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

秦國出兵攻打韓國,韓國朝堂擁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以韓相公仲侈爲首,主張用一座城獻給秦國。然後,聯合秦國一同攻打楚國。

這種聲音是以韓相爲代表,公仲侈道:“韓國用一座城可以交好秦國,還可以聯合秦國攻打楚國。韓國丟失土地,可以從楚國找回來。”

另一種聲音則是以大司馬韓鵬、公孫衍爲主,主張聯楚抗擊秦國。

面對這兩種聲音,韓王康更偏向聯楚抗秦。韓王康始終認爲,秦國纔是韓國的敵人,纔是韓國的心腹之患。

韓王康得到楚國允諾出兵相助,信心大增,以公孫衍爲將領軍五萬前去抵抗秦國。秦王駟以嬴疾爲將,領軍八萬前去攻打韓國,秦韓雙方在韓國岸門相遇。

嬴疾見韓將是交手多次亦師亦友的公孫衍,驅車上前,呼道:“犀首,我們又見面了。”

公孫衍見了老朋友,雖不是很親切,但也不討厭,朗聲道:“嬴疾,我們又見面了。”

嬴疾道:“犀首,和你對戰,並非我意。但,王命不可違。”

公孫衍答道:“你我情分早已斬斷。如今各爲其主,戰場相見,不是你死就是亡。”

嬴疾問道:“犀首,我們曾身穿戰袍,血染疆場,並肩作戰,開疆拓土。爲何落得見了面就是敵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公孫衍也不知道,當初的袍澤之情,患難與共,現在卻是不是你亡,就是我死的敵人。這份袍澤之情,患難與共,是什麼開始變化的。是秦王選擇張儀的時候,還是他離秦歸魏的時候。是爲了什麼,他已記不清了。

公孫衍簡短感傷,說出了四個字道:“各爲其主。”

是啊!各爲其主,他們從亦師亦友,變成了敵人。但嬴疾還是敬仰公孫衍那爲國的顆赤城之心。

公孫衍道:“等會開戰,我會殺了你。”

嬴疾聞言,心中也不介意,爽快道:“犀首,呆會開戰,我死在你的手中。此生無憾。”

公孫衍也道:“我死在你的手中,也不會負我一世英明。”

“犀首,我有一個請求。”嬴疾拱手再拜,“我戰敗死在你的手中。請你讓這些將士歸國。”

“好,我答應你。”公孫衍也道:“嬴疾,我若戰死沙場,你也不要爲難韓國將士。”

嬴疾道:“君子一喏。”

公孫衍也道:“君子之喏。”

嬴疾站在戰車上,對着公孫衍躬身行了拜別之禮。公孫衍見狀,也躬身回禮。一陣大風拂過,兩軍陣地塵土飛揚。

公孫衍再次打破沉默,“嬴疾,呆會開戰,你可不要手下留情。”

嬴疾擡手道:“犀首,也請你不要對我手下留情。”

“好。”公孫衍向後招手,朗笑道:“拿酒來。”

韓軍士卒上前,斟滿一樽酒,躬身遞給公孫衍。公孫衍端起酒樽,面向嬴疾,揚聲道:“嬴疾,能否與我同飲。”

“理應如此。”嬴疾大喊道:“拿酒來。”

然而,秦軍陣地一片沉默。嬴疾醒悟過來,神色尷尬道:“秦法規定,對戰之前不能飲酒。犀首身爲秦國大良造,自然懂得。”

“可惜啊!看來我是沒有機會與你喝最後一樽酒了。”公孫衍話語之中透出傷感。

嬴疾讀懂他話語之中的意思,笑道:“犀首,能否讓人送一樽酒給我飲否。”

公孫衍對着韓卒道:“將酒給他送過去。”

韓卒不明白,但也依令行事。

“多謝。”嬴疾端起酒樽,面對公孫衍道:“犀首,我們有多久沒有一起喝酒了。”

公孫衍笑道:“記不清了。”

“犀首忘了。我可記得。”嬴疾目視着天邊地雲彩,回憶往昔道:“犀首離開秦國已經有十五年了。你我有十五年不曾在一起喝酒。能與犀首共同飲酒,暢談天下,是我最喜歡的事。”

公孫衍剋制心底泛起地情緒,擡手道:“請。”

秦將提醒道:“主將不可飲,小心酒中有毒。”

嬴疾置之不理,擡手道:“犀首,請。”

兩人一揚脖子,喝盡杯中之酒。公孫衍扔掉手中地酒樽,一抹脣角,喊道:“痛快。”

嬴疾也將酒樽摔在地上,呼道:“痛快。”

公孫衍問道:“此酒如何。”

“好酒。”嬴疾笑道:“可惜,不是秦酒。”

“秦酒也好,韓酒也罷。”公孫衍笑道:“和對的人共飲,縱使是白水,也是雨露瓊漿。”

“我還是懷戀秦酒,與你坐在咸陽喝的秦酒。”嬴疾長嘆道:“可惜,回不去了。”

公孫衍聲音低沉道:“嬴疾,你就不怕我在酒中下毒。”

“哈哈哈。”嬴疾笑道:“犀首乃堂堂君子,豈會做這些有辱名節之事。”

“你我敘舊到此結束。”公孫衍收起感傷,臉色僵硬,高舉右手,“三軍將士聽令,準備開戰。”

這一刻,終究還是來了。嬴疾也撫慰創傷,點了點頭,“大秦將士聽令,準備開戰。”

公孫衍脣角露出微笑,右手向前一揮,厲道:“開戰。”

韓軍將士涌向秦國陣地。

嬴疾拔出長劍向前一送,喝道:“開戰。”

秦、韓雙方交纏在一起,鐵甲撞擊聲、刀劍碰撞聲、車馬哀鳴聲、壯士慘叫聲,還有戰場上兩軍氣動山河的喊殺生聲,匯聚成多種旋律,天地之間爲之變色。

韓王康坐在新鄭宮,等待前線的狀況。秦、韓交戰,他也寢食難安。韓王得到前線送回的戰況。他見戰場局勢利秦,不利於韓。

韓王連忙派人前去楚國,催促楚王發兵相助。楚軍駐紮在邊境上,搖旗吶喊,大造聲勢,一點也沒有幫助韓國攻打秦國的意思。

韓王康得知楚人按兵不動,憤怒道:“楚人欺我。”

韓相見前線告急,怒道:“王上,我就說楚國不可信。”

韓王康咬緊牙,嚥下這口怒氣,沒有楚人援助,他也不服輸道:“韓鵬,你率領三萬大軍前去援助公孫衍。沒有楚國的援助,我們也要擊退秦國。”

韓鵬鬥志昂揚道:“喏。”

岸門一戰,秦國斬首萬餘。

嬴疾戰勝了公孫衍,也不乘勝追擊,深入韓境。秦、韓雙方,陷入僵持。

嬴華不解道:“主將,我們爲何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入韓國新鄭,滅了韓國。”

“韓國雖敗,但主力尚存。嬴華,你不要忘了。我們的對手是公孫衍。此戰,我們要步步爲營,切不可急功近利。”嬴疾沉默良久,又道:“嬴華,你忘了我們這次攻打韓國的目的嗎?”

“王上是要我們驅逐公孫衍。”嬴華不甘心道:“主將,這可是滅韓國大好機會。”

“韓地九百里,韓地之衆,束甲數十萬。豈能說滅就滅。”

嬴華冷哼一聲,也不接話。

嬴疾道:“韓國面對滅國之憂,也會全力抵抗。諸侯見秦國要滅韓國,也會出兵干涉。滅韓,談何容易。”

嬴華問道:“韓國被我們擊敗,士氣低落,這正是我們大好機會。你在擔心什麼。公孫衍有何懼。”

“韓國,牽扯到諸侯利益。牽一髮動全身。齊國吞併燕國,遭到諸侯聯合干涉,這就是前車之鑑。”嬴疾拍了拍嬴華的肩膀,語調柔和,“嬴華,楚國纔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我們全力攻韓,楚國突然發兵偷襲。我們不但滅不了韓國,還會被韓、楚兩國夾擊。”

此番較量,公孫衍雖明白,秦國的鋒芒,韓國是難以抵擋。但是秦國想要一戰滅韓,那也是癡人說夢。

公孫衍瞭解自己的對手是一個怎樣的人物。爲了降低韓國的損失,保存新軍有生力量,應對日後中原變局。公孫衍派人前往秦軍大營,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理有說嬴疾。

秦、韓兩國相爭,不過是螳螂捕蟬。楚國按兵不動,就是爲了成爲黃雀。

韓使來到秦國大賬,面見嬴疾道:“秦、韓兩國相伐,空耗國力,以免被楚國趁虛而入。”

公孫衍所想,也是嬴疾所擔憂之事。楚國按兵不動,就是爲了讓秦、韓兩國批個你死我活。嬴疾也給公孫衍出了一個難題...公孫衍不能留在韓國。

岸門一戰,韓國戰敗。公孫衍在韓國多年地努力,也付之東流。此刻,他已經心灰意冷,心中也萌發了歸隱之心。於是,答應了嬴疾地條件,離開韓國。

公孫衍乃堂堂君子,言出必行,行必果。既然,嬴疾要求他離開,方纔罷兵。爲了韓國,他只好選擇離開。公孫衍將指揮權利,交給韓鵬。

韓鵬問道:“犀首,你這是幹什麼。”

公孫衍道:“我若不走,秦、韓兩國還會有惡戰。”

“打就打。”韓鵬怒道:“韓國男兒,豈會怕了秦國。”

公孫衍扶着額頭,語調蒼涼,“我征戰三十幾年,已經累了。我不想打了。”

韓鵬聞言,心中一緊,驚道:“犀首,你是打算答應秦人的條件,要離開韓國。”

公孫衍點了點頭,算是迴應。

韓鵬挽留道:“犀首,你走之後,秦人來攻打我們怎麼辦。秦人說的話,不可信。”

“秦王、張儀之流,說話不足信。”公孫衍眸色明亮寧靜,又道:“嬴疾是大丈夫,說話是可信的。”

韓鵬和公孫衍相處有一段時日,深知他的才華,他出的計謀,無人能比。如今,公孫衍說出這番垂頭喪氣的話來,韓鵬聽了很難接受。

韓鵬問道:“犀首打算前往何處,秦國,還是趙國,亦或者是楚國。”

公孫衍搖了搖頭,眸色黯淡無光,以前那個無堅不摧,什麼困難都能咬牙渡過的那個人,再也看不見了。回想起自己一生仕途不暢,公孫衍真的是心累了。他再也沒有心思,縱橫諸侯列國。

“我曾仕秦,兩次仕魏,兩次仕韓。現在我累了,哪國也不想去。我只想歸隱山林,安度餘生。尋一個世外桃源,了我殘生。”

“犀首大才,歸隱山林,豈不可惜。”

“沒什麼可惜的。”公孫衍嘆道:“縱觀一生,我亦無悔。是時候離開這種戰火紛爭,刀光劍影地生活。我累了,也該享受一下人生。學一學先輩,退出江湖,寧靜心境。若是有可能,我會將一生征戰,寫部書,流傳後世。”

“犀首之作,韓鵬自會拜讀。”韓鵬問道:“犀首臨走前,能否告訴我。天下風雲,會有如何變動。”

“秦楚開戰,天下大亂。”公孫衍留下八個字,起身行了一禮,“大司馬告辭。”

公孫衍剛走,韓副將闖了進來,急色道:“大司馬,你怎能讓公孫衍走了。”

韓鵬問道:“犀首要走,誰也留不住。”

“犀首不願意留在韓國。我們也不能讓他離開。”韓副將舉起手,往脖子一劃,“犀首知道韓國太多秘密,我們不能讓他活着離開。”

“犀首,忠心爲國,乃堂堂大丈夫,我豈能對他下手。”韓鵬喝斥道:“你敢對他下手,我第一個不放過你。”

韓鵬走出賬外,對着公孫衍離去地背影,躬身行了一禮,“犀首,保重。”

公孫衍沒有停下腳步,向背後揮了揮手,吟唱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韓鵬目視着公孫衍落寞地背影,仰頭仰望着天空,嘆息道:“一怒諸侯懼,一安天下息。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

縱觀公孫衍一生是何其多姿多彩。

公孫衍出生魏國陰晉,求學鬼谷子,屬於縱橫一派。求學之後輾轉來到秦國。用軍功、才華,一步一步成爲秦國大良造。

公孫衍仕秦,盡心盡力爲秦國謀劃魏國。公孫衍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五萬。此役也讓他一戰成名,名聲大噪。

張儀來到秦國,深得秦王駟的喜愛。張儀利用秦王駟對他的寵愛,處處排擠公孫衍。公孫衍不得不離開秦國,回到千瘡百孔,國力大衰地母國…魏國。

公孫衍回到魏國,意圖以一己之力,匡扶魏國。魏惠王罌、魏相惠施也信任他、重用他。公孫衍根據魏國不利的現狀,首倡合縱,聯合齊將田盼,以五萬人攻打趙國,打敗了趙肅侯語。

秦國見公孫衍在魏國混得風生水起,張儀拉攏齊、楚攻魏,破了公孫衍合縱之策。

趙肅侯語甍,公孫衍獻計,以國書地形勢,試探趙國。以魏國爲主導,邀集齊、楚、秦、燕四國,以會葬之名,伺機伐趙。然,五國離心離德,再加上趙國態度強硬,五國滅趙以失敗告終。

五國圖趙不成,魏國也面臨被齊、楚、秦、趙、韓五國攻伐之危。

爲了打破不利局勢,公孫衍尊韓國爲王,交好齊、楚,建議魏惠王罌北上交好趙國。趙國也以禮對待魏惠王。韓、趙魏信宮相會,已是很多年前的事。魏惠王北行,也爲三晉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秦國試圖攪亂中原諸侯,以張儀之計,邀集齊、楚在齧桑會盟,均分天下。公孫衍爲破張儀之計,邀集韓、趙、魏、燕、中山國五國相王。

齊、秦、楚三國不願看到五國走在一起,出兵討伐。魏惠王不堪諸侯重壓,不得不選擇驅逐公孫衍,迎張儀爲相。

五國相王失敗,也是對公孫衍沉重地打擊。公孫衍心繫母國,離開魏國,來到了韓國,靜待時機。隨後,齊威王、魏惠王先後離世。

張儀爲魏相,借道韓、魏出兵齊國,以爭天下。齊國在桑丘打敗秦國。

魏王嗣登上王位,第一件事便是驅逐張儀,迎接公孫衍歸國。公孫衍再次回到魏國。秦國戰敗,公孫衍看準時機,以楚王熊槐爲合縱長,首次倡導楚、魏、趙、韓、燕五國合縱攻秦,兵發函谷。秦國面臨建國以來第一次最大的亡國之危。然,諸侯離心離德,五國攻秦陷入失敗。

秦國爲了復仇,出兵韓國。魏、趙兩國出兵相救,秦國與三晉大戰。齊國在觀澤偷襲三晉,擊敗魏、趙聯軍。秦國也發動攻勢,修魚一戰,斬首三晉8.2萬人。

函谷關敗退,其後觀澤敗於齊,修魚敗於秦。公孫衍無力在魏國立足,又來到韓國。

岸門一戰,秦國斬首韓國萬餘。公孫衍心灰意冷,決定退隱山林。

公孫衍乃一代風雲人物,縱橫諸侯列國,一生是何其壯哉,其聲勢足以傾動天下。一怒諸侯懼,一安天下歇,公孫衍豈非大丈夫哉。

公孫衍走了,並不是合縱大業的結束,這纔是開始。

第二十四章 辯論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何爲永恆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十七章 秦風第三百六十六章 寂寞沙丘冷(中)第二百八十一章 中山王姿亡齊第四十一章 戰與和第一百五十章 秦楚首戰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下將亂第三十二章 千里江山第三十三章 狩獵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四十一章 戰與和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世之君?禍亂之君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第三百六十章 先定北疆,再取咸陽第八十三章 韓後第三百五十五章 趙主父咸陽議天下(上)第三百零二章 楚太子質於齊第七十一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二百三十一章 三伐中山第一百八十三章 趙不弱胡,胡必弱趙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一百八十三章 趙不弱胡,胡必弱趙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上)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二百八十三章 中山國無罪,爲何攻我第三百三十一章 楚國男兒,寧可殺,不受辱第一百二十八章 秦滅巴蜀,姬平回國爭位第一百零三章 公孫衍歸國,張儀離魏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三伐中山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殺人第九十七章 大婚日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蕩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山埋忠骨 馬革裹屍還第二百三十一章 三伐中山第九章 揚國威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懂得珍惜英雄的國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燕國子之之亂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一百零二章 大秦銳士誰與爭鋒第二十四章 辯論第三十五章 白狐第六十四章 齊欲伐中山第三百四十七章 楚無傲骨,豈能亡秦雪恥第一百九十六章 秦王甍,天下亂第一百六十章 朝局第八十九章 迎鳳殿第一百三十九章 齊、中山破燕第三百六十章 先定北疆,再取咸陽第二百七十九章 杯羹亡國第兩百零一章 越王無疆第二百四十章 干涉秦國第一百八十三章 趙不弱胡,胡必弱趙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兩百零六章 司馬喜被罷相第二百二十章 井陘之戰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二百零二章 楚國爲何沒有朋友第七十六章 上黨郡第二百三十章 阻截楚國北上就拜託你們了第二章 魏國謀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有異象第三百五十章 爲大秦而戰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八十三章 韓後第一章 趙國殤第六十九章 張儀仕魏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兩百一十六章 騎射(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秦國殤第一百一十一章 楚國撤軍,三晉與秦開戰第八十二章 韓姬瑤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獻城求和第三百四十章 楚太子橫歸楚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爭之世,何來太平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七十四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上)第三百二十章 禪位避禍第七十章 公孫衍離魏第七十七章 區鼠會盟第十九章 齊人田不禮第兩百一十一章 胡服(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怒諸侯懼第一百六十七章 秦國殤第兩百零四章 初露鋒芒第三百二十三章 趙雍退位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殺人
第二十四章 辯論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何爲永恆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十七章 秦風第三百六十六章 寂寞沙丘冷(中)第二百八十一章 中山王姿亡齊第四十一章 戰與和第一百五十章 秦楚首戰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下將亂第三十二章 千里江山第三十三章 狩獵第三百六十五章 寂寞沙丘冷(上)第四十一章 戰與和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世之君?禍亂之君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第三百六十章 先定北疆,再取咸陽第八十三章 韓後第三百五十五章 趙主父咸陽議天下(上)第三百零二章 楚太子質於齊第七十一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二百三十一章 三伐中山第一百八十三章 趙不弱胡,胡必弱趙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一百八十三章 趙不弱胡,胡必弱趙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上)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個中山國的疆土第二百八十三章 中山國無罪,爲何攻我第三百三十一章 楚國男兒,寧可殺,不受辱第一百二十八章 秦滅巴蜀,姬平回國爭位第一百零三章 公孫衍歸國,張儀離魏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三伐中山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殺人第九十七章 大婚日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姬延和秦王蕩第九十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山埋忠骨 馬革裹屍還第二百三十一章 三伐中山第九章 揚國威第二百三十六章 不懂得珍惜英雄的國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燕國子之之亂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一百零二章 大秦銳士誰與爭鋒第二十四章 辯論第三十五章 白狐第六十四章 齊欲伐中山第三百四十七章 楚無傲骨,豈能亡秦雪恥第一百九十六章 秦王甍,天下亂第一百六十章 朝局第八十九章 迎鳳殿第一百三十九章 齊、中山破燕第三百六十章 先定北疆,再取咸陽第二百七十九章 杯羹亡國第兩百零一章 越王無疆第二百四十章 干涉秦國第一百八十三章 趙不弱胡,胡必弱趙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兩百零六章 司馬喜被罷相第二百二十章 井陘之戰第三百一十三章寡人干涉秦國,秦人能奈我何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二百零二章 楚國爲何沒有朋友第七十六章 上黨郡第二百三十章 阻截楚國北上就拜託你們了第二章 魏國謀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有異象第三百五十章 爲大秦而戰第四十五章 請戰第八十三章 韓後第一章 趙國殤第六十九章 張儀仕魏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兩百一十六章 騎射(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秦國殤第一百一十一章 楚國撤軍,三晉與秦開戰第八十二章 韓姬瑤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獻城求和第三百四十章 楚太子橫歸楚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爭之世,何來太平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七十四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上)第三百二十章 禪位避禍第七十章 公孫衍離魏第七十七章 區鼠會盟第十九章 齊人田不禮第兩百一十一章 胡服(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怒諸侯懼第一百六十七章 秦國殤第兩百零四章 初露鋒芒第三百二十三章 趙雍退位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