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江西變局

張浚和李恆在贛州對峙,野戰李恆打不過張浚,攻城,張浚死不起那個人。一來二去拖了一年多。

張浚部下很多是黑龍寨的老莊客,當初在黑龍寨受過類似特種部隊的訓練,張浚就和李恆打起了特種戰,把部隊以連爲建制派遣到贛州周邊,襲擊李恆出城搶糧的部隊。

史載:大軍入江西,江西之民“多遁入山野”李恆要搶糧也不容易。只能把大軍散開派百人規模的小股部隊四處搜掠。

元軍的組織是萬人隊、千人隊、百人隊這樣的十進制。黑龍寨就是後世解放軍的班排連營三三制,比起組織度來,黑龍寨一邊比元軍高得多。

千人規模的交戰,黑龍寨動用火炮,穩穩佔據上風;百人規模的交戰,黑龍寨用火槍打元軍的弓箭,是完虐。

馬匹喜寒怕熱,自元軍南下,馬匹死亡很多,到如今,元軍只有偵查和通訊用騎兵,打仗都是用步兵了。

再說,江西地形多山,不利於騎兵大規模行動。李恆在贛州,不時派兵出城搶糧,被張浚的特種部隊襲擊,接連不斷遭受損失。

話說,張浚部下有犧牲的,可以招募新兵補充,交戰連年,張浚的兵不但不減少,越打越多還在增加;李恆遠道而來,死一個就少一個,消耗不起。

長此以往,李恆玩不起,就領主力元軍退到南康軍,留下張榮實呂師夔守贛州。

這期間,天下形勢又生變化。

一是蒙元內亂。南宋投降那一年(1276年),宗王昔裡吉(蒙哥之子)、玉木忽兒等自阿力麻裡舉兵叛亂,東犯和林,弘吉剌部只兒湍等起而響應,漠南北震動。1277年,忽必烈命伯顏率軍平亂。一些南下平宋的蒙古軍也大部分被調回北方,留在南方的元軍基本上是以蒙古漢軍爲主,只留下少量蒙古軍監視。

當初去敵營談判被伯顏囚禁的文天祥,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逃跑了。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儘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

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建,在途中文天祥聞益王趙?未立,乃上表勸進,以觀文殿學士、侍讀召至福州,拜右丞相。

當時,張世傑任南宋行朝“籤樞密院事”,軍權在手,大權獨攬,剛愎自專。

文天祥對張世傑**朝政極爲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內中詳情不得而知。

究其原因,文天祥是個激進派,認爲民心可用,主張利用江西福建百姓的抗元熱情廣招民兵發動反攻收復失地;張世傑是逃跑主義,認爲敵強我弱,打不過人家,一心想跑;陳宜中認爲如今小朝廷要錢沒有,要兵也沒有,單靠南宋小朝廷的力量不足以單獨對抗蒙元,又不甘心放棄大好河山,首鼠兩端。

於是文天祥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

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準備反攻。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

《宋史*文天祥傳》:“遣參謀趙時賞、諮議趙孟?將一軍取寧都,參贊吳浚將一軍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皆自江西起兵來會。鄒馮以招諭副使聚兵寧都,大元兵攻之,馮兵敗,同起事者劉欽、鞠華叔、顏斯立、顏起巖皆死。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復永豐縣,已而兵敗被執,死於獄。”

《元史*李恆傳》:宋丞相陳宜中及其大將張世傑立益王?於閩中,郡縣豪傑爭起兵應之。恆遣將破吳浚兵於南豐。世傑遣都統張文虎與浚合兵十萬,期必復建昌。恆復遣將敗之兜港。浚走從文天祥於瑞金,又破之,天祥走汀州。

文天祥分兵攻取贛南各州縣,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

張浚駐兵萬安,密切關注各路民兵和元軍交戰的戰局,有心去投奔文天祥一起抗元,可是他的冒充“大宋江南遊擊招討使”的身份,見不得文天祥這個正牌的大宋右丞相。

古人最重“大義名分”,自己這個自封的“大宋江南遊擊招討使”的身份干犯天條。

萬一文天祥一個不高興,把自己這個“假李逵”喀嚓了,自己豈不是冤枉。眼下文天祥兵鋒正盛,風光無限,張浚現在的兵力不過兩三萬,其中火槍兵不過一萬,大義名分自己沒有,實力也不一定被人家看重;沒有必要去和文天祥合兵。還是看看形勢的發展再說。

在真實的歷史上,這一年:“秋,伯顏在和林城北韓兒洹水上大破昔裡吉軍。八月,元李恆攻文天祥於興國(今屬江西),文部潰於空坑。”

蒙元解決了自己在北方的麻煩,就能騰出手來派蒙古軍南下“平亂”了,於是,抗元形勢急劇惡化。

文天祥所統率的民兵沒有受到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也沒有戰爭經驗,裝備也差,打仗全靠一股熱血,一出一猛,一旦陷入苦戰,很容易潰散,根本不是身經百戰的蒙古軍的對手。

在真實的歷史上,元軍佔領臨安後,各地人民的抗元鬥爭此起彼伏。

宋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張德興、劉源起兵抗元,蘄州人傅高舉兵響應。義軍用景炎年號,以司空山作爲據點,克復了黃州、壽昌軍。

一時間,大江南北諸城多乘勢響應,義軍聲勢大盛。夏,元湖北宣慰使鄭鼎領兵征討張德興。兩軍戰於樊口(今湖北鄂州境),鄭鼎敗死。義軍乘勝逼近陽邏堡,鄂州(今湖北武昌)大震。

宋景炎二年七月,張世傑組織兵力圍攻原閩廣招撫使蒲壽庚於泉州,陳吊眼與許夫人領各寨畲軍參與配合。

次年十一月,黃華聚集鹽夫,聯絡建寧(今福建建甌)、括蒼山(今浙江麗水東南)等地羣衆起兵抗元,許夫人以兵響應。

殘宋勢力覆亡後,畲族人民仍堅持抗元鬥爭。至元十七年(1280)八月,陳吊眼與叔父陳桂龍又起兵漳州,據有山洞山寨八十餘處,固險以守,建號“昌泰”,聲勢浩大。至元十九年(1282),才被鎮壓。陳吊眼被斬首漳州。

。至元十四年(1277)四月,汀州(今福建長汀)人黃廣德舉兵反元,自刻都元帥印,稱天下都大元帥。又自立爲天從廣德皇帝,下設銅將軍、鐵將軍。起義很快被元軍鎮壓。

文天祥失敗後,他的部屬仍在堅持抗戰。其中李梓發堅守與南雄一嶺之隔的南安,在江西全省淪陷之下,猶竭力苦撐,自景炎元年十月至祥興元年三月,長達四年多,元丞相塔出率萬餘大軍百計攻之不下,死者數千,最後才城陷被屠。

就是這個時候,李恆和張榮實、呂師夔領兵離開江西南下廣東了:

“有旨令與右丞阿里罕、左丞董文炳合兵追益王。衆議所向,皆謂宜趨福建,恆曰:“不可。若諸軍俱在福建,彼必竄廣東,則梅嶺、江西非我有矣,宜從廣東夾攻之。”衆以爲然。兵至梅嶺,果與宋兵遇,出其不意敗之,乃遁走?州。十四年,拜參知政事,行省江西。”

李恆領兵離開江西南下廣東,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也南下福建追擊文天祥去了,張浚冷手撿到個熱煎堆,發兵贛州,輕輕鬆鬆就佔領了江西全境。

文天祥殘留在江西的民兵還有不少,張浚低調收編過來。擴充實力。不聲不響悶頭髮展。

張浚悶聲發財,蔡統威也不閒着,出兵紹興佔領兩浙東路紹興、慶元府、瑞安府三府及婺、臺、處、衢四州。高臨兵跟進,把浙西路、江南東路全部收入囊中。

到此爲止,南宋版圖,除了福建兩廣以外盡數被黑龍寨掌握,忽必烈剛剛平定內亂,無力發兵南下逆轉形勢,只能眼睜睜看着到嘴的肥肉又飛走了。

李正石在黑龍寨主基地,聽說李恆南下,急忙召集在黑龍寨主基地的穿越者開會商量派誰去迎擊李恆。

選來選去,程逆風和李修德都要去,只能是兩個人各帶兵一萬出兵粵北雄州、韶州,迎擊李恆。

黑龍寨主基地興寧到雄州、韶州有兩條路,水路、旱路。

旱路從廣東北部的崇山峻嶺翻山越嶺到南雄有千里之遙;水路要從寧江入梅江韓江經海路入珠江再經由北江、曲江,朔湞水入南雄,急流險灘無數,艱險難行。

最後,程逆風選了走旱路;李修德選了走水路。

南雄是溝通江西和嶺南的大庾道的南口。

大庾道自古就是入粵要道:趙佗入粵,即由此道下湞水;漢武年間南越相呂嘉反,“樓船將軍楊僕出豫章,下湞水”;晉末盧循、徐道覆發“始興溪子”出南康下江淮,還有陳霸先北伐侯景,他們走的都是這條道。

但,直到唐張九齡開鑿新道之前,這條走小梅關的路仍十分崎嶇:“初嶺南渡路,人苦極峻……故以載則曾不容軌,以運則負之以背”,因之被視爲畏途。中原人入粵,多走靈渠入西江直入粵中,或者由湖南宜章走瀧口,下樂昌,由武水入北江,或者走桂陽,下洗水,入北江。

到六朝期間,甚至冒生命危險走海路。因此,早期廣東的開發,粵西早於粵北、粵中,後來張九齡在大梅關開鑿新道,一下子就改變了這個面貌。

“相其山谷之直,革其阪險之故……則已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轉輸以之化勞,高深爲之失險”。大庾道開鑿之後,走長江水系至南康上岸,走九十里陸路,便可下湞水,正如餘靖所言“馬背九十里,坐而致萬里”成爲南北交通最便捷的途徑,“今天子都大梁,淳江淮而得大庾,故湞水最便”,“梅嶺道九十里爲馬口之役,餘皆籬工楫之勞,全家坐而致萬里。故之嶠南雖三道,下湞水者十七八焉。”

這條道路的開通,於嶺南的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明代丘睿說:“茲路闢開,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關,中原之聲教日近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直到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還說:“梅嶺自張文獻開鑿,山川之氣乃疏通,與中州清淑相接,蕩然坦途,北上者比皆由之矣。”由此可見,大庾道自張九齡開鑿後,一直到清代,都是溝通南北的最重要的通道。

如果能搶在李恆到攻克南雄之前搶先趕到南雄,堵住大庾道。就能拒李恆與嶺南之外,保住嶺南。

第98章 封王第82章 焦山解圍第60章 韓小六的遭遇(一)第37章 高爐鍊鐵第46章 風帆戰艦第69章 司天道的婚事一第70章 司天道的婚事二第18章 問題解決第21章 籌建水庫第46章 風帆戰艦第15章 那一夜第97章 拯救文丞相第9章 ,發生意外了第16章 溝通第44章 暴人暴兵暴糧食第58章 蒙古人的追擊第83章 佈局第73章 得勝第7章 離開深圳去旅遊第37章 高爐鍊鐵第31章 事情沒完第16章 溝通第64章 兵取膠州灣第63章 劉島基地第99章 崖山以後中華依舊第40章 手榴彈第8章 咱回家了第1章 讓人尷尬的蟲洞第34章 情報網絡第30章 焦化廠第33章 食鹽精製第83章 佈局第83章 佈局第52章 泉州一夜第96章 兵進潮州第8章 咱回家了第15章 那一夜第6章 爲什麼富人也麻煩不斷第42章 燧發火槍第17章 約會第21章 籌建水庫第57章 炮打大都城第44章 暴人暴兵暴糧食第20章 開始種田第5章 學習與物資採購第86章 許浦水戰第82章 焦山解圍第64章 兵取膠州灣第7章 離開深圳去旅遊第11章 襄陽危機第49章 泉州蒲家二第9章 ,發生意外了第92章 江西變局完本宣示第9章 ,發生意外了第68章 進駐臨高第24章 襄陽血戰第81章 焦山攪局第93章 韶州基地第32章 掃蕩鹽場第79章 收復荊湖第50章 大宋泉州第30章 焦化廠完本宣示第14章 命名黑龍寨第61章 韓小六的遭遇(二)第32章 掃蕩鹽場第98章 封王第84章 大宋危急第34章 情報網絡完本宣示第68章 進駐臨高第62章 最後禮物第89章 獨鬆關大捷第13章 野豬皮你會剝嗎第31章 事情沒完第66章 開發臺灣島第2章 里正大爺孫二伯第17章 約會第27章 善後工作第27章 善後工作第38章 鍊鋼和連鑄第59章 忽必烈親征第64章 兵取膠州灣第71章 司天道的婚事三第9章 ,發生意外了第8章 咱回家了第91章 對峙第81章 焦山攪局第56章 佔領通州第16章 溝通第3章 咱是宋瓷倒爺第39章 兩種新產品第36章 修路開礦第59章 忽必烈親征第87章 驚聞噩耗第99章 崖山以後中華依舊第81章 焦山攪局第53章 海上航行第54章 旗開得勝
第98章 封王第82章 焦山解圍第60章 韓小六的遭遇(一)第37章 高爐鍊鐵第46章 風帆戰艦第69章 司天道的婚事一第70章 司天道的婚事二第18章 問題解決第21章 籌建水庫第46章 風帆戰艦第15章 那一夜第97章 拯救文丞相第9章 ,發生意外了第16章 溝通第44章 暴人暴兵暴糧食第58章 蒙古人的追擊第83章 佈局第73章 得勝第7章 離開深圳去旅遊第37章 高爐鍊鐵第31章 事情沒完第16章 溝通第64章 兵取膠州灣第63章 劉島基地第99章 崖山以後中華依舊第40章 手榴彈第8章 咱回家了第1章 讓人尷尬的蟲洞第34章 情報網絡第30章 焦化廠第33章 食鹽精製第83章 佈局第83章 佈局第52章 泉州一夜第96章 兵進潮州第8章 咱回家了第15章 那一夜第6章 爲什麼富人也麻煩不斷第42章 燧發火槍第17章 約會第21章 籌建水庫第57章 炮打大都城第44章 暴人暴兵暴糧食第20章 開始種田第5章 學習與物資採購第86章 許浦水戰第82章 焦山解圍第64章 兵取膠州灣第7章 離開深圳去旅遊第11章 襄陽危機第49章 泉州蒲家二第9章 ,發生意外了第92章 江西變局完本宣示第9章 ,發生意外了第68章 進駐臨高第24章 襄陽血戰第81章 焦山攪局第93章 韶州基地第32章 掃蕩鹽場第79章 收復荊湖第50章 大宋泉州第30章 焦化廠完本宣示第14章 命名黑龍寨第61章 韓小六的遭遇(二)第32章 掃蕩鹽場第98章 封王第84章 大宋危急第34章 情報網絡完本宣示第68章 進駐臨高第62章 最後禮物第89章 獨鬆關大捷第13章 野豬皮你會剝嗎第31章 事情沒完第66章 開發臺灣島第2章 里正大爺孫二伯第17章 約會第27章 善後工作第27章 善後工作第38章 鍊鋼和連鑄第59章 忽必烈親征第64章 兵取膠州灣第71章 司天道的婚事三第9章 ,發生意外了第8章 咱回家了第91章 對峙第81章 焦山攪局第56章 佔領通州第16章 溝通第3章 咱是宋瓷倒爺第39章 兩種新產品第36章 修路開礦第59章 忽必烈親征第87章 驚聞噩耗第99章 崖山以後中華依舊第81章 焦山攪局第53章 海上航行第54章 旗開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