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

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深刻調整,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迫切需要我們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國內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這些問題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突出。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爲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新躍升。

知識鏈接

怎樣克服當前供給方面改革的難點和障礙?一是可以通過定向調控。定向調控也就是結構性調控,以定向減稅、免稅手段來鼓勵現有生產能力,促使他們增加供給;二是鼓勵高新企業的成長,扶持短板行業,以彌補生產能力的不足;三是大力發展新產品,使它們能夠提供居民需要的消費品與服務,以擴大需求;四是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緩解人力資源供給的不足;五是繼續簡政放權,明確“三個清單”,即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這樣有利於民間資本投入到供給方面去,增加供給的主體;六是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加快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促使民營企業加快轉型。

——厲以寧:《論從供給方面發力》,人民網2015年12月7日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爲指導,抓住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改革,全面改善供給結構,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更好地滿足人民需要。

深化市場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拿出更大的勇氣與決心,進一步開放要素市場,打通要素流動通道,大力清除市場壁壘,清理地方保護和部門分割政策,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使資源和要素高效配置。政府需要簡政放權、放松管制,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除市場進入和退出障礙,深化負面清單制度、證照分離商事改革制度,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營造公平競

爭的環境,大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在優化資源配置上,要堅持唯物辯證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企業家、創業者等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按照市場規律,把要素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平臺、項目和企業,解決錯配、難配和低效配置問題;也要正確發揮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宏觀調控作用,主動清理各種不合理稅費,研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降低社會保險費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放水養魚。要根據市場優勝劣汰規律,出臺解決“人”和“債”問題方面的政策,加快產能出清和“殭屍企業”淘汰,爲新產業和新業態騰出空間,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推進土地供給側改革,提高土地的有效供給率。目前,城鄉土地價格分割嚴重,使農民享受不到土地應有的收益,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特別是農村土地條塊分割嚴重;規模經營佔比不高,農業人口下降;農用土地閒置,從根本上影響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用地供給受限制;房地產過剩,教育、醫療、科技、文化、體育用地不足,從根本上影響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的協調性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因此必須加強土地供給側結構改革,抓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適應土地經營權流轉需求。在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的前提下,對農村土地經營制度進行改革,引導土地股份合作制,讓農民以入股形式參與分紅,健全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准入制度和監管制度,清理閒置土地,限制鋼鐵、煤炭、水泥、玻璃和過剩房地產城市的土地供給,提高科技、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現代服務業土地的有效供給,解決房地產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盤活存量土地,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產業用地的供給,適應土地經營權流轉需求。

推進戶籍制度實質性改革,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改革開放以來,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成爲非農產業的億萬工人,是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同時不可忽視的問題是,農民工的工資長期偏低而且拖欠現象普遍,工作條件差,技術培訓少,職業病和工傷事故多,缺乏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生活居住、文化需求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一些農民工雖然背井離鄉在城裡工作多年,但因戶籍等原因仍難以融入城市戶口,也無法公平享受城市的

公共教育和醫療衛生保障,不得不面臨與老人、子女兩地分居的現實,成爲“城市過客”,不能變爲“城市主人”,導致留守兒童村和空巢老人村現象的形成。解決城鄉二元化問題,必須推進戶籍制度實質性改革,落實非城鎮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政策,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消除城鄉戶籍壁壘,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實現以人爲本;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實現共享文明;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實現區域平衡,解決大城市人滿爲患的問題。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民工市民化的機制,建立農民工市民化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支付農民工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勞動教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市政設施等方面發生的公共成本,解決小城市、郊區及周邊農村缺乏優質公共資源的問題,釋放住房和消費需求,爲去房地產庫存提供原動力,實現人民共享的價值導向,讓農民工與老人、子女享受天倫之樂。

深化金融結構改革,提高資本有效供給率。一方面我國是全球儲蓄金額最高、人均儲蓄金額最高、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另一方面小微企業卻融資難,實體經濟供血不足;一方面銀行間接融資比重達80%以上,銀行業資產佔全部金融資產的比重超過90%,另一方面直接融資比例仍太低;一方面存銀行利息低但比較安全,另一方面投資證券、股票、理財回報高但又不安全,金融結構不合理,資本市場制度尚不完善,金融供給結構與資金需求不匹配,必須對金融供給結構進行改革。要從資金定價機制、融資市場結構和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等多方面深化改革。一要去槓桿防風險,探索建立不同規模、多元化的經營機構,允許實體企業、財務公司等組建不同規模、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幫助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發行企業債券,或者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解放資本束縛,開闢融資渠道,提高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配置金融資源的效率,以彌補金融市場層次單一和體制機制缺陷,實現去槓桿防風險的目標。二要規範各類融資行爲,堅決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合同詐騙等犯罪,對投資理財、非融資性擔保、典當行進行清理規範,堅決遏制高利貸融資的蔓延勢頭,降低企業融資的成本和風險,維護正常金融秩序,增強金融支持實體企業的能力。加快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金融產品發展,推動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投融資機制形成,以綠色發展開闢供給側改革的新境界。

(本章完)

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
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