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二 長槍早已飢渴難耐

湖畔仙,原本是朱家開設在太湖邊的酒樓,地理位置優越,裝飾也是絕佳。

只是朱衝朱勔父子都淪爲階下囚,此樓當然落入了樑師成手中。

剛發了一筆橫財,樑師成心情正好,便邀請趙桓到此間飲宴。

此時蘇州掃蕩已經完成,災後恢復生產也已經上了正軌,閒下來的趙桓便欣然赴宴。

最主要的是,樑師成親近東宮的態度已經十分明瞭,趙桓當然不可能拒人於千里之外。

哪怕是皇帝,也要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

此時的東宮,遠遠未到無視樑師成的能量的時候。

樓中,兩人臨湖而坐。

果品蜜餞,肥鵝嫩雞,以及大名鼎鼎的太湖銀魚,鋪滿了桌子。

從宮中帶出來的御酒,自帶大廚手藝也足夠出色,還有舞女歌姬佐酒。

“春後銀魚霜後鱸,遠人曾到合思吳。欲圖江色不上筆,靜覓鳥聲深在薦。落日未昏聞市散,青天都淨見山孤。橋南水漲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歌聲曼妙,確是好享受。

趙桓擊節嘆道:“好一首吳江,雖道的初春景色,用在初秋也是恰當!”

樑師成笑道:“張公大才,一詩傳揚太湖美名,然不及東宮多矣。”

“大監過獎,且滿飲此杯!”趙桓舉杯道。

張先這首詩足夠出色,哪怕太子站在無數巨人的肩膀上,也找不到可以超越此詩的來。

因此,果斷岔開話題。

觥籌交錯間,王倫快速走來。

“殿下。”到了趙桓身後,王倫小聲說道。

“樑大監乃是自己人,有事但說無妨,無需遮遮掩掩。”趙桓道。

“多謝殿下擡愛。”樑師成舉杯自飲,表示感謝。

王倫道:“詹事傳信,湖州羅光在明教接應下棄官潛逃,如今下落不明。

臣着人覈查,發覺湖州上下潛逃者甚衆,盡爲明教接應。

其財產,也爲明教轉移藏匿於太湖之中。”

“此事確鑿?”趙桓問道。

“確鑿無疑。”王倫道:“當時詹事就在知州衙門對面樓上,親眼看到方天定進了知州衙門,片刻後羅光隨着一蒙面人離開。

其足夠謹慎,詹事派出追蹤者不敢接近,失去蹤跡。

隨後,方天定一干人等押解羅光積蓄離開。

經追查,財物盡皆入湖,具體藏於何處未知。”

“原打算水軍到了再行過去,卻不想被明教鑽了空子,說不得今日便過去了。”趙桓冷笑道。

“殿下且聽一勸。”樑師成道:“太湖之上多有水寇盤踞,水軍不至,不宜輕涉險境。

左右湖州有任愚主持大局,殿下遲緩幾日亦無妨礙。”

“大監放心,吾自快馬加鞭走陸路。”趙桓道:“湖州失序,愚任人手不足,又無專斷之權,吾不去,諸多不便。”

“只怕賊子沿途埋伏!”樑師成又道:“殿下麾下猛將不少,然賊將亦多,實在不可小覷。”

“無妨,吾自有應對之策。”

說着,趙桓摸了摸腳邊的長匣。

長槍早已飢渴難耐。

知道方臘厲害,火槍從來不離身。

只可惜,被射了一箭的方臘直接消失不見,一直未曾捕捉到蹤跡。

如此,火槍當然無用武之地。

若是此次方臘敢露面,定然留下他三五個大將,好替屍骨未寒的李成報仇。

“殿下即有定計,臣不多勸,只是小心。”樑師成情真意切道。

“大監寬心,吾自省得厲害。”趙桓應下,又道:“吾去湖州,常州蘇州事還要大監照應。”

“此乃臣之本分,殿下放心。”樑師成應下。

趙桓又道:“秀州陳禾來信,言其錢糧不足,大監當及時調撥過去。”

“秀州有的是鹽場,卻多爲大戶佔據,不若臣領兵去走一遭,想來收穫不比蘇州少多少。”樑師成笑道。

掃蕩蘇州,給他嚐到了巨大的甜頭,頗有些食髓知味的意思。

若非忌憚明教刺殺,他都有心自往湖州去,讓趙桓坐鎮蘇州的。

好在,和朱勔一架讓他知道了自己麾下都是些什麼貨色。

佔據地利防守尚可,出城浪戰,特別是方臘麾下有的是猛將,他去只是送人頭。

“臣有一策,或可置朱勔於死地。”樑師成突然說道。

“大監請說。”趙桓立刻打起精神來。

“羅光那廝爲朱勔一手提拔,如今卻投靠了方臘,豈非朱勔也有投賊嫌疑?”樑師成陰笑道。

趙桓思慮片刻,搖頭道:“不妥,莫說父皇,便是你我也不相信朱勔那廝會勾通賊寇,若是炮製證據,反易弄巧成拙,殊無必要。”

做官做得如此快活,實在是沒理由通賊。 wωω¤тt kan¤¢ O

朱勔又不是無產階級戰士,怎麼可能爲了天下大同而獻身?

因此,誣陷其通賊,實乃畫蛇添足。

“殿下所慮極是,然其本人不通賊,卻把衣甲兵杖賣於賊人,又如何說?”樑師成笑道。

“如此……”趙桓沉思片刻,道:“便有勞大監操持了。”

“殿下放心,點滴不漏,絕無瑕疵!”樑師成保證道。

蘇常湖三州兵甲庫全空,裝備軍械去向如何?

當然是被朱勔賣了。

買家何人?

方臘唄。

朱勔知道方臘身份,卻仍然照賣不誤,其只爲發財,全不顧趙氏江山,該不該死?

當然是該死的。

但是朱勔最終會不會死,還要看趙佶如何決斷。

趙桓能做的,便是把朱勔往黃泉路上推一把。

至於結果,看趙佶怎麼辦吧。

細節不需要商榷,全由樑師成操持,趙桓只是吃酒。

當然,因爲要去湖州,趙桓也不多飲。

待衆軍集結,趙桓辭別樑師成,上馬出發。

隨行大將楊再興、欒廷玉、周昂、張伯奮、梁紅玉,周雲清與扈成兩個留在蘇州,幫樑師成整頓剩餘禁軍並蘇州本地兵馬。

樑師成確實作惡不少,然而東宮需要他,能拉一把自然要拉一把的,實在是無可奈何。

隨行護衛六百五十,戰死的親衛從皇城司兵馬中挑選精銳補齊,仍然是五十。

皇城司營又從地方兵馬中補齊至五百,剩餘一百乃是欒廷玉練出的,戰力不錯,可堪一用。

沿途,到處可見挖溝修堤的百姓,都是郟僑組織僱傭的,按日給予工錢。

每日一百五十文,還管三頓飯,百姓都是踊躍積極參與其中。

那些因爲要打理自家田地不能前來掙錢的百姓也不用愁,官府提供無息貸款,可用於購買農具種子恢復生產。

最重要的是,沒了花石綱的酷逼,百姓負擔輕了許多。

因此,見到太子駕到,自發來拜的百姓絡繹不絕。

二百三十四 菜雞二百二十七 圖謀大理一百五十九 東宮文臣三百五十三 穩紮穩打三十五 東宮機構三百一十六 聯姻政策二百四十四 戰二百四十八五十三 勸你正氣二百八十七十二 殺人正紀一百六十一 征剿梁山決議通過四十四 王進和王倫二百二十五 招安議定一百六十一 征剿梁山決議通過一百零九 殺個人頭滾滾又如何?七 立威三百五十七 天子作民父母二十八 討個開門紅三百五十一 大理亂起一百一十四 水利專家一百七十六 危險二百零五 分化瓦解三百三十八 旗開得勝一百四十二 遼東緝私隊二百七十四 方亳有些慌無題二百五十五一百一十 清算八十七 好個娘子一百八十五 真正的目的二百八十三 龐秋霞二百二十六 不妨強硬些二百九十一 直上江寧二百四十八三百二十六 大朝會一百四十四 得手二百三十三 談判破裂二百七十 反擊十七 小事幾件三百一十一 甕中之鱉十九 朝會一百一十二 元佑餘黨三百零八 唏噓二百五十六 遮掩的殺機二百六十 監國第一事三百五十一 大理亂起二百三十四 菜雞二百五十五四十九 王詵壽宴二百六十七 改土歸流策七十八 冤家六十一 船沉啦三百二十一 犧牲三百二十八 洪武元年二百三十二 遼國的落幕二百零九 白日二百六十八 勸進二百一十五 皇太孫三百零七 太原三百零九 天意一百五十八 年底了一百零九 殺個人頭滾滾又如何?二百零四 方田均稅三百零五 土王的末日二百五十一 外城開一百八十三 來啊,互相傷害啊六十四 日食二百三十 實在太難了三百二十四 教門變革一百六十八 教訓人的意外收穫二百零二 種子一百八十二 遼使一百五十七 惡謀二百九十七一百九十六 趙楷死了二百一十六 高俅之死一百九十三 妥了一百零一 酣戰二百四十八五十九 金明池二百七十七 喜當爹四十八 產業和危機二百二十八 還是要做皇帝三百零七 太原一百六十八 教訓人的意外收穫二百零七 突發變故一百二十 瞬間成了暴發戶九十四 又救一女二百七十 反擊四十五 屬官品秩二百三十四 菜雞七十一 心情不好五十 武鬥二百零八 禁足八十四 巾幗一百二十 瞬間成了暴發戶三百零三 糜戰杭州四十七 慈父孝子
二百三十四 菜雞二百二十七 圖謀大理一百五十九 東宮文臣三百五十三 穩紮穩打三十五 東宮機構三百一十六 聯姻政策二百四十四 戰二百四十八五十三 勸你正氣二百八十七十二 殺人正紀一百六十一 征剿梁山決議通過四十四 王進和王倫二百二十五 招安議定一百六十一 征剿梁山決議通過一百零九 殺個人頭滾滾又如何?七 立威三百五十七 天子作民父母二十八 討個開門紅三百五十一 大理亂起一百一十四 水利專家一百七十六 危險二百零五 分化瓦解三百三十八 旗開得勝一百四十二 遼東緝私隊二百七十四 方亳有些慌無題二百五十五一百一十 清算八十七 好個娘子一百八十五 真正的目的二百八十三 龐秋霞二百二十六 不妨強硬些二百九十一 直上江寧二百四十八三百二十六 大朝會一百四十四 得手二百三十三 談判破裂二百七十 反擊十七 小事幾件三百一十一 甕中之鱉十九 朝會一百一十二 元佑餘黨三百零八 唏噓二百五十六 遮掩的殺機二百六十 監國第一事三百五十一 大理亂起二百三十四 菜雞二百五十五四十九 王詵壽宴二百六十七 改土歸流策七十八 冤家六十一 船沉啦三百二十一 犧牲三百二十八 洪武元年二百三十二 遼國的落幕二百零九 白日二百六十八 勸進二百一十五 皇太孫三百零七 太原三百零九 天意一百五十八 年底了一百零九 殺個人頭滾滾又如何?二百零四 方田均稅三百零五 土王的末日二百五十一 外城開一百八十三 來啊,互相傷害啊六十四 日食二百三十 實在太難了三百二十四 教門變革一百六十八 教訓人的意外收穫二百零二 種子一百八十二 遼使一百五十七 惡謀二百九十七一百九十六 趙楷死了二百一十六 高俅之死一百九十三 妥了一百零一 酣戰二百四十八五十九 金明池二百七十七 喜當爹四十八 產業和危機二百二十八 還是要做皇帝三百零七 太原一百六十八 教訓人的意外收穫二百零七 突發變故一百二十 瞬間成了暴發戶九十四 又救一女二百七十 反擊四十五 屬官品秩二百三十四 菜雞七十一 心情不好五十 武鬥二百零八 禁足八十四 巾幗一百二十 瞬間成了暴發戶三百零三 糜戰杭州四十七 慈父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