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韓策二(1)

楚國雍氏五月

[原文]

楚圍雍氏①五月,韓令使者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秦師不下殽②。韓又令尚靳③使秦,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居爲隱蔽,出爲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觳。臣聞之,脣揭者齒寒,願大王之熟計之。”宣太后曰:“使者來者衆矣,獨尚子之言是。”召尚子人。宣太后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衆,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歸書報韓王,韓王遣張翠④。張翠稱病,日行一縣。張翠至,甘茂⑤曰:“韓急矣,先生病而來。”張翠曰:“韓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國知王也,韓之急緩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張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於楚矣,臣安敢來?”甘茂曰:“先生毋復言也。”

甘茂入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師,故敢捍楚。今雍氏圍,而秦師不下觳,是無韓也。公仲且抑首⑥而不朝,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楚、韓爲一,魏氏不敢不聽,是楚以三國謀秦也。如此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師於殽之救韓。

[註釋]

①雍氏:韓地名。②殽:殽山。③尚靳:韓國的臣子。④張翠:韓國的臣子。⑤甘茂:秦國的大臣。⑥抑首:低着頭。

[譯文]

楚國已經圍困韓城雍氏五個月了,韓國派遣使者前往秦國求救,使者的車輛絡繹不絕,但秦國的軍隊始終沒有東下殽山。韓王又派遣尚靳出使秦國,尚靳對秦王說:“韓國對秦國而言,平常的時候韓國是秦國的屏障,戰爭之時是秦國的先鋒。現在韓國有難,秦軍卻一直沒有東下殽山。我曾聽聞,如果嘴脣沒有了那麼牙齒就會感覺寒冷,希望大王您能認真的考慮一下。”宣太后說:“韓國來了那麼多使者,只有尚靳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把尚靳召來。宣太后對尚靳說:“妾身我服侍先王,先王把他的大腿搭在我身上,我會十分困不能支;但先王把整個身子都壓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卻並不覺得重,這是爲何呢?因爲稍微有些好處。現在救援韓國,倘若兵力不足,糧食不多,就不足以救援韓國。解救韓國的危機,一天就要耗費千金,難道連稍微給我些好處都不行嗎?”

尚靳回來向韓王上書報告,韓王就派遣大臣張翠再出使秦國。但是張翠聲稱有病,一天只能走一個縣的路程。張翠到了秦國,甘茂說:“韓國形勢非常危急了嗎?先生病重還要前來。”張翠說:“韓國形勢並不危急,只是快要危急了。”甘茂說:“秦國強大大王賢明,韓國形勢是否危急,沒有什麼不知道的。現在先生卻說不危急。

甘茂入朝秦王提到這個事情,說:“倘若公仲能夠掌控秦軍,就能夠對抗楚國。現在韓城雍氏被困圍,但秦軍卻不東下觳山出兵救援,這樣秦國就會失去韓國這個盟國。並且公仲耷拉着頭也不上朝,公叔必定會和南面的楚國聯合,如果楚、韓聯合的話,魏國就不敢不聽從楚國,如此一來楚國就會利用楚、韓、魏三國之力對秦國有所圖謀。那麼討伐秦國的聯盟就建成了。難道不知道是坐等被人討伐好還是討伐別人好嗎?”秦王說:“好吧。”於是果然發兵東下觳關去救援韓國。

楚圍雍氏

[原文]

楚圍雍氏,韓令冷向①借救於秦,秦爲發使公孫昧②入韓。公仲③曰:“子以秦爲將救韓乎?其不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於南鄭、藍田④以入攻楚,出兵於三川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奈何?”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⑤。楚威王攻樑,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樑,魏折⑥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勁魏。’於是攻皮氏。魏氏勁,威王怒,楚與魏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也其將揚言救韓,而陰善楚,公恃秦而勁,必輕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與公相支也。公戰勝楚,遂與公乘楚,易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惡其事。司馬康三反之郢⑦矣,甘茂與昭獻遇於境,其言曰收璽⑧,其實猶有約也。”

公仲恐曰:“然則奈何?”對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⑨,秦必委國於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儀而已,其實猶之不失秦也。”

[註釋]

①冷向:韓國的大臣。②公孫昧:秦國的大臣。③公仲:韓國的相國。④南鄭、藍田:韓地名。⑤祖張儀之故謀:即言效仿張儀以前的計謀。⑥折:反過來。⑦郢:楚國的都城。⑧璽:在此指兵符。⑨公不如:姚本此句“公”字前有“以”字,“以”字爲衍文,刪掉。

[譯文]

楚國圍困了韓國的城邑雍氏,於是韓王就派遣大臣冷向前往秦國求援,秦國因爲此事派遣公孫昧前往韓國。韓國相國公仲問:“您認爲秦王會派兵救助韓國呢?還是不救助呢?”公孫昧回答說:“秦王說:‘想要取道於韓國的南鄭和藍田來進攻楚國,發兵駐紮在三川,在那等您’,這樣秦軍和韓軍大概不會會合。”公仲說:“那要怎麼辦纔好?”公孫昧回答說:“秦王一定會效仿張儀此前的計策。那時楚威王討伐魏國,張儀向秦王進諫說:‘和楚國一起討伐魏國,魏國就會反過來事奉楚國,韓國本來和魏國就是聯盟國,這樣秦國就會很孤立。因此不如發兵援助魏國,使魏國態度強硬。’此時楚國正在攻打皮氏,魏國因爲有了秦國的援兵而態度強硬,楚威王很憤怒,楚國和魏國大戰,秦軍卻趁機奪取了魏國的西河之外的土地返回秦國了。現在秦國也將會宣稱救援韓國,但背地裡卻與楚國交好,您自認爲有秦國的援助,態度就更爲強硬,與楚交戰時必定會輕視楚國。而楚國卻私下裡知道秦國不會真的援助韓國,必定會很輕易地就與您開戰,如果您打敗了楚國,秦國就趁機和您一起佔領楚地,再用佔領的楚地換取韓國的三川之後就返回了;如果您無法打敗楚國,而秦軍已經駐紮在了三川,三川之地易守難攻,您也沒有能力解救三川。我十分討厭這種事。秦臣司馬康三次往返楚國的都城郢,甘茂和昭獻在邊境都碰到過他,他雖然聲稱是要制止楚韓交戰,收回兵符,事實卻是雙方在暗地裡約定討伐韓國。”

公仲害怕地說:“既然這樣,那麼該怎麼辦呢?”公孫昧回答說:“首先您一定要考慮好韓國的實力,然後考慮秦國的援助,先用自身的計謀,而後考慮張儀的幫助,您不如趕快讓韓國同齊國、楚國結成聯盟,秦國一定會把國家託付給您,以解除可能遭到的攻打。這樣您疏遠的不過是張儀罷了,而實際上並沒有失去秦國的邦交。”

公仲爲韓魏易地

[原文]

公仲爲韓魏易地①,公叔爭之,而不聽,且亡。史惕②謂公叔曰:“公亡,則易必可成矣!公無辭以後③反,且示天下輕公,公不若順之。夫韓地易於上④,則害於趙;魏地易於下⑤,則害於楚。公不如告楚趙,楚趙惡之。趙聞之,起兵臨羊腸;楚聞之,發兵臨方城,而易必敗矣。”

[註釋]

①易地,對換土地。此章系周顯王十二年。②史惕:周臣,史佚的後代。③後:應作復。④上:指魏國。⑤下:指韓國。

[譯文]

公仲爲韓魏兩國對換土地,公叔竭力勸說不可,可是公仲卻不聽從他的意見,於是公叔準備出走。史惕對公叔說:“如果您出走,那麼互換土地的事必然成功了!您將沒有藉口再回來。並且天下人還會因此而看輕您,您還不如順勢而行。如果把韓國土地對換給魏國,就要損害趙國利益;把魏國土地對換給韓國,就要損害楚國利益。您不如把對換土地的事情告訴楚國和趙國,楚趙兩國都會厭恨這件事。若是趙國知道了這個事情,就會發兵逼近羊腸;若是楚國知道了這個事情,就會發兵進駐方城,這樣互換土地的事必然失敗了。”

錡宣之教韓王取秦

[原文]

錡宣之教韓王取秦①,曰:“爲公叔具車百乘,言之楚易三川,因令公仲謂秦王曰:‘三川之言曰,秦王必取我,韓王之心不可解矣②。王何不試以襄子爲質於韓③,令韓王知王之不取三川也。’因以出襄子而德太子。”

[註釋]

①錡(qí其)宣:韓國人。取秦:爭取與秦國聯合。取,猶言爭取聯合。②不可解:不知道如何處理纔好。③襄子:秦國公子。

[原文]

錡宣勸說韓王如何爭取與秦國進行聯合,他說:“替公叔準備一百輛車,宣稱要去楚國,要用三川交換楚地,然後再讓公仲對秦王說:‘三川一帶流傳一個說法,說秦王一定要奪取三川,韓王心裡不知如何是好。大王爲什麼不試着讓襄子到韓國做人質,使韓王知道大王沒有奪取三川之意。’這樣即可以讓秦國派襄子來做人質,又可以讓秦國太子感激我們。”

襄陵之役

[原文]

襄陵之役①,畢長②謂公叔曰:“請毋用兵,而楚、魏皆德公之國矣。夫楚欲置公子高③,必以兵臨魏。公何不令人說昭子④曰:‘戰未必勝,請爲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辭以毋戰,於是以⑤太子扁⑥、昭揚、樑王皆德公矣。”

[註釋]

①襄陵之役:周顯王四十六年,楚破魏襄陵。②畢長:魏人。③公子高:魏公子,當時在楚爲質,楚王欲置公子高爲魏太子。④昭子:即昭揚,即楚懷王之上柱國昭陽。⑤以:衍文。⑥太子扁:疑即太子伯嬰。

[譯文]

在襄陵戰役中,畢長對韓公叔說:“請您不要出兵,那麼楚魏兩國都會非常感激您的國家。楚國想要擁立公子高爲魏太子,就一定會發兵威逼魏國。您何不派人去勸說昭陽,就說:‘這次戰爭您未必能取勝,請讓我替您出兵去攻打魏國。’您當然能找到託辭不戰,那麼太子伯嬰、昭陽、魏王都會感激您的。”

公叔使馮君於秦

[原文]

公叔使馮君①於秦,恐留,教陽向說秦王②曰:“留馮君以善韓臣③,非上知也。主君不如善馮君,而資之以秦。馮君廣王而不聽公叔,以與太子④爭,則王澤布,而害於韓矣。”

[註釋]

①馮君:韓人。此章系周赧王十五年事。②秦王:昭王名稷。③韓臣:臣應作辰,韓辰,韓相國。④太子:韓襄王十二年,公子咎與伯嬰、幾瑟爭奪國權。此處似指公子咎。

[譯文]

公叔派馮君出使去秦國,但又害怕被拘留起來,就告誡陽向去勸說秦王說:“如果想通過拘留馮君來達到結交韓辰的目的,這可不是什麼聰明的事。大王不如結交馮君,並且用秦國的財物資助他。這樣馮君定會宣傳大王的聲威,不再聽從公叔的指揮,您可以憑着這些幫助幾瑟,與太子咎爭奪韓國的權利,再說大王的恩澤可以讓天下人都知道,更何況還能損害韓國的利益。”

謂公叔曰

[原文]

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子秦,而不患楚之能傷河外也。公不如令人恐楚王①,而令人爲公求武遂於秦。謂楚王曰:‘發重使爲韓求武遂於秦,秦王聽②,是令行於萬乘之主也。韓得武遂以限秦,毋秦患而得楚③。韓,楚之縣而已。秦不聽,是秦、韓之怨深而交楚也。’”

[註釋]

①楚王:指楚懷王。②秦王:指秦昭王。③毋:通“無”。得:通“德”。

[譯文]

有人對公叔說:“如果您想從秦國要回武遂,那麼就不要害怕楚國會騷擾河外之地。您可以先派人去警告楚王,然後再派人替您到秦國索要武遂。派人對楚王說:‘公叔已經派出重要的使者前往秦國索要武遂,秦王如果聽從,這就表明韓國的命令在萬乘之主中能夠行得通。韓國要回武遂就可以限制秦國,沒有秦國的禍患,並且也會感激楚國。這樣韓國就如同楚國的一個郡縣了。秦國如果不答應,就會使秦、韓兩國的怨仇結得更深,使它們爭着來同楚國結交。’”

謂公叔曰

[原文]

謂公叔曰①:“乘舟漏而弗塞,則舟沉矣。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②,則舟覆矣。今公自以辯於薛公而輕秦③,是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也。願公之察也。”

[註釋]

①此章意爲有人用坐船作比喻,勸公叔像重視波濤那樣重視秦國,否則會招來滅頂之災。②陽侯之波:大波浪。陽侯:陵陽國之侯,溺死於水,其神能爲大波。③辯:與“辦”同,能力。

[譯文]

有人對公叔說:“如果乘坐的船漏了,而不去堵塞,那麼船就會下沉。如果堵塞了漏船但卻忽視了狂風巨浪,那麼船就會傾覆。現在您以爲自己的能力超過薛公而輕視秦國,這就好比是堵塞了漏船但卻輕視狂風巨浪一樣不會有好的結果。希望您能明白這一點。”

齊令周最使韓

[原文]

齊令周最使韓①,立韓擾而廢公叔②。周最患之,曰:“公叔之與周君交也③。令我使韓,立韓擾而廢公叔。語曰:‘怒於室者色於市。’今公叔怨齊,無奈何也,必絕周君而深怨我矣。”史舍曰④:“公行矣,請令公叔必重公。”

周最行,至韓,公叔大怒。史舍入見曰:“周最固不欲來使,臣竊強之。周最不欲來,以爲公也。臣之強之也,亦以爲公也。”公叔曰:“請聞其說。”對曰:“齊大夫諸子有犬,犬猛,不可叱,叱之必噬人⑤。客有請叱之者,疾視而徐叱之,犬不動;復叱之,犬遂無噬人之心。今周最固得事足下,而以不得已之故來使。彼將禮陳其辭⑥而緩其言,韓王必以齊王爲不急,必不許也。今周最不來,他人必來。來使者無交於公,而欲得於韓擾,其使之必疾,言之必急,則韓王必許之矣。”公叔曰:“善。”遂重周最,王果不許韓擾。

[註釋]

①周最:周之公子,親齊而仕於齊。②韓擾:韓國的公子。③公叔之與周君交:言公叔與周君相善,而最乃周之公子,故不可以廢之。④史舍:與周最同使韓國的齊國使者。⑤噬人:食人。⑥禮陳其辭:按照禮儀慢慢地陳述。

[譯文]

齊國派遣周最出使韓國,脅迫韓國免掉公叔,另立韓擾爲相國。周最因爲此事非常苦惱,他說:“公叔和周君的關係很好,派我出使韓國,勸說韓國廢掉公叔而立韓擾爲相。俗話說:‘在家裡生了氣的人也會把怒容帶到外面去。’如果公叔怨恨齊國,那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可是他一定會和周君絕交從而痛恨於我呀。”史舍勸道:“您就去吧,我會讓公叔尊重您的。”

周最來到韓國,公叔大爲惱怒。史舍進見公叔說:“其實周最本來是不想來韓國的,是我私下裡強迫他來的。周最之所以不想來,是因爲您的緣故;我強迫他來,也是爲了您的緣故。”公叔說:“請你說說你的道理。”史舍回答說:“齊國有一個大夫養了一條狗,這條狗非常兇猛,因此不能呵斥它,否則它必然會咬人。有一位客人想要試試呵斥它,先小心地看着它,小聲地呵斥,狗沒有反應;又大聲呵斥它,狗竟然沒有咬人的意思了。現在周最有幸能夠事奉您,這次是實屬無耐纔出使韓國的。他將會禮貌地慢慢陳述齊國的要求,韓王一定以爲齊王並不着急要這樣做,肯定不會答應這個要求。如果周最不來的話,齊國也必定會派別人來出使的。如果派來的人與您沒有交情,又想要討好韓擾:出使肯定會很快,說話的口氣一定很急切,那麼韓王一定會答應他。”公叔說:“很好。”於是就很敬重周最。結果韓王也沒有讓韓擾代替公叔做相國。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

[原文]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①。鄭強爲楚王使於韓,矯以新城②、陽人合世子③,以與公叔爭國。楚怒,將罪之。鄭強曰:“臣之矯與之,以爲國也。臣曰,世子得新城、陽人,以與公叔爭國,而得全,魏必急韓氏;韓氏急,必縣命於楚,又何新城、陽人敢索?若戰而不勝,幸而不死,今且以至,又安敢言地?”楚王曰:“善。”乃弗罪。

[註釋]

①幾瑟:韓襄王太子。②矯:假託。③世子:即太子幾瑟。

[譯文]

韓公叔幫助公子咎與幾瑟爭奪太子之位。楚臣鄭強爲楚王到韓國出使,假傳楚王的命令,說準備把楚國的新城、陽人贈給幾瑟,以此來幫助幾瑟與公叔爭奪太子之位。楚王很生氣,將要降罪於鄭強。鄭強說:“我假傳王命,送給幾瑟土地,是爲了楚國的利益。我以爲,幾瑟得到新城、陽人兩塊土地同公叔支持的公子咎爭奪太子之位,如果真能成功,魏國一定會猛攻韓國;韓國形勢危急,必定會把自己的命運寄託於楚國,又怎麼敢索要新城、陽人的土地呢?如果打不贏,就算幾瑟僥倖不被殺死,恐怕現在就要逃到這裡了,又怎麼敢談到要土地呢?”楚王說:“好。”這纔沒有加罪鄭強。

韓公叔與幾瑟爭國

[原文]

第7章 秦策(2)第22章 齊策一(1)第87章 燕策一(4)第3章 東周策(3)第39章 楚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17章 秦策三(1)第4章 西周策(1)第6章 秦策(1)第24章 齊策一(3)第94章 宋、衛策(1)第3章 東周策(3)第75章 韓策一(1)第17章 秦策三(1)第54章 趙策二(4)第23章 齊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23章 齊策一(2)第26章 齊策三(1)第60章 趙策三(6)第6章 秦策(1)第63章 魏策一(1)第84章 燕策一(1)第76章 韓策一(2)第2章 東周策(2)第50章 趙策一(4)第95章 宋、衛策(2)第82章 韓策三(2)第61章 趙策三(7)第52章 趙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30章 齊策四(3)第92章 燕策三(2)第47章 趙策一(1)第4章 西周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26章 齊策三(1)第30章 齊策四(3)第86章 燕策一(3)第59章 趙策三(5)第37章 楚策一(2)第45章 楚策四(2)第91章 燕策三(1)第56章 趙策三(2)第95章 宋、衛策(2)第43章 楚策三(2)第80章 韓策二(3)第90章 燕策二(3)第3章 東周策(3)第87章 燕策一(4)第82章 韓策三(2)第80章 韓策二(3)第47章 趙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60章 趙策三(6)第51章 趙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27章 齊策三(2)第70章 魏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16章 秦策二(5)第62章 趙策三(8)第35章 齊策六(3)第12章 秦策二(1)第72章 魏策四(1)第16章 秦策二(5)第24章 齊策一(3)第56章 趙策三(2)第3章 東周策(3)第35章 齊策六(3)第41章 楚策二(2)第86章 燕策一(3)第2章 東周策(2)第35章 齊策六(3)第37章 楚策一(2)第35章 齊策六(3)第27章 齊策三(2)第4章 西周策(1)第21章 秦策四(3)第92章 燕策三(2)第22章 齊策一(1)第22章 齊策一(1)第69章 魏策三(1)第64章 魏策一(2)第22章 齊策一(1)第41章 楚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87章 燕策一(4)第70章 魏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22章 齊策一(1)第92章 燕策三(2)第67章 魏策二(2)第37章 楚策一(2)第3章 東周策(3)第91章 燕策三(1)第48章 趙策一(2)第18章 秦策三(2)第73章 魏策四(2)
第7章 秦策(2)第22章 齊策一(1)第87章 燕策一(4)第3章 東周策(3)第39章 楚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17章 秦策三(1)第4章 西周策(1)第6章 秦策(1)第24章 齊策一(3)第94章 宋、衛策(1)第3章 東周策(3)第75章 韓策一(1)第17章 秦策三(1)第54章 趙策二(4)第23章 齊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23章 齊策一(2)第26章 齊策三(1)第60章 趙策三(6)第6章 秦策(1)第63章 魏策一(1)第84章 燕策一(1)第76章 韓策一(2)第2章 東周策(2)第50章 趙策一(4)第95章 宋、衛策(2)第82章 韓策三(2)第61章 趙策三(7)第52章 趙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30章 齊策四(3)第92章 燕策三(2)第47章 趙策一(1)第4章 西周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26章 齊策三(1)第30章 齊策四(3)第86章 燕策一(3)第59章 趙策三(5)第37章 楚策一(2)第45章 楚策四(2)第91章 燕策三(1)第56章 趙策三(2)第95章 宋、衛策(2)第43章 楚策三(2)第80章 韓策二(3)第90章 燕策二(3)第3章 東周策(3)第87章 燕策一(4)第82章 韓策三(2)第80章 韓策二(3)第47章 趙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60章 趙策三(6)第51章 趙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27章 齊策三(2)第70章 魏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16章 秦策二(5)第62章 趙策三(8)第35章 齊策六(3)第12章 秦策二(1)第72章 魏策四(1)第16章 秦策二(5)第24章 齊策一(3)第56章 趙策三(2)第3章 東周策(3)第35章 齊策六(3)第41章 楚策二(2)第86章 燕策一(3)第2章 東周策(2)第35章 齊策六(3)第37章 楚策一(2)第35章 齊策六(3)第27章 齊策三(2)第4章 西周策(1)第21章 秦策四(3)第92章 燕策三(2)第22章 齊策一(1)第22章 齊策一(1)第69章 魏策三(1)第64章 魏策一(2)第22章 齊策一(1)第41章 楚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87章 燕策一(4)第70章 魏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22章 齊策一(1)第92章 燕策三(2)第67章 魏策二(2)第37章 楚策一(2)第3章 東周策(3)第91章 燕策三(1)第48章 趙策一(2)第18章 秦策三(2)第73章 魏策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