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決意6

隨着我向益都前進,又有更多的消息匯聚過來。其中包括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壞消息是,淮東置制副使王貴負責的西南戰線,在邙煬山以南,單州的單父縣境內,吃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敗戰。

當時,前軍新補充完成的第五營,外加一個防戍營,正在邙煬山一側的緩衝地帶執行,某種例行的驅逐和掃蕩任務。

卻遇到了大規模逃亡過來的流民潮,遂分出一部人馬加以收攏和引導,讓他們轉道去徐州,

卻未料到這是北朝的淮西節度使楊可世,因勢利導所設的一個陷阱,

因此,分出來的這部人馬在很近的距離內,遭到了藏在流民潮中的北兵突襲,結果火力列陣的優勢,都還沒能發揮出來,就被突入近身,陷入了肉搏的苦戰之中。

而那些驚駭的四散奔逃的流民,也成了衝擊擾亂本陣的遮護,一時之間分不清楚那些事流民哪些是敵人,只能就地結陣一併加以擊殺。

而暫時無暇援護陷入苦戰的那部人馬,然後尾隨在流民潮後的北朝騎兵,也乘勢發起突擊,

最終從蕭縣白土鎮趕過來的獵騎營,結果是就地待援的第五營已經損失過半,而協同的防戍營被整建制的擊潰,丟失了一半以上的裝備器械,

雖然這個損失對本軍現有的規模來說,已經並不影響大舉了,但是前軍第五營的正將董平、副將李政皆戰死,只剩下備將劉厚在繼續指揮戰鬥。到了正將這個級別的戰沒,在軍中卻是已經不多見了,也好似頗爲震動的。

因此,事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痛定思痛的追究相應失職與臨陣對應不力,卻產生了不小的分歧和爭端。

趙隆負責的軍法系統,堅持追究相應將官節外生枝,超出職責作爲導致損失的責任,懲前毖後以儆效尤。

但是陸務觀領導下的各級參佐系統,則不少人都爲之求情,主張人死爲大,既然已經戰死了就不宜再做追執。

而作爲前軍統制兼戰線指揮的王貴,則主動避嫌不做表態。

最終捅到了主持軍中日常的副帥辛稼軒那裡,卻又被置留了下來,決定等我回去裁斷。

相比之下,

另一個好消息就是,第一批真正意義上脫產的吏務短訓班成員,已經正式學成結業了。

這一批結業的生員大概三百多人,從成員結構和比例上說,還是相當具有針對性的:

最主要的核心,還是我帶出來的羅藩子弟和婆羅洲的國人,實際上他們在南方追隨我的時候,就已經參與各種事務和行業管理的經歷,因此轉換了職責和角色後,上收起來也比別人要快一些;

然後纔是潤州——江寧背景的生員,這些地方文風鼎盛而民間的學識基礎,普遍高過江南的其他地方,徵募起來也比其他地方容易的多。因爲大多數人的晉身之途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被嶺外涌來的各種背景人士,給搶佔了。。

其次是徐州人,因爲作爲淮北道的首府兼青徐鎮的治所,這裡已經數十年不聞兵戈了,因此民間的文化底蘊還是相當不錯的。因此,在那十幾萬強制遷徙到淮東的人口中,挑選出一些有潛力的對象來,作爲多數人激勵和榜樣,也是一種不錯的策略和手段。

以及少量的鄆州人士,卻是來自獎賞性的特批出身名額,鄆州的文風不算鼎盛,但是象徵性的選出十幾個身家清白,而粗通文墨的年輕人,還是不成問題的

至於青兗六州治下的人,則一個都沒有。而且這些生員的具體要求是,社會關係簡單,足夠年輕且有一定文字基礎就夠了。

目前,已然經過鎮撫府下六行在內的人事系統選調和支派,充實到各個基層崗位上實習去了。

這也是鎮撫府建章立制後的一個硬性規定,任何政務系統的正任職位,必須有在基層服務一定年限,的相應強制前提,同時也是考覈和升遷的優先條件。

這也算是新生未久的淮東體制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自己人。雖然他們還要面對各種新生事物的挑戰,以及傳統殘餘的影響和慣性。但總算是一個好的開端和起點。

當然了,在此之前因爲各級官吏,幾乎都是外來選派,或是從收攏流民中選拔有所專長和學識之人,本鄉本土的反而因爲某種緣故,沒有幾個。

因此,這也造成了很長一段時間內,某種名爲“不接地氣”的普遍問題。在粗暴簡單的軍管之下,尚且還沒有顯露出什麼問題。

但不代表這種戰時的特殊體質,就能這麼天長地久的延續下去了。

故而,建立一套通過學習和工作,自社會底層逐級向上爬的上進通道,就是任何一個有所發展前景的政權,所必須完成的事情。

這一批人選,多少還有潛在的人爲行政干涉的結果,而後面幾批選入的生員,則重點已經轉移到各大勞役營和礦山工場裡去,通過集體制度下足夠大的人口基數,來培養和選拔所需要的人才苗子,將成爲日後的主流。

而另外留有少量保薦入學的名額,則作爲在各級主官手中的某種便宜手段和福利。但也要因此承擔相應的連帶干係。

如今,

我所留下的聯校體制,正在利用沒有大戰事的間隙,抓緊時間對六個直屬兵馬使,以及前沿的濟、兗、徐、惲,三個州兵馬使和一個州團練使所屬的,大多數新選、新晉中下級軍官和老士官,進行逐一批次的輪訓和再教育。

這也是我留下的幾個重中之重的要務之一,哪怕爲此有所削弱前線的戰鬥力和指揮效能,也在所不惜。

一切草創的初期,是實踐和檢驗各種規劃與構想的最好時機,而當一切都因循成立時間長了之後,就不是那麼容易再改弦更張了。

正所謂船小好調頭,相比同時代的那些城邦小國,體量過大的東方古國,雖然歷朝歷代都不乏求新革變的聲音和努力,但是在規模更加龐大的傳統勢力和既得利益階層面前,各種改變現狀的努力和探索,總是很容易遭到扼殺和干擾,最終不得不伴隨着政治上的失勢,而最終破滅與流產的。

但是對我來說,淮北這一隅的優勢和好處,雖然需要篳路藍縷的重新建設和經營,但也在於是在相對乾淨紙面上重新作畫,施展起我的抱負和理想、規劃來,可以儘可能減少擎制和干擾,更加隨心所欲的多。當然,這一切需要足夠的時間沉澱,才能見到效果和成就的。

比如那些大興而起的場礦工坊,產生經濟效益和滿足民生需求,解決就業安置問題還在其次。

我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足夠數量的初級產業工人,作爲日後擴張軍隊潛在預備役。因爲產業工人在生產生活中,養成協調與配合,對於紀律與集體的認知,卻不是傳統農民大衆,可以相提並論的。

此外,就是某種社會實驗。

我正在淮東嘗試的,所謂的生產建設兵團的東西,在南朝其實不算是什麼新鮮事物了,無論是唐人拓殖海外的早期,所組織的武裝屯墾團,或是大梁沿襲至今的屯邊制度,都可以找到部分原型和端倪。

我不過是在這些既成的基礎上,結合後世的成功經驗,推陳出新的產物,其根本核心,是通過集體組織的勞動規劃和科學的分工協作,來充分利用和挖掘每一個人的勞動價值,提高生產效率的加成。

進而在交公的份額之外,產生和積累相應的剩餘產品,在用這些剩餘產出,在內部的流通交換中,產生更多的價值,進而用這些增加的價值,在團體內供養起一批適齡的青壯年,維持脫產半脫產方式的中短期軍事基礎訓練,作爲後備的預選兵役來源。

一旦有需要的話,就可以像近代國家一樣的,獲得更高的動員效率和更大範圍暴兵的來源。

將小農經濟下四散在鄉野裡的,零散戶口青壯徵集起來,承當兵役和徭役的耗費與效率,與將整個工場礦山,國營農場的公認,重新組織和武裝起來的效率,根本不能與日而喻。

這也是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下,我所能找到的最好方案了。哪怕爲此犧牲一些其他方面的東西,作爲應有的代價。

第1290章 無題第1131章 潮新第1239章 底定9第1139章 潮新9第1065章 零落15第560章 根本7第928章 驚破8第1290章 旋滅10第482章 漸變12第1136章 潮新6第797章 肘腋7第1057章 零落7第839章 雲起9第19章 過場第575章 決意5第43章 急治第1242章 新章2第839章 雲起9第390章 迴轉5第723章 異夢3第464章 歸亡12第484章 漸變14第496章 聞驚6第1009章 夷變9第271章 文抄公的憂鬱第348章 援濟第924章 驚破4第753章 徒變3第1020章 頹然20第398章 在河北9第154章 征程第366章 再燃第1079章 立新9第415章 圖窮第840章 雲起10第1082章 立新12第372章 再戰第1113章 歸遠13第900章 反動20第145章 淵源第140章 多卯蒸鋼?第141章 交涉第772章 萌動2第358章 戰雲1第290章 戰淮北三第820章 啓新10第136 未然第17章 皆爲名利第879章 撥亂19第892章 反動12第1207章 淮動第359章 戰雲2第37章 襲奪第395章 在河北第1170章 滄瀾20第1191章 江寧變5第495章 聞驚5第400章 歸亦難第1005章 夷變5第515章 根本10第195章 歸還第1195章 江寧變9第702章 啓東2第331章 猛進三第43章 急治第280章 遭遇與反差第775章 萌動5第1066章 零落16第1161章 滄瀾5第1073章 立新3第1006章 夷變6第1078章 立新8第605章 悵懷5第933章 驚破13第671章 出援21第741章 思變第632章 悵懷32第1244章 新章4第558章 歸還8第830章 啓新20第272章 戰了又戰第636章 悵懷36第442章 天傾10第1章 在人間第198章 航歸下第444章 天傾12第686章 新氣第615章 悵懷15第1256章 再決6第277章 交困第1277章 卷蕩7第811章 啓新第490章 漸變20第148章 驚嚇,驚喜?第739章 抉擇4第1137章 潮新7第617章 悵懷17第41章 出奔第220章 家中、設備
第1290章 無題第1131章 潮新第1239章 底定9第1139章 潮新9第1065章 零落15第560章 根本7第928章 驚破8第1290章 旋滅10第482章 漸變12第1136章 潮新6第797章 肘腋7第1057章 零落7第839章 雲起9第19章 過場第575章 決意5第43章 急治第1242章 新章2第839章 雲起9第390章 迴轉5第723章 異夢3第464章 歸亡12第484章 漸變14第496章 聞驚6第1009章 夷變9第271章 文抄公的憂鬱第348章 援濟第924章 驚破4第753章 徒變3第1020章 頹然20第398章 在河北9第154章 征程第366章 再燃第1079章 立新9第415章 圖窮第840章 雲起10第1082章 立新12第372章 再戰第1113章 歸遠13第900章 反動20第145章 淵源第140章 多卯蒸鋼?第141章 交涉第772章 萌動2第358章 戰雲1第290章 戰淮北三第820章 啓新10第136 未然第17章 皆爲名利第879章 撥亂19第892章 反動12第1207章 淮動第359章 戰雲2第37章 襲奪第395章 在河北第1170章 滄瀾20第1191章 江寧變5第495章 聞驚5第400章 歸亦難第1005章 夷變5第515章 根本10第195章 歸還第1195章 江寧變9第702章 啓東2第331章 猛進三第43章 急治第280章 遭遇與反差第775章 萌動5第1066章 零落16第1161章 滄瀾5第1073章 立新3第1006章 夷變6第1078章 立新8第605章 悵懷5第933章 驚破13第671章 出援21第741章 思變第632章 悵懷32第1244章 新章4第558章 歸還8第830章 啓新20第272章 戰了又戰第636章 悵懷36第442章 天傾10第1章 在人間第198章 航歸下第444章 天傾12第686章 新氣第615章 悵懷15第1256章 再決6第277章 交困第1277章 卷蕩7第811章 啓新第490章 漸變20第148章 驚嚇,驚喜?第739章 抉擇4第1137章 潮新7第617章 悵懷17第41章 出奔第220章 家中、設備