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拖了這麼長時間才寫這篇完結感言,O(∩_∩)O~
完結了,當小江打下這三個字的時候,心中有一絲解脫,但更多的是不捨。這篇文從去年八月開始上傳,到今年九月才寫完,歷時一年多。在這一年裡,小江經歷了很多,包括人生的第一次手術。
小江在開篇之初曾經說過,這是小江最後一篇權謀文,所以小江是懷着最大程度尊重歷史的態度寫的文。
這篇文主要是爲了寫一下《權術天下》的遺留問題,包括外戚政治,世族政治,封建社會的土地問題,儒法問題等。
1、外戚政治。外戚政治在漢代表現的比較明顯,尤其是東漢。東漢的皇帝一般都比較短命,死的時候,兒子都比較小。這些皇帝爲了防止大權旁落,臨終時,一般任用妻族掌權,就出現了外戚專權的局面,最爲突出的就是王莽。小皇帝一旦長大,發現權力被掌握在母族手中,就會利用身邊的太監,將權力奪回。可這些小皇帝臨終時,又會將權力交到妻族手中,就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權的局面。
小江解釋一下,爲什麼皇帝會這樣信任自己的妻族?中國封建社會是建立在父權爲中心的宗法制度之上,就是說父系一族都有資格繼承皇位。翻開中國歷史就會發現,當某位皇帝無嗣,繼承皇位的都是父系一族,所以父系一族對皇帝而言是潛在的威脅。這樣,父系一族作爲皇位的潛在競爭者,就被排除在託孤的範圍之外,但也有例外。而外戚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就被大加任用。
外戚政治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一頁,但隨着封建社會的發展,文官集團的形成,外戚在政治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到明朝,明朝的后妃出身較低(開國之初除外),加之完備的官僚體制,幾乎看不到外戚在政治中的作用。
2、士族政治。世族政治實際開始於東漢末年,大家看《三國演義》,提到袁氏家族,都會說四世三公之族。世族的勢力在魏晉時期越來越強大,如兩晉時期的王、謝兩家。但世族政治就很大程度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世族政治的侷限性是顯而易見的,王凝之的故事大家想必看過。從這樣一個側面,不難看出士族政治的弊病。
封建統治者也認識到了世族政治的弊病,隋文帝首倡科舉,以才取士。
唐朝對科舉制度又加以發揚,同時積極遏制世族勢力。唐初,比較有名的世族有所謂李、崔等五姓。唐太宗的子女都未與五姓聯姻,但功臣的子女多與五姓聯姻。到唐高宗時,高宗下令重新編寫士族志,遏制士族的地位。
到了明朝,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科舉制度,從根本上,消滅了士族政治。
3、封建社會的土地問題。封建社會建立的基礎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但這一制度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那就是土地高度集中和失地農民只見的矛盾。
封建土地所有制,必然造成土地集中到少數封建土地所有者手中,這就意味着將有一部分農民失去土地,淪爲佃農。
這部分失地農民在饑荒時期,就是所謂的流民。流民的可怕性,歷史已經不止一次向我們證明了。如東漢末年的綠林、赤眉,隋末的瓦崗、竇建德,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
封建社會的一些有識之士也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如王安石,張居正等等,可收效甚微。
小江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可惜也沒有良好的解決之道。《權術天下》和本文都提及了這個問題,但都沒有解決之道。
4、儒法問題。
戰國時,魏國的法家李悝進行改革,換來了魏國的強大。商鞅懷揣着李悝的《法經》來到秦國,秦國一舉稱霸。秦始皇任用韓非、李斯這一系列的法家人物,秦國終於一統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的強大在如今看來,都是令人欽服不已。可這樣一個強大的帝國,卻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秦帝國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我們卻無法見證法家思想是否真的不適合中國的封建社會。
關於儒法的問題,小江以前也曾寫過一篇文探討過,可卻只是粗淺的探討,這個問題更值得我們深思。
額,小江大致就想說這麼多。至於一些文中的問題,歡迎大家留言,小江都會回覆的。
最後說一下新文的問題,小江準備了兩篇文的大綱,一篇古言,一篇民國文,和編輯初步商量了一下,初步定寫古言。至於蝦米時候上傳,那個,對一下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