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廣陽郡,薊縣。
劉虞的死給幽州帶來的並非僅僅震動那麼簡單,州牧死後帶來短暫的混亂使得州府損失兩名從事。儘管幽州並未像兩路諸侯爭奪的冀州那麼混亂,卻在看似平靜的表面下暗潮涌動,甚至在所有人都感受不到的情況之下已陷入冀州爭奪的泥潭之中。
幽冀二州,因爲公孫瓚的緣故成爲一體,而羣龍無首的幽州在如今的天下局勢當中,自然成爲諸多諸侯眼中的一塊香肉,那些好似烏鴉般的諸侯都希望能借此機會分一杯羹。
若非如此,州府諸多從事除了荀悅,旁人也不會願意拱手將州牧大權交給燕北。
正如燕北所想的那般,整個幽州除了他燕北,誰都沒有外御公孫瓚的底氣與實力。
郡國兵在涿郡被公孫瓚兵馬一舉衝破隨後節節敗退,甚至讓嚴綱兵臨薊縣城下,這才爲姜晉與閻柔的聯軍所敗退還涿郡。但擊退嚴綱一次並不意味着薊縣就此安全了,戰線僅僅被向南推去七十里,在距離薊縣相對遙遠的地方,對峙一直在持續。
少部烏桓騎、鮮于銀率領的郡國兵始終在與公孫瓚的兵馬作戰,憑藉薊縣以南的些許山林與公孫瓚的兵馬對峙,並偶爾交戰。州府郡國兵沒有一戰克定公孫瓚的機會,公孫瓚亦無法在涿郡全面與北面幽州府、南面袁紹的兵馬爆發大的決戰,雙方儘量剋制着戰局,都不希望衝突再一次擴大。
都在等待。
公孫瓚在等,等撐到秋天憑藉涿郡、常山、中山、鉅鹿等地收上錢財再行招兵買馬後一舉覆滅袁紹再吞下幽州,成爲二州之主;鮮于銀與姜晉等人則在等待燕北統率兵馬前來薊縣主持幽州大局。
鮮于銀等人到如今才發現燕北所使用的職業武士的優勢,儘管燕北部下可能駐守各地的常備兵卒在武備上較之郡國兵都佔據優勢,更不必說會拉出幽東作戰的精悍之士了,是個人都能看出兩支截然不同的軍隊在氣勢上有何樣的差別。
但是對鮮于銀這樣久經戰陣的將領而言,他卻認爲不單單郡國兵弱於燕北軍,同樣弱於公孫瓚軍並非是沒有原因。武備上的差別只是一方面,真正影響士卒戰意的恰恰是他們的身份。作爲燕北部下軍士,死後有豐富的撫卹不說,家眷亦能得到妥當安置,可若是爲州府而死,並沒有人去贍養他們的遺孤……單憑這一點,便使得原本戰力便稍顯薄弱的郡國兵更不敢與敵軍死戰,與公孫瓚的軍隊交兵時一戰即潰。
這在燕北部下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鮮于銀與鮮于輔甚至悶頭思慮過很長時間,他們看過姜晉的部下作戰,據他們所知姜晉部在燕北軍中是以不遵守軍紀、戰力渙散而著稱的三流軍隊,而薊縣城下一場死傷三分之一的戰事亦證明了這一點。
可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硬是在姜晉這個馬匪的率領下於薊縣城外死戰不退,那場戰事他們這些州府從事都在城上眼睜睜看着的,旁人不知兵事,只曉得閻柔所部數千烏桓兵出了大力氣。可鮮于銀與鮮于輔可是清楚極了,姜晉的部下在城外硬扛着白馬軍的進攻小半個時辰,三千營兵死傷過千,仍舊奮戰不退。
甚至在那種戰局之下被嚇破膽潰逃的都不到百人。
要是郡國兵,死傷超過三百便四散而逃了。
正是這場發生在薊縣城下的戰事才堅定了鮮于銀鮮于輔想要引燕北入州府的心思,試問就連三流軍隊都能戰到這種程度,那度遼軍本部的戰力,甚至討董之戰中被稱作天下驍銳的燕趙武士,又該有多強……公孫瓚,難道還不是揮手即破嗎?
姜晉要知道這事就要笑掉大牙了,他的本部人馬是三流不錯的,可並不意味着駐防薊縣的全是他的本部人馬啊!他麾下這三千人,可是有多半都是並了別的營的軍卒,戰力上雖然鐵定是無法與燕趙武士比肩,但也是要強過度遼部下三營的,要不然他敢在城下與白馬軍打硬仗做誘餌?
姜晉蠻橫,卻不是傻子!
其實就算沒有烏桓兵,薊縣城外的那場戰鬥也必然以白馬軍退卻而告終,無非是他的部下會多死些人罷了。
“閻兄,你若想要得到護烏桓校尉部司馬的官職,就需要把這些烏桓兵練出一營驍銳,員額不必多,兩千人足矣,只要有兩千人像你部下那六百漢兒那樣,姜某便可爲你求這個官職!”
立在城外與鮮于銀等州府從事一道等候燕北的姜晉對身旁閻柔輕笑,隨後小聲說道:“將軍說過,強將弱兵,百戰難勝;但強兵弱將,百戰難輸。你若做了護烏桓司馬,以你的本事,不出兩年便能做上護烏桓校尉,到時候可不要忘了姜某。”
在姜晉看來,燕北軍中還的確沒有誰比閻柔更合適做護烏桓校尉了,論及與烏桓各部、塞外鮮卑的複雜關係,恐怕除了燕北再沒有誰能強過閻柔了,何況閻柔還是個能帶兵打仗的,至少他要做了護烏桓校尉,便能讓燕北不必耗費心神有後顧之憂……何況,這個閻柔是個新人,整個燕北軍中也沒人比自己對他更加親待了。
護烏桓校尉這個位置的人選,在姜晉看來必須要是自己人才行。
他在邊境上可還有自己的買賣呢,走私戰馬或是自鐵鄔雷公手裡漏出些鐵器,販到塞外可都是暴利,若閻柔做上護烏桓司馬,至少能給自己的商隊提供些許便利。
“閻某謝姜兄提攜還來不及,如何會忘記姜兄。”
閻柔立在姜晉身側笑着答上一句,他並不反感姜晉這樣的人,相反他們都出身低微反倒更有共同語言,只是所求不同罷了。在他看來姜晉用兵才能一般,甚至會粗心大意忘記布放斥候,儘管其人有足夠的血勇卻絕非能征善戰之輩,甚至身上還有不少諸如貪財之類的舊習難改。
可有些人未必需要什麼才能就能名留青史,諸如姜晉之輩,決定他今生成就的絕非才能高低……而是看他早年投入黃巾時的屯長是誰。
遠方浩蕩的煙塵中旌旗招展,曾經的黃巾屯長打着漢度遼將軍的旗號,統帥這縱橫天下的千軍萬馬,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