一旦搶先入宮,我就替您刺穿他的胸膛,殺死他。這就是能逆轉吉凶之人。”春申君聽完之後,搖頭道:“先生爲什麼這麼杞人憂天。李園也不過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我向來又待他不錯,他又何必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來?”朱英看春申君不採納自己的建議,害怕禍及自己,趕緊逃離楚國。

Wшw•ttκǎ n•¢o

這之後十七天,楚考烈王駕崩了。李園果真率先入宮,私下裡把刺客們隱藏在棘門內。不久之後,春申君進宮,剛到了棘門,李園的刺客們就兩面夾擊,刺殺了春申君,並斬下春申君的頭顱,扔到棘門外,接着又派人殺了春申君一家。而李園的妹妹,當初被春申君臨幸而懷孕,後來又被進獻給楚王,生下的兒子,就被立爲楚幽王。

同年,也就是秦始皇即位的第九年,嫪毐也惑亂秦國朝綱,事發之後,被誅滅三族,當時的秦相呂不韋也因此事受牽連,被廢除相位。

虞卿謂春申君

[原文]

虞卿謂春申君曰①:“臣臣聞之《春秋》,於安恩危,危則慮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②,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爲主君慮封者,莫如遠楚。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後王不免殺之。秦惠王③封冉子,惠王死,而後王奪之。公孫鞅,功臣也;冉子,親姻也。然而不免奪死者,封近故也。太公望封於齊,邵公奭封於燕,爲其遠王室矣。今燕之罪大而趙怨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趙,踐亂燕④,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時也。”

君曰:“所道攻燕,非齊則魏。魏、齊新怨楚,楚君雖欲攻燕,將道何哉?”對曰:“請令魏王可。”君曰:“何如?”對曰:“臣請到魏,而使所以信之⑤。”

乃謂魏王曰:“夫楚亦強大矣,天下無敵,乃且攻燕。”魏王曰:“鄉也⑥,子云天下無敵;今也,子云乃且攻燕者,何也?”對曰:“今爲馬多力則有矣⑦,若日勝千鈞則不然者⑧,何也?夫千鈞非馬之任也。今謂楚強大則有矣,若越趙、魏而鬥兵於燕,則豈楚之任也哉!非楚之任而楚爲之,是敝楚也。敝楚是強魏也,其於王孰便也?”

[註釋]

①虞卿:遊說之士,趙孝成王時爲趙國上卿。②春秋高:指年齡大。③秦惠王:應作“秦昭王”,下同。④燕之罪大:指燕國犯有很大的伐趙之罪。北兵:猶言向北進軍。⑤使所以信之:當作“便所以言之”。⑥鄉:通“向”,先前。⑦爲馬:即“謂馬”。“爲”通“謂”。⑧鈞:三十廳。

[譯文]

虞卿對春申君說:“我看《春秋》中記載,在安定之時要考慮到危險,在危險之時要思慮如何安定。現在楚王的年老了,您的封地,要及時確定啊。至於您封地的地點,最好遠離楚國的都城。秦孝公封給公孫鞅的封地在商地,秦孝公死後,他沒有逃脫被新王殺害的命運。秦昭王封給冉子的封地在穰,昭王死後,新王剝奪了他的封地。公孫鞅是秦國的功臣,冉子是秦王的姻親。然而都沒有避免被奪去封地、遭到殺害的命運,這是由於封地太靠近都城的緣故。太公望的封在齊地,邵公奭的封地在燕地,他們之所以能夠壽終正寢,是因爲他們的封地遠離王室的緣故。現在燕國犯有很大的伐趙的罪過,趙國對燕國積怨很深,所以,您何不向北進軍,既可以讓趙國感激您,又可以翦滅殘破的燕國,以此來確定自己的封地,這是百代難遇的一個好時機。”

春申君說:“要想攻燕,大軍所經過的道路,不是經過齊國就是經過魏國。魏、齊新近和楚國結怨,楚隊即便要攻燕,那條道路合適呢?”虞卿回答說:“可以向魏王請求借道。”春申君說:“具體怎麼辦?”虞卿回答說:“我願到魏國去,尋找機會去辦這件事。”

虞卿就對魏王說:“楚國也算是諸侯之中的強國,號稱天下無敵,打算攻打燕國。”魏王說:“先前你說楚國天下無敵,現在你又說楚國要去攻燕,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虞卿回答說:“現在說馬力大無窮,但如果說它能負千鈞重也是無稽之談,爲什麼?因爲千鈞實在不是馬能夠承受的。現在說楚國強大也是事實,要是越過趙、魏去與燕國作戰,哪裡是楚國所能勝任的呢!楚國不能勝任卻執意要去攻打燕國,這是使楚國陷入困境大啊。一旦楚國陷入困境,這實際上是加強了魏國的力量,難道這對大王不是有利嗎?”

第44章 楚策四(1)第95章 宋、衛策(2)第74章 魏策四(3)第57章 趙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59章 趙策三(5)第58章 趙策三(4)第2章 東周策(2)第25章 齊策二第15章 秦策二(4)第12章 秦策二(1)第30章 齊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67章 魏策二(2)第89章 燕策二(2)第6章 秦策(1)第33章 齊策六(1)第78章 韓策二(1)第69章 魏策三(1)第85章 燕策一(2)第54章 趙策二(4)第25章 齊策二第27章 齊策三(2)第16章 秦策二(5)第40章 楚策二(1)第90章 燕策二(3)第88章 燕策二(1)第23章 齊策一(2)第13章 秦策二(2)第10章 秦策(5)第57章 趙策三(3)第6章 秦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16章 秦策二(5)第92章 燕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37章 楚策一(2)第41章 楚策二(2)第23章 齊策一(2)第41章 楚策二(2)第35章 齊策六(3)第32章 齊策五(2)第40章 楚策二(1)第7章 秦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26章 齊策三(1)第69章 魏策三(1)第25章 齊策二第57章 趙策三(3)第6章 秦策(1)第47章 趙策一(1)第94章 宋、衛策(1)第46章 楚策四(3)第18章 秦策三(2)第66章 魏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71章 魏策三(3)第80章 韓策二(3)第11章 秦策(6)第31章 齊策五(1)第90章 燕策二(3)第33章 齊策六(1)第96章 中山策(1)第82章 韓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40章 楚策二(1)第94章 宋、衛策(1)第8章 秦策(3)第46章 楚策四(3)第36章 楚策一(1)第19章 秦策四(1)第13章 秦策二(2)第75章 韓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58章 趙策三(4)第32章 齊策五(2)第12章 秦策二(1)第69章 魏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79章 韓策二(2)第12章 秦策二(1)第81章 韓策三(1)第40章 楚策二(1)第48章 趙策一(2)第76章 韓策一(2)第33章 齊策六(1)第41章 楚策二(2)第2章 東周策(2)第54章 趙策二(4)第20章 秦策四(2)第72章 魏策四(1)第8章 秦策(3)第40章 楚策二(1)第80章 韓策二(3)第95章 宋、衛策(2)第66章 魏策二(1)
第44章 楚策四(1)第95章 宋、衛策(2)第74章 魏策四(3)第57章 趙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59章 趙策三(5)第58章 趙策三(4)第2章 東周策(2)第25章 齊策二第15章 秦策二(4)第12章 秦策二(1)第30章 齊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67章 魏策二(2)第89章 燕策二(2)第6章 秦策(1)第33章 齊策六(1)第78章 韓策二(1)第69章 魏策三(1)第85章 燕策一(2)第54章 趙策二(4)第25章 齊策二第27章 齊策三(2)第16章 秦策二(5)第40章 楚策二(1)第90章 燕策二(3)第88章 燕策二(1)第23章 齊策一(2)第13章 秦策二(2)第10章 秦策(5)第57章 趙策三(3)第6章 秦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16章 秦策二(5)第92章 燕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37章 楚策一(2)第41章 楚策二(2)第23章 齊策一(2)第41章 楚策二(2)第35章 齊策六(3)第32章 齊策五(2)第40章 楚策二(1)第7章 秦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26章 齊策三(1)第69章 魏策三(1)第25章 齊策二第57章 趙策三(3)第6章 秦策(1)第47章 趙策一(1)第94章 宋、衛策(1)第46章 楚策四(3)第18章 秦策三(2)第66章 魏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71章 魏策三(3)第80章 韓策二(3)第11章 秦策(6)第31章 齊策五(1)第90章 燕策二(3)第33章 齊策六(1)第96章 中山策(1)第82章 韓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40章 楚策二(1)第94章 宋、衛策(1)第8章 秦策(3)第46章 楚策四(3)第36章 楚策一(1)第19章 秦策四(1)第13章 秦策二(2)第75章 韓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58章 趙策三(4)第32章 齊策五(2)第12章 秦策二(1)第69章 魏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79章 韓策二(2)第12章 秦策二(1)第81章 韓策三(1)第40章 楚策二(1)第48章 趙策一(2)第76章 韓策一(2)第33章 齊策六(1)第41章 楚策二(2)第2章 東周策(2)第54章 趙策二(4)第20章 秦策四(2)第72章 魏策四(1)第8章 秦策(3)第40章 楚策二(1)第80章 韓策二(3)第95章 宋、衛策(2)第66章 魏策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