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攬玉樓宴

同樣的一句話,用不同的方式講出來便會有不同的效果。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和起義軍連戰皆敗,將奏摺中的屢戰屢敗改做屢敗屢戰便轉貶爲褒,得到了朝廷的嘉獎。

清末朝廷內憂外患,正是將士用命,需要人爲國效力的時候,曾國藩是湘軍統帥,抵禦起義軍的主力,朝廷自然不會爲難曾國藩,寒了天下將士的心。

如今的大唐亦是如此,李隆基志在邊功,想要開創遠超太宗的盛世,自然少不得邊軍將士在前線廝殺,高仙芝這樣的將領自然也要善待。

而且高仙芝之敗可謂大唐天寶以來少有的兵敗,極好顏面的李隆基也不願將此事公諸天下,壞了他這個皇帝的聖明。

於是在李隆基的縱容下,在天策府一系兵部尚書章仇兼瓊的斡旋下,一封聖旨終於自門下省發出。

“門下:天寶九年,安西節度使、密雲郡公高仙芝怛羅斯一戰以少敵多,深入敵境七百餘里,以三萬安西軍克大食軍十萬,力保安西不失,功勳卓著,特改高仙芝爲右羽林大將軍,入守長安,安西節度使由安西節度留後封常清繼任。望諸君恪盡職守,勿負皇恩。”

聖旨發下,高仙芝怛羅斯“之捷”就此定論,但朝中各大要員無一不知,怛羅斯一戰本就是孤軍深入,兵敗之後自然是落荒而逃,又何來捍衛國土一說?

其實此次所謂的大捷不過是一塊遮羞布,遮的是天寶盛世下的兵敗之恥。高仙芝由安西節度使調人右羽林大將軍也只是明調暗貶,看似風光,實則唯唯諾諾的右羽林如何能與堪稱西北諸侯的安西節度使相提並論。

不過此事終究還是平穩過去了,以高仙芝的才幹,就算暫時雪藏兩年,終究還是要大用的。

高仙芝爲謝李瑁襄助之恩,特在攬玉樓設宴,酬請李瑁。

攬玉樓位於平康坊,乃是這個風流藪澤數一數二的青樓,樓中姑娘個個姿色非凡,精擅琴棋書畫,多爲長安城高官權貴消遣之所,尋常百姓縱然錢財再多連這個大門都難進。

在攬玉樓的二樓臨街的雅間,便是高仙芝宴請李瑁的地方。

“此次末將能夠脫險多賴殿下指點和相助,末將謹以薄酒謝殿下大恩。”高仙芝舉起酒杯對李瑁拜道。

李瑁也端起身前的酒杯,將杯中的美酒一飲而盡,笑道:“仙芝客氣了,本王深知仙芝之才,向來欣賞,豈會坐壁旁觀。不過本王聽聞此次聖旨下前不只本王一人爲仙芝說了話,你可知道?”

高仙芝點了點頭道:“皇后娘娘確實爲末將求過情,而且娘娘還邀末將改日宴飲。”

如今掌管禁軍龍武衛的陳玄禮雖然效忠於李隆基,但和太子走的要更加近一些,楊玉瑤數次想要拉攏都未能成功。

說起來楊家雖然在朝中勢大,但在禁軍中並沒有自己的根基,楊玉瑤雖然不滿陳玄禮,但陳玄禮畢竟有過救駕之功,又對李隆基忠心耿耿,楊玉瑤要不敢貿然對付他,所以楊玉瑤只能另闢蹊徑,此次楊玉瑤拉攏高仙芝爲的便是高仙芝手中的右羽林衛。

“皇后宴請仙芝的用意很明顯,不知你自己是如何考慮的?”李瑁盯着高仙芝的眼睛問道。

高仙芝不假思索地回道:“皇后不過是一介婦人,英王尚是孺子,如何能成大事,末將願爲天策府家臣,爲殿下鞍前馬後”

高仙芝雖然貪財,但他不是傻子,相反他是一個聰明人,如今的楊家看似聲勢極大,權傾朝野,但聲名已壞,而且沒有一個真正能挑起大梁的人物,如何能夠以身家性命相托,真正能夠成事的只有太子李亨和靖王李瑁罷了。

不過李亨和世家多有關聯,而且又有王忠嗣和皇甫惟明在前,高仙芝自然不敢和太子走的太近,於是出身軍旅的李瑁變成了唯一合適的人選。

高仙芝的答案正中李瑁下懷,李瑁看了眼高仙芝,許諾道:“仙芝乃是軍中宿將,本就是爲沙場而生,豈能久居長安。本王向你保證,將來若本王成事,安西的位置還是你的。”

長安雖好,富貴煙雲,但這久居人下的日子又如何必地上在便將殺敵,舉手投足間兵甲如雲,前赴後繼來的痛快?

李瑁也是軍旅出身,他在長安的幾年便深受其擾,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種感受。

有了李瑁這句話,高仙芝的心頓時定了下來,他對李瑁道:“長安這潭水渾地很,門下以後該當如何,還望殿下明示。”

李瑁道:“你雖爲右羽林大將軍,位列禁軍,但大明宮中尚有陳玄禮的左右龍武衛鎮守,陳玄禮是昔年跟着父皇一路走過來的老人,父皇信之不疑,未免引起父皇不悅,你平日裡只需低調行事,打理好與部下的關係便可,本王有需時自會傳到你處。至於皇后那邊,你照常應付着,不要把臉撕破便可。”

像禁軍這樣的棋子,只能在關鍵時候發揮關鍵的作用,若是平日裡跳地太歡必會引起李隆基的不滿,反倒得不償失。

高仙芝點了點頭道:“殿下之言極是,門下謹遵殿下之意,此次門下宴請殿下除了感謝殿下之外,還想引薦一人於殿下認識,不知殿下可願否。”

李瑁笑道:“自無不可。”

高仙芝拍了拍手對門外道:“進來吧。”

高仙芝話音方落,屋外走進了一個身材雄壯的男子,高仙芝指着這個男子對李瑁道:“殿下,此乃安西李嗣業。”

“李嗣業!”

李瑁聽到這個名字,精神猛地一震,激動道:“可是陌刀將李嗣業?”

李嗣業不知李瑁竟也知道他的名字,忙回道:“末將正是陌刀軍兵馬使李嗣業,不意殿下竟也知道拙名。”

李瑁笑道:“戰必登先,所向披靡的神通大將本王豈能不知。”

神通大將是西域諸國給他起的別號,李嗣業見李瑁竟叫了出來,忙謙虛道:“殿下謬讚了。”

李嗣業勇烈善戰之名遍傳西域,和劍南的馬璘倒是相得益彰,李瑁端起酒杯對李嗣業道:“本王生平最喜結交英雄豪傑,本王麾下的鎮南大都護馬璘也對嗣業讚譽有加,來,咱們飲個痛快。”

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章 結盟第八章 議政第五章 出關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一章 定議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五章 授首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七章 曲江春宴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九章 寧王第十章 決策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四十七章 威脅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
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章 結盟第八章 議政第五章 出關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一章 定議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五章 授首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七章 曲江春宴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九章 寧王第十章 決策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四十七章 威脅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