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南下的序幕

對於即將迎娶清國公主爲王后之事,李熙心頭總有些不安。雖說上國皇帝說只要他不廢世子,那李坧就是鐵定的未來朝鮮國王。可是李熙卻沒有這份信心。

隨着清國公主成爲朝鮮的王后,在朝鮮的朝廷上一定會有清國的勢力。先是父親後是妻子,身爲朝鮮國王的李熙卻沒有一天真正掌握朝鮮。男人再軟弱,也是有權利慾望的,他不想再被清國王后做爲傀儡。再說一但王后有了子嗣,誰敢保證這位清國的王后不會爲了自己的兒子登上王位而對他僅有的這個兒子下手。說不定還會是上國皇帝親自下的旨意。所以李熙決定,爲李坧計,爲朝鮮計,絕不能上清國公主懷上子嗣。

第二天一早,李熙送別了腰痠腳軟卻心滿意足的三位清國將軍,並且笑嘻嘻的還說,有空常來。劉盛休的第七師本來也是要移防至平壤,但卻被李熙藉口漢城初定,還須清軍協助安防爲由留了下來。

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發。沉默了多年的李熙因爲沒死成,所以還是爆發了。就在送別清軍的當天,李熙大鎖全城。金玉均、魚允中、洪英植、樸泳孝等以他父親大院君爲首的開化黨人被鎖拿一空,並果斷的以勾結日本顛覆國家的謀反罪名於當天處決,其家人或殺或貶爲奴隸送到了茂山礦廠。而他的父親大院君李昰應更是被強行從家中接出軟禁在內宮之中。從此朝鮮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他的名字,直到他抑鬱而終。

不僅如此,整個朝鮮在日本統治已經混亂不堪,尤其是朝鮮南部。那些被日本人任命的官員紛紛掛官而去,導致失去管理的各地騷亂頻起。李熙一面從現有的官員中選派人員出任地方,一面向清國求援請求上國派出部分官員協助。以圖儘快恢復朝鮮局勢。

劉盛休最終還是留在了漢城,只因爲李熙下令沒收所有日本人的財產,並驅逐所有日本人離境。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上國證明朝鮮的忠誠。所以光緒只得下令劉盛休暫駐漢城。因爲這時必需要有一支清國的力量做爲威懾,李熙才能放開手腳對付日本。對於來自日本的質問。李熙也學着光緒的模樣就是不見。

同時,光緒下旨朝鮮,卻一句沒提關於日本的事。到是在發給李熙和劉盛體的旨意中也再三強調:第七師留駐漢城期間,盡全力幫助朝鮮按大清軍制訓練朝鮮軍隊,出於宗藩關係,大清提供部分槍彈。一但朝鮮局勢趨於穩定,第七師當儘快返回平壤駐防。在另外一份寫給李熙的旨意還特別說明:大清雖爲朝鮮之宗主國,但宗主國駐兵藩屬國首都實不合儀制。沒人知道的是。看到這份旨意的李熙抱着李坧哭了一宿。

山縣有朋得知朝鮮的變故,長嘆了一聲。李熙的舉動,讓日本在朝鮮的多年努力化爲灰燼。只得下令調集國內已經不多的貨船將在朝鮮的軍民儘快接回來。

光緒得知後,也不由長嘆。說起殺伐果斷,李熙還是比朕強呀。

“皇上宅心仁厚,實爲一代英主。只是我大清爲朝鮮付出良多,如此就放棄朝鮮是否不妥呀。”李鴻章有些憂鬱,活幹完了卻轉手送給了別人,太虧了。

哈哈,光緒一笑:“是不是英主還是留給後人評說。但實在算不上是宅心仁厚。清日之間必定還要一戰,萬一我海軍戰敗,那朝鮮就成了中日陸戰的主戰場。到時讓朝鮮人去打頭陣。朝鮮人死的越多對我大清越有利。當然,我們知道就好可別說出去了。另外朝廷應當出臺一些鼓勵向國人到朝鮮工作生活的政策,以填補日本人離開後的空缺。還要讓劉盛休儘快訓練朝鮮軍隊,咱們大清人的命可比朝鮮人金貴着呢。”

“欲取先以,皇上可是掌握了真諦。之前有一批在俄國人那裡繳獲的槍械,因爲不和我軍制式只能放在倉庫裡,老臣這就知會朝鮮派人來取。白送他們槍械,總不能還讓咱們往裡搭運費吧。皇上放心,老臣定能辦的妥當。”

“你老李辦事。朕自然放心。聶士成的第六師到哪了。”

“已過山海關,今晚可進駐豐臺大營。”

“此次對日俄之戰。聶士成一仗沒打上可是憋了一肚子的火。那就告訴他,朕要他去甘陝把董福祥給朕抓來。一路上收攏殘兵、安定地方。明確的跟他說明。他能爲朝廷訓練出多少合格的士兵,朕就封他多大的官。”

“皇上,這……不妥吧。聶士成跟老臣許久,他的能力老臣還是清楚的。要是聶士成練出十個師的話……”

“那朕就封他當西北軍區司令。”光緒出言打斷了李鴻章的話,也讓李鴻章大驚失色。

皇帝不許諾,但這次光緒許了。董福祥這傢伙很精,一聽說皇上帶兵入關,第一件事就是跑回甘陝。而事實證明他是明智的,光緒一回京不僅炮擊京城,還在當天就將太后一黨血洗一空。卻讓提前逃回去的董福祥心驚膽戰,只能暗暗集聚力量應付光緒未來的報復。

現在的大清,東北、直隸、兩江自然是光緒班底心腹執掌。大清糧倉湖廣地區是張之洞的心腹,而張之洞出任直隸總督,也得皇上重用。所以,只要在張之洞有生之年湖廣也起不了亂子。兩廣最多的就是商賈,而光緒一連串的新政都是爲開放行商,所以這些商賈是感恩戴德,加上兩廣總兵劉永福執掌兵權,兩廣也是安定。另不用說雲貴川之地,總督趙爾巽、總兵趙爾豐兄弟兩更是以光緒馬首是瞻。閩浙一帶光緒雖然還來不及插手,但地處兩江兩廣包圍,而海對面的的臺灣卻又是當朝宰相的女婿,就是想亂也不敢亂。唯有這甘陝卻對朝廷的旨意陽奉陰違,所以光緒從內心上還是感謝董福祥的,也正因爲他跑回了甘陝。所以給光緒進兵的藉口。

沒撈着仗打的第六師全體官兵,只能看着別的部隊加官封賞,他們認爲從皇上到兵部都在偏心。憋了一肚子氣的第六師才進豐臺大營就接到了進兵甘陝的旨意。從海參崴一路南行到京城第六師卻一掃疲憊,從聶士成開始到普通士兵如同打了雞血般的興奮。全師在豐臺大營大吃一天睡上一晚。不用休整,拿着從第一師給的補給,嗷嗷叫的就殺向甘陝。與此同時,兵部下發行文。獨立師進兵武昌,第二師進兵呼和浩特,對甘陝形在包夾之勢。明知不敵的董福祥一面安排對敵,一面安排往新疆的退路。孰不知,他這樣做正合光緒之意。

新疆。這個在漢朝就置於漢西域都護府管轄之地。唐未安史之亂之後,中原王朝就失去了這一帶。明朝也沒能真正收復回來,直到滿清入關。即便是如此,當康熙打下這片土地之時,可笑他還以爲是新佔領的疆域,所以纔會命名爲新疆。

光緒就是要把董福祥給逼到新疆去,也只有這樣,朝廷纔可以光明正大的進軍新疆。這也是光緒許諾聶士成的原因,如同光緒對李鴻章說的那樣: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企圖藉助俄國人的勢力尋求裂土爲王之心昭然若揭,朝廷因顧及俄國暫時不能進兵蒙古。但也不能就這麼放過他。此次就是要借董福祥之事,在將董福祥逼進新疆之時也讓朝廷重新控制新疆,同時對蒙古形成三面包夾之勢。必要時可對蒙古進行致命一擊。俄國太龐大了,它如同懸在中國頭上的一把刀,不能解決這個威脅,未來中國都將受到俄國的制約。而蒙古則是俄國柔軟的下腹部,要對付俄國首先就是要收復蒙古,而收復蒙古之前就是收復新疆。至於日本,那是海軍的事,陸軍的重點則在北方。

李鴻章一面感嘆皇上經天緯地的大手筆,也一面請出皇上旨意召集內蒙各部王公進京。在朝廷對外蒙古動刀之前。必需要先安定好內蒙。做爲漢人的李鴻章不好出面辦理,爲朝廷大業計。去職的恭親王奕?主動接過朝廷的任命,開始辦理安撫內蒙事宜。

福無雙至。就在光緒在國內大展拳腳之時。遙遠的英國傳來不和諧的聲音。英國宣佈,將清國在英國定購的兩艘戰列艦轉售日本,當天就將清國的訂購款退還了清國。縱然有心裡準備的光緒及朝臣們依然氣的跳腳大罵,卻一邊同聲齊力加緊對海軍各項物資的儲備。

英國消息一經宣佈,世界輿論一片譁然。清國也從遍地黃金的世界採購商變成了戰爭陰雲密佈的地方,這也讓世界各地的供貨商加快了向清國運送物資的腳步。

還好,這次沒有禍不單行。就在英國之後,德國宣佈加快清國訂購軍艦的建造速度,一定會在年底完成最後的工作。而與清國訂購軍艦同時開建的兩艘軍艦,也被勒令要求在英國交付日本軍艦之前完成,其轉售清國的意圖很明顯。德國一面催促清國儘快派人接收軍艦,一面再次宣佈德國遠東艦隊換防,運載迫擊炮和手榴彈的軍艦從旅順的當天,兩艘最新式的重巡洋艦從威廉港開向遠東。

“啓稟皇上,麥克金森已經跟據葫蘆島號的實驗數據修改好了圖紙,葫蘆島船廠四座船塢也已經完成了全封閉改造,奉天鋼廠已經開始切割新軍艦的鋼板。但是跟據麥克金森和造船廠廠的估計,四艘軍艦同時開造,即使是已經調集大清全部造船力量,想要造好這四艘軍艦也至少要一年的時間,而且還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參謀本部會議室內,王士珍向光緒報告着新軍艦的進度。

“那也就是說,對日之戰明年是不可能進行了?”

“回皇上,是的。”鄧世昌接過話來說道:“軍艦即使建造好,也需要經過海試。還要經過一斷時間的訓練,讓軍官水兵們熟悉軍艦,這才能放進戰場。跟據海軍部的顧及,這四艘軍艦在後年四月以前無法投入戰鬥。除非德國能將另兩艘戰列艦在英國交付之前交付,否則,海軍部一致認爲,不能在明年對日開戰。”

“參謀本部詢問過德國海軍部,以目前德國另兩艦的建造情況來看,估計到時無法交付。”

“原本想着在日本海軍遠程歸國最疲憊之時發起攻擊。既然條件不允許,那就讓日本再得意一年好了。後年,必需要徹底解決日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心南下,與英法一較高下。但在此之前也別讓他們都閒着。”

而事實上,光緒已經開始準備南下了。大清中央情報局南洋分局的開拓者們已經全部行動起來,就在此時的釣魚島西北海域,大清太平洋艦隊正在以巡航速度緩緩向釣魚島開進。(未完待續)

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173章 這都什麼事嘛第286章 海陸之爭第237章 發給德皇的電報第213章 對馬大捷第379章 一年與一天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246章 大清的累贅第54章 驚喜連連第368章 亡清序曲第300章 四十七章 中國的野心第55章 準備就緒第183章 羣鬥第300章 零四章 終於到家了第18章 夜宴第1章 回首百年第220章 決斷奉天第300章 四十七章 中國的野心第240章 南下的序幕第145章 噩耗不斷第296章 借力打力第36章 教育與品牌第235章 大 躍 進第164章 五年發展計劃第20章 皇上的棋局第391章 開國大典第111章 亂像叢生第219章 外患未平,內亂又起第203章 日俄密約第188章 爲了革命的理想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300章 二十四章 偷天換日第31章 水師操演第258章 史上最大搶劫行動(2)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168章 掠奪計劃第264章 回國第372章 勢在必行第238章 誰說我們沒有辦法第223章 遠東政治博弈的開始第391章 開國大典第262章 風平浪靜第106章 寧死不降第237章 發給德皇的電報第36章 教育與品牌第250章 風起南洋第390章 準備就緒第84章 意外相逢第270章 海外華人對祖國的忠誠第16章 慈禧查崗第420章 奪橋之戰第362章 備戰第252章 大清國的國際抗議第97章 太平洋艦隊第63章 有錢了第300章 三十三章 博弈日本第54章 驚喜連連第271章 用國貨,強國防第358章 洪門致公堂第72章 第一次交鋒第300章 一十五章 全面進攻第242章 那顆最亮的寶石第363章 家事 國事 天下事第249章 國家級別的面試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359章 佈局北美第300章 三十七章 悲喜各不同第294章 祖宗成法第300章 日本艦隊回來了第141章 軍事與政治第105章 旗正飄飄第274章 李菊藕的見解第300章 零八章 唯一的選擇第285章 慈禧的決擇第428章 戰略的目的第243章 十年之後擡頭相見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259章 多事之秋第122章 不放棄第369章 “喏”第247章 科舉大考第264章 回國第248章 別喊口號第73章 巧合第163章 閱兵式(下)第365章 天崩第350章 攪局者第98章 諜戰第70章 留下他第425章 羈縻州政策第137章 還差三十米第32章 水師議事第182章 任道而重遠第254章 一線生機第190章 未動先謀第219章 外患未平,內亂又起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162章 閱兵式(上)第292章 同命運
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173章 這都什麼事嘛第286章 海陸之爭第237章 發給德皇的電報第213章 對馬大捷第379章 一年與一天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246章 大清的累贅第54章 驚喜連連第368章 亡清序曲第300章 四十七章 中國的野心第55章 準備就緒第183章 羣鬥第300章 零四章 終於到家了第18章 夜宴第1章 回首百年第220章 決斷奉天第300章 四十七章 中國的野心第240章 南下的序幕第145章 噩耗不斷第296章 借力打力第36章 教育與品牌第235章 大 躍 進第164章 五年發展計劃第20章 皇上的棋局第391章 開國大典第111章 亂像叢生第219章 外患未平,內亂又起第203章 日俄密約第188章 爲了革命的理想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300章 二十四章 偷天換日第31章 水師操演第258章 史上最大搶劫行動(2)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168章 掠奪計劃第264章 回國第372章 勢在必行第238章 誰說我們沒有辦法第223章 遠東政治博弈的開始第391章 開國大典第262章 風平浪靜第106章 寧死不降第237章 發給德皇的電報第36章 教育與品牌第250章 風起南洋第390章 準備就緒第84章 意外相逢第270章 海外華人對祖國的忠誠第16章 慈禧查崗第420章 奪橋之戰第362章 備戰第252章 大清國的國際抗議第97章 太平洋艦隊第63章 有錢了第300章 三十三章 博弈日本第54章 驚喜連連第271章 用國貨,強國防第358章 洪門致公堂第72章 第一次交鋒第300章 一十五章 全面進攻第242章 那顆最亮的寶石第363章 家事 國事 天下事第249章 國家級別的面試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359章 佈局北美第300章 三十七章 悲喜各不同第294章 祖宗成法第300章 日本艦隊回來了第141章 軍事與政治第105章 旗正飄飄第274章 李菊藕的見解第300章 零八章 唯一的選擇第285章 慈禧的決擇第428章 戰略的目的第243章 十年之後擡頭相見第181章 出大事了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259章 多事之秋第122章 不放棄第369章 “喏”第247章 科舉大考第264章 回國第248章 別喊口號第73章 巧合第163章 閱兵式(下)第365章 天崩第350章 攪局者第98章 諜戰第70章 留下他第425章 羈縻州政策第137章 還差三十米第32章 水師議事第182章 任道而重遠第254章 一線生機第190章 未動先謀第219章 外患未平,內亂又起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162章 閱兵式(上)第292章 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