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慣例兩點更正,謝謝支持……………………………………安,劍指楊縣,拉開了要和晉軍決戰的架式。aawwx()?()?()?()?()
此次劉胤南下,所帶的三個軍分別是虎步軍、無當飛軍和陽安軍,永安軍則是留在了晉陽。劉胤是從榆次直接南下的,根本就沒來得及進晉陽城,留下永安軍,就是爲了解決晉陽城的遺留問題。
晉陽城總體的格局並沒多大的改變,蜀晉雙方各自控制着一半的城池,雖然他們之間不斷地爆發戰鬥,但似乎誰也奈何不了誰,雙方的控制線一直在唐明大街兩側搖擺。
其實誰都明白,依靠雙方現的兵力,在晉陽城也只能是打一個平手,誰都沒完全吃掉對方的實力,想要改變這種僵持的局面,那就必須要依靠外界的力量來介入,誰的援兵先一步到達,誰就可以輕易地控制晉陽城。
晉軍校尉王應焦灼地等待着,他盼望着朝廷方面可以派出一支強力地援兵到達晉陽,這樣就可以扭轉晉陽城目前的僵局了。
但最終王應還是失望了,晉軍的援兵沒來,蜀軍的援兵卻提前殺到了,而且是整整一個軍一萬五千人的隊伍。
沒任何的懸念,永安軍進入晉陽之內,幾乎是以拉枯摧朽的方式橫掃了所的街區,輕而易舉地就控制了晉陽城。
由於永安軍入城之前就封死了晉陽的東門,在晉陽城中的晉國守軍無一人能走脫,除了少數負隅頑抗的被格殺之外,大部分的晉兵皆是繳械投降了。
王應走投無路,手下勸其投降,但王應卻沒那個膽量,畢竟是他親手殺了王慶,如果他落到蜀軍的手中,還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下場,王應最後是撥劍自刎,死在了他暗殺王慶的地方。
蜀國太原太守杜績長長地舒一口氣,看着拱手投降滿臉灰敗的晉太守程景,這場晉陽城中長達兩年的暗戰較量,還是他笑到了最後。
解決了晉陽的事情之後,羅襲並沒多做停留,劉胤交待給他的任務其實也挺繁重的,除了晉陽之外,晉軍所控制的陽邑、祁縣、中都等地也是永安軍需要攻打的地方,劉胤的主力來不及清理這些區域,只能是交給羅襲來善後了。
當然,這對羅襲而言並不困難,晉軍雖然在晉中地區控制着不少的縣城,但兵力極爲限,羅襲一路橫掃過去,但可以輕易地拿下這些城池,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己。
而劉胤面對文鴦,對是實打實的一場硬打。
蜀軍四個軍,合計六萬人馬,晉軍雖然損失不少,但也五萬多,小六萬的人兵力,雙方兵力對比上,大體是持平的,不過晉軍在上黨還兩萬的後備兵力,隨時可以增援過來,這也是文鴦之所以敢在高梁邑擺出決戰的陣式的原因。
現在蜀軍三個步兵軍在楊縣以北,一個騎兵軍在平陽城汾河以西,隱然地對高梁邑的文鴦軍形成一個半包圍之勢。
三月底的天氣,正是風和日麗,明媚的好天氣,這種天氣條件下打仗,恐怕是最爲適宜的了,劉胤並沒輕兵冒進,而是採用步步爲營方法向前推進,三個步兵軍排成了品字形的陣式,由高遠的虎步軍擔任突前的箭頭,張樂的無當飛軍在左後翼,趙卓的陽安軍在右後翼,三個軍幾乎是抱成了一團,徐緩而進。
這樣緊密的陣形,幾乎不給文鴦任何偷襲的機會,劉胤擅打突襲戰奇襲戰,自然清楚何處是防禦的急所,如果三個軍平行站位,分兵而進的話,便很可能遭到晉軍聚而殲之,所以劉胤將三個步兵軍排成品字型的陣型,互爲倚角,就算晉軍來攻擊,也是無處下口。
至於虎騎軍,劉胤則令其暫時在汾河西岸按兵不動,等蜀軍主力到了的時候,再行匯合。
文鴦也確實心搞個偷襲,不過看到蜀軍的陣型佈署,他很快就放棄了,想想也正常,能打出安國戰役的主,會讓你機會分而圍之嗎?
文鴦也立刻是收縮兵力,放棄掉了楊縣,將楊縣的守軍全部調往高梁邑,既然蜀軍抱成了一團,文鴦當然也不會給蜀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場之上,本來就是奇正相輔的,真正較量的,還是雙方真實的實力,真正的統兵名將,是不會留給對手施展奇謀詭計的機會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也正說明的是這個道理。
高梁邑,是平陽郡汾水東面的一座小城,居於平陽、楊縣、襄陵三城之間,若放在平日,這座不起眼的小城絲毫不會受到世人的關注,但此時此刻,晉蜀兩軍投入了十萬餘人馬,在高梁邑周圍排兵佈陣,一場大戰即將要拉開序幕。
文鴦之所以選擇在高梁邑這座小城屯兵,正是看中了高梁周邊的地勢,這裡地形平坦,地勢開闊,比較利於騎兵的作戰。
要知道晉國的騎兵一直對蜀軍是具壓倒性的優勢的,雖然近幾年來蜀國攻佔了雍涼養馬之地,在騎兵這個領域內了長足的進步,但論其底蘊,還是晉國深厚的多,無論是騎兵的數量還是戰鬥力,都佔據着上風。
尤其是晉國騎兵普遍地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之後,戰鬥力直線上升,晉國的騎兵要比先前魏國時代更厲害一些。
當然,首先要感謝的應該是劉胤,正是由於他首創了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才使得騎兵的水平了質的飛躍,原本最先應用的蜀軍沒能守住技術秘密,現在雙方騎兵在裝備上處於同一水平線,真正需要較量的,是雙方騎兵的戰鬥力。
對於這一點,文鴦還是信心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