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打算如何處置武氏一族?”狄仁傑明知故問。
“該如何,就如何。”沈憂之淡淡答道:“朝廷自有法度,何須朕來決斷?”
依法處置,這話基本等於爲武氏一族判了死刑:武氏篡唐,乃謀逆之罪,依律當滅九族。
不僅是武氏一族,朝中所有的武后黨,都逃不過“亂臣賊子”的罪名。
武后黨倒了,朝廷的建制自然會出現大量空缺,自己的人就能順理成章地頂替上去。
在清理朝中武氏餘孽的同時,沈憂之也可以順勢將自己的親信帶入朝堂,以此制衡舊勢力。
他手下的親信都有從龍之功,無論給什麼職務,別人都挑不出話來。
趁此時機,張柬之也出言問道:“陛下,那......”
話說到一半他便止住了,只微微側首,看向東方。
那裡,是皇城麟德殿的方向。
張柬之意在何處,不言而明。
“此事暫且壓下,容後再議。”沈憂之並未立即決斷。
“是。”張柬之俯首領命。
“張閣老,大事初定,你且下去聯繫衆位朝臣,就說天命將至,朕邀他們共待天時,以安人心。”沈憂之又吩咐道。
“臣,遵旨。”
張柬之雖不知皇帝口中的“天時”爲何,但還是老老實實地退了下去,準備奉旨召集羣臣。
待他走後,沈憂之又轉頭看向李顯,隨口問道:“幾時了?”
“呃...啊?”李顯突然被問及,一時愣了半晌。
“朕問你幾時了!”沈憂之眼神微冷,沉聲道。
“大...大概寅時了。”李顯身體一顫,結結巴巴地答道。
以他的身份,自有人專職爲他彙報時辰,何時需要自己主動推算?
但如今時移世易,他也只能忍氣吞聲。
反正受氣這種事,對李顯來說,已經成爲習慣甚至是本能了。
寅時了......
“來人,將廬陵王帶下去,務必好生伺候,不可輕慢。”沈憂之輕聲召來侍衛。
廬陵王,正是李顯當皇太子之前的封號。
話音落,便有幾名侍衛架起李顯,緩緩向殿外走去。
李顯被帶走之後,殿內便只剩沈憂之和狄仁傑兩人了。
“狄卿,天時將至,你說朕該何時與衆臣會面?”沈憂之緩緩說道。
狄仁傑心如明鏡,恭聲答道:“回陛下,依老臣愚見,今日辰時三刻便是大吉之時。
陛下可命衆臣於卯時六刻,在通天殿內覲見。”
“准奏。”
“擺駕紫薇城!”
距離“洛河神異”只有不到兩個時辰了,沈憂之也該去準備一下了。
......
卯時七刻,黑夜消退,天將明。
晨曦的微光打在紫薇城白玉的地面上,留下一片紅暈。
隨着時間的流逝,紅暈的界限也在不斷推移,從城門到城街,再一一掃過城內禁軍的甲冑長兵。
曦光冷甲,城內頓時彌散着清冷威儀的肅殺氛圍。
此刻守衛禁城的,全都是沈憂之的嫡系人馬,他們個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一眼望其便覺殺氣凜然。
通天殿內,以狄仁傑和張柬之爲首的衆臣正靜靜等待着新帝現身。
除卻被軟禁的李氏一族和被下獄的武氏一族外,朝中所有大員基本都被張柬之召集在了一起。
很顯然,現在還能站在這裡的,
除了沈憂之一手提拔上來的親信,剩下的都是忠心耿耿的李唐派以及見風使舵的騎牆派。
在昨夜之前,他們之中,有的人支持李顯,有的人支持李旦,甚至有的人兩頭下注,和武、李兩派都有聯繫。
但現在,無論他們過去有何想法,擺在面前的都只有一條路:向安王俯首稱臣。
即便有些人在此之前從未關注過安王,但此時也必須表現得心悅誠服。
“張閣老,陛下召集我等,到底所爲何事?”禮部侍郎談繼筠見皇帝遲遲未現身,不禁出言詢問。
他到現在還有恍惚:自己不過是睡了一覺,這天下就已經易主了。
直到一個時辰前,張柬之帶人闖進他的府邸將他喚醒,他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變天了。
然後他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和衆位朝臣一起,跟隨張柬之來到了這通天殿。
來時的路上,他雖向張柬之問起了前後始末,但畢竟時間有限,對方不可能事無鉅細地向他說明。
此刻,他的心裡仍舊頗爲忐忑。
雖說安王乃太宗嫡系,自己也不是強硬的武后黨,但這位陛下的起事實在是毫無徵兆,讓人猝不及防。
過去二十幾年來,他根本沒有展露出任何的政治野心。
這就導致神都城內的許多人對這位陛下並不瞭解。
即便過去知道安王的,也最多隻聽說過他那“道癡”的名號。
關於他的爲人、性格、喜好等等這些,衆人都一無所知。
如今新朝初定,正是人心惶惶之時,若是無意之中觸怒龍顏,只怕會被推出去殺雞儆猴啊!
也不只是談繼筠一個人這麼想,和他有一樣想法的人還有很多:兵部侍郎李昌鶴、工部侍郎劉不靈、戶部侍郎苟公述、水部郎中李瀚等等都懷揣着類似的想法。
這些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張柬之, 希望能從他這裡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消息。
見他們一個個心懷忐忑,張柬之老神在在地答道:“衆位大人儘管放心。
陛下深謀遠慮,運籌帷幄十數載,一夕光復李唐神器。
諸位又都是心向李唐之人,聖上不會苛責大家的。”
......
文臣這邊心思莫測,武將那邊則要耿直許多,他們基本都隸屬於朝中某位文臣的派系,多數時候都只需要跟在後面站隊即可。
就比如負責拱衛皇城的左右羽林衛大將軍敬暉、桓彥範,以及左右金吾衛大將軍李多祚、項士綸,這些人便隸屬於宰相張柬之一系。
在這次政變之中,他們也算立下了從龍之功,此刻站在心懷忐忑的羣臣百官之中,顯得格外神采飛揚。
還有像王孝傑一般的左右威衛、左右龍武衛、左右千牛衛等其餘衛所的統領,也都與朝中的文臣有着密切的聯繫。
更重要的是,這些武將雖然名頭大,但手頭的兵將並不多。
武周的軍制與李唐是一脈相承,皆是採用“府兵制”,即在地方設立“折衝府”屯兵備戰,在中央設“十六衛”統領全國兵馬。
換句話說,這些衛所的大將軍雖然名義上統領全國兵馬,但只有被委派到地方的時候,纔有權調動地方兵馬,平時都在京城專司拱衛京師的職責。
而現在,整個京城的守備力量都被沈憂之的人馬接管,其餘衛所的兵馬都被卸兵卸甲。
這些所謂的衛所大將軍,如今也只剩下一個空銜,根本調不來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