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夢想和追求。鴉片戰爭後,在帝國主義入侵、一次次反抗、一次次失敗面前,中國人逐步覺醒,開始向西方學習,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求強”、“求富”,開展洋務運動,創辦新式學堂,創辦近代工業,創建近代海軍,倡導實業救國,發展紡織、麪粉等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戊戌變法、預備立憲,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進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等,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但都不成功。正像毛澤東所說:“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裡,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探索。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在現代化道路上不斷邁進。與此同時,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和完善。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45年黨的七大明確提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後,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採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爲工業國。

新中國成立後,在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依據蘇聯經驗和我國實際,我國進行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爲主體的“三大改造”,以重工業爲中心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1954年,毛澤東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爲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956年,毛澤東在《吸取歷史教訓,反對大國沙文主義》中指出:“要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時光。現在已不存在障礙中國發展的力量。”1957年初,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要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經過“一五”期間全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到1957年年底,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中,開工135個,建成或部分建成68個,重工業佔工業的比重達到45%。1959年年底和1960年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60年2月,周恩來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發言中,用“科學技術現代化”代替“科學文化現代化”。1961年10月毛澤東在同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和王后談話時指出:“我們的國家還是個窮國,要搞得好一些至少要幾十年。蒙哥馬利元帥說需要五十年時間。我說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一個世紀不算長,歐洲、美洲花了幾個世紀纔到今天的程度,我們用一個

世紀超過就算好了。”1964年,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並提出了“兩步走”的構想:第一步,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

改革開放後,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我們逐步賦予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內涵和戰略構想。1979年,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指出:“我們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着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爲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奮鬥目標,就是要把我們的國家,逐步建設成爲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1982年,黨的十二大指出:“爲了實現二十年的奮鬥目標,在戰略部署上要分兩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後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這是黨中央全面分析了我國經濟情況和發展趨勢之後作出的重要決策。”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並提出了“三步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構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1997年,黨的十五大展望21世紀,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構想: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跨入新的世紀,江澤民指出:“本世紀中葉,我們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到那時,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將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將對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007年,黨的十七大黨章在講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時指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胡錦濤指出:“面向未來,我們黨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同樣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2012年,黨的十八大勾畫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就是要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國家強盛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按照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統一。這意味着,我們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我們的社會主義是先進的、現代化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是現代化的制度保障,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二者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富強,即民富國強;民主,即人民民主;文明,即社會文明;和諧,即社會和諧。富強彰顯的是中國的實力,民主表明的是人民的地位,文明表示的是社會的進步,和諧顯示的是社會的狀態。它們共同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之中。

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在富強。富強的基礎是經濟發展,是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規律,特別是經濟建設規律,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推進奠定理論基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豐富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

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係,把牢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主題,全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奠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堅實基礎。

知識鏈接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顯示,中國屬於一個工業初等發達國家,工業和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差距依然較大,工業質量位於世界中下游。未來30年,我國工業現代化將遵循綜合工業現代化原理,採納兩次工業現代化的精華,避免兩次工業現代化的誤區;堅持“質量優先、創新驅動和環境友好”三個原則,實施“中國質量十年議程、工業創新議程、綠色工業議程”三個議程,實現“工業質量強國、工業創新強國和綠色製造強國”三個建設目標。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發佈》,中國經濟網2015年6月8日

(本章完)

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