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楚太子橫歸楚

楚王后在屈原、昭雎的支持下,迅速穩定楚國朝局。楚國沒有因爲楚王被囚禁於秦國,太子質於齊國,國內出現大亂。

楚國諸公子沒有爲了爭奪王位,兵戎相見,進而導致郢都血流成河,這是屈原和昭雎之功。屈原和昭雎一心爲楚國,力挽楚國殘破的江山,也得罪了公子蘭等人。也爲自己以後悲劇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楚國在楚王后、昭雎、屈原共同治理下,郢都人心很快得到穩定。商賈、百姓也沒有因爲楚王被囚禁秦國,大肆逃離。楚國軍民不在感到恐慌,反而同仇敵愾。

楚王后念子心切,一邊尋找合適的人選出使齊國,迎接楚太子歸國;另一邊聽昭雎建議,增派將士,駐紮在楚、秦邊境,以防秦國偷襲。

屈原一生主張聯齊抗秦。齊國對屈原來說,並不陌生。迎接楚太子歸國的任務,非屈原莫屬。當然,也只有屈原能夠周旋在齊國廷臣之間。

三日後,昭雎親自送屈原出郢都。

“左司徒,太子歸國一事,拜託你了。”

“令尹放心,屈原一定將太子迎回來。楚國朝局不穩,國內還請令尹費心。”

昭雎道:“你放心走吧!國內有我,就不會亂。”

“告辭。”

昭雎見屈原走遠,感嘆道:“屈原,真乃國士也。”

景悝問道:“令尹,何處此言。”

“楚王有負屈原赤誠之心,屈原卻不負楚國。”昭雎欽佩道:“國難,方知忠臣啊!”

景悝也道:“屈原,的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文章又寫得好。爲何王上不待見他。”

“屈原太過清高,愛國太過強烈。”昭雎吸了口氣,又道:“屈原性子耿純、剛烈。雖是忠言,但聽之逆耳。屈原肯放低身段,同流合污。王上豈會不用他。”

景悝笑道:“舉世混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寧折不彎,堂堂君子。放下身段,就不是屈原?”

“舉世獨清,不願同醉,這纔是屈原。屈原敢說敢做,敢於忤逆王上。他一生坦蕩,我自愧不如。楚國沒有屈原,又會如何。”昭雎看着車隊消失在地平線上,“我總算明白,昭陽爲何臨死前,勸諫楚王,將發配江北的屈原召回來。楚國沒有屈原,早已經大亂。”

屈葭來到屈原車旁,問道:“左司徒,我們迎太子歸國,另立新王,王上歸來怎麼辦。”

楚王若歸,的確很棘手。

屈原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嘆道:“走一步,算一步。眼下要將危局渡過。以後的事情,豈是我能控制。縱使王上歸國,要殺我,我也無怨無悔。”

屈葭又道:“我們另立新王,王上在秦國會不會有危險。”

屈原道:“新王已立,王上對秦人來說已經無用。秦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也不敢殺了王上。秦人若殺王上,秦、楚結仇,永不能解。”

屈葭問道:“秦國不顧道義,扣押王上。爲何不敢殺王上。秦國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王上在秦,性命無憂,但歸國無望。秦人囚禁王上,已經犯了一個致命錯誤。秦人殺了王上,就會犯下更嚴重的錯誤。”屈原很有把握地說道:“秦人是不會再犯愚蠢的錯誤。”

屈葭相信屈原的判斷。問道:“左司徒可有把握迎回太子。”

屈原遙望着齊國臨淄的方向,“我會竭盡所能。”

一日前,昭雎、屈原等忠義之臣,聚在一起商議。衆人道:“王上被困於秦,不能歸來。秦國以割地要挾。我們若將土地割給秦國,換回王上。我們也成爲了楚國千古罪人。秦人貪得無厭,又無信義。我們縱使割地,王上也不一定能歸。太子遠在齊國爲人質。如果齊、秦合盟,楚國亡矣。”

屈原問道:“你們這是什麼意思。”

昭雎暗自皺眉,替衆人說道:“太子遠在齊國,我們相迎,不一定能歸。形勢迫在眉睫,我們不如立王上在國內的兒子爲王。”

“立庶子爲王,我不答應。”屈原道:“我們答應了王后,迎立太子歸國,豈能出爾反爾。”

一人道:“我們這般說是權宜之計。王后會理解令尹和左司徒的初衷。楚王后識大局,也不會開罪兩位。”

“我們立庶子爲王,不僅失信王后,還會失信楚國百姓。”屈原問道:“楚國在中原沒有一個朋友,那是爲什麼?我們爲了自己的利益,失信諸侯。若非我們失信諸侯,豈會有今日的困局。”

一人勸慰道:“左司徒休要激動,我們也是爲了楚國江山考慮。”

“爲了楚國,就不能立庶子爲王。”屈原又道:“太子是楚國民心所向。太子歸國,才能凝聚楚國上下一心,共對對諸侯。我們擁立庶子,楚國沒有發生內亂。諸侯也會以太子名義,插手楚國內政,亂我民心。楚國目前的狀況,豈能迎戰諸侯。”

昭雎也覺得屈原之言十分在理,楚國好不容易穩定局勢,若因爲擁立庶子而發生大亂。他們所做的努力,一切都白費了。

如果諸侯以太子的名義,干涉楚國內政,楚國危矣。昭雎看得沒有屈原長遠,自己之言,差點將楚國推向滅亡的深淵,出言補救道:“王上和太子都深陷諸侯。我們立庶子爲王,不僅違背王命,還會將楚國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齊國以太子名義,討伐楚國。秦國送王上歸來,插手秦國內政。楚國民心不穩,必會四分五裂。太子回不來,再擇賢而立,也不遲。”

昭雎是楚國令尹,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支持屈原的觀點,便無人反對。

昭雎看着屈原,問道:“左司徒去齊國迎接太子,以何名義。”

一人道:“我們總不能將王上被囚禁秦國的消息,告訴齊人吧!”

另一人道:“齊國和秦國都是一丘之貉。齊人得知王上被囚禁於秦,指不定會打楚國的主意。”

昭雎忙道:“我們詐稱王上去世,訃告齊國。齊國出於大義,就會釋放太子歸國。”

屈原道:“靖郭君在秦爲相,已經歸國。王上被囚禁的消息是瞞不住的。”

昭雎驚慌道:“那該如何是好。”

“令尹勿要擔心。”屈原鄭重道:“迎接太子,我自有主意。我會竭盡所能,迎接太子歸國。太子不歸,我決不回來。”

屈原快馬加鞭,晝夜趕路,來到了他熟悉的齊國,熟悉的臨淄城。齊威王、齊宣王、田罌、鄒忌等人,一直浮現在他腦海深處。然而,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已經魂歸塵土。

屈原有幾年沒來齊國,這幾年,齊國換主,朝局變動。齊王心性如何,他不可知。此次,迎接太子歸國,也是困難重重。

屈原持着符節,進入齊宮。

垂沙一戰,齊國聯合韓、魏擊敗楚國,並奪取楚國百里疆土。齊、楚兩國斷交。屈原來齊,象徵着兩國關係有所緩和。齊王要伐秦國,就要和楚國改善關係。楚使來到臨淄,齊王也用禮儀迎接。

屈原儀態從容,走進齊宮,行禮道:“外臣,拜見齊王。”

齊王輕蔑地問道:“齊、楚交惡已久,楚使來齊國做甚。”

屈原神色坦然回答道:“外臣來齊,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希望改善兩國關係。”

“齊國幫助楚國,牽制中原兵力。楚國不感念齊國相助之恩,卻和秦國締結和平,將禍水東引。楚國背信棄義導致我國濮水敗給諸侯,燕地得而復失。楚王慫恿越國攻齊。齊國三伐楚國皆是因爲你們背盟所致。”齊王喝問道:“齊國吃了楚國很多虧,寡人還能相信楚國。”

屈原道:“齊王,外臣,此次前來是帶着誠意。”

齊王冷笑道:“楚國是齊國的手下敗將。豈有資格和齊國締結友好。”

屈原爲了維護楚國的尊嚴,喝道:“齊、楚是大國。王上不願意締結和平,兩國只能開戰。”

齊王不願示弱,高喝道:“打就打。寡人豈會怕楚國。”

“齊、秦兩國相爭,只會便宜秦國和中原諸侯。”屈原回擊道:“齊王不願放下兩國恩怨。三晉和秦國必會後來居上。齊王不願和楚國議和,楚國除了傾國之力,與齊國相爭。楚國還會聯合燕、秦、三晉共同伐你。”

“你嚇唬寡人。”齊王冷笑道:“燕、秦和三晉豈會與你結盟。”

“齊王不信,不如我們賭一賭。”屈原強硬地說道:“我們就以國祚爲賭注。”

田和見局勢緊張,插話道:“楚使來齊,第二個目的是什麼。”

屈原道:“迎太子歸楚。”

齊王冷笑道:“笑話。楚太子在我國爲質,你說迎,寡人就會放。”

“太子入秦爲質已有數年。”屈原道:“該歸楚國呢?”

齊王嗤笑道:“寡人不放,你能奈我何。”

屈原臉色一沉,高喝道:“齊、楚只能開戰。”

屈原說完,轉身離開齊宮,一點都沒有將齊王放在眼中。

齊王怒喝道:“大膽楚人,你如此狂妄,就不怕寡人殺了你。”

屈原停下腳步,轉過身來,滿臉怒意,“我能來,豈會怕死。”

齊王見對方態度強橫,問道:“你是何人,報上名來。”

屈原高聲道:“楚國左司徒,屈原。”

齊王在腦海深處搜索這個人的記憶,心道:“這就是父王所說,敢在齊、秦、楚會盟之時,怒憤張儀。爲了心中的國,敢怒憤楚王,寧折不彎之人。”

田和也知道屈原的個性,王上的個性他也瞭解。這兩個性格剛烈的人,誰也不服軟。齊、楚兩國只能開戰。田和心道:“齊相,今日在就好了。”

田和見事態緊急,忙道:“左司徒,兩國議和,釋放質子一事,牽扯重大。請容許我們商議之後,再給你答覆如何。”

“是戰,是和,三日後,請你們給我答案。”屈原說完,離開楚宮。屈原知道,對待齊王要用強硬的態度。一昧示弱,只會讓齊王小覷楚國。他不能迎回太子,不能締結兩國和平。他活着,也沒有什麼意思。

屈原走後,齊王怒道:“田和,你有損我大齊男兒的形象。”

田和委屈道:“齊、楚交惡,終究不是好事。我們殺了左司徒,齊、楚交戰,生靈塗炭。”

“齊人囂張,寡人豈能忍之。”

“王上,當務之急,我們的任務是伐秦。我們伐秦的消息,傳到了秦國。我們再和楚國開戰,戰局對我們不利。”

“打就打。寡人豈怕秦、楚。”

“北邊,我們和燕國是世仇;三晉態度不明;我不攻秦,秦必攻我。秦、楚結盟,燕國也會加入,三晉也加入。我們就會和整個諸侯爲敵。齊國的實力,不足以挑戰天下。”

齊王怒氣漸消,問道:“楚王被囚禁秦國,楚、秦豈會交好。”

“楚國什麼事情做不出來。”田和道:“左司徒的態度還不夠堅決嗎?秦國釋放楚王歸國,秦、楚關係改善,我國的局勢危矣。”

這時,靖郭君有說諸侯歸來,覆命道:“王上,韓、魏答應攻秦。趙國說北疆未定,有心無力。燕國以國力孱弱,一口拒絕。”

齊王問道:“楚國來使,與我們議和。並要求我們釋放楚太子歸國。寡人是放,還是不放。”

靖郭君道:“放。”

一人道:“楚王被囚禁於秦,國內無主。我們不如和楚太子講條件,他若割裂淮北之地給齊國。齊國就放他回去。”

靖郭君道:“不可以。”

一人問道:“爲何不可以。”

“楚王在秦,太子在齊。我們這麼做,楚國另立新君。楚太子對我們沒用,還會讓我們失信諸侯。”

又一人道:“我們以楚太子和楚國新王做交易。新楚王給我們淮北之地,我們就殺掉楚太子,幫他除去隱患。不然的話,我們就和秦、韓、魏三國擁立楚太子,干涉楚國內政,用武力奪取淮北之地。”

“你的計策是不錯。”靖郭君喝問道:“我們攻秦令傳到秦國,秦國會和我們聯合攻楚?秦國放楚王歸國,秦、楚聯盟攻我,諸侯合縱攻齊。齊國挑戰天下諸侯,有幾分勝算。”

“王上,我們的任務是伐秦。與楚改善,利於我們伐秦。”田和也道:“不是我們聯合諸侯伐秦,就是秦國聯合諸侯伐齊。我們沒有選擇,只能伐秦。”

靖郭君道:“楚太子對我們已經沒用。我們何不送個人情給楚國。齊、楚關係不但得到改善,楚太子也會感念王上的恩德。楚太子回國繼任王位,爲了權利,也不會和秦國交好。我們伐秦,成就霸業。他日伐楚,取淮北之地,豈不容易。”

“好吧!”齊王能屈能伸,無奈道:“如你們所言,寡人爲了大業,受點委屈,就讓楚太子歸國。”

第五十七章 合縱諸侯第一百九十五 秦王蕩舉鼎,亦是舉天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魏武卒對戰秦銳士第二百七十九章 杯羹亡國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樂羊,趙有樂毅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一百八十七章 秦王蕩和韓王倉第一百四十七章 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五十三章 今朝有酒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三百四十一章 我若能歸,必不負君第八十二章 韓姬瑤第一章 趙國殤第三百一十章 鳥飛反故鄉,狐死必首丘第一百六十二章 韓倉繼位,秦王教子第三百五十四 胡爲己用,趙主父乃第一人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二百二十章 井陘之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零五章 秦有羋八子,無秦王第一百七十三章 何爲永恆第五十一章 城下之盟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嘗君請辭歸國第一百五十二章 丹陽血戰(下)第五十章 紅袍小將第二百七十章 秦、楚同盟攻伐中原諸侯第一百零三章 公孫衍歸國,張儀離魏第二百四十三章 秦質子公子稷第三百一十六章 想我靖郭君,竟會如此落魄第二百五十一章 第三條路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一百七十四章 遊大陵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兩百零五章 趙國鐵騎揚威中山國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戰開始第三百零三章 我這樣的人,豈能葬入王陵第一百六十四章 秦楚較量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子兵法之美人計第三十六章 遇刺第二百二十九章 趙國五使入諸侯第五十七章 合縱諸侯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陽血戰(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獻城求和第三百二十六章 扶持中山王尚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三百六十七章 寂寞沙丘冷(下)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一百三十三章 秦將嬴華突襲藺城第六章 賭國運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四十章 北疆告急第一百五十八章 姬職復燕國第五十九章 中山不滅,趙國不興第六章 賭國運第三百五十四 胡爲己用,趙主父乃第一人第三十七章 臨別寄語第八十九章 迎鳳殿第一百一十八章 三晉的噩耗第一百六十二章 韓倉繼位,秦王教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張儀欺楚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懂得珍惜英雄的國家第三百二十二章 孩兒願跟隨君父,征戰疆場第三百零七章 秦國的朝堂並不太平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二百六十三章 南有季,北有樂第三百三十五章 狗盜第一百二十二章 得蜀望楚,楚亡天下定第三十章 黑衣衛第三百二十二章 孩兒願跟隨君父,征戰疆場第三十七章 臨別寄語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三百五十九章 九原、雲中、雁門伐秦之策第二百七十章 秦、楚同盟攻伐中原諸侯第三百零九章 孟嘗君去秦爲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姬職復燕國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二百八十六章 垂沙之戰(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趙主父咸陽議天下(上)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五十一章 城下之盟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山國傾國之力伐燕第兩百零五章 趙國鐵騎揚威中山國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七十章 公孫衍離魏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世之君?禍亂之君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九十五章 成親大典(中)第一百一十九章 罪己詔(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南下爭雄,北上草原第三百五十八章 秦可滅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非趙君,豈有寡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太子章請戰
第五十七章 合縱諸侯第一百九十五 秦王蕩舉鼎,亦是舉天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魏武卒對戰秦銳士第二百七十九章 杯羹亡國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樂羊,趙有樂毅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一百八十七章 秦王蕩和韓王倉第一百四十七章 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五十三章 今朝有酒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三百四十一章 我若能歸,必不負君第八十二章 韓姬瑤第一章 趙國殤第三百一十章 鳥飛反故鄉,狐死必首丘第一百六十二章 韓倉繼位,秦王教子第三百五十四 胡爲己用,趙主父乃第一人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二百二十章 井陘之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零五章 秦有羋八子,無秦王第一百七十三章 何爲永恆第五十一章 城下之盟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嘗君請辭歸國第一百五十二章 丹陽血戰(下)第五十章 紅袍小將第二百七十章 秦、楚同盟攻伐中原諸侯第一百零三章 公孫衍歸國,張儀離魏第二百四十三章 秦質子公子稷第三百一十六章 想我靖郭君,竟會如此落魄第二百五十一章 第三條路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一百七十四章 遊大陵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兩百零五章 趙國鐵騎揚威中山國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戰開始第三百零三章 我這樣的人,豈能葬入王陵第一百六十四章 秦楚較量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子兵法之美人計第三十六章 遇刺第二百二十九章 趙國五使入諸侯第五十七章 合縱諸侯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陽血戰(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獻城求和第三百二十六章 扶持中山王尚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戰(中)第三百六十七章 寂寞沙丘冷(下)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一百三十三章 秦將嬴華突襲藺城第六章 賭國運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四十章 北疆告急第一百五十八章 姬職復燕國第五十九章 中山不滅,趙國不興第六章 賭國運第三百五十四 胡爲己用,趙主父乃第一人第三十七章 臨別寄語第八十九章 迎鳳殿第一百一十八章 三晉的噩耗第一百六十二章 韓倉繼位,秦王教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張儀欺楚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懂得珍惜英雄的國家第三百二十二章 孩兒願跟隨君父,征戰疆場第三百零七章 秦國的朝堂並不太平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二百六十三章 南有季,北有樂第三百三十五章 狗盜第一百二十二章 得蜀望楚,楚亡天下定第三十章 黑衣衛第三百二十二章 孩兒願跟隨君父,征戰疆場第三十七章 臨別寄語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三百五十九章 九原、雲中、雁門伐秦之策第二百七十章 秦、楚同盟攻伐中原諸侯第三百零九章 孟嘗君去秦爲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姬職復燕國第三百二十五章 馬踏靈壽,踏平中山第二百八十六章 垂沙之戰(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趙主父咸陽議天下(上)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五十一章 城下之盟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山國傾國之力伐燕第兩百零五章 趙國鐵騎揚威中山國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七十章 公孫衍離魏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世之君?禍亂之君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九十五章 成親大典(中)第一百一十九章 罪己詔(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南下爭雄,北上草原第三百五十八章 秦可滅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非趙君,豈有寡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太子章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