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老相公故作閒散狀大居士騎驢隴上游

房喬捋着鬍鬚說:“你算是找對人了,我如今卸下了所有的公職,掙下的家業足以安度晚年,至於兒孫自己的福報,需要他們自己去種。”我搓着手說:“我們能聊一點什麼呢?”房喬說:“你一路上辛苦了,先不要着急,我安排你去休息,明天一早我們騎驢去遊東山。”於是家丁把我帶了出去,我被帶到一個收拾了非常乾淨的房間,因爲實在是太累了,所以倒頭就睡。等到醒來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了,那個時候真是舒坦極了,感覺自己每一個關節都好像鬆開了一樣。目光鎖定在屋頂,心裡卻空空如也。那個時候我又想起了佛門當中一個重要的詞叫做觀想,當時我全部的注意力都鎖定在屋頂上。內心一片寂靜,所有的需求都化作懸浮在空氣中的灰塵。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沒過一會兒家丁來叫我。過來簡單的吃了一點東西就跟房喬來到門口那裡,早已經有家丁牽着兩匹驢在等着我們了。

我們翻身上驢一路東去,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東山腳下。房喬指着東山說:“在日出之前,我們務必要爬上東山,那樣我們就可以在山上看日出了。”我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房喬說:“登高山而俯看天下,固然可以讓人壯志滿懷,但對於我這種已經功成名就的人而言,這樣的寓意沒有什麼意思,我之所以爬上東山,只是爲了在東山之上看日出。”我說:“房相公爲什麼喜歡在山上看日出呢?”房喬說:“太陽一出一落就是一天,周而復始,永不停歇,不知不覺間人就已經老了,時間變化,滄海桑田,都在這一出一落之間。在山上看日出可以讓人心胸開闊,孔子曾經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我說:“那我們趕緊走吧!再拖延一會兒太陽就出來了。”於是我們從驢上下來,牽着驢一點點往上走。不知不覺來到山頂,看到太陽即將浮出地平線,我激動的說:“房相公,太陽要出來了。”

房喬說:“太陽落了還可以再出來,人若是老了,就不能再年輕。”他的語氣顯得有些傷感,我說:“房先生位居宰輔又能平安地退下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福分,很多人爲己而立,就已經化作一堆荒冢。每次我看到那些雜草叢生的墳,我就會反問自己,你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事實上埋在墳裡的人很多都比我更有德行和才幹,我能平安的活到現在,實在是僥倖。”房喬說:“小小年紀看問題如此透徹,不知道是福是禍。”我說:“房相公爲什麼要這麼說呢?”房喬說:“一個人在年老之後,不該有那麼強的進取心,這是因爲他的各方面的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再有那麼強的進取心了。而年輕人不一樣,有無限的可能,沒有一點進取心,形同拒絕更好的自己,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怎麼可以如此的看輕自己呢?”我拱手說:“多謝房相公賜教。”房喬擺了擺手說:“賜教兩個字不敢當,我這個人不擅長教導別人,我連兒子都教不好。”

我說:“我曾經目睹過令郎的風采,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爲什麼房相公對他們不滿意呢?”房喬說:“其實也談不上對他們不滿意,只是我這個做父親的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我說:“房相公掙下了這樣的一份家業,怎麼能說沒有盡到作爲父親的本分呢?”房喬說:“留下名爵和厚祿,不如讓他們擁有好的品行。”我說:“他們的舉止都符合禮節,沒有什麼不妥。”房喬說:“老子曾經說過,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用禮裝飾過之後都是一個樣子,所以人不能通過禮來分辨善惡,而是要看這個人的本質。”我說:“孔子曾經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起初人與人之間沒有那麼大的不同,是因爲後來所生活的環境所受的教養不同,才長成了不同的樣子。”

房喬說:“你說的沒有錯,普天之下,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成爲受人尊重的人呢?可他們的行爲千差萬別,可見在人成長的過程當中,存在一些人力所無法左右的因素。”我點點頭說:“房先生說的對。”房喬突然擺了擺手說:“我怎麼說起這個了?我們來到東山之上就是爲了忘記煩惱。”望着遠處的太陽,感覺到內心裡充滿了熱量。我說:“房相公今後有什麼打算?”房喬說:“是簡單的膳食,每天遊東山,享受太平世界。”我說:“最近我聽到一些說法,皇后病重,魏夫子也患上了眼疾,房相公又選擇了隱退,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破船又遇打頭風。貞觀朝要走下坡路了,現在上傳長孫無忌要接替你,這件事一旦做實,不知道對朝局會有什麼影響?”房喬笑着說:“如今的我是一個閒人,閒人不應該說那麼多閒話,我希望你也能切記,雖說天下興亡,是人都有一份責任,但你也要知道天下肉食者所有,天下事肉食者謀之。你身爲一介匹夫,如果嘴巴太長會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我說:“如果是在別人跟前,我是斷不能說這些話的,王相公乃是國之棟樑,見你一面屬實不易,我想多多請教,知道一些事情好進行自保。”房喬說:“長孫無忌是霍光一樣的人物,他恐怕是不會善終。”我說:“不至於吧!其一他的妹妹是皇后,而皇后與陛下情深意重,就算是有一天皇上不在人世,繼承大統的還是他的外甥,你說他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房喬笑着說:“如果他只是居閒職,做散官,偶爾爲天子做參謀,自然沒有什麼可憂慮的。如果他執掌機要,獨斷專行,天子在他的面前都沒有辦法得以伸展,你說他最後的下場會怎麼樣呢?”我說:“也許他會變成下一個隋文帝。”

房喬笑着說:“從古至今外戚數不勝數,可真正能夠嘗試的人寥寥無幾,遠的是漢朝的王莽,緊的是隋朝的文帝。除此之外還能有誰呢?那就請你對比一下,長孫無忌是更像王莽呢?還是更像隋文帝呢?”我說:“長孫太尉非常的務實,不像王莽那樣異想天開、好高騖遠,所以我覺得他應該更想隋文帝。”房喬說:“你放心他做不了隋文帝,當年隋文帝入朝輔政之前,皇帝是非常和昏聵的,可如今的陛下英明神武,怎麼會讓長孫太尉討了便宜呢?就算是有一天以下不在人世了,他也會在離開之前把各項事務安排妥當,也就是說他一定會安排一個能夠制衡長孫無忌的人。”我說:“我覺得普天之下應該沒有人能制衡他吧!除了陛下之外,好像是皇后在不停的壓制着她的這位哥哥。”

房喬說:“長孫太尉雄心勃勃,對於這一點皇上怎麼會不瞭解呢?雖說陛下對長孫太尉非常的信任,可是信任歸信任,起碼的防範還是有的,面對權力父子之間都互相猜忌,何況是一般人呢?”我說:“如果長孫太尉出了問題,又有誰可以接替他的位置呢?”房喬說:“這個你就不用操心了,人才總是有的,最關鍵的是要發現人才。”這個時候一陣微風吹來,青草的香味撲鼻而入。我說:“房相公相比於埋頭在案牘之間,於曠野處聞青草香味,哪一個更讓你開心呢?”房喬笑着說:“其實用一己之力造福百姓也是一件能讓自己開心的事,在曠野之中迎着暖風,聞着青草的香味,聽着流水的聲音,這也是非常讓自己開心的事。不過在人的一生當中,能夠建功立業的日子總是短暫的,能夠參禪悟道的日子不能說無窮無盡,但相對來說要多的太多。”我說:“很多人身居高位眷戀權力,房相公能夠激流勇退,實在是難得。”

這個時候房喬從腰間掏出了一個葫蘆,說:“在年輕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自己一生可以做這麼多事,當年我與杜公進士及第,一起在吏部侍郎高孝基的手底下做事,他給我們兩個人算了卦,覺得我們兩個總有一天會成爲王佐之才。那個時候我們非常的開心,對將來充滿期望,但沒過多久,就如同我之前所感覺的那樣,天下就發生了大亂,在我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時候,遇到了陛下,從那個時候我跟着他一起創業,到最後擁有了天下。我深知創業不易,也深知守城艱難。但是君臣相遇、緣分不淺,但緣分總有用盡的時候,范蠡識時務早早的離開了越國,不像文仲不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到最後慘死。”說到這裡,他打開葫蘆喝了一口裡面的酒,我也笑着從腰間取出了一個皮革酒壺,眼裡才喝了一口酒,說:“這世上從來只有利益的結合,在利益之外是沒有友誼的。”

房喬說:“這一點你不用覺得奇怪,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利益一致便是朋友,利益衝突便是仇敵。”我說:“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到底是爲什麼呢?”房喬說:“義利之辨,在儒門當中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作爲個人這麼想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位居臺閣就不能這麼想了。你不能光是教導子民去講究仁義,而是應該想辦法讓他們填飽肚子。管子說的對,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記得當年子貢曾經向孔子請教兵馬、糧食、信義,三者對於一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個,孔子說首先去兵,其次去糧。不要因爲聖人說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在異國當中如果沒有了糧食,還會有信義嗎?翻開史書,你就會看到很多關於人相食的記載,人之所以識人,不是因爲沒有信義,而是沒有了糧食,人要是填不飽肚子就與禽獸沒有什麼區別了。”

我說:“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這又怎麼算呢?”房喬說:“伯夷叔齊的故事爲什麼能流傳到今天?是因爲他們能做到的事情,這世上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我們喜歡用伯夷叔齊的標準來要求世人,那就請這麼想的人,先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我敢說這世上絕大多數有這種想法的人一旦自己捱了餓,也能做出食人的勾當來。”我一下子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房喬說:“什麼叫做天下太平?不是天下人都懷抱仁義捱餓,而是讓天下人吃飽穿暖再去講仁義。”我說:“房先生不愧是一代賢相,能夠體恤百姓疾苦,不像大多數讀死了書都腐儒。”房喬笑着說:“只有立志爲百姓謀福的人才應該坐在公門之中。”我說:“這也挺難的,大多數人都是爲自己求富貴。”

看了日出之後,我們來到了一條小溪旁邊。坐在石頭之上,一邊飲酒一邊聊天。房喬說:“熟讀史書,體悟治亂之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王權是否穩固。而王權是否穩固取決於一個東西,就是王法是否得以彰顯,而王法是否彰顯取決於是不是有一羣訓練有素的官僚。”我點點頭說:“言之有理。”房喬說:“如何才能擁有一羣訓練有素的官僚呢?”我說:“歷朝歷代選官的方法有所不同,治亂情況也各異。”房喬說:“被後世津津樂道的是周朝八百年年的社稷,其實三代以及之前官員的來源就是兩種,一是自己的血親,二是一些有功勞的人。那個時候直接向天子效忠的官僚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他把廣袤的土地分給不同的人去治理,而這些人會建立效忠於自己的官僚羣體,但是他們建立官僚羣體的規模,不足以統治轄下的全部地區,於是又把轄下的土地分給不同的人,由他們再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官僚羣體。”

我聽的雲裡霧裡,房喬說:“如果完全是理智的、勤勉的,他就不容易衰落。然而實際情況是王權太容易變得不理智,太容易走向墮落。因爲王權至高無上,所以沒有什麼可以制衡他的力量。他擁有豐富的資源,擁有最好的享樂條件,你讓他放棄優渥的生活,埋頭去處理各項公務,除非是自制力極強的人,否則是非常困難的。不但擁有王權的人如此,那些擁有諸侯國的人也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下面的人會面對兩種情況,一般人苦不堪言,而強人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會發現那些貴人是可以欺騙的,屬於貴人的東西可以被他們竊爲己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殺掉貴人取而代之。”我說:“既然如此,爲什麼能夠延續八百年呢?”

房喬笑着說:“如果天下歸一個人所有,你只要打敗這個人,就可以取而代之。如果天下歸一羣人所有,你就必須一個一個的去擊敗他們,相比之下哪一個容易哪一個更難呢?”我說:“天下盡歸一人,力量應該更加強大,把天下分割給不同的人所有,他們的力量也應該被分解掉了。”房喬搖搖頭說:“非也!的確天下盡歸一人力量更加強大,可如果這個人既任性又懶惰,他怎麼駕馭這樣的權力呢?所以在天下盡規一人的狀況之下,一個人垮掉,整個天下就會垮掉。相反,如果天下被分割給不同的人所有,不同的人情況是不同的,有的人任性,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懶惰,有的人勤勉。天下盡歸一人,就如同一整塊地方一個小火星就有可能變成燎原之勢,如果天下被分割成很多塊,你的力量也會被分解掉,就算是在不同的地方都燃起戰火,也有可能被各個地方掌握權力的人撲滅。”我說:“那麼房先生覺得天下歸一人到底好還是不好呢?”房喬說:“其實對人間的治亂之道,古往今來的聖賢也一直在探索當中,所以無所謂好與不好。”

我說:“不管怎麼樣,天下唯一人已經成爲定局,三代以下一直都是如此,請問房先生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讓天下安定呢?”房喬捋着鬍鬚說:“這個課題不小,請允許我慢慢說。天下盡歸一人,這種治理天下的樣式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把天下分割成郡縣由皇帝直接委派官員進行治理,朝廷則使用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了一支規模空前的官僚隊伍。從朝廷到地方,都是皇帝直接管轄。秦朝擁有強大的軍隊北拒,南平百越。自以爲不會重蹈周朝覆轍,可保萬年太平。”我說:“實際上秦朝二世而亡,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房喬說:“後人是這樣總結秦亡教訓的,秦始皇有萬丈雄心,在爲三十六年做了很多事情,但他唯一對一件事疏忽了,就是他沒有那麼重視民心,而民心向背是真正決定社稷能否綿延長久的關鍵。”

我說:“除此之外呢?”房喬說:“秦朝初年,丞相王綰建議分封諸子爲王。設想一下,秦朝末年,如果有分封的諸王在,他們一定會紛紛率兵勤王,秦朝又何至於亡的那麼快呢?只可惜秦始皇沒有采納王綰的建議,到最後敵軍攻入咸陽而沒有外援。”我說:“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漢朝倒是分封了很多諸王,可到最後怎麼樣呢?還不是發生了七國之亂,西晉也是王於八王之亂,可見同宗的諸王也是亂源。”房喬說:“說的沒錯,如果讓藩王做大的確會威脅到朝廷,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分封很多的宗王, 但每一位宗王所擁有的力量都比較小。”我說:“所以主父偃的推恩令還是很高明的。”房喬說:“真正提出推令的是賈誼,主父偃不過是借用別人的東西罷了。”

我說:“我覺得相比於分封諸王更加關鍵的是如何選擇繼承王權的人?如何培養繼承王權的人。”房喬說:“從古至今,培養繼承王權的人都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第一是擁有王權的人,會不會認真培養自己的繼承人?因爲一旦繼承人擁有了駕馭完全的能力,下一步會做什麼呢?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三心二意,又怎麼會有理想的繼承人呢?”我說:“房相公覺得在歷朝歷代當中,哪一朝的皇室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做的比較好呢?”房喬說:“說實在的,歷朝歷代還真沒有哪一個朝在這個問題上做的比較好,你要問我哪一個朝做的比較差,我反而可以找到很多的典型。”我說:“皇子誕生之後,大部分都會交給乳母撫養,難得有見到生母的機會,一點點長起來之後也會選擇師父教他們讀書,房相公覺得這種培養人的方法在哪些方面是有問題的呢?”

房喬捋着鬍鬚說:“從小被迫與生母分開,這就說明他對人之常情缺乏認知。而乳母往往地位卑微,所以皇子長起來之後,大多非常的驕傲,給皇子選擇師父教他們讀書,可古往今來有幾個人天生就喜歡讀書呢?又有哪個師父敢嚴厲的去教導皇子呢?一個人從小錦衣玉食,不知柴米貴,又驕橫無理,這樣的人長不成才,又有什麼可意外的呢?”我說:“房先生所言極是。”房喬從石頭上下來,因爲肚子裡裝着酒,已經頗有幾分醉意,說:“這就是爲什麼從古到今亂的時候多,治的時候少的原因。”我說:“其實大多數時候還是基本可以維持平穩的局面,只是做不到大治罷了。”房喬說:“我說的亂也不是大亂……”下一句話還沒有說出來,就跌倒在地,我趕緊把他扶起來,房喬笑着說:“今天我有一點喝多了,酒後胡言你不要計較,更不要把我說的這些話傳揚出去。”

278趙元楷媚上苦斯民堯君素歲寒知寸心第62回杜如晦病聞真人語任城王怒斬楊義成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第98回李孝恭上奏乞封禪蕭少傅請旨行冠禮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遠人異域酋長拜舞君上308房玄齡隨駕幸洛陽李淳風問道在青院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第53回南山寺驅逐苗山幽太上皇夢遊兩儀殿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252長孫後死薦房玄齡李承乾設計魏王泰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240溫彥博進位右僕射魏夫子以疾辭侍中第25回杜如晦妙計退胡虜長孫後請納小楊妃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129欽天監爲君解日食 李子和率兵平南獠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183蕭玉蓉人後失體面 苗山幽夢裡見提婆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243老相公故作閒散狀大居士騎驢隴上游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167未商量迎娶張寡婦 有逆緣請教李摩訶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106梓莯書院事多妖嬈 官家職房辱己求生251皇嗣盡孝言請僧道皇后病重氣疾難醫167未商量迎娶張寡婦 有逆緣請教李摩訶320拒忠言皇上又自慚委良吏孝恪巧扶御150夢平康尋找諸歡樂 問菩提須有衆善行184移心性西域迷幻術 守中道東土取經僧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211李大亮揚威蜀渾山侯君集揮師取柏海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149推美於上事功不居 耍盡心機維持氣勢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園遇羋嬡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117上諭連三禁止亂鳴 極數九五盛而必改153李承乾遊戲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宮336憐愛子皇帝多教誨是慈父天子徵遼東138賀端陽羣臣議禮儀 選歌后山幽成小名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305侯君集藏寶觸刑律張玄素數與皇嗣爭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172彌勒院推舉新住持 甘露殿上書諫天子115生死籌碼黃粱一夢 貧富學子家教不同253昔謀主復爲左僕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342蕭特進留守洛陽宮高士廉佐嗣定州地256出意外不死何立身入彀中讀書更上進第62回杜如晦病聞真人語任城王怒斬楊義成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259李世民作臺望昭陵大海南有國來朝貢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第五回觀音婢力齊兄弟心 李二郎奇謀定大計第86回改軍制侯李二虎鬥逞性情蕭瑀喪職官329舊功臣圖畫凌煙閣齊王佑親佞生反心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317岑文本蒙賜知機務張玄素遇害幾喪身214虞世南尚書請薄葬劉德敏率兵擊叛羌255白肥兒對峙長公主田有釧拜會蕭玉蓉328尉遲敬德表乞骸骨慕容幽蘭跪拜焚香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187趙德楷出使遭囚禁 王神機見面問吉凶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176查命案偶然失舊部 爭功勞記殺老將軍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園遇羋嬡180苗山幽入門做居士 袁天罡講學陷囚籠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第43回智顯受封法雅奪號聖德彰顯上皇蒙羞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177苗山幽遭遇雪上霜 李淳風解說風裡浪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170遭天譴因果原有報 化無常諸事奉道行176查命案偶然失舊部 爭功勞記殺老將軍180苗山幽入門做居士 袁天罡講學陷囚籠141曬伏節天上瑤池會 秋分日對月祈蒼生263習觀想浮生得圓滿飲苦芥片刻養歡愉349蕭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謝塵世279鄧世隆表請集上文魏夫子直言引自省323蓋蘇文手刃其王武李世民岐陽宴舊臣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園遇羋嬡116交涉失利無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第37回義安王興兵清君側李世民殺雞儆羣猴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211李大亮揚威蜀渾山侯君集揮師取柏海第47回明彰己德調和陰陽暗記恩仇蕩除塵垢140大安宮皇上表孝心 高牆內頡利抒國恨第48回盡禮數順理而正心修人事遵道而貴己第67回懼流言停儀罷納妃續相國拜廟求子嗣194馮徳遐徒步穿沙漠苗山幽失意唱離歌176查命案偶然失舊部 爭功勞記殺老將軍第79回冤情昭雪道士出獄戰場落敗酋長投唐
278趙元楷媚上苦斯民堯君素歲寒知寸心第62回杜如晦病聞真人語任城王怒斬楊義成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第98回李孝恭上奏乞封禪蕭少傅請旨行冠禮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遠人異域酋長拜舞君上308房玄齡隨駕幸洛陽李淳風問道在青院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第53回南山寺驅逐苗山幽太上皇夢遊兩儀殿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252長孫後死薦房玄齡李承乾設計魏王泰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240溫彥博進位右僕射魏夫子以疾辭侍中第25回杜如晦妙計退胡虜長孫後請納小楊妃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129欽天監爲君解日食 李子和率兵平南獠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183蕭玉蓉人後失體面 苗山幽夢裡見提婆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243老相公故作閒散狀大居士騎驢隴上游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167未商量迎娶張寡婦 有逆緣請教李摩訶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106梓莯書院事多妖嬈 官家職房辱己求生251皇嗣盡孝言請僧道皇后病重氣疾難醫167未商量迎娶張寡婦 有逆緣請教李摩訶320拒忠言皇上又自慚委良吏孝恪巧扶御150夢平康尋找諸歡樂 問菩提須有衆善行184移心性西域迷幻術 守中道東土取經僧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211李大亮揚威蜀渾山侯君集揮師取柏海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149推美於上事功不居 耍盡心機維持氣勢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園遇羋嬡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117上諭連三禁止亂鳴 極數九五盛而必改153李承乾遊戲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宮336憐愛子皇帝多教誨是慈父天子徵遼東138賀端陽羣臣議禮儀 選歌后山幽成小名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305侯君集藏寶觸刑律張玄素數與皇嗣爭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172彌勒院推舉新住持 甘露殿上書諫天子115生死籌碼黃粱一夢 貧富學子家教不同253昔謀主復爲左僕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342蕭特進留守洛陽宮高士廉佐嗣定州地256出意外不死何立身入彀中讀書更上進第62回杜如晦病聞真人語任城王怒斬楊義成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259李世民作臺望昭陵大海南有國來朝貢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第五回觀音婢力齊兄弟心 李二郎奇謀定大計第86回改軍制侯李二虎鬥逞性情蕭瑀喪職官329舊功臣圖畫凌煙閣齊王佑親佞生反心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317岑文本蒙賜知機務張玄素遇害幾喪身214虞世南尚書請薄葬劉德敏率兵擊叛羌255白肥兒對峙長公主田有釧拜會蕭玉蓉328尉遲敬德表乞骸骨慕容幽蘭跪拜焚香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187趙德楷出使遭囚禁 王神機見面問吉凶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176查命案偶然失舊部 爭功勞記殺老將軍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園遇羋嬡180苗山幽入門做居士 袁天罡講學陷囚籠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第43回智顯受封法雅奪號聖德彰顯上皇蒙羞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177苗山幽遭遇雪上霜 李淳風解說風裡浪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170遭天譴因果原有報 化無常諸事奉道行176查命案偶然失舊部 爭功勞記殺老將軍180苗山幽入門做居士 袁天罡講學陷囚籠141曬伏節天上瑤池會 秋分日對月祈蒼生263習觀想浮生得圓滿飲苦芥片刻養歡愉349蕭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謝塵世279鄧世隆表請集上文魏夫子直言引自省323蓋蘇文手刃其王武李世民岐陽宴舊臣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園遇羋嬡116交涉失利無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第37回義安王興兵清君側李世民殺雞儆羣猴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211李大亮揚威蜀渾山侯君集揮師取柏海第47回明彰己德調和陰陽暗記恩仇蕩除塵垢140大安宮皇上表孝心 高牆內頡利抒國恨第48回盡禮數順理而正心修人事遵道而貴己第67回懼流言停儀罷納妃續相國拜廟求子嗣194馮徳遐徒步穿沙漠苗山幽失意唱離歌176查命案偶然失舊部 爭功勞記殺老將軍第79回冤情昭雪道士出獄戰場落敗酋長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