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

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工業化就是工業代替農業成爲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過程,是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必經的歷史階段。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雖然有的國家工業產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已經低於第三產業,但並不意味着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工業依然是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提出要實現再工業化,就充分反映了這些國家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的重視。除了少數國家依靠第三產業之外,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着發達的工業,即使有的國家把生產環節轉向國外,但仍然掌握着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具備核心競爭力。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城鎮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的結果。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已經超過80%甚至90%。我國工業化總體上還處於中期階段,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未來,積極穩妥紮實有序推進城鎮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工業化和城鎮化不能孤立發展,而需要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從經濟發展史的內在邏輯看,城鎮化和工業化是相伴而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互爲動力和載體,不能彼此孤立,而必須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一方面,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和加速器。工業生產的集中性和規模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些特徵促進了生產、人口、消費、資金等在城鎮的集中;工業化爲城鎮化提供了強大的資金、物質和人才保障。城鎮要發展,離不開工業的支撐。工業化在爲城鎮化提供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推動了知識、技術的集聚與擴散,加快了技術與管理的創新速度,爲城鎮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加速器,對城鎮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工業化擴大了生產規模,使人口迅速增加,爲城鎮化提供了主體。另一方面,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載體。城鎮的集聚效應爲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必要的發展條件。城鎮化本身是一個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不斷聚集的過程,隨着城鎮規模的

擴大,爲工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城鎮集聚起來的大量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爲現代工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城鎮促進了產業的集中發展,爲工業化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和發展水平的平臺和載體;城鎮化發展的程度影響着工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城鎮作爲工業發展的載體,城鎮規模及其經濟容量大小,影響着工業在城鎮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徵,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是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的戰略舉措,既是爲工業化創造條件,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規律。

就工業化推動城鎮化而言,一是需要對工業進行合理佈局。工業的發展固然可以吸納農村勞動力,但是工業化並不意味着一定能夠推動城鎮化。過去一個時期,有的地區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現象,工業過度分散,雖然人口脫離了農業勞動,但並沒有相應地推進城鎮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對工業進行合理佈局,實現工業企業的相對集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推進工業項目進園區,讓更多勞動力在一個地區進行聚集。工業產業和勞動力的相對聚集,自然要產生物流、商貿、住宿、餐飲、娛樂、教育、文化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從而推動城鎮化發展。二是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讓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真正地享受城市文明。三是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就是說在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的同時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的更加註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工業,避免走傳統的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污染環境的老路;發展與現代工業相適應的現代金融、保險、信息等服務業,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的協調發展。

就城鎮化帶動工業化而言,一是要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工業化過程是資本等生產要素集聚的過程,要發揮生產要素的綜合效益,就需要對城市的功能按照歷史、人文、地理、氣候、居民生活等進行合理規劃,實現更多工業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合理佈局。既需要提供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打造良好的投資硬環境,也需要打造誠實、守信、投資者利益得到切實保護的良好人文政策環境。二是要打造良好

的人居環境,包括適宜人居的自然環境、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務、均衡優質的教育文化資源等。因爲工業化過程也是勞動力集聚的過程,在勞動力資源日益成爲稀缺資源的條件下,勞動力成爲工業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需要提供上述條件,吸引足夠的勞動力以滿足工業化的需要。三是要造就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包括企業家在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發展服務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企業家以及各類人才,因此,需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培養、吸引、造就更多的企業家和各類人才。

知識鏈接

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

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還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工業化質量和水平,進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

“移動互聯網+工業”。藉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傳統制造廠商可以在汽車、家電、配飾等工業產品上增加網絡軟硬件模塊,實現用戶遠程操控、數據自動採集分析等功能,極大地改善了工業產品的使用體驗。

“雲計算+工業”。基於雲計算技術,一些互聯網企業打造了統一的智能產品軟件服務平臺,爲不同廠商生產的智能硬件設備提供統一的軟件服務和技術支持,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並實現各產品的互聯互通,產生協同價值。

“物聯網+工業”。運用物聯網技術,工業企業可以將機器等生產設施接入互聯網,構建網絡化物理設備系統(CPS),進而使各生產設備能夠自動交換信息、觸發動作和實施控制。物聯網技術有助於加快生產製造實時數據信息的感知、傳送和分析,加快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

“網絡衆包+工業”。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企業通過自建或藉助現有的衆包平臺,可以發佈研發創意需求,廣泛收集客戶和外部人員的想法與智慧,大大擴展了創意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搭建了“創客中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鏈接創客的創新能力與工業企業的創新需求,爲企業開展網絡衆包提供了可靠的第三方平臺。

(本章完)

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
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