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本章是對我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系統闡述。通過本章的學習,要了解我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內涵和意義,懂得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要求,明確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性、緊迫性,並自覺地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推動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並逐步把其作爲一項基本國策,這主要取決於四點:一是對中國長期停滯落後的歷史教訓深刻總結的結果。鄧小平說:“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 我國曆史上經濟社會長期停滯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只會限制自己的發展,甚至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二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和國際形勢敏銳觀察的結果。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通訊技術領域的革命和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使各種交往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國際經濟生活的時空大大縮短,國際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資源、勞力、技術、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普遍納入經濟生活國際化的洪流之中,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社會化、國際化、一體化普遍要求各國打開國門,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互相開放,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也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當代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在近幾十年空前提高,國際分工有了長足發展,許多產品都是國際分工合作的產物;從科學技術的研究、運用和發展來看,國際合作成果與互惠步伐加快,動用世界範圍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關,日益明顯;從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來看,開放化與一體化已經成爲世界潮流,統一的國內市場已經發展成爲世界市場。在當代,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都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三是爲借鑑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資本主義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許多歷史性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作爲嶄新的社會制度,必須大膽借鑑、吸收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出來的全部文明成果,根據國情結合新的實踐進行新的創造,這樣才能加快發展,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四是爲加速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在推進傳統產業革命,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着諸如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管理經驗不足、生產效益不佳等困難。這些困難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經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就有流產的危險。而要儘快妥善地解決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實行對外開放,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知識鏈接

增進我們的財富與寶藏通常的方法是藉助於國際貿易,在那裡,我們必須總是會觀察到這樣一個規律:從貿易金額來看,我們年年賣給陌生人的商品數額都大於我們向他們購買的數額。

——托馬斯·孟

我國實行全面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爲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創辦經濟特區。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僑胞衆多,資源豐富,便於吸引外資等有利條件,決定對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儘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各劃出一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

4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關於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決定對海南島實行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1988年4月召開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成爲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創辦經濟特區邁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步。鄧小平評價經濟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第二步是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全部開放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從北到南包括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共14個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鄧小平提議下,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佈了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要把浦東建設成爲世紀現代化上海的象徵,把上海建設成爲國際金融、貿易、經濟中心。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結合部,是對外開展經濟貿易活動和對內進行經濟協作兩個輻射扇面的交點,它直接影響全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的通知,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劃爲沿海經濟開放區,並指出這是我國實施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佈局。1988年初,中央又決定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同已經開放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等連成一片,形成環渤海開放區。中央還提出在這些經濟開放區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結構。第四步是開放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進入90年代以後,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1992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岳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沿江開放對於帶動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不久,黨中央、國務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貴陽、昆明、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共17個省會爲內陸開放城市。同時,我國還逐步開放內陸邊境的沿邊城市,從東北、西北到西南地區,有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里、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普蘭、樟木、瑞麗、畹町、河口、憑祥、東興等。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的開放,我國進入全面對外開放新時期。

中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從建立經濟特區、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外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一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進入21世紀以後,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爲標誌,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開放型經濟基本形成。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第二大吸收外資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從當今時代和世界發展趨勢看,全球化的加速使各國經濟聯繫越發緊密,面臨的共同問題、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度增加,這更要求實行開放式發展戰略,共同應對挑戰,在合作共贏中發展。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創建新的競爭優勢,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2015年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雅圖出席中美企業家座談會時發表講話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沒有改革,就不會有動力。沒有開放,就不會有進步。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得出的寶貴結論。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我們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繼續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國的開放就像

阿里巴巴‘芝麻開門’一樣,開了就關不上了。”

知識鏈接

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質,並以大工業爲基礎的時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捲入競爭的時候,保存住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纔有了保障。

——馬克思

要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完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協同推進東中西部對外開放,逐步形成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抓住全球產業重新佈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 “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遊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這爲深化內陸、沿邊開放明確了政策着力點。東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實現轉型升級,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提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內陸地區要依託本地優勢,提高吸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快發展特色外向型產業。沿邊地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周邊和諧的需要,合理佈局基礎設施項目。着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形成向東向西全面開放的國際經濟合作帶。

要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利用外資是我國的長期方針,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爲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習近平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書面採訪中提到:“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對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同時也要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修訂外商投資相關法律,依法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要把利用外資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更加註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要放寬外資准入,有序推進服務業開放,在商貿物流、電子商務、交通運輸、社會服務、金融、文化等領域深入推進對外開放。要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鼓勵外商投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外商投資研發環節。放寬投資准入,提高利用外資綜合效益。利用外資要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內市場競爭相結合,更加註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利用外資的技術溢出和綜合帶動效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這是我國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按照《決定》要求,以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爲契機,探索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加快外資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爲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建立利用外資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利用外資從注重規模向提高質量與綜合效益轉變。

要着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改革開放和法治保障並重,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堅持與世界融合和保持中國特色相統一,堅持統籌國內發展和參與全球治理相互促進,堅持把握開放主動權和維護國家安全。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並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國家外交戰略緊密銜接,科學佈局,選準突破口和切入點,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握好開放節奏和秩序,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有所作爲、防範風險、維護安全,積極探索對外經濟合作新模式、新路徑、新體制。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的總體目標是,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實現開放型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擴大開放中樹立正確義利觀,切實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本章完)

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
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