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_二、鳥瞰巴黎

二、鳥瞰巴黎

剛纔,我們對巴黎聖母院作了一番修復,試圖讓讀者看到這座奇妙教堂的原貌。我們把它在十五世紀仍然存在、現在已消失殆盡的美妙之處的大部分作了扼要的介紹。但是,我們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從聖母院鐘樓頂端可以鳥瞰當時巴黎的全景。

鐘樓的厚牆上有一道很陡的螺旋梯,沿着黑洞洞的樓梯摸索而上,走了很久,終於來到居高臨下充滿陽光和空氣的一個平臺上(共有兩個平臺),這時,一幅美麗的圖景盡收眼底。這真是一種獨特的景緻!讀者如果有幸見過一座完整而清一色的哥特式城市,就不難想象了。這樣的城市如今還有一些:巴伐利亞的紐倫堡,西班牙的維多利亞;甚至還有一些小城市,像布列塔尼的維特雷、普魯士的北豪森,假如它們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的話。

三百五十年以前的巴黎,十五世紀的巴黎,就已經是一座大城市了。我們巴黎人一般都誤認爲,巴黎的地盤在十五世紀以後纔有很大的擴展。其實,路易十一以來,巴黎也就擴大了三分之一多一點。而且,應該說,面積上的收穫無法抵償美學上的損失。

衆所周知,巴黎誕生在形似搖籃的古老小島上,現在稱做老城區。小島的河灘就是它最早的城牆,塞納河就是它最初的護城河。連續幾個世紀,巴黎一直囿於小島,南北各有一座橋,每座橋上都有一個橋頭堡,既是門戶,又是堡壘。右岸的叫大堡,左岸的叫小堡。後來,也就是第一王朝統治時期,由於小島過於狹窄和擁擠,巴黎便跨過塞納河向兩岸進軍。於是,在大堡和小堡以外,第一座城牆和城樓開始侵入塞納河兩岸的田野。那道古城牆在上個世紀還有一些遺蹟,如今只剩下回憶和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幾處地名了,如博代門,或叫博多耶門,也叫巴戈達門。城市從中心不斷向外擴張,房屋越造越多,這股洪流漫出城牆,漸漸侵蝕、損毀和吞沒了城牆。菲利普-奧古斯特爲了阻擋這股洪流,修建了一道新堤壩。那是一圈高大結實的城樓,把巴黎囚在裡頭。以後的一個多世紀內,在這個盆地裡,房屋越來越多,鱗次櫛比,好像水庫裡的水那樣往上漲。房屋開始增加高度,蓋了一層又一層,你高我更高,就像壓縮**向上噴發,誰都想使自己的腦袋高過鄰居,以便能多得到一些空氣。街道顯得越來越凹陷,越來越狹窄。所有的空地都造了房屋,最後一塊空地也被擠滿了。於是房屋越過菲利普-奧古斯特城牆,就像越獄的囚犯歡快地雜亂無章地撒到平原上。它們在那裡安營紮寨,開闢花園,過着悠然安逸的日子。從一三六七年起,城市向郊區擴展得更加厲害,有必要造一座新城牆,尤其在塞納河右岸。於是查理五世造了一座新城牆。但是,像巴黎這樣的城市是不會停止發展的,也只有這樣的城市纔會成爲首都。它們好比是谷地,彙集着一個國家的地理、政治、道德和智慧,彙集着一個民族的全部習俗,也可以說這裡是文明之井,或者說是地下水道,商業、工業、智慧、居民,一切與一個民族的活力、生命和心靈有關的東西,都在這裡過濾、沉積,一點一滴,世世代代,綿延不絕。於是,查理五世建造的城牆遭到了菲利普-奧古斯特城牆同樣的下場。十五世紀末,城市又開始超越圍牆,向外擴展,郊區也就跑到了更遠的地方。到了十六世紀,查理五世城牆好像越來越往後縮,越來越陷進古老的城市中,因爲一座新城正在城外興起。因此,簡單地說,早在十五世紀,巴黎就已經摧毀了三座城牆。這些城牆都環繞着同一個中心,可以說,早在叛教者朱利安時代,在大堡和小堡身上就已經萌芽了。這座強大的城市先後撐破了四道城牆,就像孩子逐漸長大,撐破了往年的舊衣裳。在路易十一時代,可以看到一個個傾塌的舊城樓高聳在房屋的汪洋大海中,恰似洪水中冒出的一個個山巔,像是舊巴黎被新巴黎淹沒後殘留下來的羣島。

此後,我們不幸地看到巴黎又有一些變化,不過,也就跨越了一道城牆。那是路易十五建造的。這座污穢猥瑣的城牆同建造這座城牆的國王十分相稱,也值得詩人這樣歌唱:

巴黎高牆環繞,人民怨聲載道。

在十五世紀,巴黎依然分爲三個截然不同各自獨立的城區:老城、大學城和新城。這三個城區都有各自的面貌、專長、習俗、特權和歷史。老城在小島上,最老也最小,是另外兩個城區的母親,夾在她們中間,打個比方說,就好似一個小老太婆夾在兩個身材高大的美麗姑娘中間。大學城位於塞納河左岸,從圖爾內爾城樓延伸到內斯爾城樓,前者在今日的酒市,後者在現在的造幣廠。大學城的圍牆深深嵌入朱利安當年建造公共浴池的那片鄉野。聖熱內維埃芙山被圍在城牆裡面。這座高低起伏的城牆的最高點是教皇門,大體上是現在先賢祠所在的地方。新城在塞納河右岸,是巴黎三個城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的堤岸斷斷續續,有幾個地方仍是河灘,沿着塞納河而下,從比利塔樓延伸到樹林塔樓,就是說,從今日的豐穀倉延伸到杜伊勒裡宮。這四個塔樓中,圖爾內爾和內斯爾在左岸,比利和樹林在右岸,正是塞納河切斷首都城牆的地方統稱爲“巴黎四塔樓”。新城區比大學區更深入鄉野。新城區城牆(查理五世城牆)的最高點在聖德尼門和聖馬丁門,這兩個地方至今未變。

正如前面所說,巴黎這三個城區各自成爲一座城市,但都各司其事,有失完整,離開另外兩個城區就不能生存。它們的外貌各不相同。老城區有很多教堂,新城區有很多宮殿,大學城有很多學校。如果把舊巴黎那些別出心裁的次要特點和隨心所欲的道路捐稅撇在一旁,不理會混亂不堪的市政管轄權,而只是從總體上泛泛而談,那麼可以說,城島屬於巴黎主教,右岸屬於巴黎市長,左岸屬於大學校長。巴黎總管統轄一切,他代表王室,而不代表市府。老城有巴黎聖母院,新城有盧浮宮和市政府大廈,大學城有索邦神學院。新城有菜市場,老城有中心醫院,大學城有教士草場。大學生們在左岸,如果在他們的牧場犯了罪,要在城島的司法宮受審,在右岸的隼山處刑,除非大學校長覺得大學比國王強大而出面干涉,把犯罪的學生要回來在校園內絞死,因爲在自己人中間絞死,是學生們的一個特權。

(順便提一筆,學生們的特權——有的要比這更令人愉快——大多是通過造反和暴亂向國王索取的。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人民不造反,國王是不會開恩的。關於人民效忠國王這一點,一份古老的文件中直言不諱地寫道:“市民從效忠國王中獲得了許多特權,但他們曾多次造反,時常表現出對國王的不忠。”)

十五世紀,巴黎城圈內的塞納河上有五個小島:盧維埃島,那時島上有樹木,現在只剩下柴火了;牛島和聖母島,這兩個島是巴黎主教的采邑,荒無人煙,只有一間破房子(十七世紀,這兩個島合而爲一,建成了一個新島,現在我們叫它聖路易島);最後是城島和牛渡島,牛渡島位於城島的末端,後來消失在新橋斜堤下面了。那時候,城島有五座橋,三座在右邊——聖母橋和換錢橋是用石頭做的,磨坊主橋是用木頭建的;左邊有兩座,小橋是用石頭建的,聖米歇爾橋是用木頭建的。橋上都有房屋。大學城有六道城門,是菲利普-奧古斯特建造的,從圖爾內爾塔樓數起,相繼是聖維克托門、博代門、教皇門、聖雅克門、聖米歇爾門、聖日耳曼門。新城也有六個城門,是查理五世建造的,從比利塔樓數起,依次爲聖安託萬門、寺院門、聖馬丁門、聖德尼門、蒙馬特爾門、聖奧諾雷門。所有這些城門都固若金湯,也很漂亮,美觀的外表並不有損它的威力。城牆下有一條又寬又深的壕溝環繞整個巴黎,冬汛期間,溝裡水流湍急;水來自塞納河。夜裡城門關閉,城市兩頭的塞納河河面上用幾根粗鐵索封鎖住,巴黎就可以高枕無憂睡大覺了。

鳥瞰巴黎三鎮,無論老城、大學城還是新城,都呈現出一張錯綜複雜、難解難分的街道網。然而,第一眼看去,你會感到這三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兩條平行的長街幾乎筆直地展開,中間既無隔斷,也無干擾,自南至北貫穿三鎮,與塞納河垂直,把三鎮連接起來,使它們渾然一體,不停地把這個城區的居民輸入、注入、傾入另一個城區,使三鎮合而爲一。第一條街左起聖雅克門,右至聖馬丁門。在左邊的大學城叫聖雅克街,在老城叫猶太街,在新城叫聖馬丁街,兩度跨過塞納河的分別是小橋和聖母橋。第二條街從大學城的聖米歇爾門走向新城的聖德尼門,左岸那段叫豎琴街,城島那段叫木桶街,右岸那段叫聖德尼街,塞納河左河汊上的那段叫聖米歇爾橋,右河汊上的那段叫聖德尼橋。儘管名稱繁多,叫法不一,其實始終是兩條街。它們是母親,衍生出無數條子街。它們是巴黎的大動脈,三個城區的所有血管都要從這裡輸入或輸出血液。

除了這兩條橫貫巴黎、爲整個首都所共有的主幹道外,新城和大學城各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馬路,與兩條“主動脈”成直角交叉。這樣,在新城,可以從聖安託萬門直達聖奧諾雷門;在大學區可以從聖維克托門直達聖日耳曼門。這兩條大馬路與那兩條主幹道交叉,構成一張網的總脈絡,巴黎的各條街道都從這裡向四面八方放射開來,組成一張迷宮般錯綜複雜的巨大街網。此外,細看這張難解的網絡圖,可以辨別出兩個密集的寬街道羣,一個在大學城,一個在新城,猶如兩大束鮮花在那幾座橋和那幾道城門之間燦爛開放。

這張平面幾何圖上的一些東西,今天依然存在。

那麼,一四八二年從聖母院鐘樓上俯瞰巴黎,會看到怎樣的一幅景象呢?下面我們試圖作一番描繪。

遊人氣喘吁吁地爬上鐘樓,首先會被一片屋頂、煙囪、街道、橋樑、廣場、尖塔、鐘樓弄得眼花繚亂。山牆、銳角屋頂、牆角塔、十一世紀的石頭金字塔、十五世紀的石板方尖碑、城堡主樓一無點綴的圓形主塔、教堂布滿裝飾花紋的方塔,大的、小的、笨重的、輕盈的,一股腦兒涌到你眼前,讓你目不暇接。昏眩的眼睛久久凝視這一望無垠的迷宮,無論是有着彩繪雕刻門面、木頭屋架、扁圓大門、樓層外伸懸突的最普通的民房,還是當時還矗立着一排柱廊式高塔的王家住宅盧浮宮,無一不獨具匠心,合情合理,俏麗多姿,巧奪天工,無一不閃爍着藝術的光輝。當眼睛漸漸適應這紛然雜陳的建築物時,可以分辨出幾個主要的羣體。

首先是老城。索瓦爾那本書儘管廢話連篇,但有時也不乏優美詞句。他寫道:“城島宛若在塞納河上順水航行的一隻大船於河中陷入泥沙擱淺而成。”前面我們說到,在十五世紀,這條大船被五座橋系在河的兩岸上。城島的形狀與船相似,這也引起了紋章學家的興趣,因爲據法凡和帕斯基埃記載,巴黎古老的盾形城徽被破譯成船,是因爲城島像只船,而不是因爲諾曼人圍攻巴黎。對那些破譯紋章的專家來說,紋章好似一道代數題,好比一種語言。中世紀後半葉的全部歷史都記述在紋章上,正如前半葉的歷史記述在羅曼式教堂的象形符號上一樣。這是繼神權象形文字之後封建政權的象形文字。

因此,城島首先頭朝西、尾朝東地展現在你眼前。面向船頭,只見古老的屋脊鱗次櫛比,聖小教堂後殿的鉛皮圓頂高聳其間,好似大象滾圓的臀部,上面矗立着鐘樓。只是這座鐘樓的尖頂設計最大膽,裝飾最精美,木工最細巧,外形最凹凸不平,可透過鏤空的圓錐形塔頂觀望天空,這是任何鐘樓所不及的。聖母院門前,有三條街匯入漂亮的前庭廣場,廣場四周有古老的房屋。南側可以看見中心醫院,它的正面皺巴巴,陰沉沉,屋頂佈滿了膿皰和疣子。接下來,你把左右東西都看一看,在城島狹窄的地盤上矗立着二十一座教堂,鐘樓高聳入雲,建造的年代各不相同,形狀和大小也不盡相同。聖德尼-迪帕教堂的鐘樓是羅曼式的,又低又矮,且被蟲蛀壞了,稱做“海神的監獄”,而聖彼得-奧伯和聖朗德里兩座教堂的鐘樓細如針尖。聖母院背後,北邊是它的內院及哥特式迴廊,南邊是半羅曼式的主教府,東邊是“灘地”的荒涼尖角。在這密密麻麻的房屋羣中,一座座王宮的屋頂好似戴了一頂頂石制的鏤空主教帽,那上面的窗戶清晰可辨,同時,還可以分辨出查理六世時期巴黎市贈給朱韋納爾·德·於爾森的那座官邸。再過去,可以看到帕呂市場一座座用瀝青抹頂的簡陋棚屋;再遠些,是老聖日耳曼教堂新造的半圓形後殿,一四五八年延伸到弗夫街上;此外,還可以看到一個行人熙攘的街口,一根豎在某街角上的恥辱柱,一段菲利普-奧古斯特時代鋪設的漂亮石板路面,路當中劃了馬行道(這段石板路在十六世紀被難看的碎石路面取代,美其名曰“同盟馬路”),還可以看到一個荒涼的後院,樓梯上有一個半明半暗的角樓,這種蓋在樓梯上的角樓在十五世紀屢見不鮮,今天在布爾多奈街上還有一座。最後,在聖小教堂的右側是司法宮;西頭,一羣塔樓依水而坐。老城的西角上坐落着御花園,園中大樹參天,牛渡島隱而不見。至於塞納河,從聖母院鐘樓頂上俯視老城兩邊,幾乎看不見河面。塞納河消失在大橋下面,而大橋又消失在房屋下面。

這些古老的大橋上佈滿房屋,屋頂看上去發綠,水汽使它們過早地長滿了青苔。你把視線越過那幾座橋,遠眺左岸的大學城,映入眼簾的第一幢建築是一羣低矮粗壯的塔樓,那就是小堡,門洞大開着,吞沒了小橋的一端。把目光從東到西、從圖爾內爾塔樓到內斯爾塔樓掃視一遍,你會看到一長排民房,雕花椽子,彩色玻璃,樓層重疊;俯視路面,一垛垛山牆犬牙起伏,不見盡頭,但時常被一個街口切斷,有時露出一座石頭公館的正面或牆角。這些公館連同它們的院子和花園、廂房和正屋,躊躇滿志地置身於這羣密集狹窄的民房中,有如達官貴人置身於一大羣平民百姓之中。在沿河馬路上,有五六幢這樣的公館,一頭是洛林公館,它和貝納丁修道院共有圖爾內爾塔樓旁邊的大院牆;另一頭是內斯爾公館,它的主塔樓作爲巴黎的邊界,它那黑糊糊的三角形尖屋頂一年中有三個月把紅彤彤的夕陽切成八字形。

此外,塞納河這一邊的商業遠不如那一邊發達,大學生要比手藝人更喜歡喧鬧,更喜歡成羣結隊地上街閒逛。嚴格說來,大學城這邊只有從聖米歇爾橋到內斯爾塔樓

這一段纔有堤岸,其餘部分要麼是光禿禿的河灘,如貝納丁修道院以東的河岸;要麼是一大片房屋,屋基浸泡在水中,例如兩座橋之間的地帶。從早到晚,沿河都傳出洗衣婦的喧鬧聲,她們叫着,說着,唱着,用力捶打着衣裳,跟現在的情形一樣。這是巴黎一樁不小的賞心樂事。

大學城看上去渾然一體。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房屋高度密集,結構千篇一律。那數不勝數的屋頂有棱有角,此起彼伏,幾乎都是同樣的幾何圖形,從高處看去,好像是同一物質的結晶體。街道像是變幻無常的溝壑,但並沒有把這一大片建築羣分割得七零八落。四十二所學院相當均勻地散佈在大學城,比比皆是。這些美麗建築的屋頂五花八門,賞心悅目,但萬變不離其宗,與周圍比它們低矮的普通屋頂一樣出自同一種建築藝術,歸根結底,是同一種幾何圖形的平方或立方演算的結果。因此,這些學院的屋頂使整體顯得雜而不亂,補其所缺,又不使整體顯得臃腫。幾何學就是講究和諧。此外,還有幾幢漂亮的公館散佈在左岸的民房羣中,豪華的屋頂高踞於民房秀麗的頂樓之上。內維爾公館、羅馬公館、蘭斯公館,現在已不復存在;克呂尼府邸今天依然矗立在那裡,這令藝術家感到欣慰,可是,幾年前,有人愚蠢至極,竟把它的塔樓砍掉了。克呂尼府旁邊有一座羅馬式宮殿,它有漂亮的圓頂拱門,那是朱利安建造的公共浴場。還有許多修道院,跟那些公館一樣漂亮,一樣豪華,但更能顯出對宗教的虔誠,看上去更莊重肅穆。首先吸引你注意力的是貝納丁修道院和它的三座鐘樓;還有聖熱內維埃芙修道院,它的方塔至今還在,但其餘部分均已被拆毀,確實令人痛惜;還有索邦神學院,既是學校,又是修道院,如今只剩下歎爲觀止的中殿和聖三會教士們修道的那個美麗的內院了;索邦旁邊是聖伯努瓦修道院,就在本書出完第七版,還尚未出第八版的時候,有人居然在它的院牆內草率地蓋了座劇院;還有方濟各會修道院,三座巨大的山牆並肩而立;還有奧古斯特教派修道院,造型優美的尖塔猶如鋸齒形山峰矗立在巴黎的這一邊,由西數起,這算是第二個,第一個是內斯爾塔樓。事實上,那些學院是修道院與塵世溝通的中間環節,介乎公館和修道院之間,樸素而優雅,它們的雕刻裝飾不像宮殿那樣輕浮,建築風格不像修道院那樣嚴肅。在這些建築中,哥特藝術得到了盡善盡美的發揮,華麗和樸素都表現得恰到好處,可惜,如今它們幾乎蕩然無存了。大學城裡教堂雲集,個個燦爛輝煌,從聖朱利安教堂的半圓拱頂到聖塞弗蘭教堂的尖頂穹隆,展示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這些教堂高聳於其他房屋之上,彷彿要在這和諧的整體中再增添一分和諧似的,時時刻刻從周圍無數犬牙交錯的山牆羣中衝出來,展現出鋸齒狀的尖塔、鏤空的鐘樓,或像針一樣纖細的尖頂。這種尖頂式樣其實是銳角形屋頂登峰造極的誇張表現。

大學城地面起伏不平。東南角的聖熱內維埃芙山猶如一個碩大無朋的燈泡,從聖母院鐘樓上朝那裡眺望,你會看到一幅美麗的景緻:一條條街道(現在叫“拉丁區”)狹窄而曲折,一堆堆房屋從山頂向四周散佈,雜亂無章地、幾乎是垂直地從山坡上俯衝到塞納河邊,有的好像要跌倒,有的好像在重新往上爬,但似乎都在手拉着手。街道上,無數黑點來來往往,連綿不斷,好像眼前的一切都在移動。這就是人羣,從高處和遠處看,就是這般模樣。

這無窮無盡的屋頂、尖塔和起伏不平的建築使大學城的外圈變得奇形怪狀,時而彎曲,時而扭結,時而又犬牙交錯。空隙之處,可以隱隱看到一堵長滿青苔的院牆,一座固若金湯的圓塔,一道作爲堡壘的築有雉堞的城門,那就是菲利普-奧古斯特修道院。再過去是綠茸茸的草地,幾條漸漸消逝的道路,沿途零星散落着幾個村鎮,越遠越稀少。這些近郊村鎮中,有些還是相當重要的。從圖爾內爾塔樓數起,首先是聖維克托鎮,鎮上有一座單拱橋橫跨在比埃夫爾河上;還有一個修道院,那裡有胖子路易的墓誌銘;還有一座教堂,它的八角尖塔簇擁着四個小鐘樓,那是十一世紀的產物(在埃當普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座教堂,至今尚未拆毀)。接着是聖馬索鎮,那裡有三個教堂和一個修道院。再下來是聖雅克鎮,左側是戈伯蘭磨坊,有四堵白牆;鎮的街口有一個雕刻精美的十字架;還有聖雅克-德-奧伯教堂,在那時候是一座哥特風格的尖拱建築,十分可愛;還有聖馬格洛瓦教堂,中殿是十四世紀建造的,非常漂亮,拿破崙把它改成了乾草倉庫;還有鄉間聖母院,那裡有拜占庭風格的鑲嵌藝術品。接着是坐落在曠野中間的夏爾特爾修道院,它是司法宮的同代建築,富麗堂皇,美輪美奐,有幾個分隔成塊的小花園,還有鬼怪出沒的沃韋爾廢墟。越過夏爾特爾修道院,繼續往西眺望,視線最後落到了聖日耳曼-德-佩教堂那三座羅曼式尖頂鐘樓上。那時候,聖日耳曼鎮就已經是一個大市鎮了,有十五到二十條街道。聖絮爾皮斯修道院的尖頂鐘樓就在鎮的一個角上。旁邊,聖日耳曼集市的四面圍牆依稀可辨,現在已變成商場。鎮上還有修道院院長的恥辱柱,那是一個頂上有鉛製圓錐體的漂亮小圓塔。再過去是瓦窯,接着是烘爐街,那裡有公共麪包烘爐房,然後是座落在小山岡上的磨坊,再然後是麻風病院,那是一座與世隔離的小房子,看不大清楚。但是,這個鎮上最醒目最吸引視線的還是修道院本身。那個修道院形象威嚴,像教堂,又像領主府邸;那是修士的殿堂,巴黎的歷任主教都以在這裡住上一夜爲榮;還有那間飯堂,建築師賦予它大教堂的氣派和漂亮的外觀,給它安了大教堂纔有的美麗圓花窗;還有那座雅緻的聖母小教堂,那裡有宏大的禪房、一座座大花園、柵欄、吊橋、築有雉堞的圍牆,以及看上去似乎在切割四周的綠草地;還有那些庭院,武士的兵器和修士的金色披風在那裡交相輝映:所有這一切,衆星捧月般地環繞着三座高聳於哥特式後殿上的半圓拱腹式尖塔,在天際展開了一幅宏偉壯麗的圖畫。

當你看夠了大學城的景緻,轉身去看右岸的新城,你會覺得景色陡然變了。的確,新城比大學城大得多,也不如大學城整齊。一眼望去,新城非常明顯地分成若干部分。首先,在東邊那塊至今仍叫沼澤地的地區,宮殿星羅棋佈。那裡曾是一片沼澤,卡米洛熱納曾引誘愷撒深入腹地。這座宮殿直達河邊。四座府邸幾乎連成一片,它們是儒伊府、桑斯府、巴博府和王后寢宮,輕巧的塔樓矗立在石板屋頂上,倒映在塞納河中。這四座建築佔據了從諾南第埃爾街到塞勒斯坦修道院的空隙,修道院的尖頂塔樓優雅別緻,襯托着這四座府邸的山牆和雉堞。挨着水邊,有幾所發綠的破房子擋住了視線,但仍可以看見這些豪華宮殿正面的美麗牆角、帶石框的方形大窗、佈滿雕像的尖拱大門、棱角分明的牆壁尖脊。所有這些美妙的建築奇想,使得哥特藝術似乎在重新排列組合,裝飾着這些宏偉的建築物。在這幾座府邸後面,是歎爲觀止的聖波爾宮,它的院牆伸向四面八方,無限寬廣,形狀多變,一會兒像城堡那樣斷開,圍着柵欄,築有雉堞,一會兒又像修道院那樣被參天大樹遮掩。聖波爾宮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法國國王可以同時留宿二十二個與王太子和勃艮第公爵品位相當的王侯,連同他們的僕役和隨從。大領主們在這裡有他們的居所,皇帝來觀光巴黎時也在這裡下榻,宮中豢養的獅子也有它們單獨的寓所。要說明的是,每位王侯的住處不少於十一個廳室,從豪華的起居室到祈禱室,還不算長廊、洗澡間、蒸汽浴室以及其他“多餘的場所”,不算國王每個賓客的專用花園,不算廚房、食物貯藏室、配膳室、僕役的公共飯廳。這裡還有家禽飼養場,內設作坊,從燒烤到配酒,共有二十二個項目;各種各樣的娛樂場所,如木槌球場、網球場、鐵環球場;鳥棚、魚塘、動物園、馬廄、牛圈;圖書室、兵器庫和鐵工場。那時候的一座王宮、一座盧浮宮、一座聖波爾宮就是這個樣子,是城中之城。

從我們所在的聖母院鐘樓望去,聖波爾宮幾乎有一半被剛纔說的四座府邸擋住了,但依然宏偉壯觀,賞心悅目。查理五世把小米斯府邸、聖莫爾修道院院長府邸和埃當普伯爵府邸併入了自己的王宮,用飾有彩繪玻璃和小圓柱的長廊把它們同王宮的主體建築巧妙地連接起來,但仍可以看出是三個附屬部分:小米斯府邸的屋頂邊緣裝飾着一圈花邊狀欄杆;聖莫爾修道院院長府邸看上去像座堡壘,有一個大塔樓,還有堞孔、槍眼和鐵雀,在撒克遜風格的大門上,位於吊橋的兩個槽口之間,刻着修道院院長的盾形紋章;埃當普伯爵府邸的主塔呈圓形,頂層已經坍塌,殘缺不平,看上去像雞冠。在聖波爾宮,到處都有老橡樹,三四棵一羣,就像碩大無朋的花菜;魚池清澈明淨,波光粼粼,天鵝在水上嬉戲;數不清的庭院呈現出一片秀色可餐的景色;獅子宮的一座座低矮的尖拱由撒克遜式短柱支撐着,那裡還有一道道鐵柵門和獅子永不消停的吼叫聲。越過這一切,可以看到有鱗片裝飾的聖母經教堂的尖塔,左側是巴黎總管的府邸,兩旁有四座精雕細琢的小塔,中間深處纔是真正所謂的聖波爾宮。在查理五世之後,聖波爾宮的正面不斷擴建,飾物越來越多。兩個世紀以來,建築師們憑着一時的奇想給它增添了許多不倫不類的附加物,小教堂添加了半圓形後殿,走廊上壘起山牆並增添了無數隨風旋轉的風標,還有兩座緊挨在一起的高塔,那築有雉堞的圓錐形頂蓋猶如邊緣捲起的尖頂草帽。

我們的目光繼續在這些伸向遠方的圓形劇場般的宮殿羣中搜索,越過仿若新城房屋羣中一條深谷的聖安託萬街,跳過不重要的建築物,就看到了昂古萊姆府。這是一個經歷了幾個朝代的龐大建築,有些部分看上去潔白清新,與整體很不協調,就像是藍襖上綴了塊紅補丁。可是這個現代式樣的宮殿卻有着又高又尖的屋頂,檐槽雕刻着花紋,屋頂覆蓋着鉛皮,上面鑲嵌了無數閃閃發光的鍍金鋼片,構成阿拉伯式裝飾圖案。這金銀相間的奇特屋頂,優美地聳立在這座古老建築的殘敗景象之中。幾座巨大的古塔年久失修,好像是用舊了的酒桶,中間鼓了起來,看上去恰似敞開衣襟的大肚子。昂古萊姆府後面是圖爾內爾宮,那裡尖塔林立,輕盈飄忽,魅力無窮,令人幻覺叢生;那些尖塔、小鐘樓、煙囪、風標、螺旋梯,那些樓臺亭閣,那些像是用衝孔機鑿出來的鏤空頂塔,那些形狀各異參差不齊儀態萬千的紡錘形小塔,彷彿組成了一個碩大無朋的石頭棋盤,無論是在阿朗布拉宮,還是在尚博爾宮,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見不到如此壯麗的奇觀。

圖爾內爾宮右側是巴士底城堡。只見一羣黑壓壓的炮樓互相嵌入,壕溝環繞,像是被一根粗繩捆成了一束;主堡的槍眼多於窗孔,吊橋從來不見放下,狼牙閘門從來不見打開。一個個黑鳥喙似的東西從雉堞中間伸出來,遠看好像是檐槽,其實是炮筒。

在這可怕的巴士底城堡旁邊,它的炮口底下是聖安託萬門,夾在兩個箭樓之間。

從圖爾內爾宮一路到查理五世城牆,一片片繁茂青翠的莊稼和絢麗多彩的花圃鋪開了茸茸的地毯,那是農田和御花園。在御花園中間,根據那一片撲朔迷離的林木和幽徑,可以辨認出路易十一饋贈給庫瓦克蒂埃的那座遐邇聞名的迷宮花園。庫瓦克蒂埃大夫的觀象臺矗立在迷宮花園中,好似一根孤立的大圓柱,頂端的小屋就像柱頭。這座小屋裡曾進行過可怕的星相研究。那裡如今成了王宮廣場。

我們盡力想使讀者對宮殿區有個大致印象,但僅僅介紹了建築的屋頂部分。正如我們剛纔說的,宮殿區位於新城東端,在查理五世城牆和塞納河的夾角之間。新城中心卻是一大片民房。事實上,老城的三座橋就是從這裡通往右岸的。有了橋,就會造民房,然後纔會有宮殿。這一大片擁擠的民房就像蜂窩的一個個小穴,有一種特殊的美。在一個國家的首都,民房的屋頂竟像大海的波濤一樣壯觀,這確實了不起。首先,街道縱橫交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菜市場就像一顆星星,向周圍射出無數道光芒。聖德尼街和聖馬丁街猶如兩棵大樹,枝杈茂密,盤根錯節。一些彎彎曲曲的線路遍佈全區,如石膏廠街、玻璃廠街、織布廠街,等等。也有一些漂亮的建築聳立在這山牆海洋的波濤中間,換錢橋這一頭的大堡就是其中之一(在換錢橋後面,可以看見塞納河在磨坊主橋的磨扇下面翻滾着白浪)。大堡已不再是叛教者朱利安時代那種羅馬風格的城樓了,而是採用了十三世紀封建時代的風格,石頭異常堅硬,用十字鎬刨三小時也刨不下拳頭大的一塊來。此外,還有聖雅克-德-布什裡教堂富麗堂皇的方形鐘樓,由於佈滿雕刻,鐘樓的四個塔角似乎失去了鋒芒。這座鐘樓在十五世紀還沒有竣工,但就是這個樣子也已使人驚歎不絕了。那時候,四隻怪獸還沒有安放上去,現在它們蹲在塔頂的四個角上,仍然像斯芬克斯一樣讓新巴黎去猜舊巴黎之謎。到一五二六年,雕刻家羅爾才把這四頭怪獸安放上去,他這番辛勞只換來二十法郎。還有那朝向河灘廣場的柱子房,前面我們已介紹過了。再就是聖熱爾韋教堂,一座所謂“趣味高雅”的正門把它全毀了;聖梅里教堂,它的古老尖拱幾乎和半圓拱腹相差無幾;聖約翰教堂,它那美麗的尖塔有口皆碑;還有二十來座其他的歷史豐碑,它們心甘情願讓自己的奇觀湮沒在黑暗、狹窄、深幽的街巷迷宮中,還可以加上豎立在各個街口的數量比絞刑架還要多的石雕十字架;越過一道道屋頂,遠遠看見圍牆的聖嬰公墓;從科索納裡街的兩座煙囪的空當裡看得見菜市場恥辱柱的頂端;位於人羣熙攘的特拉瓦爾十字架廣場的絞刑架;被簡陋房屋環繞的小麥市場;淹沒在房屋羣中的菲利普-奧古斯特城牆遺蹟,爬滿常春藤的破爛城樓、坍塌的城門、一截截殘壁頹垣;有着許多店鋪和鮮血淋淋的剝皮場的沿河馬路。塞納河上,從草料港到主教監獄一帶,小船來來往往,行走如梭。這就是新城的不規則四邊形中心地區在一四八二年呈現的面貌,讀者想必對此有了大致的印象。

除了宮殿區和民宅區,新城展示的第三個景象是一長排的修道院區,沿着城界從東到西幾乎貫穿全境。這些修道院和小教堂位於巴黎的碉堡城垣後面,形成了巴黎的第二道內城垣。在圖爾內爾宮花園旁邊,

聖安託萬街和寺院老街之間,有聖卡特琳修道院和它的廣闊農田,它們一直延伸到巴黎城牆邊。在寺院新街和老街之間,是聖殿騎士寺院。那是一羣孤立的高大挺拔而又陰森可怕的塔樓,院子很大,院牆上築有雉堞。在寺院新街和聖馬丁街之間,是聖馬丁修道院。這個設防的漂亮教堂被花園環繞,炮樓林立,鐘樓宛若教皇的三重法冠,真是固若金湯,燦爛奪目,唯有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在它之上。在聖馬丁街和聖德尼街之間,坐落着三神修道院的圍牆。最後,在聖德尼街和蒙託戈伊街之間是修女院。旁邊就是聖蹟區的破爛屋頂和街道。這是混在這虔誠的修道院鏈條中唯一世俗的環節。

最後,在塞納河右岸那堆屋頂中,還可以分辨出第四個格子,它位於城牆西角和下游河岸之間,又是一羣宮殿和府邸,圍繞盧浮宮展開。菲利普-奧古斯特的老盧浮宮是一座宏大的建築,主塔周圍聚集着二十三個大塔和無數小塔,遠遠看去,宛若鑲嵌在阿朗鬆府和小波旁宮的哥特式屋頂上。這個多頭巨蛇,巴黎的守護神,永遠昂然挺立着二十四個腦袋,巨大的身軀被鉛皮或鱗狀石板覆蓋着,閃爍着金屬的反光,使新城的西邊呈現出令人驚歎的輪廓。

就這樣,一大片民宅(古羅馬人稱之爲“島”)兩側各有一大羣宮殿,西邊以盧浮宮爲首,東邊以圖爾內爾宮爲冠,北邊是一長帶修道院和農田,放眼望去,渾然一體;建築物的瓦片或石板屋頂層層疊疊,形成一串串奇形怪狀的鏈條;在這數不清的建築物上面,聳立着四十四座教堂的鐘樓,刺花文身,精雕細刻;街道縱橫交錯,數不勝數;一邊以矗立着方形箭樓的巍峨城牆爲界(大學城是圓城樓),另一邊以橫跨一座座大橋、其中一隻只小船穿梭的塞納河爲界:這就是十五世紀的新城。

城牆外面挨着幾個城門的地方有一些小鎮,但比大學城外要少一些,也更分散。巴士底城堡後面,在有奇異雕刻的福班十字架和有扶壁拱架的聖安託萬-德尚修道院周圍,聚集着二十來所簡陋房屋;波潘庫爾鎮隱沒在一片麥田中間;庫蒂伊是一個歡樂的小村,那裡有許多小酒店;還有聖洛朗鎮,遠遠看去,鎮上教堂的鐘樓好像和聖馬丁門的城樓尖閣連在一起了;還有聖德尼鎮和宏偉的聖拉德爾教堂;在蒙馬特爾門外,是白牆環繞的內河航運穀倉,後面是蒙馬特爾山,那時候,在石灰石山坡上,教堂的數量幾乎和磨坊一樣多,後來只剩下磨坊了,因爲如今的社會只需維持生命的麪包。最後,越過盧浮宮,可以看見聖奧諾雷鎮在草場上伸展,當時,它就已頗具規模了;還可以看見鬱鬱蔥蔥的小布列塔尼林園和豬市,豬市中央矗立着一口可怕的大鍋,用來處死製造僞幣的人。你大概已經注意到,在庫蒂伊村和聖洛朗鎮之間的荒涼平原上有一個小土丘,丘頂上有一座建築物,從遠處看,猶如一排倒塌的柱廊豎立在坍陷的屋基上。那不是帕特儂神廟,也不是奧林匹亞山的宙斯廟,而是隼山絞刑架。

我們把巴黎的建築作了介紹,是想讓讀者對舊巴黎的輪廓有個大致的印象,雖然介紹簡明扼要,但列舉的建築太多,即使讀者已經清楚了,我們仍想用幾句話作一個概括。巴黎中央是城島,看上去像只大烏龜,那幾座覆蓋着鱗狀瓦頂的大橋猶如烏龜的腳爪,從灰屋頂的龜殼裡伸出來。左邊是大學城,就像是一塊形狀不規則的巨石,堅硬,稠密,擁擠,佈滿了尖塔。右邊是一望無垠的半圓形新城,不計其數的花園和歷史性建築物錯落其間。這三大部分,無論是老城還是大學城和新城,都是街道密佈,數不勝數。塞納河,用杜·布勒爾的話來說,“哺育巴黎的塞納河”,流經全境,河上擁塞着一座座沙洲、橋樑和船隻。巴黎周圍一馬平川,點綴着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和美麗的村莊;左邊有伊西、旺沃、蒙魯日,以及既有方塔又有圓塔的讓蒂伊;右邊也有二十來個村鎮,從孔弗朗到主教城。天邊山巒環抱,好像在給一隻大盆鑲邊。在遠處,東邊是萬森城堡和它的七座四角塔,南邊是比塞特爾城堡和它的小尖塔,北邊是聖德尼城堡和它的尖塔,西邊是聖克魯城堡和它的主塔。這就是一四八二年的烏鴉從聖母院鐘樓頂上看到的巴黎。

然而,關於這座城市,伏爾泰卻說,“在路易十四以前,只擁有四座美麗的建築”,也就是索邦神學院的圓頂、神恩谷修道院、新盧浮宮,第四座我記不清了,可能是盧森堡宮吧。值得慶幸的是,伏爾泰仍然寫出了《老實人》,而且,在人類歷史上,他是最善於發出魔鬼般冷笑的人。不過,這證明了一個絕世天才可能會對不是自己本行的某種藝術一竅不通。莫里哀把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稱做“他們那個時代的米尼亞爾”,不就自以爲在恭維他們嗎?

言歸正傳,繼續來談十五世紀的巴黎。

十五世紀的巴黎不僅美麗,而且非常協調,是中世紀曆史和建築藝術的產物,是一部關於石頭的編年史。它的建築風格有兩個層次,一種是羅曼式的,另一種是哥特式的,因爲古羅馬建築早已消失殆盡,只有朱利安公共浴池頑強地衝破中世紀厚厚的地層,依舊矗立在巴黎。至於凱爾特那個層次,即使到很深的地下去挖掘,也難找到它的遺蹟。

五十年後,進入文藝復興時代,在莊嚴單一而又豐富多彩的巴黎,摻進了文藝復興時期形形色色、燦爛奪目的新奇建築式樣和體系,那就是羅馬式半圓拱腹、希臘式柱子和哥特式扁圓拱頂,還有柔和而完美的雕刻、情趣超俗的阿拉伯裝飾圖案和柱頭葉形裝飾,和路德同時代的異教情調的建築。這時候的巴黎在視覺上和在想象中可能不如過去和諧,但也許更加美麗了。但是好景不長。文藝復興失之偏頗,它不滿足於建設,還要毀滅歷史文物。確實,要建設就要有地方。因此,哥特式巴黎的完整無缺只歷時很短時間。聖雅克-德-布什裡教堂的鐘樓還沒有完全竣工,舊盧浮宮就開始拆毀了。

從此以後,這座偉大城市的外貌日益衰頹。哥特式巴黎代替了羅曼式巴黎,到頭來它自己也消失了。可是誰能說得清楚又是什麼樣的巴黎代替了哥特式巴黎呢?

有卡特琳·德·梅迪奇斯的巴黎,便是杜伊勒裡宮;有亨利二世的巴黎,在市政大廈,這兩座建築仍然具有高雅的趣味;有亨利四世的巴黎,那是在王宮廣場,周圍是三色的房屋,有磚頭砌的正面、石頭的牆角、石板砌的屋頂;有路易十三的巴黎,那是神恩谷修道院,一座低矮粗壯的建築物,穹隆猶如籃子的提手,圓柱挺胸凸肚,圓頂酷似駝峰;有路易十四的巴黎,在殘廢軍人院,宏大,華麗,金燦燦,冷冰冰;有路易十五的巴黎,在聖絮爾皮斯教堂,有石刻的螺旋飾、花帶結飾、雲彩、密紋和菊苣葉飾;有路易十六的巴黎,在先賢祠,那是羅馬聖彼得教堂的拙劣仿製品,整個建築不自然地堆砌,線條很不和諧;有共和國的巴黎,在醫學院,是古羅馬和古希臘風格的拙劣模仿,看上去像古羅馬的圓形劇場或古希臘的帕特儂神廟,正如共和國三年的憲法和古希臘米諾斯法典相像一樣,這種建築風格在建築史上稱做“穡月”風格;有拿破崙的巴黎,在旺多姆廣場,那是雄偉壯麗的巴黎,用大炮鑄成了一根銅柱子;有王朝復辟時期的巴黎,在交易所,一排雪白的柱廊支撐着光滑的中楣,整個建築呈正方形,耗資兩千萬。

在各個城區都有一定數量的民房在風格、式樣和姿態上和這些特徵迥異的紀念性建築物相似,行家一看,便能辨別出哪些民房同哪座歷史建築物出自同一個時代。只要懂行,哪怕從一個門環上也可以發現一個世紀的精神和一個國王的風貌。

因此,現代巴黎的面貌是無法概括的,它是好幾個世紀建築風格的集錦,而最美的已經消失。現在的首都只是在房屋的數量上增加了,可那是些什麼樣的房屋!照巴黎現在的發展速度,每五十年就要更新一次。因此,巴黎建築的歷史意義日益減少。不朽的建築物越來越罕見,它們似乎漸漸淹沒在現代房屋的汪洋大海中。我們的祖先是石頭巴黎,我們的子孫就將是石灰巴黎了。

至於新巴黎的現代紀念性建築物,我們就不去描繪了。不是因爲我們對它們不欣賞。毫無疑問,蘇弗洛先生的聖熱內維埃芙教堂是用石頭製成的最美麗的薩瓦式蛋糕。榮譽軍團宮也是一塊極其精美的糕點。小麥市場的圓頂是放大了的英國職業騎師的鴨舌帽。聖絮爾皮斯教堂的兩座塔樓猶如兩根巨大的單簧管,式樣毫無出衆之處,塔頂上歪歪斜斜、皺皺巴巴地豎着的空中信號機倒是一個可愛的意外。聖羅克教堂的拱門壯麗宏偉,只有聖托馬斯-達坎教堂的拱門可以和它相媲美。聖羅克教堂的酒窖裡也有一個表現耶穌受難的圓浮雕和一個鍍金木頭太陽,這兩樣東西真是妙不可言。植物園迷宮的觀景樓也是巧奪天工。至於交易所大廈,就其柱廊而言,這是座希臘式風格的建築;可它的門窗卻是半圓拱形,因此又可以說是古羅馬風格的;它的拱頂低矮寬闊,這又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不過,無可懷疑,這是一座規範而地道的紀念性建築物,大廈的頂樓就是明證,它線條筆直,非常優美,一個個雅緻的煙囪插在樓頂上,如此雅典風格的漂亮頂樓在雅典都難以見到。還要指出的是,通常情況下,一個建築物的特徵必須同它的用途相適應,讓人一看便知道這個建築物派什麼用場,但是,當看到一個紀念性建築既可當王宮,也可做議院、市政廳、學校、馴馬場、科學院、倉庫、法院、博物館、兵營、陵墓、寺院或劇場,也不會感到太吃驚。眼下,這座建築是做交易所。此外,一座建築還應該適應氣候。交易所顯然是爲了適應我們寒冷多雨的天氣而有一個近乎東方式的平坦屋頂,這樣,冬天下雪時,就得打掃屋頂,當然,造屋頂就是爲了便於打掃。至於剛纔我們講到的用途,這個任務它完成得好極了。在法國,它是交易所,要是在雅典,也可以當神殿。誠然,建築師爲掩飾那座會破壞正面優美線條的大時鐘時着實費了番心思,可是反過來,我們就有了這圈環繞大廈的柱廊,每逢莊嚴隆重的日子,證券和商業經紀人可以在柱廊下一本正經地高談闊論。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富麗堂皇的建築。此外,還可以加上許多美麗而饒有趣味的千變萬化的街道,如裡沃利街。假如有一天從氣球上俯瞰巴黎,我相信一定會看到豐富多彩的線條、五光十色的細節、變幻莫測的面貌,就像在方格棋盤上可能看到的那種雄偉寓於簡樸、意外來自優美的難以描繪的意境。

儘管今天的巴黎讓你讚歎不絕,但我建議你在頭腦中讓巴黎恢復成十五世紀的樣子,透過籬笆般矗立着的令人驚訝的尖頂、圓塔和鐘樓來觀望太陽,想象一下比蛇皮的色彩還要變幻不定的塞納河、一汪汪泛着黃綠色的大水坑,想象一下它是怎樣奔流在一望無垠的巴黎城中間,遇到沙洲尖角就撕裂,碰到橋拱就泛波浪;你再把古老巴黎哥特風格的剪影清晰地呈現在湛藍的天際,讓不計其數的煙囪周圍瀰漫着冬霧,使巴黎的輪廓在霧靄中飄浮;你讓巴黎浸沒在深沉的黑夜中,好好看看光明和黑暗在這建築物的迷宮中進行怎樣奇特的遊戲;你投下一線月光,讓巴黎顯出朦朧的身影,使無數大塔樓從濃霧中露出腦袋;或者,你再次展現巴黎的黑色身影,讓無數呈現銳角的尖頂和山牆重新變得昏暗,再把這比鯊魚的牙齒還要參差不齊的黑色剪影凸現在傍晚昏黃的天幕上。然後,你再作個比較吧。

假如你想感受一下舊巴黎,獲得新巴黎不再能給予你的印象,那麼請你在哪個重大節日,比如復活節或聖靈降臨節,趁着旭日東昇登上某個制高點,俯瞰整個巴黎,觀看教堂鐘聲齊鳴的奇景。你看吧,天空剛發出信號(因爲是太陽發出的),成千上萬座教堂就全部顫動起來,開始只是零零星星的鐘聲從一個教堂傳到另一個教堂,就好像樂師撥動琴絃彼此相告演奏就要開始。接着,你會突然看見——有時耳朵似乎也有視覺——你會看見各個鐘樓彷彿同時升起了一股聲音的圓柱、一團和聲的煙霧。開始,每個鐘樓的顫音直升上光輝燦爛的晨空,那樣純淨,可以說彼此都是孤立的。接着鐘聲越來越大,漸漸地彼此融爲一體,匯成一曲氣勢磅礴的交響樂。這時,鐘聲組成了響亮的顫音大合奏,從成千上萬座鐘樓上嫋嫋升起,在城市上空飄浮、波動、跳躍、旋轉,把震耳欲聾的顫音圈擴散到天的盡頭。然而,這個和聲的汪洋大海一點也不渾濁。儘管它浩瀚、深邃,但仍然清澈透明。你可以看見每組音符從鐘樓飄出,獨立地在和聲的海洋裡蜿蜒遊動。你可以諦聽木鈴和巨鐘的談話,時而低沉,時而尖銳。你可以看見八度音符從一個鐘樓跳到另一個鐘樓,銀鐘的聲音像是長了翅膀,輕靈,尖利,直衝雲霄;木鐘的聲音微弱,蹣跚,像斷了腿似的往下墜落——聖厄斯塔什教堂七口大鐘音階豐富,忽上忽下,變幻無常。你看見如光一般快速的音符一路奔跑,劃出三四道彎彎曲曲的光跡,像閃電一樣消失了。那邊是聖馬丁修道院嘶啞尖利的歌聲;這裡是巴士底獄陰沉憂鬱的呼叫;另一頭是盧浮宮大塔樓的男低音。王宮御鐘不知疲倦地向四面八方傳送着光彩熠熠的顫音,聖母院的沉重鐘聲有節奏地撞擊着御鐘的顫音,猶如鐵錘敲擊鐵砧,迸發出陣陣火花。你不時地聽見聖日耳曼-德-佩教堂的大鐘連敲三下,看見各種形狀的音符掠過眼前;這雄偉壯麗的鐘樂合奏有時微微讓出一條通道,讓聖母馬利亞修道院的三下鐘聲穿插進來,猶如賦格曲結束前的密接和應,爆發出星星的火光,在晨空中閃爍。在這協奏曲的最深處,你依稀可辨教堂的歌聲。那是從拱頂各個顫動的毛孔裡滲透出來的。——的確,這是一部值得諦聽的歌劇。白天,你聽見巴黎嘈雜的聲音,那是城市在說話;夜間,那是城市在呼吸;現在,那是城市在歌唱。因此,你不妨側耳細聽這鐘樂的齊奏,把五十萬人的喁喁低語、塞納河的無窮哀怨、風兒的無盡嘆息,以及天際山嶺上四座森林像管風琴那樣低沉的四重奏分散開來,再把過於嘶啞、過於尖利的鐘聲消除乾淨,現在,請你說說,世上有沒有比這鐘樂齊鳴更豐富、更歡樂、更金光燦爛、更使人眼花繚亂的音樂。你哪裡看到過像這樣的音樂大熔爐,聽到過像這樣成千上萬口銅鐘在高達三百尺的石笛中齊聲歌唱,見到過像巴黎這樣渾然成爲一支管絃樂隊的城市,聽到過像這樣暴風驟雨般轟鳴的交響樂!

(本章完)

第三卷_二、鳥瞰巴黎第八卷_一、金幣變成了枯葉第五卷_一、聖馬丁修道院院長第二卷_一、新的打擊第四卷_三、敲鐘人第四卷_三、敲鐘人第七卷_八、臨河窗子的妙用第七卷_八、臨河窗子的妙用第二卷_七、新婚之夜第八卷_二、金幣變成了枯葉(續)第四卷_一、善女第四卷_四、狗和主人第四卷_二、克洛德·弗羅洛第七卷_二、神甫和哲學家是兩回事第十一卷_一、小紅鞋第十卷_二、“當你的流浪乞丐去吧!”第八卷_五、母親第十一卷_二、“白衣美人”(但丁)第七卷_二、神甫和哲學家是兩回事第四卷_六、不得人心第八卷_二、金幣變成了枯葉(續)第一卷_三、紅衣主教大人第十卷_三、快樂萬歲第四卷_三、敲鐘人第十卷_五、法蘭西路易先生的祈禱室第七卷_八、臨河窗子的妙用第四卷_六、不得人心第十卷_三、快樂萬歲第六卷_二、老鼠洞第七卷_七、夜遊修士第九卷_二、駝背,獨眼,瘸子第九卷_六、紅門的鑰匙(續)第九卷_六、紅門的鑰匙(續)第六卷_四、一滴水,一滴淚第九卷_六、紅門的鑰匙(續)第四卷_一、善女第二卷_三、以善報惡第十卷_四、幫倒忙的朋友第八卷_二、金幣變成了枯葉(續)第一卷_三、紅衣主教大人第七卷_三、鍾第七卷_三、鍾第四卷_四、狗和主人第八卷_四、拋卻一切希望第六卷_三、一塊玉米餅的故事第四卷_五、克洛德·弗羅洛續篇第四卷_五、克洛德·弗羅洛續篇第二卷_五、《麻煩》續篇第六卷_一、對古代司法界的公正概述第七卷_五、兩個黑衣人第六卷_三、一塊玉米餅的故事第二卷_五、《麻煩》續篇第十卷_五、法蘭西路易先生的祈禱室第一卷_四、雅克·科佩諾爾老闆第十一卷_一、小紅鞋第二卷_五、《麻煩》續篇第十卷_三、快樂萬歲第十一卷_一、小紅鞋第十一卷_二、“白衣美人”(但丁)第一卷_一、司法宮大廳第七卷_七、夜遊修士第一卷_二、皮埃爾·格蘭古瓦第二卷_一、新的打擊第八卷_四、拋卻一切希望第二卷_七、新婚之夜第十卷_七、夏多佩來救援了第七卷_四、’ΑΝáΓΚΗ第九卷_三、聾子第四卷_五、克洛德·弗羅洛續篇第八卷_五、母親第一卷_一、司法宮大廳第十卷_二、“當你的流浪乞丐去吧!”第九卷_四、粗陶花瓶和水晶花瓶第三卷_二、鳥瞰巴黎第六卷_三、一塊玉米餅的故事第二卷_四、黑夜跟蹤漂亮姑娘的種種麻煩第四卷_六、不得人心第十卷_三、快樂萬歲第六卷_五、玉米餅故事的結尾第十一卷_二、“白衣美人”(但丁)第十卷_五、法蘭西路易先生的祈禱室第九卷_一、高燒第六卷_二、老鼠洞第七卷_八、臨河窗子的妙用第八卷_三、金幣變成了枯葉(續完)第十卷_四、幫倒忙的朋友第八卷_六、三個人,三顆心第九卷_五、紅門的鑰匙第九卷_三、聾子第十卷_二、“當你的流浪乞丐去吧!”第五卷_一、聖馬丁修道院院長第二卷_一、新的打擊第十卷_一、聖貝爾納修士街上格蘭古瓦大獻妙計第十卷_七、夏多佩來救援了第二卷_七、新婚之夜第二卷_四、黑夜跟蹤漂亮姑娘的種種麻煩第九卷_五、紅門的鑰匙第二卷_五、《麻煩》續篇第四卷_三、敲鐘人
第三卷_二、鳥瞰巴黎第八卷_一、金幣變成了枯葉第五卷_一、聖馬丁修道院院長第二卷_一、新的打擊第四卷_三、敲鐘人第四卷_三、敲鐘人第七卷_八、臨河窗子的妙用第七卷_八、臨河窗子的妙用第二卷_七、新婚之夜第八卷_二、金幣變成了枯葉(續)第四卷_一、善女第四卷_四、狗和主人第四卷_二、克洛德·弗羅洛第七卷_二、神甫和哲學家是兩回事第十一卷_一、小紅鞋第十卷_二、“當你的流浪乞丐去吧!”第八卷_五、母親第十一卷_二、“白衣美人”(但丁)第七卷_二、神甫和哲學家是兩回事第四卷_六、不得人心第八卷_二、金幣變成了枯葉(續)第一卷_三、紅衣主教大人第十卷_三、快樂萬歲第四卷_三、敲鐘人第十卷_五、法蘭西路易先生的祈禱室第七卷_八、臨河窗子的妙用第四卷_六、不得人心第十卷_三、快樂萬歲第六卷_二、老鼠洞第七卷_七、夜遊修士第九卷_二、駝背,獨眼,瘸子第九卷_六、紅門的鑰匙(續)第九卷_六、紅門的鑰匙(續)第六卷_四、一滴水,一滴淚第九卷_六、紅門的鑰匙(續)第四卷_一、善女第二卷_三、以善報惡第十卷_四、幫倒忙的朋友第八卷_二、金幣變成了枯葉(續)第一卷_三、紅衣主教大人第七卷_三、鍾第七卷_三、鍾第四卷_四、狗和主人第八卷_四、拋卻一切希望第六卷_三、一塊玉米餅的故事第四卷_五、克洛德·弗羅洛續篇第四卷_五、克洛德·弗羅洛續篇第二卷_五、《麻煩》續篇第六卷_一、對古代司法界的公正概述第七卷_五、兩個黑衣人第六卷_三、一塊玉米餅的故事第二卷_五、《麻煩》續篇第十卷_五、法蘭西路易先生的祈禱室第一卷_四、雅克·科佩諾爾老闆第十一卷_一、小紅鞋第二卷_五、《麻煩》續篇第十卷_三、快樂萬歲第十一卷_一、小紅鞋第十一卷_二、“白衣美人”(但丁)第一卷_一、司法宮大廳第七卷_七、夜遊修士第一卷_二、皮埃爾·格蘭古瓦第二卷_一、新的打擊第八卷_四、拋卻一切希望第二卷_七、新婚之夜第十卷_七、夏多佩來救援了第七卷_四、’ΑΝáΓΚΗ第九卷_三、聾子第四卷_五、克洛德·弗羅洛續篇第八卷_五、母親第一卷_一、司法宮大廳第十卷_二、“當你的流浪乞丐去吧!”第九卷_四、粗陶花瓶和水晶花瓶第三卷_二、鳥瞰巴黎第六卷_三、一塊玉米餅的故事第二卷_四、黑夜跟蹤漂亮姑娘的種種麻煩第四卷_六、不得人心第十卷_三、快樂萬歲第六卷_五、玉米餅故事的結尾第十一卷_二、“白衣美人”(但丁)第十卷_五、法蘭西路易先生的祈禱室第九卷_一、高燒第六卷_二、老鼠洞第七卷_八、臨河窗子的妙用第八卷_三、金幣變成了枯葉(續完)第十卷_四、幫倒忙的朋友第八卷_六、三個人,三顆心第九卷_五、紅門的鑰匙第九卷_三、聾子第十卷_二、“當你的流浪乞丐去吧!”第五卷_一、聖馬丁修道院院長第二卷_一、新的打擊第十卷_一、聖貝爾納修士街上格蘭古瓦大獻妙計第十卷_七、夏多佩來救援了第二卷_七、新婚之夜第二卷_四、黑夜跟蹤漂亮姑娘的種種麻煩第九卷_五、紅門的鑰匙第二卷_五、《麻煩》續篇第四卷_三、敲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