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解讀《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史巫如何用“春秋《周易》文本”進行卜筮的,再看與原創《周易》有多大關係,以及卜筮有沒有道理
第一講:《左傳》記載的“以《周易》筮之”的第一筮例的起筮方法與解筮方法
第二節
那麼,《左傳》記載的第一筮例,陳厲公請周太史卜筮,是怎麼筮出《觀》之《否》繇辭呢?雖在八卦卜筮上用六十四卦來比附、穿鑿人事吉凶,是有固定不變的六十四畫符號演變成卦畫符號(即卜筮工具),而通過取象的那一套方法,而迷信“神示”出人事的吉凶的所謂兆辭來。即如何得出六十四卦裡的某一卦呢?這是一個起卦的方法問題。現在我們大多都熟習街頭巷尾或坐館算卦先生的起卦方法多是用三個銅錢搖出一卦來,爲問卦者,算出個吉凶說法來。那麼在春秋時期是個怎樣的起卦方法呢?《周易》是講君子之治的理論書,自然不講卦,更無如何算卦說法。《左傳》一書記載的筮例裡,也沒有講述如何起卦的。我們就得從《繫辭傳》裡尋找。因《繫辭傳》是對今本《周易》有講卜筮的理論與方法。《易傳·繫辭》裡有一段“大衍之數”,被學者公認是講起卦的方法。其文如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分而爲上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時,歸奇於抄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抄而後卦。……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與祐神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八卦推演的數是五十,但只用四十九。將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兩組,以象徵天和地。從一方抽出一根豎掛在天地之間象人,天、地、人三象齊全。象徵天地的蓍草四根一揲數之,以象徵四季,餘下的蓍草,放在豎掛蓍草一處,以象徵閏月。五年兩閏,因此再重複上述步驟。……所以經過四次布策而推演出筮《易》,共計十八變,而後成一卦,八卦算是小成,而在此基礎上引伸觸類旁通,而得到豐富卦象,天下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包括盡了。易卦顯現出神明和道的作用,所以掌握了這些,就可以完成神明的使命,就可與神祐的那般造化了。”
我們已知《繫辭傳》在原創《周易》一書產生幾百年後,原創《周易》被再次篡改成“數字六爻式”結構文本後,而所依據的是卦爻式《周易》(今本《周易》)爲藍本而產生的一篇既有"易"理,又有論述“八卦”占筮的原則與方法文章。不過是將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與“八卦”混淆在一起而論述。當然《繫辭傳》裡也闡述了今本《周易》的義理。
從《繫辭傳》裡的“大衍之數”可知,“八卦”占筮的起卦方法。不過單憑《繫辭傳》裡的“大衍之數”還不能夠準確的認識《左傳》裡記述的筮例是如何起卦的。單憑“大衍之數”這段話想起個卦來,是有難度的,因爲那段文字過於簡單的敘述。還好又過去千年後,到了宋朝,又出了一個大儒朱熹,雖然他也認爲“大衍之數”費解,但終於給解開了,他這樣說:“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其於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啓蒙》備言之”。朱熹的大意是:“這段講的算卦方法,可說的太簡略了。這套東西到底怎麼玩,大概只有上古那些占卜官才曉得。現在早已無從考證了。這些是如何推演的,所寫的《啓蒙》一書裡有詳細的解說,請參閱之。”(當今印刷的《周易本義》裡附錄)
當然今天人能解開“大衍之數”所講的起卦方法,得歸功於朱熹講解算卦的《易學啓蒙》了。
由《左傳》裡記載,春秋時期諸侯逐步放棄了龜佔,而用“八卦”筮術來卜筮(即後稱的“算卦”)。按《繫辭》裡的“大衍之數”章說法,大抵是揲蓍成卦方法,即用蓍草來起卦。用蓍草揲蓍起卦是與“數”理有關。揲蓍之法里加進去數目,這又是古人習慣於天地物象比類思維有關。蓍草是一種植物的莖,古人作爲起卦的推演工具,是因古人認爲蓍草與龜是一樣的神物,是能夠通神的東西。我們先來聽聽古人對蓍草的神秘說法:
《洪範·五行》曰:“蓍之言爲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莖。此草木之壽,亦知吉凶者,聖人以問鬼神。”
《說文解字》:“蓍,蒿屬,從草,耆聲。生千歲三百莖。”
許慎把蓍草解釋的猶如天上的蟠桃樹,蓍草生長千年長出了三百個莖,能不神麼。
《論衡·狀留篇》:“蓍生七十歲生一莖,七百歲生十莖。神靈之物也,故生遲留,歷歲長久,故能明審。”
《史記·龜策列傳》:“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蓍,斷以蓍龜。”又說:“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上有搗蓍,下有神龜。……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
《白虎通義》:“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辯吉凶。”
《春秋繁露·奉本》:“其猶蓍百莖而共一本,龜千歲而人寶,是以三代傳決疑焉。”
《博物志》:“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以老,故知吉凶。”
這古代裡的儒者們把一種植物說得如此神秘,而一般人能不迷信這種神物呢?蓍草被卜筮者看做神明之物,而用於卜筮上的演算工具(即起卦工具)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別是帝制時代裡初的漢代,是個迷信橫行的時代,把算卦的蓍草看成是通神媒介。
而到帝制時期的宋代,朱熹撰《周易本義》一書的卷末有一題目爲《筮儀》,卻是專一講述卜筮時的規距與起筮的通神儀式。
“筮儀
擇地潔處爲蓍室內,南戶,置牀於室中央。
牀大約長五尺,廣三尺,毋太近壁。
蓍五十莖,韜以纁帛,貯以皁囊,納之櫝中,置於牀北。
櫝以竹簡,或堅木,或布漆爲之,圓徑三寸,如蓍之長,半爲底,半爲蓋,下別爲臺函之,使不偃仆。
設木格於櫝南,居牀二分之北。
格以橫木板爲之,高一尺,長竟牀,當中爲兩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爲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許,下施橫足,側立案上。
置香爐一于格南,香合一於爐南,炷香致敬,將筮,則灑掃拂試,滌硯一,注水,及筆一,墨一,黃漆板一,於爐東,東上。筮者齊潔衣冠北向,盥於焚香致敬。
筮者北向,見《儀禮》。若使人筮,則主人焚香畢,少退,北向立。筮者進立於牀前少西,南向受命,主人直述所佔之事,筮者許諾。主人右還西向立,筮者右還北向立。
兩手奉櫝蓋,置於格南爐北,出蓍於櫝,去囊解韜,置於櫝東。合五十策,兩手執之,薰於爐上。
此後所用蓍策之數,其說並見《啓蒙》。
命之曰: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質有疑於神於靈,吉凶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明告之。乃以右手取其一策,反於櫝中,而以左右手中分四十九策,置格之左右兩大刻。
此第一營,所謂分而爲二以象兩者也。
……
凡十有八變而成卦,乃考其卦之變,而佔其事之吉凶。
卦變別有圖說,見《啓蒙》。
禮畢,韜蓍襲之以囊,入櫝回蓋,斂筆硯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如便人筮,則主人夢香,揖筮者而退。”
這就是後封建社會裡出現的一個被認爲是思想界裡的巨星,後封建社會裡沒有人能超過的"大思想家"朱熹,生怕讀書人忘掉如何卜筮,也生怕讀書人把先聖創作的《周易》一書讀錯、用錯,而特意寫了《周易本義》和《筮儀》及《易學啓蒙》,教人別忘了《周易》的本義是卜筮之書和如何來起卦算卦的。從朱熹的《筮儀》來看,無疑是一種巫術迷信的通神儀式,前後封建時代裡卜筮(算卦)就是巫術的特殊形式而已。
對於《左傳》裡記載的筮例的起卦法,現在的“易學”研究者就是依照《繫辭傳》裡的“大衍之數”章和朱熹與蔡元定合撰的《易學啓蒙》裡的說法,而再現春秋時期以揲蓍起卦的方法。
由《左傳》裡的筮例知,卜筮時不但運用八卦“取象”,而且把“數”運用到筮術裡。“大衍之數”說法就是通過揲蓍起卦,以“數”的加減演算與象徵而得出某一“卦”,“數”在古人眼裡也有一種神秘感。
我們也通過“大衍之數”章裡的說法以及結合朱子的《啓蒙》來演示《左傳》裡所記筮例的起卦方法。
“大衍之數五十”,後人研究應爲“大衍之數五十有五”,認爲是轉抄時脫去了“有五”二字,不管五十或是五十五,但只用四十九(無論是四十九個蓍草莖還是其它四十九個替代品)就可推衍起卦了。
《繫辭》裡雲:“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大衍之數”裡出現的三個數字,即“五十”、“五十五”、“四十九”,這三個數字成爲謎語,使後人產生了很多猜想。後人對於“五十”之數的說法,認爲是轉抄是脫漏掉了“有五”二字。但也有人認爲“五十”說法是有來歷的,如東漢時期馬融的說法:“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合五十”。馬融也不過是一種聯想,這種聯想的說法還有多種。而《繫辭》裡所言的“天地之數”是“五十有五”,而這“五十”之說,是有脫漏之嫌。因古人的思維方式是比喻聯想式,不懂得邏輯推理,而習慣於把“天地人”比類聯想在一塊。“大衍之數”章裡把一至十的數說的很神秘,把一至十里的奇偶之數說成爲“天”、“地”之數。把天數相加(一、三、五、七、九)共二十五,地數相加(二、四、六、八、十)共三十,天地數共爲五十五,五十五就是所謂的“天地之數”。“天地數”大抵是取自十進制的十個基本數,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一至十之數相加之和爲五十五。古人所認爲卜筮是通神的一種渠道,而卜筮又離不開“數”。揲蓍之法完全與“數”相關聯。是通過“數”聯想比類到天地萬物,“數”是通神的神秘力量,古代裡的“數”也就披上了神秘色彩。
古人沒有科學的“數”學觀念,特別是早期對數目變化之規律,不能科學的去認識,就以爲“數”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古人不能正確揭示“數”之原理,只能用神話和迷信來代替。古人認爲“萬物莫逃乎數”、“一切皆有定數”,古人對“數”的迷信於崇拜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知,《繫辭傳》裡所言的“五十五”(天地之數),正是把十進制的十個基礎數字符號,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看做是支配“天地人”的神秘力量。所以十進制裡的十個基礎數字符號就是“天地之數”的理論依據。而對於大衍之數“五十”的說法,也有人認爲“五十”是“大衍之數”,而“五十五”是“天地之數”,兩者不是一回事。那麼,“大衍之數”五十,有沒有依據呢?也卻有說法,也不過多是聯想之說,如馬融的那種說法。但有一種說法,是從占卜的烏龜身上的龜甲塊數聯想啓發得出的塊數正好與“大衍之數”五十相同。“大衍之數”是占筮之數,“衍”在這裡解釋爲開展、排列的意思。殷商時期是用烏龜殼占卜(“卜”是灼龜爲兆,取象兆紋之變,以爲神示之兆,以此聯想、比類、附會卜問之事之吉凶。而“筮”是指蓍草而言,即是揲蓍推斷卦,以得神示的卦辭,按照卦辭來聯想、比類、附會所問人事的吉凶)。有卜到筮,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過程。用蓍草來代替龜甲殼佔問吉凶,但是要用多少根蓍草才能通神呢?史巫長期用烏龜占卜,大抵觀察到烏龜甲殼的上甲塊數數量爲38塊組成(龜甲邊裙塊數是25,中間塊數是13,共38塊),和烏龜殼內甲有12塊甲板組成,整個烏龜甲殼的塊數相加就是50片。大抵“大衍之數”五十是從烏龜的身上的塊數啓發而來,因認爲用烏龜占卜能通神,那麼比照烏龜身上的塊數來起筮豈不同樣可通神麼?古人經過比類聯想就找出了根據。
至於“五十”不用,而用“四十九”是何根據呢?前人也有說法“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一不用者太極也。”
看到了吧,這古人筮卜時,如何起卦是有講究的,是有依據的,這就是學問。
總之,無論“五十五”或“五十”,但在起卦時只用四十九個數,即只用蓍草莖四十九根來作爲認爲起卦的通神媒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