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

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把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同中國經濟新階段特徵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徵認識的一次重大飛躍。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個趨勢性變化”科學分析了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這些趨勢性變化既是新常態的外在特徵,又是新常態的內在動因。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在經濟新常態階段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爲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但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爲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得益於人口紅利的優勢,勞動力成本低,相關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迅猛,只要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轉化爲生產力。在經濟新常態下人口老齡化日趨加劇,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

成爲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經濟新常態下市場競爭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爲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步入經濟新常態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羣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着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杆和泡沫化爲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將呈現出諸多與以往不同的階段性特徵。經濟增長速度將由高速增長轉爲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將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將從增量擴能爲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方向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將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整個經濟將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這是我國經濟傳統增長穩態向新的增長穩態的轉換過程,是經濟結構重構和發展動力重塑的過程。

速度變化。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爲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徵。新常態意味着我國經濟發展將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質量、低排放、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絕不僅僅是速度的變化,速度變化的背後是經濟發展理念、目標追求、價值取向、發展模式、調控方式、動力機制等一系列的調整和轉變。評價體系和考覈標準將從GDP一維轉向經濟、社會、生態、人文多維,將兼顧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結構與效益的均衡,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人文效益的統一。只有這樣,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和客觀結

果纔會從畸形到正常,從失衡到平衡,實現由粗放型增長順利轉向集約型增長。

結構優化。從結構層面看,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逐步成爲產業主體。2013年中國產業結構出現歷史性的變化——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誌着中國經濟正式邁入“服務化”時代。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將是長期趨勢。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逐步成爲需求主體。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城鄉區域結構方面,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達51.27%,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隨着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打破。區域差距也將逐漸拉近。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在這些結構變遷中,先進生產力不斷產生、擴張,落後生產力不斷萎縮、退出,既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也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

動力轉換。從動力層面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一方面,必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使“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奧秘和優勢所在,也是新常態的一個應有之義;另一方面,要重塑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經濟發展要由原來的主要依靠要素資本驅動,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科學技術、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的全方位創新推動,更多依靠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資本的優化和提升來支撐。

多重風險。從風險層面看,新常態下面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拋開變化多端、風險重重的國際經濟形勢和波詭雲譎的國際競爭不說,單就國內經濟環境來看,由舊常態下遺留過來的資源能源困境、生態環境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高泡沫的地產風險,以及以影子銀行、地下錢莊和高槓杆率爲主要特徵的金融風險,在現階段集中顯現,互相關聯,效應疊加,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矛盾挑戰之艱鉅前所未有。開啓新常態,結束舊常態,就要善於準確認識風險,理性把握風險,順利化解風險。

(本章完)

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
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