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世襲

“吉浦兄,請坐。.”王巨客氣地說道。

眼前這個人,歷史對他的評價是貶大於褒,主要就是那次對王安石的背叛。但那次背叛對於王巨來說,也不算什麼。相反的,此人執行能力當之爲天下第一。

不論遠見,只能執行,王安石都不如他。

但這個才能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傷敵,用得不好就會傷己。就象王韶與薛向,王安石想讓他們做一個聽話的傀儡,能成嗎?

“吉甫兄,什麼時候在這裡就職?”

“與子安一樣,才調到這裡,與君乃是一樣的差職。”

呂惠卿大的情況王巨知道,可這些小的細節哪裡清楚,然而不妨他能想像,這一想,立即察覺到江寧那個人的背影。但這個王巨是不會說的。

就象剛纔他很想說三句話。

第一句話乃是大牲畜,全國想提高糧食產量,離不開這些大牲畜。但現在很悲催,大家都不願意養,省怕將自家的戶等提高。那麼爲什麼不能象自己在華池縣所做的那樣,大牲畜不計入財產統籌。

別看缺起來時會嚴重,然而養起來同樣會很快。他還記得前世小時候農村到處都有耕牛,結果隨着收割機與耕耘機器陸續出現,僅是很短几年時間內,幾乎就看不到耕牛了,就好象突然消失了一般。那沒關係,是科技進步的產物。現在上哪兒去找收割機?

所以得出臺一些政策保護,那麼隔了幾年後,大批大牲畜便陸續出現了。

不過現在經濟這麼緊張。連賑災都沒有錢。河北山東的旱災自顧自。陝西的賣僧牒。一旦不將大牲畜計等,那等於無形中減少了許多稅務與徭役,哪裡能通過哦?

實現不了的,王巨永遠不說。

這得留在以後,也許明年,也許後年,看情況再說。反正小皇帝對自己還是很信任的,想說的機會多多。

第二句話就是他在提到對待邊境西夏各蕃部時。他很想說一句話,政治也是如此,拉攏分化鎮壓,交易與互相妥讓。這纔是政治的真面目!

比如他自己,不顧那一個大臣,看到了立即行禮呼公。反正他歲數小,官職低,這樣做很正常。不過正因爲這種禮貌與謙遜的樣子,大家對他印象不錯。包括張方平、王珪,更不用說韓氏兄弟了。因此呢。司馬光跳來跳去,呼和他的人不多。然後王巨矛頭便對着司馬光一個人反擊。這也是一種拉攏分化鎮壓。

其他的人一起不交惡。只與司馬光一個人交惡。

政治上也是如此,實際王安石起初戰友很多的,但到最後呢。且不說薛向王韶這些人,有的人起初也想變法,將國家弊病革除,很多,如小蘇,韓氏兄弟,王安石沒有及時安撫。還有一部分是想拍馬屁上位的,如程氏兄弟,怎麼程氏兄弟是馬屁精?不錯,他們起初就是馬屁精,別要將他們的文章當真了。不過這些人力量也不小,王安石又未及時拉攏。以及一些人在觀望中,這些人中雖思想保守,但德操還可以,其中代表就是範純仁。王安石沒有開誠佈公地與他們交談,用國家未來這個強大的命題說服他們。

然後呢……

否則用一些手段拉攏,再用交易去分化,將這三撥人心擰起來,最後還能剩下多少大臣在跳?會不會有後來的故事?

王巨又沒有說,因爲說了,趙頊也未必有這個能力做到。

相反的傳出去,自己真成了司馬光嘴中的心機深沉的小人。

當然,王巨所說的非同小可,爲什麼宋朝這麼弱呢,難道將士怕死嗎,不怕死啊,將士不怕死,卻如此之弱,豈不是大問題?

國家爲什麼有這麼多問題呢,難道是百姓笨嗎,不笨,難道是百姓懶惰嗎?不懶惰。百姓不笨不懶惰,國家卻是積貧積弱,豈不是大問題?

實際也如此,王巨記得前世上學時學過一句,地大物博,扯蛋麼。

中國地方大,但能稱爲物博嗎?可憐若大的地方,能適合耕地面積僅佔百分之十幾。就是這百分之十幾,也是百姓一點一滴開墾出來的,北方缺水,並且多山。南方倒是不缺水,卻到處是沼澤湖蕩子。就是鐵礦,還多是貧鐵礦。正是因爲有這羣人,將高山變成了梯田,將湖泊沼澤變成了圍田,將滄海變成了桑田,才生生創造出“富饒”之地。

有了這樣的兵,有這樣的民,國家卻出現瞭如此嚴重的問題,那不是軍民之錯,而是統治者之錯了。

所以趙頊聽了他那個西方人的冷笑話,不覺得好笑,反而心情更沉重。

但這個說得隱晦,王巨沒有說明。主要就是怕爭議,況且他現在這個年齡與地位,也不當由他來說。

第三句話更不敢說。

但這句話就與遷都長安的用意十分類似。

“吉浦兄,爲何想起這個?”可憐的,王巨用了這個,而不是用遷都一詞。

呂惠卿揚了揚手中的一冊舊唐書。

“哈哈哈,”王巨不由樂了。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好幾次偉大的遷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遙遠了記載不大真切。

因此快要亡國的遷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種無奈。例如東晉與南宋。

還有一種爲權臣把持朝政的遷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將東漢都城遷到許昌。

真正的遷都有好幾次,比如孝文帝的遷都,他的目標就是漢化。沒辦法,那時的漢人還有着漢朝的驕傲,冉天王就不說了,各大漢人豪門同樣瞧不起這些鮮卑人。不漢化,不融入到漢人體系中,北魏就無法統治中原。

應當來說。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幾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滿清。

後來的明朝。

朱棣遷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國門,他不遷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穩那個位子嗎?於是將首都遷到了北京,這纔是真相。但後人扯得遠了,有人說遷得好,天子御國門,多威風啦。有人說遷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滅亡了。中國沒有了。

爲什麼說中國沒有了,不錯,滿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師再三貶明揚清,然而再認真去想,明朝雖然不及宋朝開明,但也不完全閉關自鎖,包括西洋來的火器,立即學習。包括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啓,不僅學習西洋傳來的科學。自己還投身於天主教,將學來的東西編寫成書印刷,讓天下人學習。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即便與西洋會有些差距,但應當不會太大吧。

因此中國的拐彎點就是這個北京。

但與天子御國門有多少關係呢?真相是一點關係也沒有,北京不是滿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並且李自成造反,將中原防禦工事與軍事掃蕩一空,由是明朝連一個迴旋餘地也沒有了。否則那麼多皇子皇孫,選一個代理人,當真那麼困難?那麼以滿清的兵力,節節受阻,能打到哪兒?

另外就是武則天這次遷都。

她的遷都乃是做皇帝,在長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裡是關隴門閥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遷都。

趙匡胤臨死的那一年,視察洛陽,並且洛陽城牆一起由趙德芳的岳父焦繼勳修好了,還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遷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這時候遭到趙匡義的反對。

由是傳出一番話,趙匡胤說開封無險可守,想要宋朝長久,王都一是長安,迴旋餘地太大了,就算北方遊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陽,再拿下潼關、長安,宋朝各方面早準備好了防禦,那麼局面再壞,也不過是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次之洛陽。洛陽不及長安之險,但前面好歹還有一個虎牢關!

這裡還有一個背景,當年的開封遠不及現在的開封,雖是好幾個分裂王朝的首都,雖然在後周繁榮起來,但不過那麼一回事罷了。因此就是遷都長安,壓力也不會那麼大。

趙匡義卻說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險。

似乎有理似乎無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遷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嗎?

最後趙匡胤沒有作聲,然而也沒有遷成首都。

實際這裡面的背景不是這兩句對話,趙匡胤遷都,乃是趙匡義在開封經營多年,讓趙匡胤擔心了。趙匡義之所以成功,乃是一遷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別是後來所謂的“朔黨”,王都一動,他們家離首都就遠了,離首都越遠,後人進入政治圈就越難。那麼他們甘不甘心?

於是趙匡胤選擇了最小的代價去洗劫趙二的勢力,那就是扶持趙三上臺,然而趙三還沒有上臺,那個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讓宋朝從此產生質的轉變。

趙大死與不死,宋朝命運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少兩次北伐不會敗得那麼慘。

王巨又看着書上那段武則天遷都的記錄。

這招很狠很具體。

國家種種危機,主要就是集中在朔黨這個既得利益上。

一旦將首都遷到長安,離朔黨勢力範圍遠者兩千多裡,近者也有一千多裡,不用十年二十年,朔黨勢力也就漸漸淡化了。頂多變成明朝南京那樣的遺老,雖在當地有影響,但不至於操給國政的走向。

不過太難了。

趙匡胤想遷都時,西北西夏還未崛起,現在想要遷都,必須滅掉西夏。

想要遷都,必須重修到達長安的種種水利,甚至因爲水土極度惡化,必須要強行開挖三門峽,撥掉那根砥柱。

這還不算最難的,最難的依然回到了原點,那就是一旦遷都,朔黨勢力會掀起怎麼樣的反撲?現在想找理由太簡單了,那不是江山在德不在險,比如水利,比如這麼多百姓的安置,比較會花費多少錢帛。

所以包括范仲淹提出遷都洛陽,都在反對聲中失敗。

范仲淹道理很簡單啊,遷都長安,那個困難太多了,三門峽這一關就繞不過去,再到渭水這一關又繞不過去。隨後還有關中的水土破壞又繞不過去。西夏人之逼更繞不過去。

但在洛陽沒有這個問題,將洛水修一修,運輸就不會那麼太困難了。

然後再將虎牢關修起來。

有了山河之險,國家就不需要那麼多禁兵拱衛京城了。

看看現在,即便王巨的提議,也只是將禁兵遷於城外,而不是遠離王都。不然萬一敵騎來了,怎麼辦?

在這個平坦的廣大地區裡,如何置虎牢關潼關,因此必須常年累月以駐紮大量禁兵。 щщщ▪ tt kan▪ C○

然而遷於洛陽,就可以漸漸淘減禁兵,替國家將沉重的包袱輕一輕。

那爲何最終會失敗?那就是朔黨勢力的影響與損失。

“吉浦兄,太難了。”王巨又說道。不過他也能明白呂惠卿的用意,不知道他從那條渠道進入館閣的,但王安石未至京,呂惠卿依然默默無聞,館閣裡官員雖貴,但很多的,也不是呂惠卿一個人,就是在集賢殿裡管理藏書或修校書籍的官員就有二十多人。如果不是呂惠卿今天自我介紹,王巨都不知道呂惠卿也來到集賢殿。

因此他可能看到了趙頊與自己語良久,並且趙頊動作十分親熱,也想搭上自己這條線,多方推薦,他就能上位了。所以自鳴驚人地說出兩個大膽的字,長安!

“是啊,很難。”

王巨忽然靈機一動,說道:“其實歸根倒底,只是二字,世襲!”

這就是王巨想講又不敢講的第三句話。

“世襲,世襲……”呂惠卿咀嚼幾句,道:“不錯,就是這二字。”

王巨用意達到了,呂惠卿急吼吼地想上進啊,又看出來了小皇帝有改革的意圖,自己不好說,呂惠卿還能不說嗎?

但願呂惠卿以後不要象司馬光那樣機靈啊,看看張方平苦逼的。

司馬光看到種諤隨州管制了,想對付王巨有點滑不留手,當然想找把柄容易,比如這個坊場河渡,當真完美無缺?

不實施便罷,一實施就會有缺點,比如一些受益的胥吏不樂意了。

或者極少數混得不錯的役戶也不高興了。

關健是王巨隱在幕後,由此變成了由皇帝帶頭,兩府兩制臺諫三司所有高官一起參與的革新,如何能找王巨麻煩?

因此王巨擱在一邊,重新盯上了張方平。這個傢伙不是好人,坑了自己一把,差一點讓韓琦恨上了自己。

這個小人,不能讓他做參知政事!

第476章 鼓聲(下)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755章 你不懂第792章 大捷(上)第455章 韓公,賜教第335章 高利貸第278章 述職第439章 房杜李王第12章 殿下(上)第561章 扯皮第247章 九屍迎客(一)第809章 沒完沒了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343章 贖人第139章 投名狀第478 鼓聲(續下)第338章 小人第538章 會戰(三)第298章 舅舅們(上)第632章 右孫吳第87章 鬧大吧(六)第315章 青澀第468章 旅(上)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702章 大事(上)第571章 貴人第437章 大人物第134章 古怪的字第154章 小知縣(下)第340章 悟空第531章 斬第343章 贖人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666章 入彀第9章 震盪第693章 完了第369章 雪別第801章 後手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495章 會戰開始(下)第313章 後臺第371章 爲難第375章 交待第396章 井田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260章 屹立(下)第258章 屹立(上)第237章 三百斤第563章 羞侮第50章 滿意第44章 奇蹟之戰(一)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188章 玩於股掌第285章 還不會吵架第742章 抵消第213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214章 故人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503章 大轉移第434章 羞侮第178章 子安第365章 鞭屍第388章 交好他第246章 五萬十萬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327章 錦囊第314章 錦袍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847章 上海務(下)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192章 初戰(下)第25章 寶藏(下)第190章 亮劍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745章 古怪的制度第508章 逆轉(中)第86章 鬧大吧(五)第116章 四告(下)第766章 天機第92章 第一躍(二)第311章 屠刀(上)第509章 逆轉(下)第679章 黃雀(上)第662章 破城第336章 安靜第326章 背後的賬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857章 割土(下)第633章 南國山河第12章 殿下(上)第200章 動手第80章 磨練第418章 神臂弓第70章 潤筆費
第476章 鼓聲(下)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755章 你不懂第792章 大捷(上)第455章 韓公,賜教第335章 高利貸第278章 述職第439章 房杜李王第12章 殿下(上)第561章 扯皮第247章 九屍迎客(一)第809章 沒完沒了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343章 贖人第139章 投名狀第478 鼓聲(續下)第338章 小人第538章 會戰(三)第298章 舅舅們(上)第632章 右孫吳第87章 鬧大吧(六)第315章 青澀第468章 旅(上)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702章 大事(上)第571章 貴人第437章 大人物第134章 古怪的字第154章 小知縣(下)第340章 悟空第531章 斬第343章 贖人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666章 入彀第9章 震盪第693章 完了第369章 雪別第801章 後手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495章 會戰開始(下)第313章 後臺第371章 爲難第375章 交待第396章 井田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260章 屹立(下)第258章 屹立(上)第237章 三百斤第563章 羞侮第50章 滿意第44章 奇蹟之戰(一)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188章 玩於股掌第285章 還不會吵架第742章 抵消第213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214章 故人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503章 大轉移第434章 羞侮第178章 子安第365章 鞭屍第388章 交好他第246章 五萬十萬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327章 錦囊第314章 錦袍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847章 上海務(下)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192章 初戰(下)第25章 寶藏(下)第190章 亮劍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745章 古怪的制度第508章 逆轉(中)第86章 鬧大吧(五)第116章 四告(下)第766章 天機第92章 第一躍(二)第311章 屠刀(上)第509章 逆轉(下)第679章 黃雀(上)第662章 破城第336章 安靜第326章 背後的賬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857章 割土(下)第633章 南國山河第12章 殿下(上)第200章 動手第80章 磨練第418章 神臂弓第70章 潤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