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劉備借兵

孫堅走了,帶着他與燕北商議好的通商事宜與滿腔怒火傾兵南下,誓要與周昂分個高下,讓袁紹知曉他孫文臺的厲害!

作爲回還遼東後引戰船南下的識途者,孫堅將部下韓當留下,暫時跟隨燕北在將來一路北上再引領船隊南下,當然了,也要負責挑選馬匹品相這些雜事。

孫堅的眼光不可多說,把握問題極爲精準,一口便點明瞭他所需要的戰馬。

肩高六尺六寸,體魄便大多健壯;兩歲往上,都經歷了馬伕馴馬,可以直接投入戰場。

這樣的體魄,即便在幽冀這些擁有大量馬匹的北方也可以稱作良馬了。燕北可以斷言,眼下的遼東戰馬中,能夠達到這樣標準的也就三千匹上下……這還是估算了遼東馬場那批長到兩歲新馬崽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

但這樣的交易,對燕北而言更值得。

因爲他不缺錢,金錢對現在的遼東來說是最沒用的東西。有在洛陽得到的這些寶物,回遼東了難道燕北還會擔心沒有金錢嗎?不可能!

戰馬很重要,在與呂布的交戰中讓燕北對精銳騎兵在戰場上所能做的事情更加了解,那些幷州精騎的甲冑也給了燕北很大的啓發,組建一支屬於遼東的精銳騎兵便已經能夠提上日程。

可他有很多戰馬,甚至將來還會更多……戰馬是能夠生出來的,可那些掌握精湛技藝的匠人,生不出來。

這一次與江東通商,能夠給他帶來匠人。

五百匹戰馬,能夠爲他換來四至五百名匠人……就像遼東鐵鄔一開始那二十名世代爲匠的老人們一樣。

他們能夠給燕北軍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遼東是個好地方,對燕北來說,遼東這塊土地給他帶來太多太多,包括能夠凌駕天下諸侯之上的思路,都來源於遼東。

當袁紹等人剛剛意識到領土的重要,爲了土地大打出手時,遼東在他的統治下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別人不知道教育、賦稅乃至兵甲的來源時,他在遼東建起書院,廣招名士,在蠻荒之地塑起濃郁學風;開鐵礦造戰船打製農具,開出萬頃田地。

如今他與麴義還剩剛不到兩萬的軍卒,這次回到遼東,燕北打算在幽冀二州招兵買馬,使麾下兵馬擴充至四到五萬。今時不同往昔了,以前他有心募兵,卻受限於遼東產糧,根本不敢招募超過兩萬的兵力,甚至因爲沒有糧食將兵員借給鮮卑素利去養活。

現在,他們再沒有當年的窘境了。

招兵買馬的三個阻礙之一的糧食已經不存在了,剩下的便是兵甲及鄉勇來源……遼東全郡纔不過十萬戶百姓,這還是數次遷徙的結果,他根本無法再招募兩萬甚至三萬人。

青壯都來打仗,地誰去種?

但燕北不想這事,他覺得遼東沒人但幽州總歸是有人的,僅僅是費些功夫罷了。在他看來,招兵買馬最大的問題就在兵甲鍛造上。

遼東鐵鄔里人是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學徒,真正匠人少得可憐,讓學徒去打造農具還好,一旦打造兵器,淬火工序一個不對,鍛打一不小心,一塊上好的鋼鐵便廢了。

他需要工匠,鐵匠船匠。

這纔是增進遼東實力最好的方式……通商江東,勢在必行。

孫堅走後,駐守洛陽的兵馬卻並不枯燥,蘇僕延與孫輕放出斥候遠行於洛陽西面各個城池,幾乎每日都要與西兵遊曳在函谷關東面的斥候爆發幾次小衝突。

雙方都不約而同地沒有放出大部兵馬,避免再次損兵折將。

洛陽城外,皇宮中的兵馬都撤了出來,在外面安營紮寨,砍伐木料趕製攻城軍械,聲勢浩大的勞作令十幾裡外甚至都能發現他們的重大舉動。

從洛陽到函谷關,雖然間隔着兩座城池足有二百餘里,但是無論函谷關還是洛陽,如果動作足夠大,從這頭到那頭只需要五個時辰。

燕北大舉趕至攻城軍械令函谷關感到不安,聯繫到前些時候遊曳在關下的斥候,一股陰雲壓抑在函谷關每名守軍的城頭。呂布在換回宋憲後便被長安的董卓一封書信召回,作爲函谷關守將的李傕見徐榮退至陸渾關,連忙命仍舊留滯在北面的郭汜調回關內。

這種時候,一旦燕北率軍圍堵城關,郭汜便會成爲被截斷糧道的孤軍,這對他們來說太危險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與郭汜作戰時,一直打敗仗的曹操終於小勝一仗,在郭汜抵抗公孫瓚的進攻時以輕兵衝散涼州軍的側翼,致使郭汜不敢再出城與兵馬搦戰。

劉備最終沒能引兵至洛陽,他的兵馬還沒走出青州地界便收到青州北海國附近的海賊頭子管承聯賊兵管亥再度大舉抄掠州中,連忙還師州郡,爲平亂而爆發數場大戰。

這一切是燕北從書信中知曉的,劉備雖然無法親至,但還是派人傳回書信,一來是爲了講明情況,二來呢……是想向燕北借人。

對,劉備的信裡沒有說要回關羽張飛,而是想向燕北借走趙雲部,助其平叛。

這封書信令燕北哭笑不得。

“長文,你覺得這封信怎麼樣?”燕北臉上帶着笑意將劉備的書信交給陳羣,軍帳裡只有他們兩個人,燕北說話也比較隨意,搖頭笑道:“這個劉玄德啊!”

說實話,手上拿着劉備的關羽張飛,在遼東還有轉仕於他的田豫,燕北算是把劉備的小團伙全收在手底下……從心裡說燕北是覺得挺對不住劉備的,這個結果致使劉備在青州恐怕行事沒有那麼簡單。

“將軍,青州刺史劉備,難道不是你的屬下?”

“算不上,更像我與曹孟德的關係,何況現在他執掌青州。”燕北心裡也知道,再想劉備是他的屬下,太難了。不過至少他們現在還有一份不錯的香火情義在,他對陳羣問道:“你覺得該不該借兵給他?”

借兵容易,怕只怕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劉玄德也是有英雄氣概的人,如果爲了做對的事便可以放棄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其實天底下能這樣做事的人有許多,但很多是因爲想得少。但劉備顯然不是想得少,而是他更願意做些出力不討好的事。

這樣一個人,即便他們有曾經很親近的關係,將來也會因爲天各一方而慢慢疏遠。何況如今這變局之世……哪裡又有定數呢?

“借是一定要借的,這是好機會,可以向青州安插人手。”陳羣想的很簡單,他沒有燕北的那層顧慮,隨意地說道:“既然將軍要在回幽州後與江東通海上商路,無論您願不願意,都必須與青州有不錯的關係……現在難道不正是合適的機會嗎?”

其實燕北的本意,是想撥出三千兵馬讓關羽張飛統帥着去青州就得了。儘管對二人勇武覬覦已久,但眼下有趙雲太史慈等人,燕北對衝陣之才也沒有那麼大的渴望。

何況這二人若想要去投奔劉備,他攔得住嗎?

“我明白了,既然如此,就讓焦觸領一部兵馬去青州吧,我準備再組一營騎兵,需要子龍的勇武。”燕北摩拳擦掌,自從見識到呂布的騎兵戰法後,給了燕北很大的啓發……趙雲的勇武比之呂布稍遜,卻也不差太多,如果訓練得當,很有可能將呂布的戰法複製出一支能橫掃戰場的遼東鐵騎,所以眼下這種時候,趙雲是絕對走不開的,而他手邊還閒着個焦觸,當即決定道:“派人將焦觸、關羽、張飛三人叫來。”

不多時,三人至帳中,果然不出燕北所料,他纔剛說出劉備在青州遇到棘手問題,關張二人便抱拳請命前往青州幫助劉備。

燕北笑道:“我與玄德關係親近,亦欣賞其爲人,自然有求必應,你二人放心。”

說罷,這纔對焦觸道:“你妻子之事我已知曉,不日燕某將領兵回還遼東,現打算命你領三千兵馬前往青州相助劉使君,助其擊走賊寇,你也能趁此機會在中原尋找妻兒,你可願意?”

“屬下願往!”焦觸當然不會說什麼,傻子都知道這是在爲他考慮,“將軍恩德,屬下銘感五內!”

“行了,不必說這些,這段時日沒燕某看着,你也記好了,領兵不能飲酒,你可知曉?”燕北瞪着眼睛最後訓了焦觸一句,這才溫和下來說道:“助劉使君擊敗賊寇後,你先不要忙着回遼東,我欲與江東通商,海路要經青州,你便向劉使君請命駐軍東萊,準備接應船隊……雲長益德,你們過去後與玄德商議,能不能表焦校尉爲東萊太守,我二州相距海程不過往返十餘日,自當攻守相望。”

“諾!”

看二人抱拳,燕北心裡終究還是感到不捨,對他們說道:“在此之前我便已傳信遼東書院的大儒名士,送你二人前往門下習經義,等玄德的青州安定,到時我們在遼東再聚!”

聽到這個消息,關羽抱拳感謝,張飛更是喜不自勝。

不過就在燕北還想再拉着二人說些體己話時,帳外突然有士卒快步跑來高聲說道:“將軍,營外來了個潁川人,說前來拜見將軍!”

第三百章 大快人心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八十九章 打個商量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一章 初平三年第九章 招兵買馬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第五十七章 九天九地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六十八章 南聯黑山第五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十八章 掌控一切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三十九章 州府議事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十九章 抄掠涿郡第一章 非我即敵第六十章 求仁得仁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二百三十七章 汝南之戰 五第一百零六章 姜晉在此第十四章 活在路上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一百零一章 英明神武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一百零九章 始終未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向大王賀喜第二十九章 聞聲見人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三十一章 我可立死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士農工商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德勿憂第二百六十二章 撲空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二十三章 背井離鄉第九十三章 減稅兩年第二百六十五章 三路兵馬第九十七章 謀千里者第二十七章 南北告急第三十八章 長安兵亂第一百零一章 反賊出身第一百零三章 謀襲高麗第十九章 久候多時第四十九章 俘虜一人第七十四章 大破五鹿第三十八章 靜候佳音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眼第一百一十一章 誰伏擊誰第三十章 度遼戰敗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板蕩第五十八章 兵進皇宮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十六章 好生之德第五十二章 心有餘悸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一百一十五章 臨行贈甲第十五章 一條活路第九十八章 關防要政第六十九章 拜見閣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最後一戰第六十三章 陽謀取勝第一百四十三章 譙縣之戰 終第十三章 燒船奪旗第三十二章 丸都山城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五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八十章 毫無益處第九十一章 幽州震動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十三章 馬超出手法第二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三十章 如坐鍼氈第八十三章 亦有權謀第六十章 井中屍首第二百六十八章 患得患失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四十六章 兵者權謀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一百零二章 兵臨關下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六十二章 王莽之首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六十五章 渡河夜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軍中校尉第二十九章 弓高絕境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三十五章 王芬廢立第五十章 狼奔冢突第八十三章 遼水設伏二十三章 仲卿養驢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八十四章 人口銳減
第三百章 大快人心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八十九章 打個商量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一章 初平三年第九章 招兵買馬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第五十七章 九天九地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六十八章 南聯黑山第五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十八章 掌控一切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三十九章 州府議事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十九章 抄掠涿郡第一章 非我即敵第六十章 求仁得仁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二百三十七章 汝南之戰 五第一百零六章 姜晉在此第十四章 活在路上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一百零一章 英明神武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一百零九章 始終未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向大王賀喜第二十九章 聞聲見人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三十一章 我可立死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士農工商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德勿憂第二百六十二章 撲空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二十三章 背井離鄉第九十三章 減稅兩年第二百六十五章 三路兵馬第九十七章 謀千里者第二十七章 南北告急第三十八章 長安兵亂第一百零一章 反賊出身第一百零三章 謀襲高麗第十九章 久候多時第四十九章 俘虜一人第七十四章 大破五鹿第三十八章 靜候佳音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眼第一百一十一章 誰伏擊誰第三十章 度遼戰敗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板蕩第五十八章 兵進皇宮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十六章 好生之德第五十二章 心有餘悸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一百一十五章 臨行贈甲第十五章 一條活路第九十八章 關防要政第六十九章 拜見閣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最後一戰第六十三章 陽謀取勝第一百四十三章 譙縣之戰 終第十三章 燒船奪旗第三十二章 丸都山城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五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八十章 毫無益處第九十一章 幽州震動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十三章 馬超出手法第二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三十章 如坐鍼氈第八十三章 亦有權謀第六十章 井中屍首第二百六十八章 患得患失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四十六章 兵者權謀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一百零二章 兵臨關下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六十二章 王莽之首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六十五章 渡河夜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軍中校尉第二十九章 弓高絕境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三十五章 王芬廢立第五十章 狼奔冢突第八十三章 遼水設伏二十三章 仲卿養驢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八十四章 人口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