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泉州蒲家真是一夠豪富啊!“李修德許佛都很驚訝。
司天道嘿嘿一樂。“泉州蒲家是個暴發戶.";
“蒲壽庚是來自阿拉伯的番商後代,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土生番客”。據說其祖先原來由占城徙居廣州,以經營香料起家,成爲廣州港總攬中外貿易的番商首領。蒲壽庚之父蒲開宗有兩子———蒲壽宬和蒲壽庚。壽開宗自小習儒,性喜清高,“厭銅臭而慕瓢飲”,不是經商的人,倒一心想讀書當官,讀書入仕的路走不通,家道中落以後只好自廣州移居泉州。”
“蒲開宗次子壽庚“少豪俠無賴”,就是說喜歡混黑社會,熟識海道風濤,與海外番商多有交往,又善經營,由他承繼祖業後,事業日興,“善賈往來海上,致產鉅萬,家僮數千”,成爲泉州港海商的首領。就是說混大發了。”
“泉州城南一帶,東至塗門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塗山街,周圍約三百畝,均爲蒲壽庚府邸。內有花園、棋盤園、書軒、講武場、廚房、祠堂等。人稱“半城蒲”
“宋元時代,弈棋風盛,蒲壽庚爲娛賓客,在花園北面闢一棋盤園,以三十二名美女爲棋子,分別手摯黑紅棋子名牌,各就各位,聽候弈棋者號令進退,其遺址後世稱棋盤園。義全宮附近有一小巷稱三十二間巷,爲三十二名充當棋子的女子夜宿之處,閣樓,一人一房。”
“簡直就是後世賴某人的紅樓了。”許佛很嚮往。
“蒲壽庚與其兄蒲壽宬在東海法石還建有一座“海雲樓”,“以望海舶”,就是說瞭望臺。樓下建有“一碧萬頃亭”。在法石附近的雲麓村建有華麗的大別墅和花園,引種各種蕃花,如素馨花,一直流傳到後世現代。法石附近有烏墨山澳,據說是蒲壽庚兄弟專用的船澳。”
“蒲壽庚的家族是伊斯蘭教信徒,據說泉州城最大的清真寺就是蒲家出資建造的,這樣看來,蒲家還有可能是泉州城穆斯林的領袖。”
“這個泉州蒲家在大宋經營海貿發家,應該感激維護大宋纔是啊。”李修德說。
“世界上很少有感恩這個東西。商人重利,更何況是外國商人,大宋能支持得住,讓他們依靠大宋能發家致富的時候,他們不會鬧事,一旦大宋不行了,甚至有可能給他們帶來災難,特別是他們又找到了新的依靠的的時候,他們就毫不客氣和大宋翻臉了。”
“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就是那個宋端宗的行朝剛剛成立的那年,元兵由浙江入福建。爲避元軍,並冀得蒲壽宬、蒲壽庚兄弟之助,南宋大臣陳宜中、少保張世傑率舟師十萬,奉宋端宗趙昰及衛王趙昺、楊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輦村,“欲作都泉州”。”
“就是說這個大宋流亡政府,打算在泉州安定下來,再圖恢復。”
“這個時候,蒲家兄弟就和大宋直接翻臉了。史料記載:“宋幼主過泉州,宋宗室欲應之,守郡者蒲壽庚閉門不納。”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還有的史料記載:“(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泉州素多宗子,聞張少保至,宗子糾集萬餘人出迎王師。叛臣蒲受畊閉城三日,盡殺南外宗子數萬人。””
“究竟殺了多少人,沒辦法統計確認,反正這個蒲壽庚是在大宋危難之際下手,搞了個大屠殺,給了大宋致命一擊。”
“蒲壽庚對蒙元的貢獻還不止是這個。”司天道停頓了一下繼續說。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南宋的張世傑從潮州回師泉州,“欲得蒲壽庚而甘心”,與義軍陳吊眼、畲族許夫人等協力討蒲壽庚,聲勢浩大。這是一場關係到蒲氏及其家族命運的生死決戰,但當時元軍主力不在泉州,守城兵力單薄,城內又有宋朝遺民內應,形勢對蒲壽庚極其不利。蒲壽庚一方面派遣孫勝夫詣杭州求援兵,一方面與尤永賢、王與、金泳等部將“協謀拒守”,“晨夜血戰”。”
“十月,張世傑圍泉州城70多天(首尾3個月)後,因元·元帥唆都等來援,被迫解泉州圍南撤,復返廣東。這場保衛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殘宋的士氣和力量,基本上消除了宋元在閩南地區反覆拉鋸的局面,鞏固了元朝在福建的統治。”
“蒙元對蒲壽庚和他的家族很是賞識重視。”
“歷史上,至元十四年,元朝於泉州設市舶司。四月,董文炳謁見元世祖時說:“壽庚素主市舶,謂宜重其事權,使爲我捍海寇,指南宋殘餘勢力,誘諸蠻臣服。”這正是元朝統治者重用蒲壽庚之用意。”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蒲壽庚任鎮國上將軍、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後因張世傑回師圍城,沒有赴任”。
“元至元十五年三月,蒲壽庚任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八月,蒲壽庚任福建行省中書左丞,“鎮撫瀕海諸郡””。這個蒲壽庚投靠蒙元以後官運亨通。
“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南宋祥興二年,二月,蒲壽庚的舟師奉旨配合元軍主力進擊廣東,“會追二王”,張世傑戰敗於崖山,幼主端宗赴海死,宋亡。”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蒲壽庚任江淮等處行省中書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元廷念着蒲壽庚的好處,論功行賞,繼續給他加官進爵。”
“蒲壽庚於宋元轉變之際,顯赫一時,其子孫在元朝,亦頗得志。蒲壽庚三子:師文、師斯、均文。蒲師文於至元十八年嘗兼任提舉福建道市舶,且以功襲職,官爲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師斯子崇謨,官至行省平章政事。”已經是雞犬升天了。
“蒲壽庚的降元,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地方精英集團在支持他。他們對當地的政治和防務,都有很大的左右力量,如世居泉州、三代武衛左翼軍統領夏璟,有調遣泉州軍隊之權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永春縣達魯花赤的林純子,“以全城功歸諸故家”的顏伯錄,蒲壽庚的黨羽孫勝夫、尤永賢、王與、金泳等。”
“蒲壽庚的支持者除了泉州當地的一部分漢族上層社會還包括當時在泉州的龐大富裕的僑民社會。”
“南宋以來,在朝廷特許優惠政策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外商遠渡重洋來到刺桐,他們或定居或暫居,雜處民間,數以萬計。城南一帶更是阿拉伯僑民的天下,其中不乏巨賈富商。大食商人蒲羅辛因載乳香來泉“抽解”價值30萬貫而被朝廷授予“承信郎”的榮譽官銜,北宋末以來,泉州設有“番學”,讓外商子弟在中國接受教育。”
“而外商也樂捐當地修城建橋等公共事業。宋時,刺桐城外東南隅闢有“掩胡賈之遺骸”的公墓區。宋代刺桐就有專門爲穆斯林生產墓葬品的工場。南宋時期刺桐的僑民社會不僅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而且是個較高文化層次的僑民社會。”
“大宋對漢人士大夫的優容和對外商僑民的優待,並沒有贏得這些人的感恩和忠誠,臨難之際,在宋元之間,這些大宋本土的精英和外國友好人士最終還是倒向了蒙元站到了大宋的對立面。”
“拋開道德不論,表面上看蒲壽庚降元維護了自己家族和泉州穆斯林的利益,短期內也似乎如此,但隨後蒲氏家族和泉州穆斯林卻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元代泉州港在元軍佔領泉州的第二年就開港,進而達到極盛,這有蒲壽庚的一份功勞。宋亡後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裡記載泉州市舶司的稅率是十抽一,大宋的稅率是三十抽一,大量的財富流入了忽必烈的腰包。泉州海商的利益在蒲壽庚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受損了。蒲氏家族投靠蒙元,終蒲壽庚一世蒲家維持了榮華富貴的局面,但是也好景不長。”
“數十年後,蒲氏後人與元庭爭利,蒲壽庚之婿,僑居泉州的鉅商佛蓮死後,元廷以其無裔爲由,奪其龐大的財產,這引起蒲氏的強烈不滿。這樣,使蒲壽庚家族與元廷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到元末終於決裂了,由於元朝廷怕蒲家的勢力龐大,慢慢地削弱其實力。最終蒲壽庚家族遭到元廷的鎮壓。”
“元庭派兵攻入泉州,使泉州的穆斯林與伊斯蘭教遭到了嚴重破壞,“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閉門行誅三日”;事後即“發蒲賊(蒲壽庚)諸冢,得諸寶貨無計。”
“壽庚長子師文性殘忍,殺宋宗子皆決其手。壙中寶物尤多,壙志瑪瑙石爲之”;“凡蒲屍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胾於豬槽中,報在宋行弒逆也”。”
“蒲氏家族信伊斯蘭教,故墓葬“裸體,面西方”,穆斯林忌豬,砍其身於豬槽中是最大的侮辱。仇恨至挖墓刑屍,那必非常殘暴地屠殺蒲氏族人,得及時外躲或剛好在外者,才能倖免於難。穆斯林資財、住宅、禮拜寺等大半毀於燒殺和劫掠之中。這就是泉州城。”
雖然司天道百般勸說,許佛和李修德幾個還是一心想進泉州城看看熱鬧,最後甘道夫醫生知道了這件事,也要求艦隊在泉州駐泊時上岸進泉州城去觀光一番。司天道沒辦法,只好答應在艦隊補給工作完成以後領着哥幾個去泉州城這個大宋的世界航運中心開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