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是社會經濟運動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可分割的內容。本章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目標的系統闡述。通過本章學習,要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涵和要求,明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共產主義之間的聯繫,懂得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地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人類崇高的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即溫飽有餘,是中華民族傳統理想。《詩經》中講:“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較爲系統地闡明瞭大同和小康的理想。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根據中國實際情況、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概念。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把小康同中國的現代化聯繫在一起,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1980年1月16日,他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算個小康水平。” 1980年10月15日,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召開的防衛作戰研究班全體會議上指出:“到本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八百至一千美元,進入小康社會。”1983年5月26日,他會見世界銀行行長奧爾登·溫希普·克勞森及隨行人員時指出:“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在本世紀末擺脫貧困落後的狀態,建成一個小康社會,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將是一個重要貢獻。”提出了小康社會的範疇和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

經過不懈努力,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及時指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200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933億元,比1989年增長近2倍,年均增長9

.3%,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6位。但是,這樣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對此,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就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二〇二〇年力爭比二〇〇〇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經過十年建設,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3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建設取得新進步,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綜觀這些發展變化,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其主要內涵是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第二,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第三,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

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羣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

第五,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經濟社會發展到2020年的目標,也是共產黨人和經濟主體到2020年的追求。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處於決勝階段。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聯繫生產力和上層建築研究當代中國的生產關係,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社會保障體系,收入差距等重大課題,揭示其運行的特點和規律,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科學發展。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四個全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以全面依法治國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以全面從嚴治黨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證,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目標引領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四個全面”的協調發展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創造性地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這就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國國土大、人口多,各地發展不平衡,面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任務和矛盾有所不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頂天立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這個“天”,與本地實際這個“地”創造性地結合起來,調查研究,找準問題,遵循規律,創新方法,具體突破,走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路。

(本章完)

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
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二、增進人民福祉四、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四、實施五大支柱性政策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二、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涵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