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我國經濟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新階段,把增長速度調整到合適的擋位,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成爲新常態。但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有效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突出表現爲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後。根本原因,在於發展方式和消費需求發生根本變化,由市場普遍短缺轉爲局部過剩,由強調數量轉爲追求質量。經濟增速放緩,看似有效需求不足,實則有效供給不足,結構失衡、供需錯配纔是深層癥結。

當前,我國的需求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住”、“行”主導的需求結構發生階段性變化。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車擁有量超過100輛。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住”、“行”的市場需求會發生明顯變化。二是需求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隨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羣體擴大,居民對產品品質、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與日俱增。三是服務需求在消費需求中的佔比明顯提高。

供給側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一些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採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三是體制機制束縛了供給結構調整。受傳統體制機制約束等影響,供給側調整表現出明顯的黏性和遲滯,生產要素難以從無效需求領域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向中高端領域配置,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供給潛力沒有得到釋放。

知識鏈接

着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採取兼併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

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殭屍企業”。完善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採取綜合措施,降低企業交易、物流、財務、用能等成本,堅決遏制涉企亂收費行爲。

——李克強:《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人民網2016年3月5日

供需結構錯配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爲過剩產能處置緩慢,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羣衆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一方面是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更好滿足社會需求。公共產品是需求收入彈性高的產品,在人均收入低時,人們對私人產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要遠遠多於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需求。隨着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增加,而且也有了支付能力。2015年,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8016美元,在這個水平上對公共產品及其質量的需求是旺盛的。儘管我國過去對全國基礎設施持續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但是與人們的需求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極大的缺口。其中不只是農村和縣鎮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匱乏,在二線三線城市也同樣存在巨大缺口。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地下管道建設、污水和垃圾處理、各類污染的治理、無線網絡覆蓋、園林綠化建設、文化藝術場館、體育健身設施、停車場、居民休閒娛樂、養老健康事業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同時應該提高城市建設標準。無論是在道路交通上,還是在城市功能設施上,或者是在公用民用建築上,我們的建設標準過低,規劃也不完善,因此容易出現反覆拆後重建的現象,也容易限制城市基礎設施發揮功效。在建築標準上適當的超前絕不是鋪張浪費,反而會爲未來節約資源。通過在城鄉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既增加了有效需求,消化了當前的產能,同時這些投

資形成的基礎設施是消費性的,不會產生新的過剩。

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是全面提高民用產品質量,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居民逐漸富裕起來,購買能力已經大大提高。一般而言,低收入羣體會更多地購買低質量從而價格也低的產品。隨着經濟增長帶來的人均收入增加,人們越來越看重產品的質量,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提升產品質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加強和改進政府質量治理能力。我國市場機制不夠成熟,人民羣衆的質量需求與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間的矛盾還比較突出。我國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特別是質量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還不夠完善,質量監管力量特別是基層力量嚴重不足,社會誠信體系還不健全,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我國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與發達國家相比,整體水平差距較大。要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繼續清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研究制定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將國際上越來越重視的標準、計量、合格評定等質量技術基礎納入國家戰略,加強集中統一管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完善國家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推行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認證認可制度,加快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研究和應對。加強質量國際合作,深化質量技術國際交流,建立健全監管合作機制,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第二,通過產業政策,推動行業集中度適當提高,鼓勵企業規模做大做強。在民用消費品領域,大部分產品都不適合過度競爭;如果過度競爭就會逼使企業無底線地降低生產成本,用低質量換取低成本,導致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最後還是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應該鼓勵企業融合併購、強強聯合,從而有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大型企業會形成品牌和知名度,這也增加了其維護質量的動機。此外,少數企業之間也能形成有序競爭。以美國爲例,即使是啤酒、餅乾、個人衛生護理產品這樣的輕工業日用消費品,也都是由少數企業佔據着大部分市場份額的,這種市場份額又處於動態的競爭壓力之下,促使企業愛護羽毛——重視產品質量和企業聲譽。

(本章完)

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第四章 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複習與思考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和理論總結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三、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意義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三、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複習與思考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五、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贏第三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_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一、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複習與思考六、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八章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_複習與思考五、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九章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_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四、實現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複習與思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十章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_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一、新常態是經濟演進的必經過程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複習與思考二、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第六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_五、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第一章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_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一、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歷程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第二章 社會主義本質_複習與思考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_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