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稚子擇師

第21章 稚子擇師

崔仲方當然有資格心存傲氣,他十五歲便被宇文泰看中,命與諸子同學,楊堅也在其中,二人自小交情深厚。

天子宇文邕着手滅齊時,崔仲方進獻二十條計策,使宇文邕大爲驚奇,又說降四城,因功被任命爲儀同,晉爵范陽縣侯。

如今在家侍奉父母,是因爲他昨日受任行軍長史,過兩日便得往淮南,輔佐郯國公王軌。

崔宣猷在正廳接待了崔澈三人,一如崔仲方的態度,崔宣猷對裴秀、封德彝不加理會,只問崔澈過往經歷,沿途見聞。

崔澈能得他看中,展示親切,那是看在其祖父崔季舒的面子。

身爲堂堂九命的開府儀同大將軍、小司徒,在崔宣猷面前哪有裴秀、封德彝說話的份。

崔澈對此心知肚明,他也沒有爲裴秀、封德彝找話題,而是恭敬又得體的回答了崔宣猷的諸多問題,再將自己此前寫下的《詠鵝》、《辭母》呈給崔宣猷過目。

“這兩首詩皆是你所作?”

看罷,崔宣猷疑惑道。

崔澈臉不紅,心不跳,回答道:

“皆小侄有感而發。”

一旁的裴秀見崔澈遭人質疑,便不樂意了,渾然忘了此前他也有過這般疑問,便學着妙容插嘴爲崔澈解釋《詠鵝》一詩的由來。

崔宣猷一聲長嘆,對崔仲方感慨道:

“天若假年,倡我族文運者,必澈也!”

博陵崔氏作爲頂級門閥中的後起之秀,宗族人物之盛,不讓於其餘幾家,但德業文章之隆,卻稍遜幾分。

崔仲方聽父親如此讚歎,趕緊接過那兩首詩來看,默誦過後,看待崔澈的目光也滿含驚歎。

雖然崔宣猷父子與崔澈分屬第二房、第三房,各房之間,或許暗地裡會有爭鬥,但絕不會打壓族中後進,真要有這樣的風氣,博陵崔氏也不會有今天的地位。

畢竟將來崔澈真的有所成就,都是在爲宗族郡望添磚加瓦,受益的不僅是第三房,而是整個崔氏子弟。

如崔季舒,自小而孤,卻能在十七歲官拜定州主薄,換在後世,相當於進入省級領導班子,可不就是靠了全族一起爲他揚名。

況且崔澈雖有詩才,但崔宣猷之子崔仲方更有謀略,相較而言,軍國大事遠勝於舞文弄墨。

受到崔宣猷的稱讚,崔澈躬身一禮,答道:

“叔父讚譽,澈本不敢當,卻也願以此爲激勵,誠心向學,光耀門楣!”

“好!正該有如此壯志!”

崔宣猷大聲叫好道。

隨即又讓人喚來孫兒崔民燾、崔民滌、崔民令以及孫女崔令珪,讓四人向崔澈行禮,口稱叔父。

這四人年紀最小的崔令珪都已經十五歲,向一個七歲少年行子侄禮,都感覺彆扭,但祖父平日在家中積威甚重,不敢違背,於是紛紛恭敬行禮。

崔宣猷又提議道:

“澈兒莫不如就住在此處!”

“多謝叔父美意,然小侄此行是爲求學,非是投親,平日與同窗往來,或有打擾,澈雖不能日夜向叔父請教學問,但也會時常登門,以求叔父教誨。”

崔澈誠懇道。

崔宣猷亦不以爲忤,催促家僕趕快準備膳食,自是要設宴款待三人。

由於崔澈等人年紀尚小,便也沒有準備舞樂,席間多有考校,崔澈一一對答如流,更讓崔宣猷滿意。

封德彝全程作了陪襯,幾乎沒有存在感,但他也清楚,初次見面,就被當做子侄輩熱情接待,那必須得是真的子侄,自己年才九歲,與崔宣猷又不是同族出身,又怎會被另眼相待。

今日拜訪,不過是在崔宣猷父子心中留個印象,日後隨崔澈走動多了,關係自然能夠熟絡。

三人吃飽喝足,天色也黑了下來,當即提出告辭。

被崔仲方禮送出府,崔澈三人作揖與其告別。

在府外等候的奴僕們也已經在附近用過了飯食,簇擁着三人回到客棧歇息。

翌日清晨,才用過早膳,張武便將牙行商人找了過來,帶崔澈與封德彝選購宅子,至於裴秀,他不用,他已經越好了與崔澈同住。

雖說居長安,大不易,但這樣的難處顯然與崔澈無關,想着將來要在此長住,崔澈買下一座五進院落,封德彝也買了一間三進的宅子。

當場付了賬,貨款兩清,一衆奴僕便將行禮分別搬至新宅。

崔澈與封德彝的新家相距不遠,就在一條道上,臨別之際,封德彝詢問崔澈是否要與自己一同拜在李德林門下,崔澈婉拒,只說自己還需再考慮一番。

封德彝此番西行,便是打了求學李德林的主意。

李德林是崔澈老鄉,都是博陵安平人,其人該博墳典,陰陽緯候,無不通涉,曾任北齊中書侍郎。

北周天子宇文邕對李德林仰慕已久,入鄴城後,特意命人往其府邸宣旨慰問,稱:

‘平齊之利,唯在於爾。’

這讓感慨‘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的曹丞相直呼內行。

崔澈對李德林的瞭解,更多是與其子李百藥共著《北齊書》。

李德林隨駕遷居長安,封德彝欲求李德林爲師,無非是看重其受天子喜愛,但崔澈卻清楚,這位一統北方的雄主餘壽不多,辛苦往長安遊學,自然得要尋個人脈廣一點的老師。

崔澈一番挑來選去,便將目光放在了另一位大儒徐文遠的身上。

徐文遠名曠,字文遠,以字行於世,他父親本是南樑秘書郎,母親是梁元帝蕭繹之女安昌公主,江陵陷落後,許文遠與其兄徐休被擄至長安。

因家貧無以自給,其兄徐休以賣書爲業,徐文遠便在其兄書鋪中自學,可謂是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爲一時之最。

崔澈屬意投拜在他的門下,也是爲了自己將來人脈,史載楊素嫡長子楊玄感,以及八柱國之一,魏國公李弼的曾孫李密等皆從其受學。

當然,如今只有楊玄感一人,李密還差幾年纔會出生。

這位李密並非寫《陳情表》的李密,而是隋末瓦崗寨的李密。

求推薦票。

(本章完)

第177章 貴妃入彀第29章 孝子阿贇請假一天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314章 與敵僵持第85章 相士納賄第210章 請教工藝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93章 三線告捷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65章 屠戮宇文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47章 獻策平陳第140章 選送貢士第494章 含飴弄孫第61章 恢復舊姓第549章 混爲一‘潭’第328章 巧遇小陳第228章 進兵吳縣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76章 突厥消息第264章 尚月尼庵第48章 崔郎可友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31章 憾失姻緣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618章 父子合謀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332章 心懷憂慮第295章 家事國事第90章 反擊突厥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251章 重義輕財第552章 水淹陽平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425章 屯駐邙山第18章 崔家兒拳第612章 收縮兵力第422章 大軍南渡第407章 夜間營嘯第391章 重返幷州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321章 契丹親衛第517章 心存死志(516章新婚之夜正在審覈)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157章 夜襲王庭番外發不出來第428章 夜襲山谷第336章 分兵策應第548章 小試牛刀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402章 奪取城池第325章 欲求連任第272章 一場好戲第122章 均分其利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174章 博陵三崔第554章 人事調令第509章 攻心爲上第550章 亂軍之際請假一天網吧裡寫狀態有點差,今天先兩更吧第544章 大將獻城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410章 忠臣死節第361章 奚族生亂第518章 壯志滿懷第613章 宴無好宴第540章 九錫之禮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90章 反擊突厥第520章 恩師留書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566章 來來往往第525章 分兵之議第359章 相約同行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11章 近春雅會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377章 忠義難全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482章 寬赦爲民第164章 重回書院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210章 請教工藝
第177章 貴妃入彀第29章 孝子阿贇請假一天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314章 與敵僵持第85章 相士納賄第210章 請教工藝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93章 三線告捷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65章 屠戮宇文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47章 獻策平陳第140章 選送貢士第494章 含飴弄孫第61章 恢復舊姓第549章 混爲一‘潭’第328章 巧遇小陳第228章 進兵吳縣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76章 突厥消息第264章 尚月尼庵第48章 崔郎可友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31章 憾失姻緣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618章 父子合謀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332章 心懷憂慮第295章 家事國事第90章 反擊突厥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251章 重義輕財第552章 水淹陽平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425章 屯駐邙山第18章 崔家兒拳第612章 收縮兵力第422章 大軍南渡第407章 夜間營嘯第391章 重返幷州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321章 契丹親衛第517章 心存死志(516章新婚之夜正在審覈)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157章 夜襲王庭番外發不出來第428章 夜襲山谷第336章 分兵策應第548章 小試牛刀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402章 奪取城池第325章 欲求連任第272章 一場好戲第122章 均分其利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174章 博陵三崔第554章 人事調令第509章 攻心爲上第550章 亂軍之際請假一天網吧裡寫狀態有點差,今天先兩更吧第544章 大將獻城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410章 忠臣死節第361章 奚族生亂第518章 壯志滿懷第613章 宴無好宴第540章 九錫之禮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90章 反擊突厥第520章 恩師留書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566章 來來往往第525章 分兵之議第359章 相約同行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11章 近春雅會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377章 忠義難全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482章 寬赦爲民第164章 重回書院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210章 請教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